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質教育理論論文
素質教育是指一種以提高受教育者諸方面素質為目標的教育模式,它重視人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個性發展、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的範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論素質教育背景下創新教育的重要性
[摘要] 隨著素質教育思想的推廣,創新教育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創新教育與素質教育的關係是不可分的,存在著密切的聯絡。本文試圖論述在素質教育開展的背景下,創新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推廣創新教育。
[關鍵詞] 素質教育 創新教育 重要性 推廣
目前,世界經濟的全球化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正日益深刻地改變著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以創新知識為基礎的經濟,標誌著未來世界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這使得知識和人才、民族素質和創新能力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標誌,成為推動或制約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關鍵因素。誰能抓住歷史機遇,加快培養創新人才和高素質的勞動者,提高全體人民的素質和國家創新能力,誰就能在未來劇烈的競爭中贏得主動權,搶佔國際競爭的制高點。因此,素質教育已經是全社會極為關注的一個問題。
一、素質教育在中國的開展
追溯起來,素質教育思想應當發源於上世紀20~30年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教育思想,很多是與素質教育思想相通的。他的教育思想包括:1生活教育思想。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而教育;2普及教育思想。“我們普及的教育,不是少爺教育,不是小姐教育,不是政客教育”,而是“平民教育”、“勞苦大眾的教育”;3創造教育思想;4全面發展教育,強調關注學生的身體和精神的全面發展。
新中國成立5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以來,在全黨全社會和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取得了歷史性的進展,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發展迅速,國民受教育的年限和水平顯著提高,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了大批熟練的勞動者和各類專門人才,積累了豐富的教育工作經驗,初步建立起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體系。但是,面臨著21世紀的嚴峻挑戰,我國的教育還存在不適應形勢發展的問題。
對此,世紀之交,國家召開了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會議上提出《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之後,同志在《關於教育問題的談話》中不僅對當前教育存在的問題給予了精闢而深刻的論述,而且還為新時期我國的教育改革與發展提供了方向和思路。目前,國家教育部正在制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可以說,素質教育已經成為了教育改革中一個最為重要的環節。
幾年來,素質教育在全國教育系統中的大中小各個級別學校中得到了貫徹,素質教育的理念已經深入到教育實踐中去。從2002年9月開始,全國約有63所高校開始了“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試點工作,其中以北方的著名大學居多,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以培養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為目標,要求大學生在德智體美等方面能夠均衡發展,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四有”新人。
作為國民教育的基礎,中小學擔負著素質教育推廣和深化的重任。從上世紀末開始,國家教育部和教委等相關部門先後通過了《關於當前積極推進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關於當前積極推進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等一系列的檔案,對中小學素質教育的調整原則、方向、評估體系和考試要求等,提出了指導性的文字。這些檔案指出,要認識到“應試教育”的弊端,積極進行教育改革,著眼於受教育者及社會發展的要求,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那麼,素質教育在中國推行的效果如何呢?有調查顯示,素質教育是我國教育現代化程序中的大勢所趨、人心所向,大部分師生已經接受素質教育的理念。同時,可以發覺應試教育的歷史慣性依舊存在,部分學校對素質教育仍然存在著陽奉陰違的現象,素質教育的真正實施仍然要有一段路要走。
二、創新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重要性
探討這個問題應當從兩者的概念開始說起。現在,中國實行的素質教育是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提出的,經過20多年的發展,教育界基本上對素質教育形成了一些共識:素質應指人的先天因素和後天因素相互作用的產物,“是人在後天通過環境影響和教育訓練所獲得的穩定的、長期發揮作用的基本品質結構,包括人的思想、知識、身體、心理品質等。”這個共識對素質教育發展是非常重要的,它是素質教育立論的基礎。
那麼,什麼是素質教育呢?李嵐清同志曾經講過:“素質教育體現了基礎教育的本質,它從‘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出發,以全面培養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良好的身體和心理素質、較強的實踐和動手能力以及健康的個性為宗旨,面向全體學生,為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勞動、學會生活、學會健體、學會審美打下紮實基礎,使學生在德、智、體等方面得到全面協調的發展。”1997年,國家教委引發的《關於當前積極推進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提出:“素質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質為宗旨的教育。
它依據《教育法》規定的國家教育方針,著眼於受教育者及社會長遠發展的要求,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養受教育者的態度、能力,促進他們在德智體等方面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為基本特徵的教育。素質教育要是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勞動、學會健體和學會審美,為培養他們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奠定基礎。”這是政府檔案第一次對“素質教育是什麼”的明確闡述,該定義的提出,對消除有關素質教育的種種爭議起了重要的作用。
再看創新教育問題。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認為:“一個擁有持續創新能力和大量素質人力資源的國家,將具備發展知識經濟的巨大潛力;一個缺少科學儲備和創新能力的國家,將失去知識經濟帶來的機遇。”創新是現代型人才的一種基本素質,它包括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四個方面,其中,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思維的重要性最大,是創新能力發展的前提和基礎。一個學生如果缺乏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沒有良好的創新思維,就不會有創新能力。創新能力是一種認識、人格、社會層面的綜合體,是知、情、意的統一,它涉及人的心理、人格、智力、思想等諸多方面的基本素質,並以這些基本素質為基礎,同時反過來可以鞏固和豐富這些素質。可以說創新教育通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打造創新人格,開發創新能力,提升學生的創新素質,為今後的創新、創造活動打下良好的基礎。它也是隨著知識經濟興起而出現的一種教育理念。
現在來探討二者之間的關係。創新是一種綜合的素質,從這個角度上說,素質教育是綜合的素質,從這個角度上講,素質教育是創新教育的基礎,因為只有在素質教育全面發展的基礎上,才能形成創新精神和培養創新能力。然而,創新教育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創新教育包含於素質教育中,素質教育指向創新教育。從素質教育與創新教育的培養目標上看,兩者並不矛盾,素質教育目標強調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創新教育培養目標強調培養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應當說兩者是一致的。正如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講到的:“實施素質教育,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三、創新教育如何實施
1.探索精神的培養
它要求學生不是盲目接受和被動地記憶課本和老師傳授的知識,而是主動地進行自我探索,把學習過程變成一種再次發現和人類以往積累知識的參與式活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強調發現知識的過程,而不是簡單的獲取結果,讓學生深刻感受到任何科學知識都是人類艱苦努力,不斷付出的結果。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懷疑精神,凡事多問幾個“為什麼”。
2.綜合能力的培養
綜合能力就是將現有知識重新組合為新知識的能力,新組合的獨特和新穎標誌著創新。西蒙頓在《科學天才》一書中講到:“天才們進行新穎組合比僅僅稱得上有才能的人多得多,天才們就像面對一桶積木的頑童,會在意識和潛意識中不斷把想法、形象和見解重新組合成不同的形式。”課程學習中知識的重組通常包括三種不同的形式:一是將某學科課程內部的知識進行重組;二是將不同學科課程的知識進行重組;三是將學科課程所包容的知識與未包容的知識進行重組。三種層次的重組目的在於學生最終能夠做到跨學科和跨出學科內容進行自學,把進入現代社會所必須瞭解和掌握的知識重新組合,融會貫通,運用這種重組的知識解決複雜問題,從而具備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
3.創造意識和創造能力的培養
創造意識是驅使個體進行創造行為的心理動機,沒有創造意識的人不可能進行創造和發明。創造意識包括強烈的創造激情、探索欲、求知慾、好奇心、進取心、自信心等心理品質,也包括具有遠大的理想、不畏劍仙的勇氣、鍥而不捨的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研究表明,大部分學生都具備一定的創造潛能,在適當的教育之下,它可能在每個學生身上得到體現和發展。因此,對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應當從青少年時期開始培養。
創新教育不僅僅停留在培養學生創新精神階段,還要求學生要把新思想轉換成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在當今世界知識經濟時代結合快速發展的科學技術和千變萬化的社會生活實際,認識和解釋複雜的現實問題,同時不斷提高動手操作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及競爭協作精神,將創新精神落實到實踐中去。目前,教育部正在向全社會徵集並制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創新教育在其中佔據了重要的地位。可以說,創新教育的思想已經被社會各界接受並深入人心,相信隨著發展規劃的公佈,創新教育也會相應得到合理科學地實施,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主動適應社會的能力也會得到大幅度提升,素質教育也會進入更深層次的推廣。
參考文獻:
[1]鄒開煌.弘揚陶行知教育思想,推進中小學素質教育[J].福建陶研,2007,3:17-18.
[2]程炎明,黃少堂.規範素質拓展計劃,加強大學生素質教育[A].素質教育與創新人才培養[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7.
[3]丁靜,周峰.素質教育究竟離我們有多遠[J].現代教育論叢,2003,5:21.
[4]柳斌.關於素質教育的思考[J].人民教育,1995,7-8.
[5]李嵐清.基礎教育是提高國民素質和培養跨世紀人才的奠基工程[J].人民教育,1996,5.
[6]何東昌.中華人民共和國重要教育文獻[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4289.
[7]杜永謙.論大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0.
[8]蘭毅輝.思考的藝術——天才是如何思考的[J].百科知識,1999.
篇2
淺析當前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幾點問題
摘要:教育乃是事關國家興亡的關鍵。現今,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思想的中國,對於教育就更加地重視。縱觀教育體制的發展歷程,從科舉制度到應試製度;從應試製度到素質教育,只能用科學發展觀的視角去審視去分析。本文重點對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二者之間的問題加以關注。
關鍵詞:教育體制應試教育素質教育
自古以來,教育乃是事關國家興亡的關鍵。因此無論哪個國度,無論哪個時代都對教育投以最大的關注。今天,在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思想的中國,對教育的重視程度就更是可見一斑。從科舉制度到應試製度;從應試製度到素質教育,孰是孰非,就只有用科學發展觀的視角去審視分析。下面,我僅對時下人們比較關心的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之間的問題,談一談個人粗淺的看法。
一、以人為本,推行素質教育
許多人認為要推行素質教育就要對目前的中小學教育全盤否定,讓素質教育建立一片新的天地,讓教育體制脫胎換骨,這是極端錯誤的。所謂強調的素質教育不是對現行中小學教育的否定;應試教育也不是現行中小學教育的概括,而是對其中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學率而產生的各種弊端的概括。應試教育是和片面追求升學率分不開的,是時代發展的產物。和應試教育相比,素質教育才真正適合時代的發展,更能突顯出人的發展與社會發展的需要,它是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和主動精神,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注重形成健全個性為根本性特徵的教育。
二、與時俱進,開展教學改革
素質教育將要代替應試教育已經是大勢所趨,不可逆轉。但素質教育提了近20年了,我國的理論工作者和一線教師已經進行了多方面的努力,素質教育似乎還未形成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實際操作也剛剛是個起步階段,而且在前進中阻力重重,舉步維艱,面對這種情形,所以教改中每前進一步都不得不慎之又慎。當前正是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銜接階段,是素質教育改革的關鍵期,對教育工作者既是機遇又是挑戰。
三、分析原因,找問題切入點
在很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內,應試教育為主導的教育方式產生了巨大而又深遠的影響。究其原因,應試教育與其支援它的社會背景和社會經濟條件有很大關係。概括如下:
一當今,日趨激烈的社會競爭;愈發嚴峻的就業壓力;極其殘酷的淘汰機制使考試成了鑑別人才優劣的方法;學歷成了度量員工工資的關鍵;文憑成了評定人員職稱的門檻。因此,人們自然而然地形成了這樣的觀點——分數越高學歷越高;學歷越高工資越高;工資越高社會地位越高等等一連串的連鎖反應。無形中就給予了應試教育的認可,給予了應試教育發展的溫床。正是在這種應試教育的條件下,我們的教育成為一種“精英教育”,是一種為社會選拔優秀人才的教育。
二應試教育目標明確,學習知識就是要應對考試,在一定程度上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起到了促進作用。就是現在,一部分人還在應試教育的思想慣性作用下剎不住車,用各種方式方法盲目的追求高分。
三應試教育的考試公平簡便,是大家公認的最合理的方法,即使是在當今條件下,其他的評價措施也難確保公平公正。應試教育培養出的人才不是沒有能力,只是它過於重視少數人的發展,而忽略了大多數;同時對於這少數人的培養,也沒有充分重視到其能力的發展過程和思想品德的形成,以至於現在青年人有知識卻不會創新,智商高而情商太低。
綜上,分析原因,觀其後果,無不表明一個問題,那就是開展素質教育勢在必行!
四、排除萬難,共建素質教育
現在大多數中小學領導和教師都已經認識到素質教育是關係到我們青少年各方面健康成長的大事,知道競爭激烈的社會需要的是高素質的人才,因此,都想加強對學生的素質教育。但是如何對中小學生進行素質教育?落實到各年級的具體的教育內容是什麼?適合各年齡段的具體的教育方法是什麼?具體的考核方法是什麼?具體的考核標準是什麼?什麼樣算是高素質,什麼樣算是低素質?
到目前為止,這些“具體”都因為沒有具體的教育內容、具體的教育方法、具體的考核方法,使教育工作者們感到無法操作;沒有具體的考核標準,便不能約束人們的任意性。在這種情況下,本來就不重視素質教育
的學校領導和教師,因無約束力,自然不會去進行素質教育;想抓素質教育的學校領導和教師,也因茫無頭緒而無法進行素質教育。
五、結論
中國的教育,因為直接涉及千百萬家庭,直接關係到國計民生,所以備受矚目,幾乎承攬了社會應該承攬的所有責任,包括學生的做人、學生的成才、學校的發展、教育的走向,國家的前途命運,我們對教育寄予這麼多的期望和要求,導致教育已經在承擔它不能承擔之重。換個角度,如果我們對教育的關注,少一些指責,多一些支援;我們對教育的思考,不僅僅想教育為我們做了什麼,還多想想我們為教育做了什麼。這樣,每個人都從自身做起,轉變傳統觀念,承擔自己的責任,為教育發展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給教育一個準確的定位,從沉重壓力下解放的教育,讓教育僅僅只承擔好教育該承擔的責任,教育的功能才能更好地發揮,教育問題才能迎刃而解。
參考文獻:
[1]【美】約翰·S·布魯貝克《 高等教育哲學 》 浙江教育出版社編譯,2001
[2] 陳志尙 《人學原理 》北京出版社,2005
[3] 隋映輝 科技進步與制度創新 新華文摘,2001,2
[4] 韓慶祥如何理解以人為本的科學內涵學習月刊,2004,2: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