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決策方法論文

  投資決策是財務管理中的重要內容。財務管理的投資決策方法也是指導投資實踐的重要理論依據。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談迴圈經濟下投資決策方法的選擇

  一、迴圈經濟投資決策方法研究現狀

  一專案決策的過程中沒有考慮營運因素

  投資決策作為財務管理的核心範疇之一。投資決策方法方法主要有回收期法、會計收益率法、淨現值法、內部報酬率法、現值指數法等方法屬於傳統的投資評價方法。在平時的運用中,淨現值法顯示為最佳選擇,但是在應用時必須存在一系列的前提條件:首先,作為計算的依據,在生命期內各年所產生的淨現金流量必須能夠準確的估計出來,並根據市場狀況確定相應的貼現率;其次,在估計專案的期間內,對於專案有影響的內外部環境不會發生意料之外的變化;第三,決策者只能在“投資”或“不投資”之間做出二選一的抉擇;最後,在專案進行分析、決策和實施過程中,投資主體並不能夠靈活的進行專案管理,一旦做出決策後便不能針對市場條件和競爭狀況的變化變更對專案的投資決策。

  二對投資方法的戰略性選擇權考慮

  然而該方法在實際的運用過程中發現存在與現實情況相比較大的差異:首先,現實經濟生活存在大量不確定性因素以及其特有的本質特徵,由於在應對高度不確定的戰略問題上面,企業將重點集中於專案的靈活性上,因此在進行專案分析時,靈活性的價值必須成為決策者充分考慮影響因素;其次,決策的互動性成為直接影響決策制定關鍵因素,特定企業在行業中所處的競爭地位,決定了該企業與其競爭對手的互動關係,進而決定了投資可能派生的投資價值,這部分價值在投資評價中也應得到重視。

  三專案決策的過程中的迴圈經濟因素欠缺考慮

  現行會計理論體系下,企業投資決策方法不能適應企業發展迴圈經濟的要求。現有的專案決策是依據對專案財務評價和經濟評價進行決策的,對環境評價不足,尤其不適用於目前大力發展迴圈經濟的新形勢。迴圈經濟專案投資決策是從經濟、環境和社會進行全面評價的,具有一定的探索性。針對專案投資的評價應當兼顧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戰略的角度通盤考慮。

  由於上述原因,傳統評價方法雖然能夠較好地使現金流趨於穩定,經常使專案的投資價值被低估了低估,造成企業競爭力的喪失。

  二、現有投資決策方法存在的缺陷

  基於財務視角下的專案投資評價方法傳統上面主要有兩種:第一種是對靜態指標的分析,是指在不考慮貨幣的時間價值因素的指標,包括投資回收期、會計收益率等;第二種是對動態指標的分析,包括淨現值、內含報酬率、現值指數等指標。財務評價是在遵守國家財稅制度和價格體系的前提下,計算專案過程中的收益和成本,分析專案的盈利能力和償還能力。傳統專案投資方法理論只是把企業看作是一個封閉獨立的系統進行分析研究,單方面的考慮投資專案運營對企業經營狀況和財務狀況的影響,而忽視了自然環境、社會對投資專案決策本身的影響。

  企業對專案投資的建設運營過程,就是對相關資源消耗的過程。專案的建設和運營必須遵循自願節約和綜合利用的原則來進行,投資專案決策者需要按照發展迴圈經濟和建設節約型社會的要求,對專案建設方案進行優化,並對資源利用的實際情況做出詳盡的分析。這不僅是對企業優化資源配置、降低成本費用、減少資源消耗、調高投資效益的內在要求,更是滿足國家可持續發展,發展迴圈經濟的重要要求,但是在目前投資專案評估和決策的實際應用當中,對迴圈經濟因素的考慮都較為缺失。其中主要的缺陷表現在:

  一財務投資決策目標範圍狹窄

  傳統投資決策的目標就是股東價值的最大化,簡單的以淨現金值、內部報酬率的大小來評價專案,不考慮與專案有利害關係的環境及其他的利害關係人的利益。在傳統的投資方法下,投資專案目標忽視往往迴圈經濟條件下的環境保護、資源利用及企業、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而在迴圈經濟下,則政府應當主動引導企業將環境效率和經濟效率相統一,使得企業經營活動可持續發展。

  二在專案決策中忽視自然資源和環境資源等會計資訊

  會計資訊是專案決策過程不可缺少的部分。在現行的會計制度下,企業所提供的會計資訊其實並不能充分反映專案對資源、環境的影響。因為傳統的會計目標、假設、原則、會計賬戶的設定以及成本的核算方法到報表的編制都沒有能夠。完整充分地體現企業在節約和高效綜合利用資源方面和減少汙染的排放方面的能力。傳統的成本觀立足於企業微觀層面,追求企業層面的成本補償和資本增值,並沒有從整個物質世界的迴圈發展過程來看待成本耗費及補償問題,僅僅考慮人類勞動消耗的補償問題,是根本不能適應可持續發展戰略對自然資源消耗的陳本補償要求。

  三計量屬性不符合投資決策的要求

  在傳統的投資決策模式下,大部分採用的是歷史成本法和未來現金流量預測法為主的貨幣計量,對收益和成本統一採用貨幣計量,因此只能在決策過程中反映貨幣計量的經濟活動。然而在迴圈經濟條件下,投資決策需要考慮的多方面的內容,既包括用貨幣計量的資訊又包含有環境因素的性質。因此在迴圈經濟條件下,採用定量和定性結合的方式來進行投資專案決策是至關重要的。

  四投資決策者的受託責任單一

  傳統經濟條件下,企業投資決策中委託一受託責任關係中只包括了對實物財產的保管和使用,並沒有包括生態環境和治理環境汙染等內容。由於企業所面臨的受託責任較單一,僅侷限於“財產託付論”。隨著人口和經濟的增長,人們對環境資源的消耗量不斷增大。資源的稀缺性正在迅速顯現,因此企業在決策時更多的考慮“資源託付論”。投資決策必須考慮的決策受託。已經不僅只是受出資人之託,而是受整個社會公眾之託,是企業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統一。為了實現迴圈經濟、可持續發展,企業投資決策時應當按照迴圈經濟發展對企業投資專案各個方面進行綜合要求,在環境會計的學術框架下,對企業投資專案迴圈經濟這一綜合指標值的最大化作為專案投資決策評價的目標,以協調企業微觀層面上經濟發展和環境破壞之間的矛盾。

  三、迴圈經濟下投資決策的方法

  一全部成本評價法

  全部成本評價方法是在資本預算分析中綜合考慮環境成本的一種方法,是對專案的全部成本和收益進行長期的綜合的財務分析。對於應用環境會計方法進行資本預算、產品設計等方面的決策,學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他們認為在有效的環境管理體系中,為了實現投資決策的全面性必須採用全面環境成本計量方法。

  迴圈經濟注重長期的生態效益,以及防患於未然的思想。因此,當前的環境管理措施,其利益是體現於節約未來的機會成本、掌握綠色商機,特別是決策者面臨未來企業綠色投資機會是,能夠清楚分析專案的全面環境成本,是否符合企業永續發展的投資決策。

  對於外部環境成本的計量,主要採用的是以對汙染造成損失進行修復的花費作為計量基礎的。全部成本評價法是在評價周

  期、擴大了成本和收益的考慮範圍等方面對傳統資本評價法進行了改進。所採用的方法仍然主要是現金流量貼現法,但對於長期的成本和效益,金額的估計是不準確的,經過貼現的數值較實際較小。

  這表明人們對於未來的環境、生活的狀態關注較小,重視程還比較低,這與我們推崇的環境保護的觀點是相悖的。在這種情況下比較容易形成人們追求短期的經濟利益,忽略了長期的影響。全面成本法對於企業的獲利能力是沒有影響的,但能夠比較明顯的列示專案的成本、效益的構成,從而使一些有益於環境保護的專案能夠和其他一些專案一樣獲得投資。對於專案週期短的汙染預防性投資專案,全面成本法能夠更加優於傳統的投資方法,增強專案的可行性。

  二投資風險評價與不確定性分析

  專案總是存在風險的,相應的任何決策也會存在風險。實際上,投資風險是客觀存在的,尤其是長期投資決策涉及的時間較長,企業對於未來損益的預測就會存在不確定性。將與專案相關的環境因素納入考慮之後,專案的未來現金流量變得更加變化莫測,現金流量的不確定性變得更加突出。由於是對未來專案狀況的研究,投資決策中始終存在著不確定的因素,事件發生的概率是估計的,當存在風險時,其概率可以依據風險係數進行估計。在傳統的投資決策中,對於高風險的專案,一般採用較高的貼現率。

  但這個方法也存在著一定的缺陷,高風險和對環境造成巨大的汙染,致使環境惡化,這兩者之間並非簡單的直接聯絡,提高貼現率以後很多專案的現金流量現值將出現負數,這就使得很好本來結果很好的專案被流失,以此種方法減少對環境、資源的需求。迴圈經濟下的投資決策在考慮了環境因素後,使專案的不確定性更為明顯,風險會隨著環境法規的變化而變化。當對專案進行決策以後,由於專案的期間較長,因此在今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企業都會受到既定的技術和環境的影響。環境發生變化,則必須投入大量的成本來適應環境的變化。投資所包含的環境風險和不確定性可以通過敏感性分析進行評價。對於概率已知的方案,可以利用決策樹和蒙特卡羅模型對不同專案方案的可能結果進行概率預計,進而對專案進行評價。

  三利益關係人價值分析法

  在面對當今企業諸多利益關係人共同的影響下,企業的經營活動越來越需要考慮更多的利益方。總的來說,重要的利益關係人是沿著兼做出資者與經營者的業主、經營者、債權人和為數眾多的出資人、客戶、政府這樣一條線來擴充套件的。大致上可以從內部和外部兩個部分來劃分,內部的利益關係人主要包括企業的管理層和僱員,外部的利益關係人主要包括政府、投資者、供應商、顧客、公眾。針對迴圈經濟,環境保護組織也成為企業外部利益關係人,企業的經營活動就要受到這些組織所制定的大量的環境法律的約束,企業的投資決策活動也必將考慮這些約束所帶來的影響。企業的經營活動對環境的影響可能會對公眾產生影響,因此這些公眾就成為企業的利益關係人。

  利益關係人價值分析法有別於傳統的財務指標評價法中將所有的成本與收益風險視為相同的缺陷將,而是採用了更加靈活的對於不同的成本和收益分別計量其風險的方法,同時利益關係人價值分析法根據關係人對專案收益期望的高低,來調整相應的權重比例。例如我們在考慮以個與環境相關的長期投資專案中,當財務指標的權重相對有所下降,那麼相對的環境業績指標的權重就應該做相應增加,從而保證了決策結果與利益關係人的要求相一致的結果,最後可以保證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四多標準評價法

  迴圈經濟模式是一種在自然資源開發利用中,既需要我們注重專案的經濟效益又要重視其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時力求三者的和諧統一的發展模式。在對專案進行評價時,採用多目標投資評價方法可以將經濟分析、社會分析、環境影響評價結合在一起。在多目標分析的諸多方法中,使用範圍最廣的是層次分析法,該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將複雜的決策問題分解為若干評價指標,形成階梯層次結構,通過比較各指標的相對性來確定權重,通過對專案投資方案各評價指標的疊加分析,得出方案的決策。對於單一決策和均值決策的企業來說,多目標決策方法可以幫助其尋求到一個最佳的選擇方案。但這種方法同樣也存在著缺陷,就是不同的利益關係人對於專案目標的重要性是不同的,因而難以得出一個令所有的利益關係人都認為最優的方案。

  按照傳統的專案分析模式,當對一個專案進行評價時,主要是從其經濟效益因素考慮,只要專案的投資收益大於專案本身的成本,該方案就可行。可是在迴圈經濟下,投資決策所涉及的領域是多方面的,他們包括社會、環境、生態等難以用貨幣衡量的多方面的要素。因此迴圈經濟下的投資決策是一個多目標、多層次、結構複雜、因素眾多的系統工程,決策時需要將不同的因素融合統一考慮。雖然在某些層面上,一些法律、行政法規對企業的環境問題加以規範,消費者對企業的環保行為加以制約監督,但這些利益關係人的約束只是一些外部力量。即使在高度有效的情況下,仍然存在著企業決策者對環保行為大打折扣的可能。因此,必須將上述的一些影響因素轉化為貨幣計量,納入專案投資的評價方法中。促使決策者在兼顧環境效益方面發揮作用。在進行考慮了環境成本後的專案投資決策,決策分析不再單一片面的將經濟引數作為唯一的衡量標準,應考慮社會、生態等多目標;因此在專案分析時,應充分考慮環境成本因素的影響,以降低投資風險。

  結合上述的方法分析,成本法是通過擴大成本範圍和延長時間跨度來充分反映環境成本與效益之間的關係的;投資風險評價和不確定性分析都更方便了投資者更清晰地把握不同變數設定的前提下的方案的不同價值;利益相關人價值法將財務評價、多目標評價機制和風險評價相結合,形成全新的決策模型,從而幫助決策者做出戰略性的投資決策;多目標決策的優勢在於,其考慮了持續發展經濟的多個目標,而並非經濟利益這個單一的目標,這樣還進一步防治了忽視其他更多的目標。由於迴圈經濟下的投資專案是強調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這就在客觀上要求企業在專案決策時不再僅考慮專案的經濟效益,還應包括環境和社會目標,這就是投資專案的多目標。因此,迴圈經濟下的投資決策應當在多目標分析的基礎上,考慮全面成本的決策方法。

  >>>下頁帶來更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