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社會教育淺析論文

  目前,我國幼兒社會教育的現實狀況是幼兒缺乏社會交往活動,社會生活系統中各種教育因素的價值觀相互消解。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對幼兒社會教育的思考》

  【摘要】幼兒社會交往活動、幼兒社會生活系統共同建構的相對穩定和統一的社會規範與價值標準是幼兒社會化的兩個基本要素。目前,我國幼兒社會教育的現實狀況是幼兒缺乏社會交往活動,社會生活系統中各種教育因素的價值觀相互消解。幼兒社會教育不僅要從個體心理髮展的角度出發,同時要考慮兒童所處的社會系統中各種因素的影響。幼兒園要為幼兒提供適宜的社會交往生活,同時主動尋求、建構社群關係,爭取對幼兒社會教育的廣泛支援。

  【關鍵詞】社會教育;社會系統;幼兒社會交往活動;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604***2007***05-0005-04

  在幼兒園教育實踐中,社會教育是教師最感困惑的領域:教什麼?怎麼教?幼兒園課程的所有領域都發揮著把兒童培養成社會人的功能,社會教育領域的主要目標是使兒童內化社會中相對穩定的價值觀和行為規範,並形成相應的社會情感和態度,而一定社會的價值觀及行為規範是在社會交往生活中形成並實現個體生成的。這樣,教什麼及怎樣教的問題就有了明確的答案:通過幼兒社會交往活動內化價值觀和行為規範。得出這一答案只是問題探索的開始,因為我們一旦順此路徑操作,還會面臨一系列與這一目標及實現過程直接相關的時代的、本土的問題。因此,從本土化的視角分析幼兒成長所需的關係狀態、幼兒所處時代的社會關係狀態及幼兒所處社會系統中各種教育力量的關係狀態,給當前幼兒園社會教育擺一些問題,有助於我們深入思考幼兒園社會教育何所能與何所不能。

  一、幼兒成長所需的關係狀態及其所處時代的社會關係狀態

  人與一般生物的最大區別在於人的未特定化或非專門化。嬰兒初生時是軟弱而不能自助的,必須依賴成人的照料,而且個體早期還要經歷一段較長的兒童期。但正是由於人在先天自然本能方面存在薄弱環節,人才能從自然生存鏈條中凸現出來,通過後天的創造彌補先天的不足。這種補償人的生物性不足的活動就構成了人的文化,文化是人的第二自然。個體一出生就進入一個文化世界,與他人產生關係依賴,從母嬰依戀到親子關係,再到同伴關係以及與其他社會成員的關係。隨著年齡的增長,活動能力的增強,幼兒的交往範圍逐漸擴大,交往關係不斷豐富。這種交流的需要是原始的和基本的人性特點,是生存的需要。有了這種因交往本能而產生的親子互動、同伴互動的關係依賴,幼兒才能維持生存,獲得社會情緒和情感,掌握社會的習俗、規範和必要的知識技能,生成識別環境並調節自己行為的能力,發展社會性並以個性的形式表現出來,不斷解除存在狀態上的不足,實現人的社會性本質及文化生成。因此,兒童期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社會化階段,親子關係、師幼關係、夥伴關係等關係依賴是這一階段幼兒生存與發展的根本條件。

  然而,人只能在他所處的具體社會歷史條件下發展。幼兒社會性發展的真實背景是幼兒所處的現實的社會交往生活。馬克思依據人***類***的發展過程,把社會發展的歷史形態劃分為“群體依賴”、“人對物的依賴”、“自由個性聯合體”三個階段。〔1〕在生產力低下的情況下,人只有通過群體依賴關係才能維持生存,這時社會處於“群體依賴”階段。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物質交換活動的豐富,人通過對物的依賴,從群體依賴的關係中解放出來,在形成自主人格的同時又走向了人本質的物化,這時社會處於“以物的依賴為基礎的個體獨立性”階段。雖然人對物的依賴造成人的片面發展,但這是人邁向自由、自覺、自為的存在狀態,即社會進入“自由個性聯合體”階段的必由之路。當代中國社會處於一個急劇變革的時代,人的發展形態已伴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進入以“物的依賴”實現個體獨立性的階段。市場經濟一方面喚醒了人的主體意識,使個體逐步走出“群體依賴”的生存階段,走向“個體獨立性”的歷史時代;另一方面,市場經濟實質上要以“物的依賴”為前提去實現人的獨立性。因此,人們在生存實踐中的意義追尋指向“人―物”關係,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減少,相互保持著一種獨立狀態下的距離、自主狀態下的排他和利益多元化導致的人際關係緊張和衝突,生存壓力甚至使得家庭成員之間的交流也很有限。在獨生子女背景下,雖然幼兒在家庭中成為過度的感情投資物件,但大多表現為成人單向的情感宣洩和幼兒被控制狀態下的依附,表現為對幼兒物質享受的滿足,表現為為未來作準備的知識和技能教育,而親子之間情感的、精神的交流較少。因此,今天的幼兒過早地被捲入成人的關係狀態,成人獨立的生活狀態剝奪了幼兒的交往生活,幼兒僅僅在狹隘的親子交往中成長,缺乏同伴交往,更談不上參與社群交往生活。

  個體無法選擇自己所處的人類發展的歷史階段。當今社會發展形態處於以“物的依賴”為前提的個體獨立性階段,幼兒發展所必需的關係依賴已失去了自在的文化生態,但個體發展應當經歷的生活形態理應得到保障。因此,創設幼兒成長所需的人際環境和交往生活已迫在眉睫。基於此,幼兒園如何利用特有的人際環境,為幼兒提供適宜的交往環境,彌補兒童交往生活的缺失,這是當下幼兒社會教育應仔細思考的一個問題。

  二、幼兒社會生活系統中各種教育力量的關係狀態

  個體早期的社會化因主體自身不成熟的特點,需要社會為其提供特定的條件,“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相對穩定和統一的社會規範和社會價值標準;另一方面是令人敬佩和信服的社會權威形象”。〔2〕

  理想的幼兒社會教育應以幼兒發展為導向,使幼兒社會生活系統內各種教育影響因素,如家庭、社群、幼兒園及大眾傳媒等形成教育合力,應立足於社會生活實際,有助於幼兒將社會普遍的行為規範和價值標準轉化為內在的信念和行為方式。而現實的情況恰恰相反,以上各種教育因素在對幼兒進行規範要求和價值觀念指導時出現了分歧並導致相互消解,特別是幼兒園的教育影響力遠不及家庭中以整個社會文化為背景的真實的社會生活。

  首先,對幼兒發展直接產生影響的是家庭、鄰里、幼兒園等微系統及其之間的關係。但是,如果我們對當前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進行考察,就會發現幼兒所處的這個微系統內並沒有形成兒童教育觀念的一致性。社群的概念是伴隨著市場經濟產生的,“是指由一定數量居民組成、具有內在互動關係與文化維繫力的地域性的生活共同體”。〔3〕社群具有地域、社群、組織、文化等基本要素,居民在環境衛生、服務設施、文化娛樂等方面有著共同的利益訴求。但是,當前社群居民之間的互動程度低,人與人之間、各組織機構之間基本上處於分散狀態,社群僅僅是一個行政的、空間的術語,是人們生存的物質場所。即便在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社群的物質條件改善了,也有了一些文化設施,但大多是基於成人需要的,如茶社、棋牌室;或僅僅是一個物質的消費場所,如兒童樂園。在成人本位文化強旺的背景下,社群對幼兒發展、幼兒教育的關注和支援不夠,社群關注的往往是如何將幼兒作為一個強勁的消費群體。幼兒園在社群中的地位不高。社群中缺乏對共同的價值觀和生活規範的認同,更無法消除成人不良行為對幼兒的消極影響。因此,幼兒園所依賴的社群既沒有營造出有利於幼兒社會性發展的社群文化,也不能主動對教育起到支援作用或與幼兒園協同教育幼兒。在筆者看來,對於幼兒社會性發展來說,當前社群產生的負面影響要大於那些有限的支援。

  其次,家庭和幼兒園在幼兒社會教育的目標及實施效果上也存在著相互消解的現象。一方面,受社會文化的影響,家庭教育在道德和行為方面對幼兒造成負面影響,家庭教育“倫理本位”的萎縮和“知識本位”的強旺導致人格教育的缺失,這些都消解著幼兒園社會教育的實效性。另一方面,家庭教育以現實的社會生活為教育內容,生活過程就是教育過程,在遵守社會基本規範的前提下,目前大多數家長較注重培養幼兒的利己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而忽視合作及利他意識的培養。這種基於實際生活過程的教育內化於兒童的心理結構中,極富實效。而幼兒園作為專門的教育機構,必須依據優化和淨化現實社會環境的理想,從利他和利群的立場出發創設教育情景,因為幼兒園作為教育機構不僅實現著個體的社會化,還通過個體社會化促進社會整合。但幼兒園教育大多基於口頭規訓和行為訓練,難以被兒童內化於心理結構中。因此,幼兒園社會教育事倍功半。

  社會價值標準的多元性和不確定性以及缺乏溝通容易導致家庭、幼兒園和整個社群本應共同維護的社會權威形象的喪失。在幼兒生活系統中各種教育力量相互消解的情況下,幼兒園怎樣發揮作為專門教育機構的教育功能?如何尋求制度和組織的支援?幼兒園和家庭之間怎樣才能產生真正有效的合作關係?幼兒園在家園聯絡工作中存在哪些值得反省的問題?這些問題都有待我們去深入思考。

  三、走出幼兒社會教育困境的途徑:應對根本問題

  幼兒社會教育在面對幼兒園內外諸多不利因素時應當抓住問題的根本,即上文提出的兩個矛盾,越過幼兒園內口頭灌輸和行為訓練,走向幼兒社會交往生活的自主建構。幼兒園應積極有效地與家庭、社群溝通,建構共同的價值觀。

  首先,必須重視幼兒真實的社會交往活動在整個教育活動中的作用。目前一些幼兒園在社會教育中對現實社會生活中的影響因素及兒童真實的社會生活重視不夠,單純從心理學角度出發,立足於解剖的、微觀的視角,致力於依據心理學維度分解目標和設計情景訓練,忽視兒童社會性發展的外部環境影響。這種訓練的結果與現實生活中的社會性行為之間難以保持一致。正如杜威所言,“教育過程有兩個方面,一個是心理學的,一個是社會學的……心理的和社會的兩個方面是有機地聯絡著的,而且不能把教育看作是兩者之間的折衷或者其中之一凌駕於另一個之上而成的。”〔4〕幼兒社會性發展既“包括外顯的行為模式,也包括內隱的認知、情感、態度及價值觀念,不僅受制於個體的心理特點,而且取決於特定的社會文化和社會背景”。〔5〕不能因循口頭灌輸和行為訓練的陳規,要變革幼兒社會教育中的交往內容和關係狀態,重視真實生活中的人際交往,為幼兒創造自主交往的機會,尋求幼兒瞭解社群生活的途徑,補償幼兒交往活動的匱乏。不能以確定的認知教育控制幼兒的大部分生活,剝奪幼兒自主的交往建構機會。只要基於幼兒社會交往生活,就必然會考慮社會系統中各種因素的影響。因為幼兒的交往生活必然是在社會生活系統中展開的。這種基於幼兒自主的社會建構的教育不僅是幼兒社會教育變革的方向,而且是整個幼兒教育變革的方向。此外,要爭取在社群內為幼兒交往活動創設環境和場所。如聯合居委會、物業管理中心,在居住區內聘請離退休人員或與民營兒童教育機構合作成立社群幼兒活動機構,創設幼兒遊戲和交往環境。

  其次,建構共同的價值觀。我們的確已經處於一個價值觀多元的時代,但不可否認人類共同擁有的引導人類前進並經過歷史程序確認的那些共同的價值追求,這些共同的價值追求無疑是兒童社會化的中心內容。然而,在我國當前經濟大潮的衝擊下這些本應屬於共同的價值觀卻被物慾及功利矇蔽了,社會教化、學校教育必須使之重建。對於幼兒園社會教育來說,只有從能邁出的步伐開始邁步。第一,建立真正有效的家園合作關係。家園之間急需就幼兒的社會教育加強價值觀的溝通。〔6〕如進行父母價值觀的調查,瞭解父母對孩子社會性發展的期望;幼兒園向家長髮放有關行為規範和價值觀手冊並對家長進行輔導,組織家長進行價值觀討論,建構共同的價值觀;和家長一起探討父母在哪些方面對孩子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包括指導父母控制媒體的負面影響及生活情景中各種不良現象的影響。第二,幼兒園主動尋求、建構各種社群關係。幼兒園不僅僅把社群看成是可資利用的物質場所,還應積極爭取各方以一種合作與承諾的精神達成教育觀念的一致。可與其他社會組織,如婦聯、團委、關工委、居委會、社群志願者等,協同參與幼兒社會教育文化氛圍的營造,開展社群家庭教育諮詢、培訓,提高公眾對幼兒社會教育的認識。

  當代社會生活日趨複雜和不確定,幼兒的社會教育關涉整個社會,又需要整個社會關注,教育者不僅僅是教師,還應包括更多元化的群體。單純通過幼兒園而沒有整個社會的系統協作,幼兒社會教育是很難走出困境的。而當下,幼兒與社會生活並沒有發生有機的聯絡,這一問題的解決需要全社會作出努力,更需要政府職能部門有所作為。

  參考文獻:

  〔1〕高清海,胡海波,賀來.人的“類生命”與“類哲學”〔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272.

  〔2〕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131.

  〔3〕徐永祥.社群發展論〔M〕.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3:34.

  〔4〕杜威.學校與社會・明日之學校.趙祥麟,任鍾印,等,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4.

  〔5〕叢曉波.心理學的社會性迴歸〔J〕.東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6***:122-127.

  〔6〕王 嘯.國外少年兒童人身保護的借鑑與啟示〔J〕.教育科學研究,2003,***11***:13-15.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