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政治倫理閱讀答案
儒家推崇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說如果沒有“以人為本”的“道德理想倫理”,“政治倫理”是無從談起的。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儒家的政治倫理》閱讀材料
古人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這就是說,沒有“以人為本”的“道德理想倫理”,“政治倫理”是無從談起的。
如何“修身”?孔子提出要“修德”“講學”“徙義”“改過”,這樣才能“下學上達”,成為君子,才能使自己有個“安身立命”處。
如何“齊家”?儒家把“孝”作為家庭倫理的基本。《論語·學而》中說:“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孝經註疏》***《孝經》是中國古代儒家的倫理學著作***中說:“父子之道,自然慈孝,本乎天性,則生愛敬之心,是常道也。”“愛”與“敬”發乎人之本性,非外力所加,自然如此。費孝通先生對此有一新的解釋說:家庭倫理“孝”的意義在今天主要應體現在“尊敬祖先和培養優秀的後代”上。這就是說:對祖先要尊敬,對後代要擔負起精心培養的家庭責任。
如何“治國”?在中國,如果說“家庭”是個小社會,“國”則是一個大社會。一般認為,中國前現代是專制的“人治”國家,而西方近代則是“民主”的“法治”國家。我認為,這種說法並不全面,應該說在前現代儒家的理想應是以“禮法合治”治國。《禮記·坊記》曰:“君子禮以坊德,刑以坊淫,命以坊欲。”意謂“禮”是君子為防止超越道德所設立的界限;如果用“禮”不能防止道德敗壞,那麼就要用“刑”來制止為非作歹、禍亂社會的行為;如果“刑”還有不足之處,則可以用“法令”來補充,以防止社會貪慾橫流。可見,“禮”“刑”“令”三者功能不同,但都帶有制度性的意義。賈誼《陳政事疏》中說:“禮者禁於將然之前,而法者禁於已然之後,是故法之所用易見,而禮之所為生難知也。”這是說,“禮”的作用是要在人們犯錯之前就加以防範,而“法”是在人們犯錯之後加以懲治。“刑法”的作用易見成效,而“禮”的作用難以立竿見影。這說明,“禮”要靠道德教化長期養成,“法”是一種外力所加的不得不備之舉,不遵守“禮”的要求,就叫“出禮”***或“越禮”***,“出禮”就會“入刑”。所以中國儒家認為“禮”和“法”有著表裡相依的關係。《漢書·禮樂志》中說:“禮節民心,樂和民聲,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禮、樂、政、刑,四達而不悖,則王道備矣。”“禮”的作用是調節人民心之所求,“樂”的作用是表達人民追求和諧相處的要求,“政”是要求處理“政務”順民情而能行通,“刑”是為了防止人民“出禮”而“入刑”所設立的。我認為,這也許是儒家“以人為本”的政治倫理所求。
如何“平天下”?此句應理解為“如何使天下平”。此“平”或有三義:“平”可作“和平”解,如堯對舜說“協和萬邦”,各邦國和平相處;“平”也可作“平等”解,如孔子說“四海之內皆兄弟”;亦可作“平安”解,如“仁者安仁”“老者安之”“修己以安人”。“天下平”,包括國與國、民族與民族之間的“和平”,也包括“人”與“人”之間的“平等”關係,還包括每個人身心內外的“平安”“安寧”,這樣就真正“天下太平”了。
***摘編自《北京大學學報》,有刪節***
《儒家的政治倫理》閱讀題目
1.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A.“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中“修身”是基礎,而“政治倫理”的實現也是以“道德理想倫理”的實現為基礎的。
B.作者認為中國在古代並非純粹的“人治”國家,而是採用“禮法合治”方略進行治理的國家。其中,“禮”與“法”有著表裡相依的關係。
C.“禮”要靠道德教化長期養成,它是君子所設立的防止超越道德的界限,其作用是在人們犯錯之前加以防範,但其作用難以立竿見影。
D.“刑”要在“禮”不能防止道德敗壞時實施,是在人們犯錯之後加以懲治,旨在制止為非作歹、禍亂社會的行為,以防止社會貪慾橫流。
2.下列關於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表述,不符合作者觀點的一項是***3分***
A.修身,就是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追求正義和真理,改正錯誤,從而使自己成長為君子,有“安身立命”之所。
B.齊家,要把“孝”作為家庭倫理的根本,對父母既愛且敬,這種“愛”和“敬”發乎天性,並不是受外力影響才產生的。
C.治國,就是要以人為本,防止人們道德敗壞,使人知禮、行禮,而處理政事則要順應民情,使人民和諧相處。
D.平天下,就是要使每個人都身心安泰,使人與人之間平等和諧,使國與國、民族與民族之間和平相處。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文章引用《禮記·坊記》中的內容,旨在說明我國古代是以“禮法合治”來治國的。其中的禮、刑、令雖功能不同,但都有制度性的意義。
B.賈誼《陳政事疏》中的話,是為了說明“禮”和“法”雖然在作用上有易見和難知的不同,但它們相互依存,沒有禮就沒有法,沒有法就無以行禮。
C.文章引用《漢書·禮樂制》的“政以行之,刑以防之”中兩個“之”指代內容不相同,前者指民心民情,後者指人民不遵守“禮”的行為。
D.“四海之內皆兄弟”“仁者安仁”“老者安之”“修己以安人”等,主要是為了對“平”在傳統文化中的意思作解說。
《儒家的政治倫理》閱讀答案
l.D此項混淆了“刑”和“令”的作用。原文說的是:“如果‘刑’還有不足之處,則可以用‘法令’來補充,以防止社會貪慾橫流。可見,‘禮’‘刑’‘令’三者功能不同……”
2.C從文中內容來看,作者認為“治國”應該是“禮法合治”,選項中強調的是禮治。
3.B“它們相互依存,沒有禮就沒有法,沒有法就無以行禮”無中生有,原文並沒有這方面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