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管理體系完善的途徑

  企業財務管理體系的完善,應著重從加強企業財務內部控制系統、財務指標分析系統、績效評估系統、財務風險預警系統方面進行。下面小編為你分析。

  

  1、企業的會計目標

  企業從事財務活動的最終目標是實現所有者財富最大化。力求人力、物力、財力得到最大化利用,實現資本金的盈利。確保資產保值增值。

  2、建立健全有效的內部控制系統

  內部控制是一個單位內部為保護財產安全和完整。確保會計資訊真實可靠最高工作效率和質量,保證經營方針和目標的實現而對經濟活動進行組織、制約、考核和調節的總稱。內部控制是一個不斷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屬於“動態過程”。所以內控制度必須適應單位經營理念,緊跟業務創新,達到促進企業貫徹經營方針以及提高經營效率的目標。要做好企業財務內部控制,必須做好以下兩方面的工作:

  第一,按照現代企業制度,形成“產權清晰,代理關係明確”的公司治理結構。建立真正意義上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嚴格按照《公司法》的要求,設定科學、合理的組織結構,從管理層面上理順經營者、監督者、所有者的關係,從而保證資產的安全、完整,防止資產流失,降低經營風險。現代企業制度要求企業負有維護企業財產的安全與完整的經濟責任,並通過所有者委託經營者以受託責任方式加以體現。

  第二,完善單位內部會計制約機制並實現內部會計控制內容的創新。利用會計活動進行內部控制具有直接、具體、能夠切中要害的特點,在日常財務服務工作中強化各項內部會計控制制度,開展建章立制,搞好內部會計控制制度的創新,依據有關的法規政策,認真分析解剖自己存在的問題,抓住改進和改善企業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這個中心,圍繞減少企業風險,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和贏利水平這個核心,制定切合企業實際的內部會計控制制度或具體的實施辦法。做好資金管理,減少壞賬風險,保證資產的安全、完整,防止資產流失。降低經營風險。使會計行為有據可依,會計監督有章可循,並造成一種執行制度的氛圍。

  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改變了企業資產形態,企業的資產範圍由單一的物質資產擴充套件為包括人力資產、智慧財產權等無形資產。會計核算內容也將由有形資產轉向無形資產,內部會計控制的重心將由物質資源的控制轉向多種資源組合的控制。因此,必須實現內部會計控制內容的不斷優化與創新。

  3、建科學有效的績效評估系統

  根據專案的生命週期引入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設立可行的績效評價指標,用客觀的數字資訊和可計量指標,對工作進展情況進行評估工作,將各項投入與績效結合起來進行考評,反映投入產出效率,反映經營單位發展潛力。把外部機會與挑戰及內部優勢和劣勢綜合起來,進行分析,作出環境因素的綜合數量化評價。使績效評價指標成為考核的重要指標,使目標責任體系得以落實和完善。同時通過效績評估,還可以對加強財務監督產生積極作用。

  4、完善財務分析指標體系

  建立完善的財務分析體系,可以確定企業的資信狀況、財務風險的大小,衡量企業經營是否穩健,從而促進企業提高經濟效益。建立完善的財務分析體系應從以下三方面進行。

  第一是分析反映企業綜合實力的指標,可採用資產負債率、資本收益率、流動資產週轉率等指標進行分析。

  第二是分析反映,企業執行績效的指標。主要反映投資回報和盈利能力,通過淨資產收益率和總資產回報率反映,同時採用資本保值增值率、主營業務利潤率、盈餘現金保障倍數和成本費用利潤率指標進行分析。反映執行績效的指標是加強成本管理的著眼點。

  第三是分析反映企業發展潛力的指標。可採用杜邦財務分析體系通過對自有資金利潤率、總資產淨利率、銷售淨利率、資產週轉率、權益乘數自下而上地分析,從而揭示出各項財物指標間的結構關係。為決策者優化經營狀況提供思路。

  在完善財務分析體系基礎上,強化財務資訊報告制度,制定定期和不定期的財務報告制和重大財務決策事前和事後報告制度,為領導者經營決策提供可靠資訊。

  5、搭建有效的財務風險預警系統,防範財務風險

  第一,樹立風險意識,提高決策的科學性。

  財務風險是指一個潛在事項的發生對財務目標實現產生影響,從而影響財務受益與預期收益發生偏離,並因此造成損失的可能。全球金融風暴中不乏一批企業破產清算的例項,因此,企業都應著力加強財務管理,作為防範風險的主陣地。資本的流通過程,既是財務風險的轉移過程,又是財務風險的積聚過程。財務風險廣泛地存在於財務活動之中,如債務風險、經營風險、資金安全風險等。由於風險的存在使財務活動的最終結果事前難以準確把握,例如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市場對企業產品的需求越穩定,企業未來的經營收益就越確定,經營風險也就越小。因此企業在確定生產何種產品時,應先對產品市場做好調研,要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這樣企業未來的經營收益就較穩定,經營風險就較小。一般來說報酬和風險是正比例關係,即報酬越高,風險越大。企業決策者應牢固樹立風險意識,提高決策的科學性。

  第二,建立財務風險預警系統,提高財務風險預警效能。

  財務風險預警系統就是在現有財務管理和會計核算的基礎上設立一些科學化的敏感性指標,如建立一套定量的指標體系。通過這些指標體系將各項管理物件、管理過程和管理結果表現出來,如現金流入量、現金流出量、現金淨流量、資產負債率、流動比率、速動比率、資本利潤率等,使與管理相關的事項都做到心中有數。通過觀察企業相關財務資料隨設立的指標的變化,並對這些指標分析,可以及時發現一些暫時還沒有顯現出來的問題,可以切實提高企業的財務風險預警效能。

  財務管理體系構建原則

  1、以能夠促進企業價值最大化的財務活動為關注焦點。

  企業的生存、發展和獲利依靠顧客,因此,企業要在最大限度地滿足顧客當前和未來需求的過程中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所以要求財務活動能夠適應為顧客要求所採取的各項活動所需資金的要求,並且能夠保證資金的正常運轉。

  2、企業高層管理者重視。

  財務管理體系建立與否、保持實施狀況如何、體系執行效果能否滿足需要,都與企業的高層管理者密切相關。高層管理者應以身作則,按照財務管理體系執行的要求進行各項財務活動。

  3、全員參與。

  財務管理體系的推動並不僅僅是財務部門職責,財務活動的實施也不僅僅是財務部門的事情,它需要企業內部各級員工的共同努力。如:降低生產成本,如果僅僅是財務部門在做,其他部門和人員認為與己無關,那麼制訂出來再好的措施也由於得不到支援,而成為一紙空文。

  4、管理的系統方法。

  在財務管理中採用系統的方法,就是將財務管理體系視為一個大系統,在理財過程中遵循整體性、層次性、目的性和環境適應性的思想,對組成財務管理體系的各個子系統加以辨識、理解和管理,以達到實現財務戰略、財務方針和既定的財務目標。

  5、持續改進。

  持續改進是企業永恆的目標之一,是為改進企業財務管理整體績效,根據財務戰略、財務方針的要求,強化財務管理體系執行的過程。企業在財務管理體系中建立持續改進機制,使企業能夠適應理財環境變化的要求,提升競爭力。

  6、基於事實的決策方法。

  有效決策是建立在各種資料包括財務資料和非財務資料和資訊包括財務資訊和非財務資訊分析的基礎之上的。正確的決策需要管理者用科學的態度,以事實或正確的資訊為基礎,通過合乎邏輯的決策理論和決策方法做出的正確決斷。這就要求企業明確規定收集資訊的種類、渠道和職責,確保財務資料和相關的非財務資料及資訊準確、及時、可靠,決策者利用獲得的這些資訊基於事實分析,權衡經驗與直覺,做出相關的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