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科會計專業畢業論文開題報告

  會計研究應具有思想性。目前中國會計研究思想性不夠,具體表現為文獻回顧工作薄弱、片面追求研究方法和單一風格的研究方式。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會計專業畢業論文,供大家參考。

  會計專業畢業論文範文一:商業銀行管理會計研究

  隨著經濟的不斷髮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管理會計逐漸向精細化和縱深化方向發展,管理會計的重點也逐漸從簡單的成本控制逐漸向價值鏈增值方向轉變。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金融領域管理會計也呈現出同樣的特點。發現並保持商業銀行的優勢,優化商業銀行的業務鏈條並實現價值的增值,已經成為商業銀行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

  1商業銀行引入價值鏈管理會計的必要性

  1.1商業銀行轉變會計管理方式的需要

  價值鏈是商業銀行的價值增值過程中所有活動的集合,是商業銀行銷售金融產品和提供金融服務的一系列環節。商業銀行的價值鏈分為基本活動、輔助活動兩個部分,基本活動主要是指商業銀行的金融產品營銷、金融服務等內容,輔助活動主要是指商業銀行的人力資源管理、先進技術開發等內容,他們共同構成了商業銀行價值鏈的迴圈體系。價值鏈的每個環節都是商業銀行日常工作的組成部分,但只有價值鏈的某些環節才具有創造價值的功能,並不是所有環節都具有這個功能,因此價值鏈上的價值增值環節才真正是商業銀行的戰略性環節。商業銀行引入價值鏈管理會計能夠提高其競爭優勢,保證價值鏈各個環節的通暢執行,避免過多的成本消耗,實現會計管理方式的轉變。

  1.2商業銀行轉變會計發展思路的需要

  傳統的管理會計主要是通過對銷售成本、人工成本、區間費用的減少來達到減少支出的目的,這種管理方式只注重銀行的短期效益,而不能保持銀行的長期優勢,更不能適應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傳統的管理會計主要是通過費用槓桿和財務槓桿對商業銀行的成本進行核算,這種會計管理方式認為提高金融產品的銷售額就可以降低銀行的成本,但是這種管理方式一味地追求金融產品銷售額,而忽視了金融產品質量的提高,會導致商業銀行在會計管理及金融決策方面出現誤區。此外,傳統的管理會計對商業銀行進行區域性管理,沒有對商業銀行的整體戰略進行綜合考量,從而對商業銀行價值增值產生影響。基於價值鏈的管理會計能夠對商業銀行的價值鏈進行綜合分析,能夠對商業銀行進行長期謀劃,進而提高商業銀行的競爭優勢。

  1.3商業銀行加強內部控制的需要

  商業銀行的績效考核逐漸向分產品、分部門等多角度衡量方式發展,其基礎就是將商業銀行的收益和成本進行細化分解。在許多大型企業的生產活動中,已經建立了自己的考核系統,對生產過程中的原料投入、成本投入、費用發生進行管理,對企業的成本和收益進行核算。在商業銀行中,建立內部成本分部門考核體系,將會對商業銀行的績效考核和內部控制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商業銀行應在內部價格轉移機制的基礎上引入價值鏈管理會計,實現對商業銀行分部門、分線條的績效考核和管理,從而有效地避免商業銀行內部消耗過多和職責不清等問題。具體來說,商業銀行需要梳理內部業務流程,將金融服務和產品銷售核算到各個部門,從而體現出商業銀行內部各部門之間的公平性。

  2商業銀行引入價值鏈管理會計的步驟

  2.1梳理銷售活動

  商業銀行應結合自身特點將操作流程標準化,找出每項活動的主要環節和關鍵性環節,對銷售活動的各個環節進行協調,使每個環節緊密連線,以便完成商業銀行的銷售活動,增加商業銀行的競爭力。從目前的金融業市場環境來看,買方處於優勢地位,所以銷售環節已成為商業銀行的關鍵性環節。商業銀行的客戶經理是商業銀行的主要力量,但是金融產品的市場推廣等內容同樣具有重要作用,樹立商業銀行的品牌和形象是商業銀行銷售活動的基礎內容。因此,商業銀行應對銷售活動進行梳理,對銷售活動價值鏈上各個環節的收益和成本進行細緻的考核,從而加強對商業銀行內部職權的明確劃分。

  2.2分析成本動因

  商業銀行應對內部工作的每個環節進行詳細分析,對各項活動的收入、成本、動因進行明確記錄,使商業銀行成本控制的各種資訊能夠被及時獲得,從而為管理者的管理活動提供基本的資訊支援。分析成本動因主要由以下內容構成:識別成本動因,商業銀行應按照“誰受益、誰承擔”的原則,對各項工作的成本驅動因素進行詳細考察;與相關企業或者部門進行對比,找出差距與問題,以便進行改正;成本動因的具體量化,商業銀行應根據各個部門的人數、職權進行成本限制;通過對成本的動因進行量化分析,明確成本的影響因素,從而優化價值鏈和成本管理方式。

  2.3量化內部環節

  商業銀行的收益是各個部門活動的總和,而不是某一個金融產品銷售或金融服務工作的單個環節可以實現的,通過各個部門的相互協調與配合,才能實現價值的增值。商業銀行應完善內部環節評價機制,根據具體活動的複雜程度、技術需要、人員和時間需要,對價值鏈上的每一個環節進行量化和評價。具體來說,商業銀行應以客戶、產品、銷售、服務等因素為基礎,對內部評價體系進行進一步細化,從而提高價值鏈各個環節的協調性。

  2.4分析企業優勢

  通過對商業銀行的優勢、劣勢、機遇、挑戰、威脅進行詳細分析,找到商業銀行的優勢所在,從而採取戰略措施來提高商業銀行在市場競爭中的地位。在競爭日益激烈的金融市場中,商業銀行應依靠產品創新、客戶開拓、簡化流程等措施吸引潛在客戶,不斷對價值鏈進行優化。如果當前商業銀行價值鏈上的某個環節存在效率低下的問題,管理層應及時找出鏈環存在的癥結,通過與預期標準值的比較,改善工作流程和方法,實現對商業銀行工作流程的嚴格控制。

  2.5評價業務流程

  對商業銀行的業務流程進行評價主要是通過積分卡的形式實現的。積分卡主要從工作人員、業務流程、市場、財務等方面著手,根據商業銀行各項工作的不同階段和市場地位設定指標和權重,從而實現對業務流程的評價。具體而言,商業銀行工作人員方面的指標主要包括客戶滿意度、學歷、培訓次數、上崗時間、工作效率等內容;業務流程方面的指標主要有差錯率、產品開發和推廣能力、服務水平等內容;市場方面的指標主要包含客戶數量、市場份額等內容;財務方面的評價指標主要有資產收益率、經濟增加值、壞賬率等方面的內容。通過完善評價體系,商業銀行可以建立良好的部門協作氛圍,實現價值鏈價值的提高。

  3結論

  基於價值鏈的商業銀行管理會計能夠通過對價值鏈的細緻分析,對商業銀行發展進行長期謀劃,提升商業銀行在市場上的競爭優勢。商業銀行應通過梳理銷售活動、分析成本動因、量化內部環節等方式引入價值鏈管理會計,實現商業銀行的持續健康發展。

  會計專業畢業論文範文二:高校管理會計研究

  財政部頒發的《財政部關於全面推進管理會計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中指出:“管理會計是會計的重要分支,主要服務於單位包括企業和行政事業單位內部管理需要。”於增彪指出:“在我國事業和行政單位,管理會計幾乎是空白,未來應用和精進的空間巨大。因為事業和行政單位主要提供各種各樣的社會服務,其服務能力不僅取決於財務資源總量,而且取決於財務資源及其對應的非財務資源的利用效率。而成本管控、預算管理、績效評價和內控制度等管理會計方法,對於提高事業和行政單位資源的利用效率是不可或缺的。”[1]

  一、管理會計適用於國外高校

  一管理會計應用於國外高校的介紹

  張曾蓮的研究表明:“公立高校。John Murphy1990以地方學校為例,將管理會計技術運用到公共部門。……公共部門逐步意識到管理會計技術的重要性。該文使用資料包絡法DEA來衡量66個肯尼迪學校食品服務專案的相對有效性。該文運用非營利高校的案例說明受託責任、成本效益分析和績效衡量。OlinL.Adams1999為了證明管理會計技術在高校財務官員管理中的地位,比較了幾個方面的管理會計技術差異:制度控制的本質公立還是私立;最近2至5年是否有表現為運營赤字的財務壓力;Carnegie對高校的分類研究型與綜合型。結果表明:不同制度下財務官員對管理會計技術的態度差異顯著;管理會計技術與高校財務困境、院校分類沒有顯著關係。……George Venieris2004介紹了希臘公立高校逐步引入管理會計的過程,並分析了引入管理會計的影響因素。BruceBublitz2007認為高校越來越面臨經濟問題,管理會計概念應該在高校廣泛使用。二戰後,高校教學預算來源於州政府。目前高校主要收入來源於學費,州和地方政府生均撥款不斷下降,導致了學費上漲。”[2]

  二“本量利成本分析”適用於國外的高校

  1961年6月19日,周恩來指出:“物質生產的某些規律,同樣適用於精神生產。”“國家培養人才也要講‘成本’。”[3]查爾斯•T.霍恩格倫等2000指出:“本量利分析在營利機構和非營利機構決策中均可應用。”[4]查爾斯•亨格倫1999等指出:“營利性組織的管理者通常要仔細研究產量對於收入銷售額、費用成本和淨收益淨利潤的影響。這種研究通常被稱作成本———數量———利潤分析cost-volume-profit analysis,簡稱本量利分析CVP analysis。非營利性組織也會受益於對本量利關係的研究。”[5]查爾斯•亨格倫在標題“非營利性組織中的應用”內還指出:“現考慮成本———數量———利潤關係怎樣運用於非營利性組織。”[6]小詹姆斯•H•唐納利等認為:“在營利性和非營利性的兩類組織中,管理人員都會遇到能嚴重影響他們組織生存的成本問題。有兩種特定的管理科學模型是專門解決成本因素的,它們是盈虧平衡點和庫存控制模型,因此,它們在生產和作業管理上得到廣泛的使用。”小詹姆斯•H•唐納利等還認為:“有些費用,不管生產水平或活動範圍的大小,它總是固定不變的,並被恰當地稱為固定費用。一個倉庫,不管是否被充分地使用了,倉庫的保險費總是要支付的。一個公立大學,對於為了建築學生宿舍而發行的證券,即使入學人數下降,宿舍沒有被充分利用,這證券的利息仍應照付。”[7]在“本量利成本分析”中的具體概念適用於高校。

  1.成本動因

  羅納德W.希爾頓指出:“成本動因。理解任何組織機構中的成本性態的一個重要開端就是辨別各種成本的成本動因。成本動因是引起成本發生的業務活動或事件的特性。……以下特徵是大學中數量基礎成本動因還是經營基礎成本動因:1學生數量;2學科數量;3處於城市還是農村。”[8]

  2.成本習性

  韋恩•J.莫爾斯等指出:“辨識下面的每種成本習性模式是變動成本、約束性固定成本、酌量性固定成本、混合成本階梯成本中的哪一種。在一所大學裡,每個祕書為10個教職員工服務,並且沒有兼職祕書的幫助。祕書服務的總成本。在這裡教職員工成本的數量是成本動因。”韋恩•J.莫爾斯等還指出:“劃分成本習性。將下列每一選項中的總成本劃分為變動成本、固定成本、混合成本階梯成本。1學院的維護成本;2當學院課時變化時,支付臨時教師的薪金;3研究部門的經營成本;4某部門印表機的鐳射列印紙。”[9]

  3.成本物件

  查爾斯•T.霍恩格倫等在闡述“成本物件”時將“某大學的一項體育發展計劃———工作計劃program”作為“成本物件”。[10]4.產量的計量單位查爾斯•T.霍恩格倫等在舉例“產量的計量單位”將“學生學分總數”作為“計量單位”。[11]筆者在20餘部國外管理會計的著作中未查到以整個高校作為“本量利成本分析”的範圍,從上述國外學者的意見看出,成本物件不是學生而是某個“工作計劃”,計量單位不是某“個”學生而是“學生學分總數”。

  三管理會計中決策方法應用於國外高校的介紹

  1.大學體育部門預算修訂方案的案例

  查爾斯•T.霍恩格倫等介紹:加利•康露裡Gp Connolly是太平洋大學Pacifig University,PU的體育負責人,PU的男子專案很強,但女子體育專案卻很弱。該大學運用決策方法對體育部門預算方案進行修訂。[12]

  2.大學掘井供水中的“淨現值”案例

  羅納德W.希爾頓指出:Jack and jill學校是一個由在校學生的家長經營的非營利護士學校。由於學校位於郊區,學校掘了一眼井而不是由市政局供水。後來,井水枯竭了,學校只好引入瓶裝水。校董事會運用淨現值進行分析。校董事會估計新井需要花費2875美元,在以後10年中每年可為學校節約500美元。該校的目標收益率為8%。[13]

  3.大學置換學校計算機的“內部收益率”案例

  羅納德W.希爾頓指出:Mendelsson大學校長正考慮置換學校的計算機。提議的新計算機成本65500美元,使用年限5年。學校目前的計算機也還可使用5年,但其功能不能滿足學校擴建的需要。如果學校繼續使用舊計算機,就還需要向附近的私立大學以計時為基礎,另外購買機時。額外購買機時的成本估計每年為14000美元。舊計算機現在可以以11500美元出售。[14]

  4.大學視聽系統大修的“內部收益率”案例

  羅納德W.希爾頓指出:藝術與音樂學院的受託人正在考慮對學院的視聽系統進行一次重大檢修。無論是否進行檢修,該系統都將會在2年後置換。如果現在進行檢修,受託人估計可以在接下來的兩年內節約維修成本分別為3000美元和5000美元。檢修成本為6664美元。[15]筆者在新作《高校管理會計研究》中共列舉了10餘個案例,但都是對某個具體專案進行決策分析的。

  四責任會計適用於國外的高校

  在國外管理會計學者的著作中還有不少責任會計在國外高校應用的案例,如羅納德W.希爾頓在“一所大學的成本分攤到責任中心繫、處”的案例[16],英格拉姆、奧爾布賴特等在“學校成本分配的直接分配法分攤到責任中心繫、處”的案例[17],查爾斯•T.霍恩格倫等在“大學計算機服務中心成本分配到部門”的案例[18],還有薛沛建關於賓夕法尼亞大學責任會計的案例[19]。除上述三種方法以外,還有作業成本法和平衡計分卡等在國外高校應用,本文不再論述。

  二、管理會計在國內高校應用研究的評述

  一管理會計在國內高校應用的研究現狀

  本文檢索的僅是文章標題中含有“高校管理會計”的。至於探索“責任會計”、“作業成本法”、“平衡計分卡”等在高校中應用的也不少。

  二對管理會計在國內高校應用研究的評述

  1.狀態分析

  1標題為“應用”、“運用”共26篇,其他雖未冠以“應用”、“運用”,但基本上是“應用”、“運用”。2除2篇外,篇幅都在3頁以內,相當多的是2頁,有的是1頁。3沒有一篇研究“高校管理會計”的碩士或博士論文。

  2.領域分析

  1主要是後勤、校辦企業。除了標題是“後勤應用”、“校辦企業應用”外,文內舉例基本上是後勤、校辦企業。2“高校戰略管理會計”的2篇。3“在民辦高校財務管理中的應用”3篇。4“在高校經濟管理工作中的應用”2篇。

  3.關於“管理會計高校財務管理中的應用”提法的評述

  上述36篇中,除了“管理會計在高校中的應用”、“管理會計在高校校辦企業中的應用”、“管理會計高校後勤中的應用”外,還有16篇是“管理會計高校財務管理中的應用”。筆者認為,前三者提法尚可,而“管理會計高校財務管理中的應用”則不妥。會計按其報告的提供資訊的不同可以分為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卻沒有“財務會計高校財務管理中的應用”的說法,因此,按照《財政部關於全面推進管理會計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的提法:“管理會計是會計的重要分支,……是通過利用相關資訊,有機融合財務與業務活動。”從上可知,管理會計是短板,高校管理會計是短板中的短板。

  三、我國高校管理會計實踐的雛形

  目前,學者們研究管理會計在我國企業實踐的較多,研究在高校實踐的還是空白。

  一高校責任會計的實踐的雛形

  1.高校分級核算與管理的發展沿革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國高校實行的是“統一領導、集中管理、統一核算”的財務管理體制。改革開放之後,高校財務管理體制經歷了“統一管理、兩級核算”→“二級核算、二級管理”→“統一領導、分級管理”→“統一領導、分級管理、集中核算”演變。

  2.高校推行經濟責任制有利於責任會計的實施

  2000年6月12日,教育部、財政部發布的《關於高等學校建立經濟責任制、加強財務管理的幾點意見》規定:“高等學校必須逐步建立健全各級經濟責任制。建立健全經濟責任制的核心是將權利和義務相結合,使各級領導、各有關部門在經濟工作中既要按規定行使權利,又必須按規定履行責任。建立健全各級經濟責任制,首先必須建立健全校院長經濟責任制。高等學校的校院長是高等學校的法定代表人,對學校的財務工作負有法律責任,必須充分認識加強學校財務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嚴格執行國家的財經法規、制度,迅速採取強有力措施,認真防範和糾正一切違規違紀和財務管理方面的問題。除按規定建立健全校院長經濟責任制以外,高等學校必須按照“統一領導,分級管理”的原則,按校內管理層次分別建立起總會計師或主管財務工作的副校院長、財務處長、二級單位財務負責人和基層財務人員等若干個層次的各級經濟責任制。一級管好一級,一級帶動一級,一直抓到每一個基層經濟單位。經濟責任制的內容應貫穿於高校財經工作的全過程。”2007年1月15日,教育部、財政部《關於“十一五”期間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財務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第十一條規定:“高等學校必須按照學校管理層次,分別建立各部門、各單位行政負責人的經濟責任制,以及各級財務主管、財務人員的經濟責任制,構建多層次的經濟責任體系,將財經工作的任務和責任層層分解落實到校內各部門、各單位直至個人。同時,按照經濟責任制的要求,對因管理不善、控制不嚴等造成經濟損失的有關人員依法追究相應責任。”

  3.我國責任中心核算實踐的雛形

  筆者曾於1998年前在中國礦業大學擔任財務處長,受煤炭部財務司委託主持“煤炭高校‘四條線’財務管理模式研究”工作並制定相關檔案,“經過1997年、1998年這兩年的實踐,研究了‘四條線’財務管理的新模式”。[20]

  二校內銀行的產生與發展

  1988年4月,重慶大學成立中國高校第一個校內銀行。之後,我國部分重點高校紛紛成立“校內銀行”,引起了國家有關部門的關注和大力支援。財政部於1991年頒發的《會計改革綱要》在強調企業建立責任會計體系的同時,強調指出:“其它單位也應當結合各種財務會計指標分管或包乾等形式,落實經濟責任,科學地組織會計工作。單位應當根據內部經營特點和管理要求,採用或創立包括‘內部銀行’在內的各種內部核算模式,使各責任單位之間的經濟往來儘可能實行計價核算,促進各責任單位增強價值觀念和效益觀念,強化經濟責任。”我們在完善校內銀行模式時,還要注意到這種“內部核算模式”。1991年4月,財政部、國家教委頒發的《高等學校“八五”期間財務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指出:“有條件的學校,可以試行校內銀行。”應當指出,高校校內銀行的結算與企業廠內銀行不同,不是廠內半成品或成品的“商品買賣”,不採用廠內價格交易。

  三融資的決策分析

  本世紀初我國高校擴招引發了大規模新的校區建設,同時也引起了鉅額的債務。在資金短缺的情況下,如何使學生進校入住?如學生宿舍是貸款自建還是開發商他建的決策?趙炳起同志運用淨現值法對實踐進行了總結與探討。[21]

  四在校辦企業、後勤承包單位的成本管理

  在高校內,不少會計人員將管理會計應用於校辦企業與後勤承包單位。嚴格地說,在校辦企業與後勤承包單位引入管理會計,但這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管理會計在高校事業經費中的應用。但在會計委派制的情況下,也可以算作高校會計人員應用了管理會計。

  四、高校管理會計研究的難點

  一高校管理會計理論上的難點

  1.儘快構建事業單位管理會計的概念框架

  財政部頒發的《財政部關於全面推進管理會計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指出:“推進管理會計理論體系建設。推動加強管理會計基本理論、概念框架和工具方法研究,形成中國特色管理會計理論體系。”《財政部會計司2014年工作要點》指出:“大力開展管理會計體系建設研究,……重點進行管理會計的概念框架、工具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財政部要求對管理會計概念框架等理論的研究,應該包括企業管理會計概念框架、政府管理會計概念框架和事業單位管理會計概念框架三個方面。研究企業管理會計概念框架的學者較多,而研究政府管理會計概念框架和事業單位管理會計概念框架還沒有。葛家澍的研究表明:會計概念框架“作為會計理論,它的基本作用是解釋現有的準則和實務並預測未來的準則與實務。主要是為現有的準則尋找具有科學性和權威性的‘藉口’和‘依據’。”[22]管理會計概念框架是指導高校管理會計的重要理論,但目前事業單位管理會計概念框架的缺失勢必影響高校管理會計的實務。

  2.非營利組織的產出更難計量

  查爾斯•亨格倫指出:“服務性、政府和非營利組織中的管理控制系統。大多數服務性、政府和非營利組織與製造業的企業相比,更難實施管理控制系統。主要原因是,比起製造業企業生產的汽車、計算機等產品,服務和非營利組織的產出更難計量。……非營利組織中的控制系統可能永遠不會像營利性企業那樣發達,這是因為:1組織的目標和具體目標不是那麼清楚。而且,它們常常是多重的,需要進行困難的權衡。2專業人員如教師、律師、醫生、科學家、經濟學家等在非營利性組織中占主導地位。由於他們特有的職業地位,他們不易接受正式控制系統的建立和實施。3計量更為困難,這是因為:a.沒有利潤指標;b.存在大量酌量性固定成本,使得投入產出關係很難確認和計量。4來自其他組織或‘所者者’要求改善管理控制系統的競爭壓力較少。所以,許多美國城市正在通過與私營企業簽定合同的方法,將一些重要的服務專案如衛生等‘私營化’。5預算的作用常常只是為了與基金提供者進行討價還價以獲得最大可能的基金撥款,而不是一個嚴格的計劃。6人的動機和對人激勵與營利組織不同。”[23]唐•R.漢森等也指出:“服務區別於有形產品的四個方面是:無形性、易逝性、不可分割性和異質性。”[24]高等教育服務就具有上述四種特徵。而這四個特徵決定了服務產品的計量難。正如管理會計學家卡普蘭指出:“若不能衡量,就沒辦法管理。”

  二高校管理會計應用上的難點

  1.高校管理者應用管理會計的內生動力不足

  經濟學理論告訴我們,社會資源配置的方式主要有市場配置和政府配置兩種。私人產品是通過市場機制配置的方式如企業,公共產品是通過政府配置的方式如行政事業單位。因此,企業的收入是通過市場在銷售產品中取得,而事業單位的收入主要來自財政撥款。這就造成一種錯覺,似乎企業的錢是“掙”來的,事業單位的錢是“爭”來的。197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主弗裡德曼寫了本書,叫《自由選擇》,書中他用一個矩陣,說明四種花錢和消費的形式:1花自己的錢,為自己消費,既講節約又講效果;2花自己的錢,為別人消費,只講節約不講效果;3花別人的錢,為自己消費,只講效果不講節約;4花別人的錢,為別人消費,不講節約也不講效果。高校屬於後兩種。因此,有的高校為什麼新校區建設貪大求洋、鋪張浪費、豪華裝修?因為花“別人”的錢就是不需管理會計中的決策分析,花“別人”的錢就缺乏運用管理會計的內部動力。

  2.高校管理會計與企業管理會計的重大區別

  企業是營利組織,高校是非營利組織,兩者分別屬於營利組織管理會計與非營利組織管理會計,是管理會計的兩個不同的分支,在管理會計的理論與應用等方面都有重大區別。如企業管理會計重視“增強價值創造力”、“價值管理系統”、“價值鏈”、“從利潤最大化轉向股東價值最大化”等,而高校管理會計是非營利組織,不可能創造價值,不能追求經濟價值最大化,高校只能通過節約費用成本來增加價值。

  3.高校管理會計與政府管理會計的重大區別

  政府擁有大量的投資,而政府對高校的對外投資嚴格控制。2004年10月18日,教育部、財政部發布的《關於進一步加強直屬高校資金安全管理的若干意見》第五條規定:“嚴格對外投資管理。各校的對外投資包括對校辦產業投資以及非經營性資產轉為經營性資產的經濟行為,必須經過嚴格、科學的可行性論證和專家評議,經學校領導集體討論決策,並指定責任部門和責任人加強各投資專案的管理。……各高校必須嚴格執行教育部教財[2004]13號檔案,嚴禁繼續從事股票投資和其他風險性債券投資業務。各高校須認真清理各項對外投資。”因此,高校管理會計在有限投資中決策功能受到限制。

  4.高校管理會計與其他事業單位

  醫院管理會計的重大區別在筆者閱讀的近20部國外管理會計著作中,列舉非營利組織的案例,基本上是醫院。筆者分析,醫院成本容易物件化到個體患者,如住院的病床,X光、CT、B超、化驗等檢測手段,外科手術和內服藥品等都可以物件化到個體患者。而高校不能,即使指導研究生也困難。因此,如何恰當地將“成本”嵌入高校管理會計中是個難題。如何恰當地而不是牽強地在高校中運用好“成本”這個工具,是我們探索的難點之一。

  五、管理會計在高校運用中應注意的問題

  一現行高校財務分級管理體制≠高校責任會計制度

  筆者認為高校責任會計制度一般應包括下列九個步驟:1科學設立責任中心,明確責任;2明確責任目標;3編制責任預算;4簽訂責任合同;5實施預算控制;6組織責任會計核算;7編制責任報告;8實施責任考核與評價;9實施責任審計。綜上所述,現行高校財務分級管理體制所形成的“二級核算”和“二級管理”還不可能按上述九個步驟進行。因此,現行高校財務分級管理體制≠高校責任會計制度。

  二本量利分析在高校應用中應注意的問題

  1.關於高校中的本———量———利分析中的“量”與“利”

  一般認為,本量利分析是成本———產量———利潤分析Cost-Volume-Profit Analysis的簡稱,又稱CVP分析。應該強調指出,高校中的本———量———利分析中的“量”不是指“銷售量”或“產量”,可指“業務量”或“作業量”;高校中的本———量———利分析中的“利”不是指“利潤”可指“結餘”。總之,是求其盈虧平衡點或損益平衡點或保本點。

  2.高校的本———量———利分析不宜用於的領域

  1不宜用於全校正規招生熊飛在研究本量利分析方法在高校中的應用作了可貴的探索,但他們是從全校招生作為出發點[25]。張雷更明確認為:“如果這個專業能給學校帶來較好的經濟效益,學校就應該舉辦這個專業。反之,若開設這個專業出現收不抵支,學校就應該停辦或者緩辦這個專業。”[26]筆者不同意這種觀點。《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指出:“在整個教育體制改革的過程中,必須牢牢記住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質,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衡量任何學校工作的根本標準不是經濟收益的多少,而是培養人才的數量和質量。緊緊掌握這一條,改革就不會迷失方向。”筆者在網上搜索,高校有些如數學、哲學、歷史等基礎性專業,因就業難而招生困難,這些專業的學生要不要招呢?不僅本科生要招,研究生更要招。不能因生源少,“不合算”、“佔用學校資源多”、“虧本”等理由而不招。2不宜用於小班課轉化為大班課為了保證教育質量,不能片面強調固定成本,將不宜上大班課只適宜小班課的課程轉化為大班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