纖維藝術創新發展相關論文
纖維藝術是一種既古老又年輕的藝術門類。它是集古典與現代、浪漫與沉穩、工業文明與傳統手工於一體的藝術形式。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纖維藝術創新論文,供大家參考。
纖維藝術創新論文範文一:談現代纖維藝術的創新
[摘要]本文從兩個方面談論了現代纖維藝術的創新,即思維的創新,表現方式的創新。
[關鍵詞]現代纖維藝術 創新 思維
現代纖維藝術,無論在材料還是觀念的創新上都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纖維材料、工藝流程的更新以及藝術理念的前衛化,為現代裝飾藝術的發展提供了各種條件。也正是在這些新材料和新技術的基礎上,藝術家拓展了纖維藝術的創新領域,將更多的觀念和手段運用到作品創作當中。
一、思維的創新
藝術的創新首先是思維的創新,纖維藝術的多方位創意思維方式可歸納為以下三種形式:
1.邏輯性思維和非邏輯性思維。邏輯思維在創意設計中通常是時斷時續出現的,有利於對資訊進行理性分析和處理。現代纖維藝術的創新離不開邏輯思維。但是非邏輯思維更適合進行藝術創新,它可以分為轉移思維、直覺與靈感思維、形象思維等,因而它注重感效能力的開發,而感效能力的開發正是創意性思維的關鍵所在。非邏輯思維方法是現代纖維藝術家們運用的最廣泛的一種思維方式,他們總是從形象到概念或概念到形象的廣闊空間中進行選擇、加工,運用塑造、重置、並置、比喻、象徵、聯想等藝術思維創造活動,進行藝術創作。只有克服了思維的惰性、突破了思維的定勢,具有能動性、敏銳性、求異性和獨創性才能在現代纖維藝術創作當中獲得獨特的靈感,創造出具有創新性的藝術作品。
2.發散性思維與收斂性思維。發散思維是創意思維的典型方法,又叫求異性思維,輻射性思維。在思維的過程中不受任何條件的限制,從標新立異出發,充分發揮探索和想象的力量,用推測、想象、假設等思維的方式向多個方向拓展,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例如某種纖維藝術立體形態造型方法的解決途徑,可以有懸吊、支架、纖維熱定型或化學定型等方法;某一編織作品的材料選擇,從纖維的型別上就有天然的棉、麻、絲、毛,化學纖維的粘膠纖維、聚酯纖維、聚醯胺纖維、原脂纖維、聚丙烯腈纖維等;從纖維的線型上有紗、線、繩、帶等。收斂性思維又稱為聚合性思維、集中思維,是從已有的大量資訊中搜尋、尋求和推出正確答案和最優秀方案的思維方式和過程。在發散思維所產生的多種方案、設想途徑中收斂性思維所起到的是一種彙總和遴選的作用。
3.橫向思維與縱向思維。橫向思維是一種歷時性的橫斷性思維,它具有同時性、橫斷性和開放性的特點,是從不同側面去認識、分析事物,探尋不同的答案或研究一種事物與另一種事物之間相互關係特點的思維過程。如現代纖維藝術種的許多設計理念和表現手法,都受到同時代其他藝術思潮的影響,纖維藝術家們從綜合材料繪畫、裝置藝術、現代建築等中不斷獲取創作的靈感。許多優秀的纖維藝術作品,其創意、材料使用和製作設計都是橫向涉及多個領域,並將這些領域中的最新成果成功地運用在自己的創新之中。
縱向思維是一種以事物的產生、發展為線索的思維過程,它是一種歷時性的比較思維或稱為單一的垂直思維。通過比較事物的過去、現在、未來,我們能夠較為科學、客觀地認識事物的發展規律,揭示事物發展的反覆性和複雜性。如果在纖維藝術的製作方式的運用上,你不去了解、總結過去那種製作方式的成功經驗,吸取別人的長處,就很難獲得高度的提升。 二、表現方式的創新
在纖維藝術的創意過程中,創意表現方式的選擇和把握也是十分重要的環節,它是決定創意成功與否的關鍵,它要求我們突破傳統觀念,以全新的手法來傳達創意資訊,還要從觀賞者的視覺與心理角度入手,尋求最佳的表達方式。創新的表現方式包括以下五種:
1.主題的表現。如何從不同的角度來對主題進行詮釋和發揮,如何將主題的文化內涵與自己的文化傳統、材料特點、製作方式進行有機的結合。纖維藝術家西德霍•塔納卡的《焦土》就是使用大量的纖維碎片和燒焦的棉線編結而成,突出表達了人類的發展給生態和自然帶來的負面影響,以及纖維與自然、自然界的迴圈發展關係這類環保的主題。
2.解構與重組。傳統審美趣味往往只重視事物的完美性,然而有時破壞也是一種創造的途徑。自然的風化、秋天的落葉、色彩的蛻變以至原子裂變等,都是一種完整美轉化為殘缺美的造化過程。若有意識地將完整、單一的自然形態加以破壞、分解,使原有形態不再是自然形,不再具有原來的形態意義,再根據需要進行分離和重新組合,併產生新的形式美感和新的意境表達,這種方法常被稱為解構重組。分離和重組後元素的對比組合具有跳躍性的動性,其形態能帶給觀賞者比原自然形態更加豐富的視覺體驗。
3.異質同構。異質同構是超現實主義的一種表現形式,就是將兩個或多個不同但相互間有聯絡的元素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將共性合二為一,這種結合並不是表面的將兩個元素並存、合併,而是指兩者相互作用、相互協調、相互統一,從而形成一個新的表現形態,並展示出新的創意價值。這種表現手法以其獨特的視覺語言和豐富的表現形式向觀賞者展示其強烈的感染力。運用異質同構的手法,常常可構建出現實世界不存在的形態,或者是矛盾的形態。
4.象徵性符號的運用。在現代纖維藝術中有相當大的一部分作品的主題是利用象徵性的符號語義進行詮釋的,象徵性的符號語義反映了一定時代約定俗成的觀念,並且受到政治文化、審美觀念、姐妹藝術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而呈現出多樣性。在現代纖維藝術作品中,許多的纖維藝術家都選用未經機械加工、染色的原材料,利用全手工或半手工製作,通過他們的作品來表達對環境狀態的關注,對生態資源的合理利用,以及自然和環保有關的符號意義。還有一批藝術家直接以文字元號作為表現語義的作品,這些文字元號語義的表達可以從文字自身美的角度去重新審視與各種文化息息相關的內涵,將語言符號的能指與所指分開,強調藝術語言的能指層面構成的世界。
5.重複與系列。重複與系列可以說是以一個或多個單純的形態、統一色彩的基調、相同裝飾風格為元素,通過一定的組織安排,使形態出現一定數量上的不斷重複,創造出形式與內涵豐富的新形象。同一形態的反覆組合和有規律的再現、並置不僅能產生強烈的視覺衝擊力的節奏韻律感,同時也能強化主題和加強意蘊。80年代日本藝術家吉田正郎創作的《棉布裁剪》系列作品,將棉布這以材料進行一系列的造型實驗,利用剪下、縫合、裝配等手段,將人們概念中的棉布形象進行重新定位,在視覺、觸覺以及空間定位上都給觀眾一個全新的感受。
纖維藝術創新論文範文二:淺談中國現代纖維藝術發展軌跡、現狀及推動
[摘要]纖維藝術有別於壁掛藝術。中國現代纖維藝術發展軌跡清晰,發展現狀喜憂參半。推動其發展必須夯實社會基礎,重視團隊建設,立足民族文化引入時代新元素,構建現代纖維藝術展示平臺,放眼全世界。
[關鍵詞]現代纖維藝術;軌跡;現象;推動
“纖維藝術”一詞由英文“Fiber Art”翻譯而來,“Fiber Art”一詞首先是美國藝術家於20世紀70年代提出,至80年代被廣泛使用,其目的是為了區別於歐洲傳統的“壁掛藝術”這一名詞。什麼是纖維藝術?目前在我國的學術界和辭典、教材中雖沒有準確的界定,但一般有兩種概念:一種是狹義的,泛指編織藝術的延伸,側重欣賞型藝術;另一種是廣義的,既有欣賞型也有應用型,既有服飾型也有裝飾型,既有織也有印、繡,只要由細小纖維構成的,都可以稱為纖維藝術。綜合以上兩種說法,筆者認為,所謂“纖維藝術”,是指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以天然的動、植物纖維絲、毛、棉、麻或人工合成的纖維為材料,用編結、環結、纏繞、縫綴、貼上等多種製作手段,創造平面、立體形象的一種藝術。
一、發展軌跡
關於中國現代纖維藝術發展的歷史軌跡,國內不少專家多有論述,眾說紛紜。比較權威的有北京服裝學院的尼躍紅教授把中國現代纖維藝術的發展歸為復興、豐富和發展的三個階段。清華美院林樂成教授認為中國現代纖維藝術從時間、名稱和藝術創作風格上,可分為三個時期,即編織藝術——平面創作時期、軟雕塑藝術——立體表現時期、裝置藝術——空間塑造時期。清華美院染織系主任田青老師將其發展分為三個時期:1編織藝術平面創作時期;2軟雕藝術立體表現時期;3纖維藝術空間塑造時期。綜合以上學界專家論述,筆者認為將其分為“起步期、發展期、提高期”三個時期較為符合實際。
1.起步期:始於20世紀70年代末。在這一時期主要以傳統的壁毯形式為主。其特點是運用傳統的栽絨工藝,追求寫實的畫面效果,大多數由著名的照片或繪畫作品複製而成,仿製畫面生動逼真。其藝術風格是質樸、簡潔、概括、平面化,這其中不免帶有粗糙和簡單。此時期從事纖維藝術的主要是地毯行業的創作人員。
2.發展期:發展於20世紀80年代末。這一時期的纖維藝術真正從傳統壁毯工藝脫胎出來,以嶄新的設計理念、完美的表現形式成為國際纖維藝術中的一族。此時期從事纖維藝術的人員不斷增多,尤其是老一代藝術家的加入,使纖維藝術在中國美術界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其特點是突破傳統壁毯的工藝與材料,追求纖維材料獨特的藝術語言;其表現形式逐漸由平面到半浮雕,最後出現完全立體化的“軟雕塑”;其藝術風格也逐漸由簡單、平面化向豐富多樣、情感化、立體化發展。這一時期離不開與國際同行之間交流的增多,視野的開闊,工藝嫻熟,理論的提高及思維的轉變。
3.提高期:到20世紀90年代末,則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期。高科技迅猛發展,新材料不斷湧現,現代人不僅要追求材質、形式的美感,而且還要享受場景、環境空間所帶來的活力;不僅把眼光放在傳統的材質與技藝上,同時還要追求時尚與流行。他們把光與影也運用到設計中去,追求作品與環境的高度統一,並構成一個整體,達到多元化價值的體現,打破單一學科觀念,樹立交叉文化理念,追求多元化材料如金屬效應、薄透效應、閃爍效應。在工藝上,則更不受侷限,百花齊放,各顯千秋。
由此可見,現代纖維藝術在中國的發展經歷了由追求繪畫效果到開始追求立體表現再到對材質、肌理、空間、觀念相結合的全面探索的過程。
二、發展現狀
自2000年以來,中國的現代纖維藝術發展進入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時期,有以下突出表現:
一團隊初具規模
2000年1月8日,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工藝美術系正式成立了纖維藝術工作室,由林樂成、張怡莊、藍素明、洪興宇四位教師承擔起了工作室的教學和科研及對外學術交流工作,並將舉辦國際纖維藝術展暨學術研討會列為首選申報課題專案。此後的幾年中,全國有近50所高校相繼成立了現代纖維研究室,從而壯大了研究團隊,促進了中國現代纖維藝術水平的發展。
二理論逐步形成
近年來,隨著中國當代纖維藝術的發展,現代纖維藝術著作《現代纖維藝術》和《當代纖維藝術》分別在2000年和2004年出版發行,還有近百篇有關現代纖維藝術的科研論文相繼發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纖維工作室率先發起“纖維藝術普及教育運動”。2004年,中國教育出版社還將纖維藝術編入了全國高中美術教材,2006年出版了由林樂成、王凱撰寫的《中國高校通用設計教材——纖維藝術》,隨著纖維藝術教材在新一代青年人中的推廣和應用,“纖維藝術”已不是一個陌生的藝術名詞,而是作為一種藝術形式、一個文化載體、一門人文學科,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瞭解和喜歡。
三作品質量不斷提高
幾年來有不少纖維藝術工作室創作實踐的作品先後入選“藝術與科學國際作品展”、“從洛桑到北京”——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等國內外大型展覽,並分別獲得國際金、銀、銅等獎項,國內外共獲獎一百多項。隨著現代纖維藝術在國內外影響的不斷擴大,現代纖維藝術進入一個全新時期。20世紀90年代後,北京市政府會議大廳、香港行政公署、北京崑崙飯店、中苑賓館等大型公共建築空間中都能看到纖維藝術作品。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纖維藝術已成為影響現代生活或是評價現代生活質量的一部分;纖維藝術將從公共空間進入私人居室,成為體現主人文化品味的、格調高雅的室內裝飾品。
四展示平臺相繼推出
為了展示現代纖維藝術作品的魅力,促進交流與研究,我國陸續舉辦了一些具有國際影響的展覽和大賽,如“首屆中國壁畫大展”、“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藝術與科學國際作品展”、“中國地毯圖案大賽”等,特別是自2000年至今四屆“從洛桑到北京”——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在中國的成功舉辦,提供了一箇中國纖維藝術家展示自己作品的平臺,同時也成為國際纖維藝術家交流、合作的平臺,激發了各國藝術家的創作熱情。
五中國現代纖維藝術發展存在的不足
一是起步較晚,學科發展比較緩慢。國內設定纖維藝術專業或開設纖維藝術課程的院校從課程設定、教學方法到創作思路主要受到清華美院和中國美院的影響,甚至許多院校的教師都直接來源於這兩所院校,這樣給學科的發展帶來侷限,影響了學科發展的速度。二是仍以學院為主,只限於專業的學術交流,使得了解纖維藝術的人不多。三是纖維藝術家缺乏良好的生存環境。上述現狀引起了學術界和纖維藝術家們的關注與反思,大家力求尋找一條適合中國現代纖維藝術穩定持續發展的道路。
三、發展推動
現代纖維藝術作為一門綜合性、多元性與邊緣性的藝術學科,在與現代人類生存環境親和中,內涵豐富,風格獨特,烘托著人與環境的和諧氛圍,顯示出視覺美和觸覺美的藝術魅力,喚起人們對大自然的深厚情感。為了進一步推動纖維藝術在中國的發展,應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
一建立良好的社會基礎
首先,將纖維藝術請出專業院校。進人中小學課堂,做好纖維藝術的普及教育工作,將纖維藝術編入全國的中小學美術教材,從孩子抓起,搞好素質教育,提高審美意識。其次,拓寬發展物件,由在校學生擴大到社會的各類人群。在學校和社會中,對纖維藝術感興趣的以女性為多,這是由於人們對纖維藝術的概念還是停留在傳統的用線編織上。
其實前面談到,現代纖維藝術的材料和技法是多元化的,在纖維藝術的材質、技術、空間感的創造方面,男生或許更能打破傳統技法的概念,這就要藉助於媒體的宣傳,通過展覽、交流會、畫冊、專刊甚至影視手段,讓更多的人瞭解纖維藝術,接受纖維藝術,喜歡纖維藝術。最後,讓纖維藝術從五星級酒店、賓館等高階公共場所進入到普通老百姓的家裡,與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緊密相連,為纖維藝術的發展打下紮實的基礎。
二加強基層纖維藝術團體的建設
國內雖然已經成立了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纖維藝術委員會,也吸收了一批會員,但與其他門類如國畫、油畫等相比,在學術團體的建設上,還有一定的差距。國畫、油畫在市、省級都成立了分學會,建立了縣、市、省等各級群眾團體,經常舉辦國畫、油畫各級畫展,為國畫、油畫的推廣建立了良好的社會群眾基礎。纖維藝術也要建立健全省、市等各級學術團體,由各級學術團體定期組織舉辦各種展覽、賽事、學術研討會等有組織、有計劃的活動,為纖維藝術的發展提供良好的機制。
三立足民族文化。引入時代新元素
中國纖維藝術的民族性有別於國外的纖維藝術。如:民族的圖、形、色,傳統的工藝,民族的文化內涵,審美情趣等。我國有豐厚的文化積累,遠古的彩陶紋飾、夏商的青銅圖案、戰國的漆藝造型、漢代的畫像石磚等都是纖維藝術在造型方面可以吸收借鑑的。這種吸收借鑑包括兩種形式:第一是將古代的圖案作為一種符號、一種元素、一種形式,直接應用到現代的纖維藝術作品中,使人產生直接的印象。第二是一種更高階的創造行為,即在理解古代圖案造型的精神實質、審美內涵的基礎上運用這種精神、內涵表現作者自己的思想,從而創造出新的圖案造型。
強調民族性和文化相對多元化,立足於本民族傳統文化思想,引入時代新元素如新材料、新技術、新理念等是現代纖維藝術發展的可行之路。因為,現代纖維藝術的誕生本身就是現代藝術深入發展的結果,與其說現代纖維藝術與傳統的紡織、編織工藝有一定的承繼關係,不如說是現代藝術觀念再次利用了傳統的紡織、編織工藝作為展示自己的代言物,是藝術的一次嫁接,如立體的纖維藝術作品常被稱為軟雕塑。這種新觀念使纖維藝術的形式表現空間比傳統藝術的形式表現空間更為廣闊。現代纖維藝術本身已經模糊了形式的要求與約束,它可以是壁掛,可以是雕塑,也可以做成裝置等等。
由於纖維材料的豐富和加工手法的多樣使其形式不拘一格成為可能。這樣看來纖維藝術作品從平面到立體,從具象之形到意象之形到抽象之形可任由作者發揮。天然纖維材料的未來依靠高技術的發展,而紡織技術的革命則帶來了多品種多功能的新產品。今天的纖維藝術創作不再侷限於傳統意義上的材料概念,眾多的傳統纖維和新型纖維材料給藝術家的創作以更多的選擇,眾多新型的材料諸如合成纖維、金屬纖維、玻璃纖維、碳纖維、陶瓷纖維、泡沫塑料、橡膠等為現代纖維藝術創作所用。
現代計算機技術毫無例外地影響到纖維藝術的創作。數字化的織造技術趨於成熟,它可以自如地把圖形變成織物經緯上精密的織點,甚至在面料上重現影像已不是夢想。計算機的應用把編織中的邏輯和程式推向極致,使織物藝術進入一個不同於形象表現的數理世界。由於數字化技術的應用,印染工藝同樣有了質的飛躍,作為一種工藝手段為纖維藝術提供了更大的創作空間。
作為一個現代纖維藝術家來說,繼承和引進發展是同樣重要的。民族文化是藝術家創作的基礎,而新技術、新思維、新材料等是藝術家創作的源泉和動力。現代纖維藝術應立足於民族文化,把握住時代的主旋律,仔細研究材料與技術手段,實現物質功能與精神功能的統一,這是中國現代纖維藝術發展的趨勢與方向。
四擴大國際影響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
纖維藝術家在中國一直比較少,而且只有極少數藝術家能夠參加國外的展覽,大多數從事纖維藝術創作的藝術家很少能夠見到國外纖維藝術實物,更不可能接觸國外的同行藝術家。“洛桑到北京”展提供了一箇中國纖維藝術家展示自己作品及進行國際交流的平臺,也是推動中國現代纖維藝術發展的一個重要手段。
綜上所述,對於中國現代纖維藝術發展的前景,筆者認為可以持樂觀態度。雖然受經濟發展和精神文明的制約,纖維藝術目前依然缺乏市場,對其發展確實造成了不利的影響。
但從另一方面來看,首先,作為纖維藝術中堅力量的院校,一批新的創作熱潮正在湧起;其次,對外交流的增加也提高了我們對纖維藝術的認知和創作水準,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纖維藝術界有一種活躍而寬容的氛圍,這種氛圍將對中國現代纖維藝術的發展起到有利的促進作用,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的現代纖維藝術一定會健康、穩步地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