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理基礎知識入門學習

  基本的樂理對於剛開始接觸吉他的初學者非常重要,如果不懂樂理就不能更好的學習吉他,所下面的內容是學習吉他不可缺少的部分。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些入門樂理,希望你們喜歡。

  一、 樂曲的基本組成

  一首完整的樂曲是由一些固定的音樂單元組成,分清這些音樂單元,對於學習樂理是非常有好處的。一首完整的曲子,由很多不同時值的音符組成不同的小節,再由這些小節組成不同的樂句,由不同的樂句組成不同的段落,由段落組成完整的樂曲。關於這些不同的組成單位,我會在以後慢慢講解。

  1、時值

  時值是音樂中非常重要的組成單位,它控制著音符發音的長短,按照一定時值演奏的音符才能奏出美妙動聽的音樂。一個人在演奏一首樂曲時,即使音符彈得非常正確,如果音符的時值不正確,那麼它的音樂也是非常糟糕的,所以正確聯絡好不同時值的音符,對於我們初學者是極其重要的。

  我們給予一個時值的定義:時值就是控制音符長短的單位,他的計算單位是:拍。

  我們目前的記譜方法有三種:五線譜、六線譜、簡譜等。在這三種不同的記譜方法中,它們表示時值長短的方法略有不同,但大體相似,他們都是以五線譜為基礎形成的。

  2、運用在吉他上的記譜方法:六線譜

  六線譜是世界上通用的一種專為吉他設計的記譜方法,我們在學習吉他時,接觸最多的也是他。六線譜的基本結構是由六根間隔相等的線組成,這六根線分別代表吉他上的六根弦,最下面的一條線,代表吉他的第六根弦,注意,是第六,不是第一,這個要反過來理解的,然後依次是又上到下看譜,倒數第二根線代表第五根弦,下面的依次類推。

  在六線譜上方有不同的英文字母表示不同的和絃,還有一些特殊的符號,表示一些特色音的演奏方法,這方面的內容會在學習這些技巧時候詳細講解。

  手指疼了,再整理補充更新。

  3.具體時值的表示方法

  所有風格的音樂都是由眾多不同時值的音符組成,他們是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三十二分音符,六十四分音符,二分付點音符,八分付點音符,十六分付點音符,切分音符,及一些組合音符等,這些不同的音符,以後再慢慢介紹.想要學習好吉他上,各種技巧的時值表示方法,我們首先要學習各種音符及節奏在六線譜上的表示方法.

  1 六線譜上音的表示方法

  六線譜是一種非常通俗易懂的吉他記譜方法,六條線上的數字,分別代表這根弦上相應的品上的音。如圖:最上面一條線上的0、 3、 12、18,表示吉他一弦上的空弦、第三品、第十二品、第十八品的音符,其他線上的數字依次類推。

  2 六線譜上節奏的表示方法

  節奏技巧不同於其他的演奏技巧,他要根據不同的節奏,來掃規定和絃中六根線的不同區域,而且掃弦的方向也要根據不同的節奏變化。在六線譜中的掃弦方法,是用不同方向、不同長度的箭頭表示,圖中的第一個箭頭表示撥片從六絃掃到一弦。第二個箭頭表示撥片,從第一弦掃到六絃。第三個箭頭表示撥片,從六絃掃到四弦。第四個箭頭表示撥片,從一弦掃到四弦。這樣,四個不同方向,不同長度的箭頭按不同的時值來演奏,可變化多端,節奏豐富。

  3 拍的概念

  拍是時值的計算單位,我們在學習時值的時候,最重要的是掌握平穩的拍速,拍速就是在演奏樂曲時候,每分鐘彈多少的音。不同的樂曲有不同的拍速,我們要嚴格的按照譜中規定的拍速來演奏,才能與樂隊一起來演奏音樂。如果你在演奏的時候,時快時慢,別人無法與你同步演奏,所以練習好拍速對於每一位演奏者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要經過嚴格訓練,把自己變成一個極其準確的節拍器。

  4 拍的表示方法

  拍是用下圖的形式來表示的。一拍是由前半拍加後半拍組成的,時值中最長的基本單位是全音符,他是由四個這樣的一拍組成。二分音符是由兩個拍組成,四分音符是由一個拍組成,八分音符是由半拍組成,十六分音符是由四分之一拍組成,三十二分音符是由八分之一拍組成,其他更快的音符同理類推。

  二、音名和唱名

  音名,顧名思義,既為謂音的名稱。我們把鋼琴鍵盤上每七個一組的白鍵,分別用英文字母:C、D、E、F、G、A、B命名,就叫做音名,最中間的白鍵為C音,往右一個為D音,再往右一個為E音,依次類推,七個音重複只限於白鍵。其中,C音到D音的音程為一個全音,D到E為一個全音的音程,下面依次為:E-F為半音、B-G為半音、A-B為全音。舉個例子:在C調裡面,1=C,意思是C調的1的音名是C,2的音名是D,那麼從C音到D音在同一個八度裡面,D比C升高了多少呢,我們說,D比C音升高了一度。

  在音樂體系中,雖然有著一百多個音高低不同的音,但音名只有這七個基本音,又稱做本位音。

  升音

  將基本音升高半音程,叫做升音聲音?汗!: 。用在表示特定音名的字母左上角記“#”來表示。如:#C、#E。。。。。這裡只能表示在前面,不能表示在左上面,汗!

  降音

  將基本音降低半音,叫做降音,用在表示特定音名的字母坐上角記“b”來表示。

  變化音階:變化音階是指包含升、降記號的音階,它是在自然音階的每個全音距之間加一個升、降半音。#1 = b2 , #2 = b3 這是同音,但不同名稱。

  音符和唱名

  記錄音樂的方式很多,如五線譜、簡譜、六線譜等。

  例如,在簡譜中,記錄音的高低和長短的符號,就叫做音符,它是由7個阿拉伯數字或綴以其他符號構成的。

  而記錄擬稿的基本符號,只是用七個阿拉伯數字來表示。這七個數字各表示一個音名,其讀法就是該音名的唱名:

  簡譜 1 2 3 4 5 6 7 1 。

  音名 C D E F G A B C。

  唱名 Do Re Mi Fa Sol La Ti Do。

  注意:在這個音階中 3——4 相隔半音,7——1 也相隔半音,其餘相鄰兩音都相差全音,這也是吉它樂理中一個極重要的公式。在吉它指板上,半音是相鄰兩格之間的距離。

  三、大調與關係小調

  每個大調都與其上行六度或者下行三度的小調互為關係調,它們所使用的音階相同。

  關係大調----關係小調

  C<=======>Am 。

  D<=======>Bm。

  E<=======>#Cm 。

  F<=======>Dm 。

  G<=======>Em 。

  A<=======>#Fm。

  bB<======>Gm。

  四、和絃知識概述

  這裡指的和絃通常指同時響出三個或三個以上不同高度的音,音名的排列有C、D、E、F、G、A 和 B七個音其中任何一個音都可以作主音即根音加上其上三度音和上五度音,便構成最基本的三和絃,分述如下:

  C :1 3 5 。

  D :2 4 6 。

  E :3 5 7 。

  F :4 6 1 。

  G :5 7 2 。

  A :6 1 3。

  B :7 2 4 。

  以上七和絃均由相隔三度的三個音組成,所以稱為三度和絃,這七個三和絃便是一切和絃的根基。

  序曲overture瞭解一下
     
       指歌劇、舞劇等開幕前演奏的短曲,亦稱“開場音樂”,由管絃樂隊演奏,其使命在於綜合地敘述全劇發展的重要關鍵場面,奏出劇中代表主角發旋律,它彷彿是劇情的縮影。

  音樂體裁

  1、序曲是歌劇、舞劇等大型作品的目前曲,最早只是為等待觀眾入場而演奏的簡短音樂段落。

  2、從18世紀中後期德國音樂家格魯克的歌劇改革開始,將劇情因素引入序曲,使之逐步與歌劇的戲劇性融為一體,從而能更有效地引導觀眾進入歌劇發展的過程。

  3、19世紀以後的序曲越來越向音樂會序曲發展,並演變成單樂章的交響詩形式。

  歌劇、清唱劇、舞劇、其他戲劇作品和聲樂、器樂套曲的開始曲。17世紀早期歌劇的序曲是一種簡短的開場音樂,沒有固定的形式。A.斯卡拉蒂的序曲,定型為由“快板—慢板—快板”3段組成,除了開頭的快板常用模仿復調技術外,其餘兩段都用主調體制。這一形式的序曲史稱義大利序曲,又稱交響曲,如G.B.佩爾戈萊西的《女僕夫人》序曲、C.W.格魯克的《帕里斯與海倫》序曲。創始於J.-B.呂利的法國序曲,則包含壯嚴緩慢的引子常用附點節奏和賦格式的快板,最後以悠長緩慢的尾聲或舞曲結束。G.F.亨德爾和J.S.巴赫的序曲都屬這一型別。巴赫的 4首樂隊序曲又稱組曲是冠以法國序曲的組曲。18世紀後半葉以後的古典序曲,大多采用奏鳴曲式的戲劇性結構。歌劇序曲必須起著暗示劇情和引導聽眾進入戲劇的作用,是格魯克從事歌劇改革的目標之一。他的《伊菲格涅亞在陶羅人裡》序曲,預示了第1場的暴風雨氣息。其後的多數歌劇序曲都採納了格魯克的這一原則。W.A.莫扎特的《唐璜》和《女人心》序曲,還採用了歌劇中的音樂主題。L.van貝多芬的3首《萊奧諾拉》序曲、C.M.von 韋伯的《魔彈射手》序曲和R.瓦格納的歌劇序曲,又進一步加強了表現劇情的功能。反之,19世紀法國大歌劇的序曲,往往只是把歌劇中的曲調串連在一起的整合曲。貝多芬的《埃格蒙特》序曲開了為話劇寫作序曲的風氣之先。繼起者有F.門德爾鬆的《仲夏夜之夢》序曲。19世紀浪漫派作曲家,把序曲發展為一種獨立的標題性管絃樂曲,世稱音樂會序曲,如門德爾鬆的《赫布里底群島》、《平靜的海和幸福的航行》、《美麗的梅露西娜》,H.柏遼茲的《羅馬狂歡節》、J.勃拉姆斯的《學院節慶序曲》和《悲劇序曲》,都是交響詩的先驅。

  序曲發展

  17世紀早期歌劇的序曲是一種簡短的開場音樂,沒有固定的形式。A.斯卡拉蒂的序曲,定型為由“快板—慢板—快板”3段組成,除了開頭的快板常用模仿復調技術外,其餘兩段都用主調體制。這一形式的序曲史稱義大利序曲,又稱交響曲,如G.B.佩爾戈萊西的《女僕夫人》序曲、C.W.格魯克的《帕里斯與海倫》序曲。創始於J.-B.呂利的法國序曲,則包含壯嚴緩慢的引子常用附點節奏和賦格式的快板,最後以悠長緩慢的尾聲或舞曲結束。G.F.亨德爾和J.S.巴赫的序曲都屬這一型別。巴赫的4首樂隊序曲又稱組曲是冠以法國序曲的組曲。

  18世紀後半葉以後的古典序曲,大多采用奏鳴曲式的戲劇性結構。歌劇序曲必須起著暗示劇情和引導聽眾進入戲劇的作用,是格魯克從事歌劇改革的目標之一。他的《伊菲格涅亞在陶羅人裡》序曲,預示了第1場的暴風雨氣息。其後的多數歌劇序曲都採納了格魯克的這一原則。莫扎特的《唐璜》和《女人心》序曲,還採用了歌劇中的音樂主題。貝多芬的3首《萊奧諾拉》序曲、C.M.von 韋伯的《魔彈射手》序曲和R.瓦格納的歌劇序曲,又進一步加強了表現劇情的功能。

  反之,19世紀法國大歌劇的序曲,往往只是把歌劇中的曲調串連在一起的整合曲。貝多芬的《埃格蒙特》序曲開了為話劇寫作序曲的風氣之先。繼起者有F.門德爾鬆的《仲夏夜之夢》序曲。19世紀浪漫派作曲家,把序曲發展為一種獨立的標題性管絃樂曲,世稱音樂會序曲,如門德爾鬆的《赫布里底群島》、《平靜的海和幸福的航行》、《美麗的梅露西娜》,H.柏遼茲的《羅馬狂歡節》、J.勃拉姆斯的《學院節慶序曲》和《悲劇序曲》,都是交響詩的先驅。

  序曲分類

  早期的序曲,即十七世紀末葉和十八世紀前半葉的序曲有兩種主要型別:一種是法國作曲家呂裡創始的法國式序曲,由慢板-快板-慢板三個段落組成;另一種是義大利那不勒斯歌劇樂派代表人物斯卡拉蒂確立的義大利式序曲,由快板-慢板-快板三個段落組成,它的快慢順序恰恰和法國式序曲相反。

  韓德爾的清唱劇《彌賽亞》的序曲是法國式序曲,分慢板-快板-慢板三個段落。一開始是慢板的引子,音樂採用一長一短的節奏,顯得莊嚴肅穆。然後是快板樂段,它是序曲的主要部分,用“賦格段’寫成。賦格的主題短小精悍,雄健有力。最後,音樂又回到慢板。構成一個短短的結尾。

  格魯克的歌劇《巴里斯和海雷娜》的序曲,是典型的義大利式序曲。分快板-慢板-快板三個段落。第一段是進行曲性質的快板,富於英雄氣概。第二段是抒情的中板,同第一段形成了剛柔的對比。第三段是歡快活躍的迴旋曲,分成a-b-a-c-a五個小段,是迴旋曲的主題。這首序曲三個段落的主題各不相同,但第三段和第一段的旋律有密切的聯絡。

  早期的歌劇序曲和歌劇的內容沒有直接的關係,往往一部歌劇的序曲可以借用於另一部歌劇。以後,格魯克和莫扎特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歌劇序曲的表現力,使歌劇序曲開始具有暗示劇情的作用。而貝多芬為歌劇《費臺里奧》所寫的四首序曲,則把這一體裁提高到交響音樂的水平。尤其是其中的《雷奧諾拉》第三序曲,表現人物性格和戲劇衝突更為深刻。歌劇《費臺里奧》原名《雷奧諾拉》,描寫西班牙監獄長皮查羅挾嫌誣陷仇人弗羅雷斯坦,把他打入了地牢。弗羅雷斯坦的妻子雷奧諾拉喬裝為一個少年,化名費臺里奧,潛入監獄,做了看守羅可的助手,準備伺機營救她的丈夫。一天,皮查羅聽說司法大臣要來視察監獄,便密謀在他來到以前祕密殺害弗羅雷斯坦。皮查羅一面派人在城樓上了望,以便在司法大臣來到時吹號報信,一面命令羅可為弗羅雷斯坦挖掘墳墓。雷奧諾拉進入地牢幫助羅可掘墳,得以和丈夫相見。當皮查羅持刀前來殺害弗羅雷斯坦時,雷奧諾拉拔出手槍,挺身而起保護她的丈夫,這時城樓上響起了號聲,查獄的司法大臣來到,皮查羅的陰謀敗露,弗羅雷斯坦獲得了自由。《雷奧諾拉》第三序曲採用歌劇中的音樂主題,概括了歌劇的內容,闡明瞭歌劇的主題思想。這首序曲用奏鳴曲式寫成。開頭的慢板引子描寫弗羅雷斯坦被打入地牢。在表現壓抑情緒的下行音階以後,單簧管和大管唱出了弗羅雷斯坦的詠歎調“正當我生命的春天,一切歡樂都消散”。這首詠歎調取自歌劇第二幕第一場,表現了弗羅雷斯坦橫遭陷害的痛苦和失望。弗羅雷斯坦的詠歎調從悲痛壓抑轉向悲壯激昂,並達到了引子的高潮。呈示部的第一主題是一首氣勢蓬勃的進行曲,描寫雷奧諾拉堅強勇敢的性格,以及對黑暗勢力的鬥爭。第二主題是一個抒情主題,描寫弗羅雷斯坦和雷奧諾拉忠貞的愛情。展開部主要發展第一主題的鬥爭形象,然後,獨奏小號傳來了報信的號聲,這也是歌劇第二幕中原有的音樂。小號報信的號聲吹了兩次,然後音樂走向高潮,再現部就在高潮上進入。在尾聲中,速度改為急板,絃樂器自弱而強,演奏著上下起伏的音階進行,音樂從涓涓細流,匯合成一股洪流。把自由的頌歌高唱入雲,表現鬥爭獲致勝利,正義得以伸張。全曲在歡欣鼓舞中結束。

  貝多芬的《雷奧諾拉》第三序曲,是採用歌劇音樂的主題貫串著戲劇性的發展而寫成的。如果僅僅把歌劇中幾個最精彩的主題組合起來,而沒有貫串這種戲劇性的發展,那就叫做“集錦式”的歌劇序曲。法國作曲家托馬的歌劇《迷娘》的序曲,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伯恩斯坦:《天真漢》序曲

  《迷娘》是根據歌德的小說《威廉·邁斯特的學習年代和漫遊年代》創作的。歌德筆下的威廉·邁斯特,是資產階級啟蒙運動時期德國市民青年的代表,他要擺脫狹隘的生活天地,走向自由世界,到實際鬥爭中去認識生活的意義。

  歌劇《迷娘》的序曲包含歌劇的五段音樂:第一段是老藝人在迷娘養病時所唱的搖籃曲,吐露了慈父對愛女的舐犢深情。第二段是老藝人的豎琴音樂。第三段是迷娘對威廉傾訴自己的身世時所唱的歌。這首歌很有名,被稱為“迷娘之歌”。這是一首波洛涅茲體裁的三拍子舞蹈歌曲。第五段是菲麗娜的福拉納舞曲。福拉納是一種六拍子的威尼斯舞曲,表現出生動活潑的情趣。五段音樂既不是隨意的湊合,也不是順著在歌劇中出現的次序排列,而是按照美學原則精心剪裁的一幅鑲嵌畫。

  十九世紀初葉以後,出現了一種新型的序曲,它既不是歌劇的開場音樂,也不是器樂作品的開始曲。而是一種獨立的、專為音樂會演奏而作的管絃樂作品,所以這種作品被稱為“音樂會序曲”。其中有些是標題音樂,也就是用文字或題目來闡明作品思想內容的器樂曲;有些是紀念性的樂曲,如勃拉姆斯的《學院節日序曲》就是作者為答謝布勒斯勞大學授予他榮譽哲學博士學位而作。在形式上,這些序曲都是單樂章的作品,大多用奏鳴曲式寫成。

  名家的作品

  門德爾鬆的《赫布里底群島》序曲,又名《芬格爾山洞》序曲,是一首標題性序曲。芬格爾山洞是蘇格蘭西海岸外赫布里底群島中斯塔法島上最大的巖洞。這首序曲抒寫了作者遊歷赫布里底群島和芬格爾山洞的印象,採用奏鳴曲式的結構。第一主題用一個動機作為主題核心。這個動機不斷反覆、模進和引伸,並從低音區擴充套件到高音區,描寫巖洞的靜僻和幽深。第二主題由大提琴、大管和單簧管奏出優美的歌唱性旋律,伴隨著絃樂器上碧波盪漾一般的音型,描寫浩瀚的大海。展開部淋漓盡致地發揮了這兩個主題,描寫海鳥飛鳴,海風淒厲和海浪的起伏逐漸變為洶湧澎湃的氣象。當音樂平靜下來時,開始進入再現部,又回到了幽靜的巖洞景色。最後,熱情洋溢的尾聲把壯麗的自然景色和心醉神迷的精神境界結合起來,作了生動的描述。

  勃拉姆斯的《學院節日序曲》,是一首紀念性的音樂會序曲。1879年3月,布勒斯勞大學授予勃拉姆斯以榮譽哲學博士的學位。勃拉姆斯在1880年8月寫成這首序曲,作為答謝。這首用奏鳴曲式寫成的序曲,採取四首德國大學生歌曲作為主題。第一主題是在十九世紀德國民主革命運動中起過積極作用的《一八一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之歌》。創立於1815年的耶拿德國大學生協會,因為傳佈自由思想而於1815年11月26日被解散。這首歌是抗議協會被解散的大學生團獎歌曲,曾在德國大學生中廣泛流傳,有很大的影響。過去中國的學校歌曲,也曾採用過它的曲調,配上李白的《春思》“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流傳於二、三十年代的中學裡,為當時的中學生所熟知。在序曲中,這個主題是由小號吹出的。連線部採用大學生歌曲《國父》的曲調,這是德國大學生舉行慶宴時所唱的歌曲;第二主題是《大學一年級生之歌》,是一首富於風趣的大學生歌曲,由大管吹出。尾聲採用了十八、十九世紀廣泛流傳於歐洲各國的拉丁文大學生歌曲《短暫的生命》,歌詞宣揚青春及時行樂和對師友的祝福,但最後一段歌詞唱出了“擺脫憂患,送走困苦,驅除惡魔。掃清暴虐”的意願,表現了爭取民主的進步思想。這首莊麗雄健的大學生歌曲由全部樂器強勁地奏出,序曲在歡欣鼓舞的熱烈氣氛中結束。

  柴科夫斯基《1812序曲》此曲大約可分為叄個部分。剛開始由中提琴和大提琴演奏第一主題,,那是基督教的聖歌“上帝佑吾黎民”。隨著樂器的加入,音量的增加,你可以體會到拿破崙大軍的入侵。

  第二主題是,當速度轉為行板,軍鼓的擊聲中,俄軍的援軍到了。不久就變為快板你可以發覺戰爭越發迫在眉睫...法國軍隊出場。法國號開始吹奏“馬賽曲”。你會聽到“馬賽曲”的音樂充滿了四周,代表法軍佔近優勢。接下來的主題是俄羅斯的民謠....第五主題由鋼琴先來演奏,這意味的是莫斯科市民“揭竿起義”,一起對抗法軍。調子又轉回c大調..法軍蜂擁進入莫斯科,引起大戰俄羅斯的音樂和馬賽曲混合在一起,最後法軍終於在飢寒交迫潰散。

  最後速度又回到largo,第一主題又再現木管和銅管音樂一加入演奏,宣告勝利的鈴聲嘹亮想起,曲子更為雄偉,再轉為快板,俄羅斯的國歌高升唱出,並加入戰勝的炮聲而結束全曲。

  音響迷通常在選音響也會挑張錄音好的1812去選購,看看炮聲是否雄厚,鈴聲是否響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