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於電腦科學基礎論文

  電腦科學與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現如今電腦科學與技術已經成為人類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的問世毫無疑問地改變和發展了人們生活,推動了現代文明的進步。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計算機教育中計算機科學技術運用

  1計算機教育中計算機科學技術的實際應用

  1.1輔助教師教學管理和工作

  在教學過程中,傳統的教學方法對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的管理效果與效率都不太理想,而計算機技術的應用就很好的彌補了傳統教學管理方法的不足,通過計算機管理平臺和管理軟體,就可以大大提高管理效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教學程式輸入計算機完成課件內容與教學任務,為學生提供教學資訊、操作練習、問題指導、課程模擬等,在計算機的網上通知平臺佈置作業,學生直接通過網路交給老師批閱,可以免去收發作業的時間,一些計算機考試測驗軟體也可以在學生的平時測驗中免去監考與批改的時間,既減輕了老師的工作量,又節約了考試成本,使老師能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教學工作中去。

  1.2方便學生日常學習,豐富學生學習內容

  網上快速的查閱與上傳特點可以使學生不受時間空間限制,隨時方便學生查閱和學習,並有快速有效準確的搜尋到需要的資訊,網上豐富的學習資源與話題,幫助學生觸類旁通,輕鬆有趣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更主動的學習,增加學生的知識面,增加與學生老師的交流話題,活躍課堂氣氛,滿足學生在討論中的自我主張與自我表現。計算機教育在特殊教育中的應用也非常重要,它可以根據特殊人群的特點運用計算機技術有針對性的定製特殊教育教程,使特殊人群擁有自己的老師,使無法與正常人溝通的特殊人群在溝通交流上再無阻礙。

  1.3豐富教學資源,節約教育資本

  在教學中老師還可以利用網路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的特點為學生上傳一些教學相關內容,靈活調整教學實踐,使學生充分理解課堂內容,加深理解與記憶,使學生掌握更全面完整的課上課外知識。如以文字圖片或動態視訊等形式,生動直觀具有趣味性的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更容易使學生產生學習興趣。計算機在擁有海量資源的同時又節約了資源,以電子稿代替講課稿與教學資料,平時測試以機考代替筆試,作業以word、PPT等形式代替紙上作。在職業教育中模擬教學又充分利用了計算機技術設計模擬的學習環境,使一些具有危險性操作的培訓課程安全高效,減少了學生的學習危險性,減少了學習成本和費用,減輕了學校因教學資源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所產生的經濟壓力的同時,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多樣,枯燥的學習變得有趣,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豐富了學生的學習內容,方便了學生隨時隨地的學習查閱資料和相關資訊,尤其遠端教學和網路教學的應用,還擴大了教學的覆蓋範圍,使學生有更多可選擇的學習內容和更多學習的機會,教師利用計算機技術進行教學課程編寫、課件素材包的使用管理,方便學生隨時點播,查閱,再次學習,也有利於教師之間的教育交流與相互學習,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

  2計算機教育中計算機科學技術應用注意的問題

  計算機多媒體教學以學生為主體,要求教師不斷引導學生適應計算機教育方式,正確使用計算機,提高學生學習環境的控制能力,對學生在計算機教育中有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假設和尋找解決方案,使學生接受計算機教育,正確認識計算機教育,提高學生的計算機使用水平,切實提高利用計算機教育對所學知識的掌握和理解程度,加強教學資源在計算機教育中的靈活運用,切合師生與管理人員的需求進行管理規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完全依賴計算機教學,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遇到的實際問題應及時發現、糾正和改善,保持教師本身的主導地位,在計算機技術的輔助下達到教學的最佳效果。不同的科目和教育人群所使用的計算機應用程式亦不同,需要教師不斷改革創新制定適合自身教學內容、教學目的的輔助教程,滿足不同教育人群的學習要求,達到計算機輔助教學與教師教學相結合,提高教學成果的效果。

  3結語

  計算機科學技術的發展給傳統教育帶來了全新的理念,使教育方式多樣化,通過不同的教學演示,幫助教師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對學生的日常管理,豐富了學生的學習內容,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減少了教育資本的浪費,使教師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完善教學質量中去,但同時我們也應該意識到計算機教育所存在的侷限性,只能進行普遍性固定模式的教學,這就要求教師作為主導,根據學生個體實際與心理需求進行因材施教。總之,計算機科學技術在計算機教育中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斷探索創新,深入實踐,更好的完善計算機教育系統,使教育事業得到更好的發展。

  範文二:電腦科學與技術專業建構思索

  堅持校企合作、產學結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形成“優化專業結構,加強專業內涵建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2]的基本專業建設思路。1傳承拓展,勵志圖新,走科學發展、改革創新之路。遵循教育規律,以人為本,走科學發展之路。堅持改革創新,探索創新人才培養的模式、方法和機制,促進學科專業建設、師資隊伍建設、教學條件建設、教學管理制度建設和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建設,構建高水準應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體系。2校企合作、產學結合,走合作共贏、特色強校之路。堅持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通過校企合作推動高素質工程師型人才的培養,堅持產學合作,強化學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三大功能,探索合作共贏的產學合作教育模式。3服務地方、面向未來,走奉獻社會、輻射全國之路。堅持“服務地方、面向全國”的辦學方針,關注未來科技、產業和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關注知識經濟全球化對人才素質的挑戰,培養具有發展潛質、服務意識和社會競爭力、適應未來發展的一線應用型人才。4優化課程、加強實踐,走特色辦學、工程培養之路。緊跟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潮流,[3]不斷改進現有的課程體系,增設新的實踐課程,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的工程應用型技術人才。[4]

  專業主要建設方案

  1.制訂人才培養方案

  人才培養方案制訂的總體思路:強化基礎、突出實踐、重在素質、面向創新。[5]專業培養目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較高的思想道德素質、人文素質、業務素質和身心素質,掌握電腦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適應能力和創新意識,能勝任企事業單位、政府部門從事計算機應用的軟體開發、系統應用和資訊服務等工作的應用型專門人才。培養規格主要用於規範培養學生具有公共能力、專業能力與發展能力三個方面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具體要求。課程體系按照公共能力課程、專業能力課程、發展能力課程三大板塊設定。其中公共能力課程板塊再細劃為價值判斷、交流溝通、身心調適和資訊處理四個能力子課程板塊;專業能力課程板塊細劃為計算思維、系統應用、程式設計和演算法分析四個能力子課程板塊;發展能力課程板塊設“Web系統應用開發”、“移動應用開發”和“物聯網應用開發”三個專業方向。在每個專業方向下各設有系統設計、系統開發、系統管理、系統應用和職場適應五個能力課程子板塊,然後根據每個能力課程子板塊需要的支撐課程含實踐課程與活動課程進行課程設定。在課程體系設計中強化了實踐教學,注重專業實踐能力的培養,注重專業內涵發展,體現有用、適用和夠用的原則。

  2.制訂課程評價體系

  1構建以能力考核為目標的課程評價指標體系。學生的能力培養與素質提高貫穿課程學習的全過程,其學習效果應通過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來體現。課程評價從課程終結性考試轉變為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考試,建立起適應不同課程類別且反映學生學習過程、注重能力考核的課程評價體系。2構建以能力考試為導向的課程考試內容。考試內容從考查學生對課程知識的掌握程度為主轉變為以考查學生運用知識能力、培育創新精神、提高實踐能力及綜合素質為主。3構建有利於學生能力培養與素質提高的多元化考試方法。課程考試方法從單一的閉卷考試轉變為靈活多樣的考試考核模式,如現場操作考試、綜合大作業等。這有利於教師從中獲得對學生在課程學習中所產生的能力和素質的真實判斷。

  3.加強教學團隊建設

  1師資配備。採用專職與兼職教師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配備,專業基礎課程及實踐由有企業工作經歷的教師授課,專業課程及實踐由有企業工作經歷的教師和企業外聘教師共同授課。2引進人才。大力引進具備企業工作和有工程經驗的高學歷高職稱專職教師。3加強“雙師型”隊伍建設。與企業聯合設立頂崗工作機制,讓專業課教師瞭解、掌握技術生產過程和企業勞動組織過程,提高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和教學水平;聘請企業的技術骨幹作為兼職教師,講授生產實際所需的知識、技能。4加大現有教師的再培養。創造條件讓青年教師赴省內外高校作訪問學者或進修學習。通過這種方式體驗其他院校的教學、科研、生活等氛圍,將好的經驗帶回來並傳承下去。5激勵機制。保障掛職頂崗工作教師的待遇,對有企業工程實踐經歷的教師在考核和評優中優先考慮;對教師在工程專案設計、專利、產學合作和技術服務等方面取得的成果進行獎勵。

  4.實驗室及實踐基地建設

  1理順實驗室管理機制,提高管理水平。實施校系兩級管理,實現實驗教學資源的統籌調配和統一管理,利用資訊管理平臺推行靈活多樣的開放管理形式,創造條件為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及課外創新活動提供良好的實驗環境。2挖掘現有實驗儀器裝置潛力。開發綜合性、設計性及創新研究性實驗專案,逐步完善實驗專案庫建設,提高現有實驗裝置的利用率。3加強實驗師資隊伍建設。採取多種方式擴大現有實驗師資隊伍和提高實驗教學人員素質,形成一支相對穩定、結構合理、具有較強科研創新能力的實驗教學團隊。4加強實習基地和創新實踐基地建設。進一步擴大校內外實踐基地的數量,並注重實習基地的內涵建設。

  建設方案實施的初步成效

  電腦科學與技術專業建設堅持科學發展觀,圍繞學校的辦學宗旨,創新實踐“三位一體”人才培養模式,以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專業就業能力與社會適應能力為目標。經過幾年的建設,本專業在以下幾個方面取得長足的進步:

  第一,充分利用校外資源進行校企聯合辦學。實施“三位一體”育人模式以來,電腦科學與技術專業和IBM軟體產品實訓基地簽訂協議,合作共建電腦科學與技術實驗IBM軟體工程師班,首開我校“校企合作”辦學的先例;並與當地政府部門結成戰略合作關係,為當地政府部門開展相關業務培訓,服務地方經濟發展,並將相關政府部門作為實習教學基地;積極聯合企業共建實驗室,使電腦科學與技術專業辦學緊扣市場前沿需求,先後與華點軟體和雙星科技共建了聯合實驗室。這些基地和聯合實驗室的建立為本專業架起了一座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橋樑。開放辦學、校企合作的形式對專業建設、學科建設、實驗室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具有積極意義。

  第二,重視專業技能提升,積極組織學科競賽。ACM大學生程式設計大賽是本專業學生程式設計能力鍛鍊與培養的有效平臺及途徑,也是檢驗專業教學水平的重要手段。從2005年開始學校組織師資指導學生參加ACM學科競賽,幾年來取得了較好的成績,獲得亞洲區銅獎1次及省內一等獎1次、二等獎2次、三等獎7次。通過學科競賽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程式設計能力,為其日後的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

  第三,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努力改善創新環境。近3年來創設了“ACM程式設計能力培養”、“軟體專案實訓中心”、“Android移動應用開發”和“雪芽”創新團隊等多個創新性試驗點。在這些創新性平臺上每屆受益學生達150餘人,學生參加Google第二屆Android移動應用開發全國大學生挑戰賽並獲華中賽區三等獎,獲1項Google大學生創新專案的立項支援;學生參加第三屆“藍橋杯”全國軟體專業人才設計與創業大賽,獲2個一等獎;學生獲得省級大學生研究性學習和創新實驗計劃立項4項、校級立項9項;學生開發中小型軟體產品40餘項。創新性平臺中的學生畢業後在其工作崗位上表現出了良好的專業素養和團隊合作的能力,受到用人單位好評。

  第四,強化實踐環節,提高實際應用能力。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應用,為了將學生所學的知識轉化為實際應用能力。我係同企事業單位取得聯絡,先後建立了上海傑普軟體科技有限公司實踐基地、IBM軟體產品實踐基地等多個相對固定的校外實習實踐基地。本專業已有1000餘名學生通過這些實習實踐基地得到了專業技能的鍛鍊,較成功地完成了從高校向社會的過渡,絕大多數學生畢業後適應社會的能力普遍較強。

  第五,辦學思路清晰,就業導向明確。堅持“專業+技能+素質”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素質的培養。以開放促交流,以交流促資源共享,將企業的資源為己所用,為師生創造更多合作交流和發展平臺。密切務實地展開校企合作,使不少學生在實習期間就被企業錄用。近年來,本科畢業生就業率達到95%,其中50%的學生就業於北京、上海、深圳等大中型城市的IT企業。

  第六,瞄準人才需求,適時調整培養方案。電腦科學與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緊跟社會對人才需求的變化並及時進行調整,按學科定義專業能力與素質,按職業方向規範課程體系,突出學生工程應用能力、職場適應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和社會活動能力的培養,使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明顯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