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小學教育類論文範文

  小學是人一生中接受教育的關鍵時期,是我國教育中的基礎教育,小學教學管理是學校管理的重中之重。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如何在小學教育中實施和諧教育

  我國自從實施素質教育以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學生的失範行為愈來愈多:4·1旅日留學生機場刺母事件、江西九江市廬山區賽陽鎮因作業未完成三名小學生相約跳樓事件……人們在扼腕嘆息的同時,也在深深地反思:我們的教育到底應該怎樣進行改革?筆者認為:我們不僅要實施素質教育,更要實施和諧教育。和諧教育,就是以學生為本,根據教育學、心理學的規律,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學生的全面、可持續發展。和諧教育的根本宗旨是促進學生全面協調發展,使學生從小在德、智、體、美、勞等各個方面都得到發展,併為他們的終身發展打好基礎。為實現此目標,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實施和諧教育:

  1 樹立和諧教育觀,實現德與才的和諧

  學校應該樹立學生來到學校的首要目標應該是學習做人的道理,明辨是非,分清醜惡,然後才是學習知識。可惜,當前我們的學校教育是本末倒置,在升學率的指導下,在急功近利的思想下,依然將科學知識的傳授放在第一位,忽視對學生的人文知識的培養,有的教師甚至是不聞不問。這也造就了今天的學生是非觀念不明,美醜觀念不分,把無聊當有趣,把說謊當成家常便飯!因此,這就要求我們正確處理好給學生傳授科學知識與人文知識的關係。正確認識和處理兩者的關係,對建立和諧教育,培養和諧人才意義重大。和諧教育必須堅持科學教育與人文價值教育相統一,把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體現在教育教學的全過程。“首孝悌,次見聞。” “德,為才之帥也”。

  人才,首先是成為人,然後才能成為才。科學具有雙刃性。沒有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的引導,任何知識都可能給人類或社會帶來危險。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樹立和諧教育觀:首先要明確學生來校學習的首要任務是學做人,讓學生成為一個具有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的人,這一目標的實現遠高於對學生的知識傳授。我們要正確處理好學生、知識和人文的關係:學生是和諧教育的核心和目的,人文教育是知識教育的意義、方向和目標,知識教育是人文教育的基礎和載體,正確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都必須建立在一定的科學基礎之上。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廣泛提升,特別是現代科學技術在生產和生活中的廣泛應用,人才培養的現代科技含量將會越來越高,而對人才的人文知識要求也越來越嚴格。我們要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發展方向,我們要堅持科學教育與人文知識教育相統一的觀點。在提高學生掌握現代科學知識的同時,大力加強人文教育的首要地位,不斷提高人才的道德素質,確保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能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

  2 樹立和諧教育觀,實現教與學的和諧

  教與學的和諧是實現和諧教育的關鍵,是發展學生學科知識、人文知識,培養學生能力的關鍵。教與學的和諧主要包括教學目標與教學過程的和諧、教法與學法的和諧兩部分。

  教學過程要為教學目標服務,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得以實現。教學目標的制定必須依據各個學生的知識水平、能力水平、心理髮展水平等,符合各個學生的實際情況。不同的學生要制定不同的教育目標,使每個學生都能通過努力實現自己的目標,獲得成功的體驗;教學過程的設計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施教過程要充分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意識。教學內容要難度適當,有梯度,有創新性;要調動全體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充分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做到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讓學生自己找出解決問題的思路,讓學生自己總結規律,讓學生自己得出結論,使不同層次的學生能夠“吃得了”、“吃得好”、“吃得飽”,各有所獲。

  教法與學法並存於教學之中,兩者互相依託,相輔相成。兩方面和諧相融,我們才能更好地培養和諧學生,使學生獲得終身發展的能力。在教學中,我們要針對不同的學生,使用不同的教學方式。綜合使用

  成功教育、愉快教育、挫折教育等多種教育方式。靈活使用體驗式教學、情景式教學、誘導式教學法等多種教育方法。使學生感受到每一節課都是新鮮的,有趣的,充滿激情的。“授之以魚,供一飯之需;授之以漁,則受用終身。”“善於教人者是教人研究方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使學生掌握科學知識和基本技能,還要教給他學習新知識的思路和方法,獲得新知的能力和技巧——轉化、類比、歸納、演繹、推理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終身學習的能力,獲得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不僅可以做到事半功倍,而且可以使學生獲得終身發展的能力。

  3 樹立和諧教育觀,實現師與生的和諧

  師生關係的和諧是實現教與學和諧的關鍵。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徵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也是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教育的協調。“教育的祕訣是尊重學生。”因此,我們要轉變教育觀念,促進師生關係和諧。教育者要轉變角色,放棄教師高高在上的權威,尤其是小學教師。在教學中,我們要蹲下來,換角度思考,真正站立在與學生同等的高度用學生的眼光看待問題,用學生的智力思考問題,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師生之間建立起一種平等、民主、開放、交流、信任的和諧關係。從而使得教師不再是知識、技能的傳授者,更是學生情感交流、心理共鳴的好朋友,成為學生生活中的“重要他人”。

  教師,要愛護每一個學生。這種愛,要包含七個要素:理解、尊重、寬容、平等、期望、給予和責任。教師要讓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老師的愛護、信任、期望;教師要善待學生的每一個錯誤,要知道,當我們和他們相同年齡的時候,我們也許比他們更調皮。教師不能傷害每一個學生的自尊心,尤其是後進生。讓學生產生心理上的滿足——獲得成功的學習經歷,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和努力的、進取的人生價值觀。

  其次,合理、客觀、公正、及時評價學生的學習結果和學習過程,更要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在教學中,我們要充分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注重挖掘學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學生產生學習責任感和成功感,自覺地能動地學習。在評價過程中,做到對學生的正確解答給予及時的鼓勵表揚,表揚的方式要靈活多樣,一個眼神、一句話 、一個動作、一朵小紅花、一張獎狀、一支圓珠筆都能激起學生和教師心靈上的共鳴:你是最棒的,老師很欣賞你。對學習困難的學生,我們要依據和諧教育的“期望激勵原則”,找出“閃光點”,給予恰當的鼓勵,小步子、多步驟,激勵他們樹立自尊,找回自信,實現自立,自強。要讓學生明白,我可以學習成績不夠好,但我每天都有一點進步:學習不是我的擅長,但今天我依舊要努力學習。

  和諧教育是以生為本,學生素質全面和諧主動發展的教育模式。和諧教育體現了素質教育的先導觀念,也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適應二十一世紀現代化建設需要的社會主義新人的有效途徑,同時也是在落實胡錦濤的科學發展觀。“以生為本,和諧發展”的和諧教育理念必將引領著新形勢下各項教育活動。有了這一教育理念,才能讓孩子們健康快樂地學習成長;才能讓每個孩子抬起頭來走路,才能真正讓孩子們真正走上終身發展之路,才能建立教育的和諧春天,實現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篇2

  淺談小學教育中的情感教育

  摘要:情感伴隨人的一生,而兒童時期的完善適合的情感教育是奠定良好性格、人格的關鍵,小學是情感教育和情感形成的重要場所。如何在小學中建立適合兒童的情感教育是本文的討論主要問題。

  關鍵詞:小學教育 情感教育

  隨著教育研究的不斷髮展,兒童教育學科的進步,越來越的教師和家長都認識到了小學教育的重要性和情感教育的必要性,學齡兒童在小學中接受的教育是至關重要的,將伴隨著他們的一生,其中是情感教育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我國小學教育中的情感教育是在最近幾年中被重視的,面臨著不少挑戰和需求,無論從哪方面都需要更進一步的發展和研究。

  一、 以學生作為主體物件

  作為教育物件,學生自然是主體,無論是在知識教育還是情感教育中,教師都應該以學生為主體。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探討教育方法和方式判斷這一方法正確與否的標準之一。小學生通過觀察、接觸來感知身邊的環境, 從而形成最初的經驗和認識,這種經驗和認識需要反覆的感受才能最終形成向兒童的記憶,影響他的選擇,表現為最後的行為,這時,教育者才能發現早已形成的道德情感。在情感教育過程中,應充分激發主動引導學生內在的“情感動力”,發揮其主體作用,站在客觀的立場上,幫助學生去認識各種行為背後的道德選擇性。

  在面對兒童學習過程中要充分尊重兒童的心理特徵和學習過程,操之過急和過分放鬆都會使學生產生倦怠感,必須把兒童情感發展的概念與兒童的年齡水平聯絡起來考慮。從一方面來講, 小學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判斷沒有明顯地區別,這是因為還處於道德情感的初期,特徵還不是很明顯,也易於引導,教育者必須善於引導,幫助他們走向正確的方向。

  積極讓學生參與校內外的各種活動,做到情感與行動相配合。學校和老師要重視校外實踐活動重要性,鼓勵學生參加。例如科技知識館,福利院,甚至是春遊秋遊活動,讓學生接觸正面的社會事物,產生積極的情感,將這種積極的情感同行動相結合,最終產生正面的情感積累。

  二、 教師作為教育者的職責和義務

  教師是學生的指導者,小學生對教師充滿了依賴性,教師不僅需要在知識上對學生進行指導,更要成為他們在成長道路上的榜樣。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才能通過自己獨特的人格魅力,真誠地面對學生,與小學生進行有效的情感溝通,以自身做典範去積極地影響和感染他們。

  一 保護學生的情感健康

  小學生的情感活潑外向且變化快。作為單獨的個體,他們逐漸開始產生自我意識和集體意識,開始對身邊的事情好奇,這時候不是所有的事物都是適合兒童接觸的,而作為教師的職責之一是避免小學生受到不良的影響,這樣做的關鍵不是將他們關在象牙塔內。

  二 幫助學生學會調節情感

  情感的調節指的是個體本身對於自己不良情緒反應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調節能力。培養小學生對自己情感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現在的兒童絕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集萬千寵愛於一身。而小學作為集體社會,要求團隊合作和分享精神。在小學情感教育中,要幫助建立小學生的情感穩定性,通過疏導教育協助小學生養成自我調控情感的能力。

  三 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情感價值

  小學情感教育是的重要性可見一般,引導學生建立積極的情感更是重中之重,情感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幫助學生最後能夠成為和諧發展的人,對社會對國家做出貢獻的同時實現自我價值。

  要幫助兒童去面對是非選擇,協助而不是代替他們做出決定,讓他們形成對是非曲直的自我判斷力是非常重要的,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氛圍,讓學生在關愛中的理解成長的內涵。

  三、 家庭教育和父母行為的重要性和影響力

  家庭和父母的力量在小學生的情感教育過程中是無可比擬的。小學生早期在家庭中的教育已經對小學生形成了非常大的影響,而學校的情感教育也要和父母進行溝通和配合,任何老師和學校都不能代替父母對兒童健康的情感人格形成中的作用,家庭教育和家長的言行始終深刻地影響著兒童各方面的發展,尤其是情感發展,對世界的看法,對生活的感悟。

  一 家庭教育和父母行為對學齡兒童的重要性

  家庭是兒童獲得一切的地方,家庭和父母的力量在小學生的情感教育過程中是無可比擬的。小學生早期在家庭中的教育已經對小學生形成了非常大的影響,而學校的情感教育也要和父母進行溝通和配合,家庭教育和家長的言行始終深刻地影響著兒童各方面的發展,尤其是情感發展,對世界的看法,對生活的感悟。 父母的言行深深影響著兒童。

  二 家庭教育和父母言行對學齡兒童的影響力

  家庭教育具有權威性,兒童在感情和物質上對於父母的依賴性決定了父母的權威性,父母對於兒童的約束力很大,兒童對於父母有很強的信賴感,這種信賴感會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和父母行為的正確與否逐漸增加和減退。

  家庭教育和父母的言行對兒童的影響力在兒童成年之後都會顯現,很多人在成年後會選擇和父母相同的職業,擁有和父母相似的生活習慣,甚至以異性父母作為擇偶標準。這些都是家庭和父母影響力的最好證明。

  三 反面影響的消除困難

  在學校中,教師們都聽過5+2=0這句話,意思是說五天的學校正面教育在學生回家兩天之中接觸到不好的影響,會功虧一簣,甚至有的老師提出了5+2=-1這句話。足可見家庭教育的負面影響是很難消除的。父母或者長輩的不健康言談和行為會使小兒童留下強烈的印象,尤其是在這些不良行為和兒童在學校學習內容相牴觸的時候,小兒童往往習得是家庭行為,因為對於他來說,這行為早已習以為常,更加熟悉。

  四、 小結

  小學中的情感教育是需要學生教師和家長多方參與的工作,只有在學生產生情感回饋的情況下教育才能產生效果,良好的情感教育更需要家庭的力量。對於小學生的教育是從出生就由父母開始的,在學齡階段進入學校後,又有教師幫助完成的,而不是孤立的階段教育。而且教育本身就是終身的,不是可以劃分階段的。

  參考文獻:

  [1]毛信元.石婷.淺析我國中小學教育中的情感教育[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6

  [2]劉長雙.春風化雨潤真情——淺談中小學情感教育[J].中小學教育與管理.2004

  [3]餘慧斌.小學情感教育的特點、內容和方法[J].上海教育科研.1987

  [4]袁興來.小學教學中的情感教育 .知識經濟[J].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