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學十講讀書心得

  余文森教授是國內課程與教學領域內的專家,在有效教學方面頗有心得。你知道是什麼嗎?接下來就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供大家閱讀!

   篇【1】

  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學十講》不一樣,這是一本有很多小故事、小案例,都是平常教學中會遇到,會看到的小事,但又能給人很多啟發,帶來一些真實促動的書籍。

  整本書以講座的形式,討論了“教學的有效性”、“教學的生成性”、“三維目標”、“教學情境”、“教學關係”、“有效教學的三條鐵律”、“新課程教學改革成績與問題反思”、“新課程學習方式的基本特性”、“校本教研的三個基本要素”、“校本教研的三種基本型別”十個話題。在這十個話題中,餘教授的絕大多數觀點都能引起我的強烈共鳴,成為我的精神食糧,可謂“餘音繞樑,三日不絕”。在這些觀點中,給我留下最為深刻印象的是:

  1.關於對學生的愛。教學活動是一門愛的藝術,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給予愛,學生能感受到。但是很多教師只知道要對學生奉獻愛心,卻不知道該如何去做。在成為教師之初,我也有這個疑惑。在書中,餘教授講了一個“老師,請你多看我一眼”的故事,老師們都想成為一個好老師,學生也有一個共同的心理,希望得到老師的注意,希望老師多看我一眼,多關注我一下。看到這裡才明白,教學中的愛,不是大道理,不是大奉獻,而是一個關注學生的眼神,一個關愛學生的動作,一句關心學生的話語,簡簡單單。

  2.關於三維目標的解讀。在這部分內容中,餘教授引用了把三維目標比成“長方體的長、寬、高和一個人的肌肉、骨骼、神經等系統”的比喻,指出了“三維目標不是三種目標”,強調了三維目標的“整合的意識”。反觀我自己的教學,由於對新課程理解不深刻,在之前的教學設計中,我經常是將“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進行分門別類的表達;每節課非常明確地列出三個目標,而三個目標在教學過程中又有很明確的環節體現,錯把三維目標弄成了三種目標,目標達成不是滲透性,整體性的,也從不區分哪些是顯性的、哪些是隱性的,哪些是重點、哪些是非重點。三維目標被活生生地、機械地割裂開來。這是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需要著重關注的方面。

  3.關於課堂情境的運用。隨著課改的深入,再回頭審視自己的教學,漸漸發現,由於過分注重情境的創設,課堂熱鬧了,但教學效率卻低下了。在第四講中,餘教授就說:“你不能絕對化,不能為情境而情境,情境只是學習的憑藉或工具。”一個形象的比喻又點出了情境的價值:情境之於知識,猶如湯之於鹽,鹽需要溶入湯才能被吸收,知識也需要融入情境中,才能顯示出活力和美感,才能容易被學生理解、消化、吸收。是呀,既然要創設情境,就得有效地輔助教學,而不能成為擺設,否則,就不值得我們花心思,就讓學生直接把“鹽”吃進去了。

  4.關於對學生的誇獎。新課程的教學下,大多數人都認為好學生是誇出來的,導致誇獎氾濫,為誇獎而誇獎。新課程強調對學生的尊重、賞識,於是很多教師便不管學生怎樣表現,都一味給予表揚,回答錯了就表揚他有勇氣。事實上一味懲罰並不可取,一味地誇獎學生同樣弊大於利。對學生而言,過多的誇獎會導致上癮,迷戀誇獎對學生髮展絕對無益;同樣過多的誇獎也會讓學生習以為常,無動於衷,也起不到鼓勵的作用。對教師而言,教學固然要講求藝術,但最根本的應關注是否有實實在在的教學效果。素質是“教育”出來的,而不是”誇“出來的。尤其是教師不假思索、脫口而出的隨意性誇獎不僅不能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價值導向,反而可能導致學生淺嘗輒止和隨意應付。

  當然,如何有效的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需要很多策略的相互滲透和相互使用,在不同的教學內容下需要教師智慧的、合理的採用相應的策略,這也是一個艱鉅的過程。因此,如何有效的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需要我們學習“餘音”,不斷探索,不斷實踐,不斷完善,因人因時及時調整教學模式。

   篇【2】

  生日之際,收到呂主任送的一本書:《有效教學十講》。扉頁上呂主任的寄語讓我既感動又倍覺激勵,我決心好好研讀這本書。

  該書的作者余文森教授為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專家。他長期致力於課堂教學與校本教研的研究,針對課堂教學改革和校本研究所面臨的問題,他撰寫了多篇有關論文,並應邀到全國各地講學,他的報告很受中小學教師的歡迎。這本書就是他的關於課堂教學和校本研究的論文和報告結集而成。

  看這本書,我對教育教學又有了新的認識和提升。英國文豪蕭伯納說:“一個蘋果跟一個蘋果交換,得到的是一個;一個思想跟一個想交換,得到的是兩個,甚至更多。”願與大家分享我的收穫。

  一、什麼是有效教學和優質教學

  原來一直簡單地認為,只要我上的課能讓學生愉快地學到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那麼我的教學就是有效教學,然而書中的論述,不禁為自己的膚淺汗顏。餘教授指出:既促進學生髮展,又促進教師自我成長的教學,才是有效教學。從學生的角度來說,我們的教學要促進學生的發展,就必須在傳授知識,訓練技能的同時,讓學生掌握方法,進入某種過程,並且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讓學生獲得知識,掌握學習方法,應該是每個教師都會想到的,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是一個新鮮的概念,怎麼衡量呢?最基本應做到的就是讓學生享受到學習的樂趣,自覺自願養成學習習慣,確立終身學習的意識。享受到學習的樂趣和歡樂是孩子幸福人生的前提。而從教師的角度來說,教學也應使教師本人獲得提升。我覺得有一個詞能夠很好地概括這個意思,即“教學相長”。一方面教師為了能更好地傳授知識,必須不斷自我充電,從而不斷地自我完善和進步;另一方面教師在教學中不再只關注學生,也關注自己,能夠自我提高教學的調控和分析能力,日益積累豐富的教學經驗。餘教授有一句話非常鼓舞人心:教師不斷從教學當中獲得教育智慧,獲得專業成長,這是教學最根本的吸引力。

  對有效教學有了新的認識以後,我發現要實現有效教學並非易事,我們正走在有效教學的路上,或者某個時候曾經達到過。學無止境,優質教學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餘教授指出:優質教學一定是有效教學,而有效教學未必是優質教學。優質教學的定位是:優質,高效,高境界。具體表現在五個方面:一、有思想。教師要有思想,對教學工作有自己的見解和判斷。二、有智慧。有智慧的教師才能做到遊刃有餘,指點有方,啟迪學生。三、有激情。教師有激情才能夠帶動學生走進與所學知識有關的情境中,並在情感體驗中獲得知識。四、有個性。教師要經過長期的打磨才能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個性和教學風格。五、有文化。有文化有品位的教學,就是高層次,高境界的教學。

  二、為什麼要創設教學情境及如何創設教學情境

  美舍的英語教學的特色之一就是課堂上注重情境的創設和新知的匯入。為什麼要這麼做呢?我們的體會是創設情境能夠讓孩子們更自然更愉快地學習新知識,記得更牢固。書中對此做了更詳盡的解釋和陳述。情境是用一種直觀的方式,再現書本知識所表徵的實際事物或者實際事物的相關背景,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喚起學生的求知慾。餘教授有一個非常生動的比喻:情境之於知識,猶如湯之於鹽,鹽需要溶入湯中才能被吸收,知識也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顯示出活力和美感,才容易被學生理解、消化、吸收。情境的作用就象是一座橋樑,有了這座橋樑學生就容易實現形象與抽象、實際與理論、感情與理性,以及舊知與熟知的溝通和轉化,從而使學習和理解變得容易和有趣。書中關於情境的創設有一點非常重要的提示,就是情境的創設必須聯絡生活,不能為了情境而情境。生活也是“湯”,枯燥的知識,是很難被理解和吸收的,知識要融入生活中,才容易被學生消化。

  關於如何創設有價值的教學情境,餘教授作了五點歸納:一、基於生活。即注重聯絡學生的現實生活和挖掘利用學生的經驗。二、注重形象性。首先應該是看得見、摸得著的,能有效地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並促進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轉化;其次應該是形象具體的,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想象和聯想。三、體現學科特點。即緊扣教學內容,凸現教學重點。四、內含問題。內含問題的情境能有效地引發學生的思考。五、融入情感。這一點引用德國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的一句話最為貼切: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

  三、如何寫教學反思

  寫教學反思也是我們美舍的一大教學特色。我在美舍執教有一年了。這一年當中,我從起初被動應付地寫乾巴巴的教學反思,到習慣主動地把課堂的精彩瞬間或教學嘗試記錄下來,我感覺自己受益其中。教學反思使我不斷揚長避短,改進工作。至於如何寫教學反思,我總是天馬行空,想到什麼寫什麼。今天寫課堂中出現的精彩小插曲,明天寫課堂中出現的問題及所採取的措施……書中的論述,我才知道反思有這麼多門道。

  餘教授說,自我反思是“留一隻眼睛看自己。”如果一位教師只顧埋頭拉車,默默耕耘,從不抬頭看路,也不反思回顧。那麼他永遠無法實現自我發展和真正超越。自我反思不但能夠提高教學經驗的質量,還能夠提高教學工作的自主性,形成優良的職業品質,促進教師緘默知識的顯性化。就教學工作而言,依據反思所涉及的教學程序,可將教學反思分為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後三個階段。教師的自我反思又可以從教學實踐、理論學習和相互借鑑三個層面展開。我們通常所作的教學實踐的反思應立足於以下三點:一、總結成功的經驗。每一堂課總有成功之處,或者有收穫之處,長期積累下來教學經驗必將日益豐富;二、查詢失敗的原因。教師應本著豁達的胸懷,無論教學設計得如何完美,課堂教學如何精彩,也不可能十全十美,難免有疏漏之處。三、記錄學生情況。把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和存在的問題記錄下來並尋求解決的方法,有利於改進教學,促進教學質量。自從書中有關自我反思的篇章之後,我寫反思不再隨意而為之了,每一天,我都做到在反思中記錄收穫、不足和學情。

  餘教授指出,教師要善於從理論學習中自我反思,運用理論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指導自己的教學活動。那麼,我這篇讀書心得,也算是在理論學習中的自我反思吧。

  《有效教學十講》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這本書讓我看到了教育教學中的一處迷人的風景,在此也向贈書之人致以深深謝意!

   篇【3】

  讀完余文森先生《有效教學十講》一書之後,我深有感觸,也受益匪淺。它並沒有印象中的高深理論和花哨架子,寫的都是實實在在的教學方法,確實對我的教學觀念是一次新的衝擊。當然,也讓我產生了更多、更強烈的困惑。這些困惑,不是源於有效教學理論本身,而是發生於我們的教學實踐與教學行動之中。我覺得要想取得教學的有效性,應該做到下面幾點:

  一、有效備課

  有效備課是有效教學的首要條件。備課是否有效,不是看教學流程、教學設計寫的如何,關鍵是教學設計是否與課堂表現相一致,與學生需求相吻合,與教學實際相結合。有效備課更關注教學物件,更關心教學效益,更注重教學實踐,更注意教學反思。①課堂需要預設,沒有預設不可能有效率,當然僅有預設也是遠遠不夠的;②生成的課堂更充滿活力,但課堂決不是由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即興創造的;③沒有教學方案的課堂是不負責任的課堂,而沒有生成的課堂必然是死水一潭,決不會精彩;④預設與生成是互補的,但生成只能是一種渴望不可求的結果;⑤無論是預設還是生成,都要服從於有效的教學和學生所發展。簡單講,備課與不備課,認真備課與不認真備課,教學效率絕對不一樣!

  二、有效指導

  教學中要做到因材施教,就是要求教師適時、適度、適當、適合、適應去指導學生,區別對待,“一把鑰匙開一把鎖”,也就是在教學中,從學習目標的確定到教學內容的選擇,從教學手段的安排到教學語言的運用,都必須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做到有的放矢,切勿取“頭”甩“尾”,以升學率論英雄。

  三、靈活運用教法

  學生的參與程度與教師傳授知識的難易程度關係很大,如果知識難度超出了學生的理解能力,脫離原有的知識基礎,學生會心有餘而力不足,如果知識過與簡單,學起來毫不費力,學生就會感到厭煩。只有難度適中,才能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產生積極的內心體驗,以高漲的情緒從事學習,充分激發思維能力,形成良好的課堂氣氛。新課程中,教材與教學參考只是作為教學活動重要的參考資料,而並非唯一依據,老師必須根據教學環境、學生實際,結合自身吃透教材,對教材進行增、散、調、補的深度加工,靈活的處理學習材料,設計出獨具匠心的教案,保證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和生動性。

  四、注重學生有效學習,關注課堂效率

  一堂課的效果如何,應當首先關注學生學的如何。學生學習的有效性體現在學習是否積極主動地參與體驗學習過程,學生是否在原有基礎上取得進步和發展;教師教學的有效性體現在能否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對知識的主動建構,注重過程教學,改變被動接受知識的局面。我們教師應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以儘量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儘可能多的教學效果。教師必須具有一切為學生髮展的思想,運用科學的教學策略,儘量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選擇合適教法、努力地追求有效的課堂教學,使他們樂學、學會、會學,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能給學生創造一個輕鬆愉快的課堂學習環境。

  五、注重教後反思

  教學反思是在課堂教學告一段落之後,把課堂上的反饋資訊、自我感覺以及引發的諸多思考形成文字。促進教者及時總結教學中的經驗教訓,從而更有效的處理和運用教材,逐步掌握教學規律,提高教學水平。我覺得應該寫自己實際教學中碰到的問題,有親身感受,內容新鮮、具體,見微知著。也就是說從實際出發,在教學例項中探及某種教育規律。事例可小,但要善於上升到理論高度,作一些有深度的分析,用以審視自己的課堂教學。

  作為一名教師,要不斷超越自我,完善自我。要不斷更新教育觀念,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努力把握學科發展最新動態,積極學習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具有終身學習的理念,永保與時俱進的思想,主動優化知識結構,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從有效教學走向優質教學,也就意味著教師從一般教師走向優秀教師;從普通教師走向教學名師;從經驗型教師走向專家型教師。任何課程改革、教學改革都是對優秀教師、教學名師、專家型教師的呼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