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小學教育的職稱論文
孩童時期,小學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不僅關係到他的智力發育,還影響到他的身體素質。小編整理了,歡迎閱讀!
篇一
淺談小學古詩教育
【摘 要】我國古代詩歌流傳千年,是文壇上的一朵奇葩。 學習古代詩歌對於學生了解我國古代燦爛的文化、豐富文化底蘊、提高學習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情有著重要作用。作者通過用講故事的方法介紹作者的寫作背景、適時提示,“點”“面”結合,理解古詩的主要內容等方面深入淺出的論述了小學古詩的教育方法。
【關鍵詞】小學;古詩;教育
一、用講故事的方法介紹作者的寫作背景
魯迅先生說過,“知人論事”,才能正確理解作品。每一首詩都是與作者的思想、經歷密不可分的,而作者的思想、經歷又無法脫離“社會”這個大背景、大環境。古詩的時代背景距現代很遠,對於現代的人們來說要做到細緻、深入地瞭解尚且不夠,何況是不諳世事的小學生?教學中只簡單地介紹作者無疑顯得太過蒼白機械,而將作者寫詩有關的背景內容以小故事的形式講給學生,不僅能提起學生興趣,而且對學生理解詩歌有著極大的幫助。
二、適時提示,“點”“面”結合,理解古詩的主要內容
為了押韻、平仄的需要,古詩的詞序與現代漢語有很大差異,甚至有時一味按字詞順序根本無法講通。而且古詩語言簡練,以字作詞,隨著時代變遷許多詞意與現代漢語詞彙迥然不同,這些都給學生理解古詩造成了困難,成為望詩生“厭”的原因。教學中釋詞、順句、連篇,循序漸進,才會漸入佳境,才能品其妙處。
一釋詞。對於難以理解或查不到的意思的詞,教師可以適當的點撥。如《山行》一詩中,對“遠上寒山石徑斜”中“寒山”一詞的理解。“寒”是“冷”,那“寒山”是什麼意思?教學這個詞時應引導學生從具體事物描寫中去感知:時值深秋、草木凋殘、山石森森、秋風瑟瑟,冷不冷?所以,“寒山”指“深秋時,草木枯黃的山”。
二順句。詞意通了,然後由學生獨立思考,練習順句。在順句時,除提醒注意詞序外,對一些初次接觸的修辭手法的運用也要提出來講,避免學生誤入歧途。如王昌齡《出塞》中“秦時明月漢時關”,按字面意思當為“秦朝時候的明月,漢朝時候的邊關”。但是眾所周知,明月千古一輪,邊關萬年不變,“秦漢”之說由何而來?若點明這是修辭手法中的“互文”,即“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邊關”,疑問則迎刃而解,學生也會恍然大悟。
三連篇。讓學生用一段話,把詩句意思完整的說一下。但要注意的是,古詩中常常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決不可停留表面,而應深入內裡,究其實質。因此古詩教學中,重要的是把握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不能只抓住一兩個詞語不放,以偏概全,本末倒置。
三、讀中感悟
一 初讀
初讀要指導學生讀懂詩句,讀通全詩。首先要求學生藉助工具書進行自主學習,著重進行旁批。古今義不同的要批:如《送孟浩然之廣陵》題目中的“之”,這裡用作動詞,相當於“去”,學生不常見的古漢語單音詞要批,如“辭”,告別;盡,消失。地理名詞要講清:送別的地點――黃鶴樓在武漢,孟浩然要去的地方――廣陵,也即揚州,前者在長江上游,後者在下游,故有“下揚州”。然後引導學生由字到詞,由詞到句進行對譯,使學生了解兩位風流瀟灑的詩人送別的情景,在春光明媚的三月,李白站在黃鶴樓目送詩人孟浩然遠去,孤獨的帆影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只看見滾滾的長江水流向遠方。這時,抓住送別的地點黃鶴樓這一富有詩意的地方介紹時代背景當時正值開元盛世,太平而又繁榮,李白正年輕快意,孟浩然已詩名滿天下,還可利用多媒體把黃鶴樓展示在螢幕上,黃鶴樓飛簷重閣,雕樑畫柱。輔以講述,黃鶴樓是天下名勝,傳說中有仙人乘鶴於此憩駕,也是兩位詩人經常飲酒作詩,流連聚會之所,啟發學生想象,風流的時代,風流的詩人,風流的地點,送別像一首愉快而自由的暢想曲,學生初步感知這首詩明快的意境。
二細讀
學生了解詩的大意後,要抓住色彩濃厚,形象鮮明的詩句,進一步學生引導學生悟情明理,體會詩的意蘊。如詩的第二句“煙花三月下揚州”,“煙花三月”是什麼樣的季節?細究何為“煙花”?結合學生學過的詞語“煙雨”一詞,學生可理解為描寫的是那看不盡,也看不透的大片陽春美景。“煙花三月”是春意最濃的時候,這樣景美,人也美,情呢?讀詩的最後兩句有一細節,李白送別友人的時間是很長的,從目送孤帆到消失在碧空,又到“唯見長江天際流”,正是李白“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一往深情的表現。
三精讀
古詩語文凝鍊,煉句擇語,在文學長河裡達到了登峰造極的輝煌。教學中,要深入淺出地引導學生分析作者對語言的表達方式。詩中“之廣陵”與“下揚州”互換,詩句用韻反不合轍了,題目也口語化了,整首詩讀起來不順口。又如“煙花三月”中“三月”前用“煙花”一詞平中見奇,假如用“陽春”或“春花”代替“陽春三月”只點明瞭時間,“陽春三月”有一點色彩感,但那種春意盪漾的氛圍就不那麼濃郁了。
四、注重拓展,將古詩活學活用
一 依託詩歌主題,橫向拓展。
如《詠柳》一詩學習完畢,可設計拓展如下:
教師可於此提問:“二月春風”好像精巧的剪刀,除了裁出柳葉之外,還裁出什麼?你能不能也用詩句說一下?學生可能會回答:裁出了粉紅的杏花一枝紅杏出牆來,裁出了綠綠的小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裁出了鮮豔的桃花竹外桃花三兩枝……同時還可以鼓勵學生模仿詩句自己創作。
二依託作者創作,縱向拓展。
在教學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詩時,可聯絡詩人不同風格的詩句使學生明確“詩史”美名的由來。可適當舉《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的歡快激揚,《春望》對國仇家恨的“感時”“傷別”,《石壕吏》對時局的批判、對勞動人民的同情,《春夜喜雨》久經挫折、仍不消沉的積極等等。在理解了作者這些詩的詩風后,再讓學生思考:作者的創作為什麼有如此大的變化呢?由此可看出作者曾經經歷過哪些事情?這時再聯絡歷史課當中學過的有關唐朝安史之亂的內容,瞭解杜甫現實主義的創作經歷:由詩反映出當時人民的勞苦、時局的動盪、國家的興亡。這樣,既使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又深了一層,也對學生進行了歷史方面的教育,使他們從小就樹立起愛國主義思想。
總之,古詩教學要靠教師加強自身文學修養,想盡一切辦法激發學生興趣,帶領學生邁入古詩的神聖殿堂,使學生領悟中華五千年燦爛的文化,增強民族的自豪感,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祖國語言文字的興趣和熱情。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