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生活的關係論文

  哲學是形而上之學,不同於具體科學,它是揭示世界上最為本質的、規律性的學科。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的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篇一

  【摘 要】哲學是形而上之學,不同於具體科學,它是揭示世界上最為本質的、規律性的學科。它回答了人與自然、人與人、物質與意識的關係,這是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中必然遇到的三重關係。

  【關鍵詞】哲學;人與自然;人與;物質與意識

  一、人與自然的關係

  “人從哪裡來的?”是人類迴避不了的基本問題,不同地區的人一直在思索。西方基督教認為人是亞當和夏娃偷吃了禁果產生的後代,所以認為人天生都是具有罪過,人生就是為了贖罪。中國古老的神話傳說裡給人的來源另一種解釋,認為女媧捏土造人,幾乎所有的宗教都無一例外的認為人是無所不能的神創造出來的。生物學家達爾文的進化論,科學的解釋了人是從猴子進化而來的,說到底人就是大自然的產物,反駁了一切的神創論。

  自然界作為人的產生的源泉和生活的場所,為人類生存和發展提供必要的物質資料,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人的進步和發展。但是,人又不是被動的服從自然界的安排,人還具有能動的改造自然環境的能力。古代有人類創造的瑪雅文明、埃及文明、兩河文明、印度文明和中國文明等;現代有高峽出平湖的三峽工程,高原變通途的青藏鐵路。這都是人類能動的改造自然的代表。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才是正確之路。現代社會人類的能力大幅度增強,對自然少了敬畏之心,自然被人類認為是附屬物,有了人定勝天的觀念。其實,人類對大自然的破壞,最終都是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萬里煙飄的霧霾天氣,困擾大半個中國,就是很好地例證。老子認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地法自然”萬物都有自己的道也就是規律。人類只有遵守自然規律,按規律辦事,才能與自然和諧相處,這也是人與自然的相處之道。

  二、人與人的關係

  亞里士多德說“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指出人是群居性動物,任何個人都是一定社群中的一員,離開社群這個群體個人是無法生存的。名噪一時的“狼孩”也不能論證人可以脫離社群,雖然“狼孩”完全脫離了人類社會而生存,但是他已經喪失了人的屬性,完完全全就是一頭有著人形的野獸。

  那麼,人既然是生活在一定的社群裡,必然就會與其他人具有關係。人與人是相互聯絡在一起的,有直接地聯絡,也有間接的聯絡,每個人都是這個關係網的一個點。我們生活在一個複雜的社會關係之中,不能只是考慮個人或者小集體的利益,很多時候要有大局觀念和全域性意識。馬克思曾說“對和諧之美的追求是人類的本能”高度讚揚了人與人的和諧相處,只要我們能夠領悟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處事哲理,這樣人際關係必定能夠和諧和美好。

  人與人的關係中還包含人與社會的關係,社會是若干個體組成的,個體又必須在社會中生活,個人與社會是辯證統一的關係,個體與社會的和諧相處也是哲學的應有之義。人的發展是社會發展的目的,個人的發展依賴社會提供必要的條件,人總是先消費社會資源,再長大成人開始創造社會財富。沒有社會的預先支出,人根本就不能生存。筆者比較贊同馬克思主義在評價個人的價值的衡量標準,把個人對社會的貢獻作為衡量個人的價值的標準。在處理個人與社會的關係,我認為個人應該為社會盡義務,個人應該以為社會做貢獻作為自己的人生價值追求。同時,社會應該為個人提供發展條件,保障個人的生存權利和基本利益,給個人提供一個安全穩定的社會環境。我認為社會對個人合法權利的尊重是處理個體與社會關係的基本前提,個體在社會面前是渺小的,面對社會個體很多時候都是無能為力,只有社會給予個人基本的尊重,個體才能有安全感,才可能對社會有所貢獻。

  三、物質與意識的關係

  物質與意識誰是第一性的問題是哲學的第一問題,對與這一問題的不同回答,劃分了兩大基本的哲學派別,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決定意識,物質是第一性,意識第二性。唯心主義者認為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意識決定物質。我個人比較贊同物質決定意識的唯物主義的觀點。物質世界先於人類而產生,根據科學研究我們的地球已經有50億年的歷史,然而根據考古發現,人類最早產生也就是六百萬年以前。如果,我們認為意識決定物質,那麼人類產生之前的世界又是什麼決定的?這就用唯心主義的觀點難以解釋的。

  語言是物質與意識的橋樑。語言是人類特有的能力,語言的擁有是人類發展的重要動力源泉。人與人交流就是通過語言這種媒介完成的,人類的交流也是意識產生的重要來源,我們在與人交流時,總能感覺到自己的思想觀念發生了變化,產生了新的意識或者意識發生了改變,我們常感慨“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可見交流對意識的形成的重要作用。我們思考時,大腦顯現都是語言或者符號,我們的意識通過語言也只能通過語言來表達,除此之外沒有別的方法。我認為語言就是意識與物質連線的一座橋樑。我們的意識不經過任何途徑就直接轉碼為語言的形式表現出來。語言又是可以聽見或者看見,說到底語言它是物質。語言的外殼是物質的,它的內容卻是意識的。

  馬克思主義認為:“意識是人腦的機能;意識是客觀世界的主觀反映”。意識是人腦特有的機能,人腦是意識的物質載體,離開了人腦人的意識是不可能產生的。意識是人腦對物質的反映,是人腦加工改造過的關於客觀世界的形象、本質和關係等等的觀念,即是對客觀世界的反映。馬克思主義也強調意識具有能動性,意識可以能動的反映客觀世界和指導實踐改造世界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積極主動的性質。列寧曾說:“人的意識不僅反映客觀世界,並且創造客觀世界”,在實踐中,人們用熱情、毅力、幹勁、信心,依靠正確科學的理論為指導,根據事物發展規律,使客觀世界向有利於人類發展和生存的方向轉變。

  作者簡介:蔡光軍1988.12,男,漢族,四川南充人,就讀於西南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參考文獻:

  【1】何曉紅.人與社會發展辯證關係的教育學思考.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26

  【2】張汝倫.馬克思的哲學觀和“哲學的終結” . 中國社會科學.20034

  【3】蘇蕊. 語言工具屬性中西分野的哲學觀照.求索。20135.

下一頁分享更優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