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語言活動評議

  開展語言活動,要做好評議記錄,優化大班語言教學活動中的提問,激起幼兒的求知慾望。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範文,歡迎閱讀!

  篇一

  語言是人們進行交流和溝通的工具,兒童時期是語言發展的最佳時期,也是最迅速的時期。因此,發展孩子的口頭語言是培養孩子接受一切教育的基礎,下面是我在語言教學活動中的一些體會。

  1.有意識地加強自己的語言修養

  語言修養注重的是個體運用語言的熟練度、準確度和流暢度,以及在各種語言環境中的言語行為。教師的語言修養絕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師日積月累地形成,這就要求教師在日常工作中注意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教師必須加強思想修養。古人說:“言為心聲。”沒有豐滿的心靈,就沒有豐滿的語言;沒有高尚的心靈,就不會有高尚的語言。教師只有有高尚的師德,其語言才可能健康、文明、豐富、美好。其次,教師必須加強語言基本功的訓練。它包括語音的訓練,即練好普通話;包括儀態的訓練,即舉止穩重、態度大方、講究儀容、從容鎮定;包括必要的朗讀訓練、膽量訓練和講話訓練,等等。

  2.掌握幼兒語言發展的特點

  對於幼兒教師來說,把握幼兒語言發展的特點,是掌握語言技能、運用語言策略、實施良好語言教學行為的前提。幼兒語言的發展與幼兒思維、理解的發展有密切的關係,比如,幼兒不能理解教師的“反話”,當教師用諷刺、挖苦的語言對幼兒說話時,他們聽不出老師的正話反說。有一個初入園的小班幼兒,老師問:“人有幾隻眼睛?”他說:“有三隻眼睛。”老師非常生氣,於是說:“人的眼睛有四隻。”他馬上點頭跟著說:“是四隻。”這樣的語言只能使幼兒的思維更加混亂,不會收到好的教育效果。幼兒對語言的理解也只能按表面的意思去理解,很難理解喻義或語言的深層含義,年齡越小,這種特點表現得越明顯。只有把握幼兒語言發展的特點,特別是把握幼兒理解成人語言的能力和水平,才能更有效地在不同場合、在幼兒園各種活動中,有效地運用語言對幼兒進行指導和教育。

  3.營造良好寬鬆的語言環境和氛圍

  幼兒學習語言的基本方法是模仿,發音、用詞和掌握語法規則等無不如此。因此,幼兒所生活的家庭、幼兒園、社群中的成人、夥伴所使用的語言,便可能成為幼兒模仿的物件。這種語言環境會對幼兒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而成人的言語範例的作用更大。成人應發音正確、標準;詞彙豐富、用詞確切;口語清楚,文理通順;講話要適合幼兒水平,在內容、語調、速度等方面均應做到。不能錯誤地以幼兒語言為標準,遷就幼兒。

  同時還應努力豐富幼兒的生活內容,增長幼兒的知識,開闊幼兒的視野,加深幼兒對周圍事物的認知和理解,促進幼兒的思維發展,使幼兒的有事想說,有思想感情表達。要讓幼兒廣泛地接觸自然,參加多種活動,因為輕鬆、愉快、豐富多彩的生活環境會使幼兒產生表達感情、交流思想的願望,而向別人描述自己的所見所聞可以提高幼兒良好的口語表達能力。學習需要良好的語境,這可促使幼兒聽、說、想的慾望,這種良好、寬鬆的語境包括物質環境和心理環境。物質環境包括活動場地景牆面、頭飾、電教裝置等,這些物質環境和教具玩具可以給幼兒一種直觀的感受,讓他們置身於一種模擬的實境中,喚起幼兒情感上的共鳴,使其樂於說,敢於做,發自內心地去表述,為心理環境的創設打下基礎。在活動中教師應給予每個孩子說話的機會,引導、鼓勵幼兒樹立自信心,使之連貫、大膽地對主題發表自己的想法。而在此過程中,教師應不惜讚賞語句,及時抓住幼兒表述的亮點進行肯定的評價,儘量不予否定,除與科學性原則性相反的同時還可以用多種形式讓幼兒進行表述,如語言遊戲“說相反”,故事續編“貓醫生過河”,兒歌創編“動物世界真奇妙”,表演“咕咚”故事,看圖講述“小雨傘”“讓座”,拼圖講述“聰明的公雞”。

  另外,還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開展語言活動,如“今天的新事兒”、“論天氣”、“報食譜、說菜名”等,讓幼兒在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中學習語言。為使所學的內容得以及時鞏固,應將活動時使用的相關教具、情景圖等放置在固定的區角中,使之隨時隨地地去學習、體驗和交流,這樣不僅能夠培養幼兒的觀察技能,加深幼兒的記憶,而且可以培養幼兒的協作精神和自主學習的興趣,更可以拓展幼兒的思維。

  4.教學中要重視提問

  陶行知說得好:“發明千千萬,起點在一問。”由此可見提問在教育教學中的重要意義。大班幼兒喜歡挑戰、好奇、好問,他們喜歡對所有的問題作出反應和追問,對追問的方式感覺刺激而入迷並樂於參與。因此,優化大班語言教學活動中的提問,激起幼兒的求知慾望是每個教師都期望達到的目標和追求的效果。

  4.1教師的提問應具有引導性

  語言教學活動中的提問,應從啟發激勵孩子的思維出發。古人說: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可見提問貴在巧字。教學過程中,一個接一個的“好不好”、“對不對”、“是不是”只會使孩子機械地不假思索地去回答、去應付,失去學習的興趣。但如果問題過於複雜,孩子們只會啟而不發,導而不思,百思不得其解,從而挫傷學習積極性。因此,教師的提問要考慮到大班孩子的年齡特點、認知水平,使問題具有引導性。例如講《百鳥朝鳳》的故事時,提問:“故事中有誰?鳳凰做了什麼事,為什麼成了百鳥朝鳳?森林中的白鳥是怎樣感謝鳳凰的?如果是你,你會用什麼方式來感謝它?”不僅能引導孩子從直觀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而且能加深孩子對問題的理解和對故事情節的理解,具有一定的引導性。

  4.2教師的提問應具有想象力

  教學活動中應設計出能培養幼兒想象力的問題。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的一切。如果將故事中的“怎麼說?怎麼辦?怎麼做的”改為“會說些什麼?可能怎麼做?假如是你你會怎麼做?你身邊發生過這樣的事嗎?結果如何呢?”孩子的答案就不會侷限於故事的原文,他們就會憑藉日常生活中的經驗積累大膽想象,拓展思維,這不正是想象力引發的功效嗎?

  篇

  一、教師引導、鼓勵不夠

  在生生互動這個環節,我讓幼兒之間推選出一個代表講述最有趣的故事時,幼兒表現出膽怯,不主動,都想把這個任務推讓給別人,就是被推選上去的幼兒也是硬著頭皮去講,講述的時候也比較拘束,不敢大聲的說,語速很快,平淡,情節的描述也不夠生動,講完後猶如釋重負的感覺。看到這樣的情景非常詫異,這與《綱要》中要求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的精神相差甚遠,當時我在眾目睽睽之下,顯得很緊張,一時忘了作為教師,該有的隨機教學的能力。說出的話也顯得生硬,沒有用積極的語言進行引導。那一幕令我久久思索這和教師的引導和鼓勵有關。我在活動中沒有很好的關注孩子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應,沒有察覺到他們的需要,沒有及時的鼓勵孩子積極的表達。沒有很好的體現《綱要》的精神,在活動中做孩子的支持者,參與者,引導者。

  二、在師生互動環節,孩子和老師之間有比較好的配合。通過我有感情的將故事講述給孩子們聽,讓孩子體驗了故事的美感,以及感受到平面成像的科學道理。使得孩子的興趣頓時上升,我感受到孩子的配合,緊張情緒也消除了,帶著輕鬆的情緒與孩子在聊天式的提問中,孩子們積極動腦筋,爭先恐後的回答而且還運用了很多豐富的詞語,活動達到了高潮。

  三、活動前的準備不夠充分。

  最後一個部分我想讓孩子從歌曲中體驗小熊遇事有積極樂觀的態度,本來也是這個活動的亮點,可是在活動中,效果沒有體現出來。這和我活動前的準備不夠充分有關。在活動前我自認為《吉祥三寶》這首歌曲應該是家喻戶曉的,孩子也應該很熟悉,所以在平時我也沒有花時間讓孩子去感受這首歌曲。在活動中,反應出孩子們對《吉祥三寶》旋律還不夠熟悉,另外我自己也省略了互動對唱的環節。所以這個部分沒有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四、教師的教學經驗不足。

  我按照《綱要》的精神努力為幼兒創設一個自由,寬鬆的語言交往環境,支援,鼓勵,吸引幼兒與教師同伴或其他人交談,體驗語言交流樂趣。由於我情緒緊張,使得我說話就象背書一樣,所以自己講了什麼,提出了什麼要求都不是很清楚,因此,在引導的過程語言不夠精練,話說不到點子上,關注啟發孩子方面也做的不夠,顯得孩子不夠配合,使整個教學活動的氣氛都不夠活躍。

  通過這個研討活動,使我進一步深入理解了《綱要》的精神,讓我在“集體活動中如何準確把握活動目標”有了更明確的方向。在今後的教學活動中,我會以《綱要》的精神為指導,努力將理論的精髓,轉化為實踐行為。

  在活動後出現的問題進行了深刻反思,整改方案如下:

  一、進場部分。將原來的律動換為《洋娃娃和小熊跳舞》的音樂入場。

  二、圖片的改進。圖片增加了兩幅,更好的體現了故事情節。在入場後請孩子集體觀看圖片,把看見的記在心裡,激發的孩子接下來排圖講述的興趣。

  三、由原來推選代表上來講述故事改為孩子自願上來。這樣更好的發揮每個孩子的主動性,給孩子創造一個更寬鬆自由的表現環境。

  四、幼兒在傾聽完我的講述後,設計的一些問題更精練了。避免我在不知不覺中說教成分會加重,重新設計後的問題能充分發揮孩子的想象力,有機的和平時生活經驗相結合,發散孩子的思維。讓孩子通過說,去體會從中的科學道理,以及人生態度。

  五、結尾部分,將歌詞重新的創編,圍繞著小熊三次撈月亮所用的道具進行修改,讓孩子在課後多熟悉這首歌旋律。

  篇三

  本節課整個課堂氣氛活躍,孩子在集體面前的表現慾望強烈,踴躍作答。幼兒對8張表情娃娃的卡片表現出很大的興趣,而有一張表情娃娃的表情老師一開始出示給孩子看時,根據教材的指導,是說“生氣”,但孩子們都說是“難過”,而我如果不是按教材的指導,我也認為該娃娃卡片的表情是“難過”,因此在孩子們的一致認同下,我們就共同歸結此娃娃卡片的表情是“難過”。

  在第二個環節——分享與交流中,教師逐一出示不同的表情娃娃,採用舉手回答的方式讓幼兒說說什麼時候會有這樣的表情,分享自己不同的心情故事;大部分孩子們積極舉手作答,踴躍在集體面前表達自己的不同心情故事。如:“難過”這一表情,吳梓小朋友說出了:“我的奶奶死了,我很難過。”;麥可可說出:“我心愛的玩具不見了,我很難過。”„„„在這個環節,看出了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比以前進步很大,多數孩子在集體面前的表現慾望也很強烈,可見,這節課的內容孩子是喜愛的。

  在第三個環節——對號入座中,我採用了開火車輪流回答的形式,每次出示一張圖片,我輪4個孩子為圖片的小朋友配上表情娃娃,並說出自己的判斷理由,個別不積極回答的孩子,在老師的要求下,必須作答。在硬性的要求下,雖然,個別孩子站起來後,還要想一想,但孩子們都能為圖片配上表情娃娃,並說出理由,膽子稍微小點的孩子因此得到了鍛鍊,我也及時給孩子鼓勵和表揚。同時,在輪4個小朋友配上表情娃娃後,如果還有哪位小朋友有不一樣的想法,可以舉手回答,這樣一來,有不同想法的孩子又有了表達的時間和空間,其他的孩子也因此看到、並感受到別人積極的情緒和不一樣的思維。

  由於圖片較多,孩子對這節課的內容較感興趣,一節課上了較長的時間——45分鐘。部分孩子的表現欲太強,在沒輪到或老師沒請他回答的時候也會搶著作答,所以課堂氣氛活躍的同時讓我還是覺得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不夠。這節課後,讓我思考——怎麼樣才能讓孩子在課堂上有較好的自我控制能力,是我今後要努力的方向。由此,我也看到了對幼兒的禮貌教育——安靜、認真地聆聽也是在今後應該加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