社會教育問題論文

  教育關係著國民素質的高低和國家未來的前途,是一個民族發展和振興的根本事業,社會教育作為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談教育公平社會善的實現問題

  [摘要]教育社會公平問題,其實質就是教育社會善如何實現的問題,從倫理道德的視角對民辦教育活動中社會善問題進行價值分析;針對目前民辦教育中存在的社會善的實現缺乏現象,提出從民辦學校本身的道德重建、地方政府部門參與扶持和社會力量主動的參與引導三個方面進行社會善的重建,實質就是社會公平問題的實現。

  [關鍵詞]民辦教育;教育公平;社會善;道德重建

  在人類歷史的程序中,社會公平一直是作為衡量社會文明與進步的重要尺度和引導人類進步的價值導向。以胡錦濤同志為核心的黨和人民政府,在教育、收入分配、醫療衛生等方面,都為社會公平的實現做出了很多的嘗試;尤其在教育公平的實踐方面,北京理工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楊東平教授曾就三方面說明了以胡錦濤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教育公平的實踐方面所做的努力:首先是農村義務教育實現了免費,把教育發展的重點重新放在了農村教育、基礎教育上。第二是確立了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思路。第三是適度控制了高等教育招生規模的增長,注重提高高等教育質量。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之本,是實行社會公平最偉大的工具,教育公平的實現有利於全體社會成員自由、平等地選擇和分享公共教育資源。教育社會公平問題,其實質就是教育社會善如何實現的問題。

  目前,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偉大實踐中,市場經濟的不斷髮展也使民辦學校作為教育事業的有益補充,參與到國家教育事業的發展中來,針對目前民辦教育中存在的社會善的實現缺乏這一現象,筆者在通過學習和翻閱相關資料基礎上,對這一問題進行了初步探討。眾所周知,民辦學校的投資者不能不獲得相應的經濟回報,在此情況下,民辦學校教師揹著比公辦學校教師更多更沉重的有形無形的包袱,尤其是教育倫理的悖反,毫不誇張地說,民辦學校工作的教師承擔著很大的心理壓力,其中主要因素恐怕就是民辦基礎教育為了生存而不得不追求雙重功利學校經濟利益和教學效益的行為,扭曲了正常的教育倫理。

  因此,在教育的倫理道德建設程序中,對社會教育倫理及其善行的關注就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社會的教育善是個體教育善的前提,沒有社會、組織對教育至善的追求,就難以形成個體向善而行的道德氛圍,從而也就難以實現整體上的教育善。

  教育倫理學按照行為主體劃分的不同:分為個體教育倫理學和社會教育倫理學;其中,個體教育倫理,其重要討論有關教育責任、教育良心、教育義務、教師修養和教育慎獨等德性與活動,我國傳統教育歷來對個體教育十分重視。而社會教育倫理的內容則集中表現為:教育民主、教育公正、教育公平及其教育人權等德行;主要是對社會、機構、制度、組織的要求,直接關涉到國家和社團組織的職能、性質及其教育倫理意義。因為作為社會存在物的人是在社會中生存和生活的,人的德性作為一定社會道德文明的指標,在一定程度上是社會風氣的反映。如果一個人生活的社會不合理,甚至不道德,那麼個人的道德行為就很難起到多大的社會作用,而只能作為獨善其身的手段。美國的丹尼爾·貝爾在《道德的人與不道德的社會》一書中,就指出社會極有可能做出對個體而言是不道德的事情來。羅爾斯則在《正義論》中表達了一個基本的思想:認為社會制度公正優先於個體善,個人的美德、情感只能在一個公正的社會中形成。如果社會的倫理合理性水平比較高,比較符合道德精神,那麼,即使某些個體的不道德行為,它對社會的危害也會受到抑制。可見,社會的教育善對個體教育善的形成和發展具有尤為深刻的影響力。

  目前民辦教育中社會教育善的缺失現象,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民辦學校本身善的缺失

  民辦教育作為區別與國家公辦院校的社會辦學力量,其經費的來源主要靠投資民辦教育的企業;因此,學校的正常運轉及其經濟回報的來源,主要依靠學生繳納的學費,這樣學生就成了民辦校的衣食父母,原先適用於教育中的民主、公正、人權等倫理德行就讓位於經濟利益。民辦學校為了維護其經濟上的利益,把學生及其家長的話當“聖旨”。不考慮學生的要求是否正當,是否符合道德規範,以至於學生參加國家級選拔性的考試,也要老師參與作弊,違背教育社會善中公平的原則;對於一些學生中的“大客戶”,只要其不觸動學校的經濟利益,便聽之任之,甚至不尊重教師的行為也不干涉,教師的發展,教學中創造理念都降為次要地位,統統免談。至此,學校與學生、學生家庭之間正常的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倫理關係被扭曲。教育的育人目的被消解。教育社會倫理思想被片面追求經濟利益的功利思維所取代。

  二、地方政府對於民辦教育規劃中善的缺失

  某些地方教育主管部門,片面重視發展所在區域的公辦教育,集中絕大部分的教育資源投入與公辦院校,而在執行並監督民辦教育上不能很好的依照《民辦教育促進法》和《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對違反“法”和“條例”的學校和個人,也不能應予以相應的教育和處分。甚至將民辦教育作為盈利性的企業或專案,作為提高地方財政收入的來源,在這種行政環境下,教育倫理的社會性原則也就無從體現。

  對目前民辦教育中社會教育善的缺失的分析,可以認為:

  1、來自不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對於民辦教育倫理社會善的影響,目前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轉型期,由於相關政策及其執行力度不夠至使教育成為一些人的搖錢樹。市場經濟以追求金錢利益為主要動力。受市場經濟利益導向思想的影響,一些人把教育和經濟利益直接聯絡起來,把辦教育作為最好的掙錢途徑來對待,違背了教育基本的倫理精神。

  2、社會對於民辦教育協調中善的缺失

  在全社會領域中,社會對於民辦教育的認可度不高,民眾甚至某些地方政府對於民辦教育的片面理解,導致民辦院校自身產生“低人一等”的感覺,由此,產生對於自身倫理建設的缺乏;而目前社會由於處於轉型期間,整個社會道德實踐領域和倫理學科建設本身也存在著危機,這種整體社會道德危機的產生和發展也影響了民辦教育本身倫理善的建設。

  1、民辦學校自身的道德重建

  民辦高校自身因端正辦學思想,遵循教育本身的遵旨,從百年大計、育人為本出發,真正按照教育教學規律辦學,而不是以追求經濟效益為主。在育人本先的前提下,謀求經濟效益,加強自身制度建設,切實打造自身的品牌,樹立良好的形象;必須建立一支力量雄厚的師資隊伍,充分發揮教師的創造能力。為教師提供積極的保障措施,包括穩定合法的工資收入、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住房公積金等,此外還包括對教師給與公正的評價,不能以學生的片面成績作為評價老師的唯一依據,更不能把學生的流失作為考核教師單一標準的依據。要充分尊重教師的勞動成果,學校應創造濃厚的寬鬆的人文環境,教師的婚、喪、病、事假應按國家政策與公辦校同等對待,學校也要真正發揮工會組織的作用使教師有安全感,使教師有一個平和穩定的心態工作。嚴格依照《民辦教育促進法》、《民辦教育法實施條例》辦學。

  2、地方政府部門更新觀念

  地方政府要更新觀念,做到公辦與民辦同樣重視,加大民辦教育的扶植力度,針對民辦高校辦學優勢,打造區域民辦高校的模範與典型。擴大宣傳力度,增強民辦教育的社會影響力。同時讓全社會應對民辦教育有一個寬容平和的心態看待。同時加大對民辦教育的監督和指導力度,嚴格依照《民辦教育促進法》、《民辦教育法實施條例》進行督促,對於某些民辦學校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不考慮辦學基本宗旨的行為,給予嚴厲的制裁,切實保證學生和社會的利益。

  3、社會力量主動的參與引導

  學校除了加強自身形象的塑造外,社會力量也應該積極的參與民辦教育的建設。所在民辦學校的學生家長可以自覺的組成家長協會,定期的與學校進行溝通和聯絡,通過各種方法參與到對學生的教育和對學校的監督管理活動中去,通過學校和家長的互動使雙方從新建立其相互尊重的道德原則上來,同時在交流的基礎上認清教育教學的規律。明白民辦學校不只是花錢消費的場所,而是真正育人的搖籃。

  >>>下頁帶來更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