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教育隨筆
語言對於人與人交流這個層面來說,很重要。那要如何進行語言教育呢?來看看小編精心為你整理,希望你有所收穫。
篇一
故事是幼兒最愛的一種文學形式.通過故事教學,能培養幼兒良好的品德,幫助幼兒發展語言的方法。對於小班的幼兒來說,是以教師講述故事為重要部分。教師在講述故事時,咬字要清楚,速度要適當,節奏要比平時談話稍慢,使他們一邊聽一邊想;講述故事時,面部表情,眼神和手勢都要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而有所變化,這樣對小班幼兒的語言表達起輔助的作用。
作為教師,對故事教學中往往不是隻講一遍的而要講多遍,並要注意方式的變換,培養幼兒傾聽的積極性。而我在上《安全大使熊先生》的時候,我在講述第一遍時就直接用上掛圖,發現有些幼兒開始把注意集中在掛圖上,對故事的傾聽興趣不高,在給幼兒第二,三遍講述過程中還是簡單的用了掛圖的形式,沒變換方式,以至在講述第二遍的過程中幼兒的注意力更加不集中,甚至有的幼兒開始互相說話,因此整個活動來看效果不明顯。其實現在來看,一般講第一遍故事的時候,以不用直觀的教具為宜,因為直觀的教具容易分散幼兒的注意,不利培養幼兒傾聽的習慣。
在故事中的提問,對於小班幼兒的心理髮展水平,只能是一些簡單,細小的問題。但作為教師要引導幼兒去回答,我們說答案雖然長些,但不要求每個幼兒能連貫的回答,教師自己示範,再讓幼兒按順序連貫的講述,這樣的效果會使幼兒很容易接受、理解。在這個過程中,對於回答不出的或回答錯的幼兒,教師不應該表示厭煩,而要肯定他們願意回答。教師應該是啟發和提示,儘量幫助幼兒自己找到正確的答案,總之,要讓全體幼兒都有回答問題的機會,提高幼兒語言能力。
篇二
大量的心理學研究和學習教育實踐證明,幼兒期是語言發展的關鍵期,幼兒的語音、詞彙、語法以及言語交際和言語調節能力等均處於“整蓄待發”的階段,只需提供適宜的環境和教育條件,幼兒語言及閱讀能力就能得到迅速的提高。
但是,以往的語言活動區往往存在著環境封閉呆板、材料變化少、活動形式單一、活動內容貧乏的通病,在別的活動區的吸引下,語言活動區變得“門可羅雀”。因此,我們應該以陳鶴琴先生的“活動教育”理論為指導下,對活動區的環境創設、活動內容、評價方式等進行變革,從而使語言區“活”起來。
一、充分利用各種資源、採用各種渠道為幼兒提供“活”的多元的語言環境。
多元化的語言環境,應投放多樣化的語言活動材料,以利於幼兒由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首先是材料多樣化。如:圖書資料、VCD片、電腦網路、答題卡、訪問卡及書寫記錄材料等。讓幼兒在發問、提出問題時,不簡單地依賴教師來給予答案,而是自己學會運用工具,找到答案,並把自己的發現告訴同伴,從而使語言活動朝著深層次發展。其次是材料投放形式多樣化。適當用上一些簡單的輔助材料:小屏風、小柵欄或小操作檯將區角環境進行開放式分割,讓區角之間互不干擾又不影響幼兒的學習與交流。材料的內容和擺放應多變,內容除定期更換外,根據教學內容分專題陳列,能有效提高幼兒的交流質量。將材料掛在牆上,鋪放在地面上,或立在桌面上,可使整個語言活動區變得主動。最後是精神環境輕鬆化。教師與幼兒相處時,應該成為他們的朋友,信任他們,使他們在自主、自由的氛圍中,有話願說,有話敢說。
二、教師應該投其所好,為幼兒創設“活”的多變的活動內容。
教師首先應根據幼兒思維的特點,選擇幼兒熟悉的活動內容,變化與豐富活動區的內容,如:讓幼兒講一講在大自然中看到的,說一說社會中聽到的,在日常活動中得到的等,並將其遷移到活動區內。其次,還應充分了解幼兒喜歡什麼?對什麼感興趣?從而調整語言區的內容。如:教師發現幼兒對“奧特曼”“藍皮鼠和大臉貓”“黑貓警長”等一些卡通形象十分感興趣,根據大班語言活動目標“能講述實物、圖片和生活經驗,做到語言連貫”,及時更換活動區內容,投放“黑貓警長”系列小卡片,讓幼兒以兩人扔骰子的遊戲形式來講述“黑貓警長”及其朋友的外形特徵與作用,受到了大多數幼兒歡迎。語言活動區為此天天爆滿,講述內容也從“黑貓警長”的長相、服裝遷移到與他的下屬白貓警士和朋友熊貓博士的故事……大大提高了幼兒的講述水平,促進了語言能力的發展。
篇三
在幼兒園的語言教學中,教師會針對提高幼兒的學習興趣,培養幼兒的創造性思維而進行。那麼如何使語言教學發揮其作用,達到培養幼兒的目的呢?
一、選擇能激發幼兒情趣的教學內容。
有趣的內容能夠激發幼兒的積極性,提高幼兒講述慾望。讓幼兒根據一幅圖片,一段生活經歷或情景,發揮自由想象,講述內容,講述的內容必須是有根據的、有重點的。有的幼兒在講述過程中會出現東拉西扯,講不到重點,這時候,老師就要讓幼兒去比較、選擇各種可能,講出與別人不同的情節。例如:在看圖講述《我愛你》中,我針對圖片設計了豐富的內容,讓幼兒圍繞主題畫面展開想象,啟發幼兒思維的求異性、獨特性,講出不同的內容。讓幼兒想象在樂樂身上有可能發生的各種情況,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講出不同的內容。幼兒的構思各自不同,創造性思維得到培養。
二、多種機會激發幼兒的語言和思維。
為了達到培養的目標,教師要利用各種機會不斷刺激幼兒的思維。而餐後的故事欣賞不失為一個好時機,既可以讓幼兒餐後得到休息,又可以讓幼兒在聽故事的過程中進行思考和想象。例如有一天,我在午餐後讓幼兒欣賞故事《司馬光砸缸》的活動中,我設計了一系列的提問:“司馬光為什麼要砸缸?”“孩子掉進水缸會有什麼結果?”“司馬光砸缸是砸在缸的什麼部位?為什麼?”“如果碰到這樣的事情你應該怎麼辦呢?”“有沒有比司馬光的辦法更好的?”等,讓幼兒自由想象,幫助幼兒學會多角度看問題。我還圍繞一些生活中可能會碰到的問題設計了提問,如“上幼兒園時自己乘坐的車壞了怎麼辦?”“婦女節來了我們應該做些什麼?”……通過提問和討論幫助幼兒活躍思維,為發展幼兒的創造思維創設條件。
三、適當利用繪本教育。
有一種幼兒讀物叫繪本,是非常好的教材,它可以提供幼兒許多思考的空間和內容。比如最近,我們班在欣賞《為什麼不能》的早期繪本,它裡面講述到了幾種小動物因為自己不具備的本領而產生的疑問,小青蛙望著藍天問媽媽:“為什麼我不能在天空中飛?”小鳥又想:“為什麼我不能在水裡遊?”小魚想的是:“為什麼我不能在沙灘上晒太陽?”而小烏龜也想在草地上蹦蹦跳跳地走路;小兔子希望像小猴子一樣在樹枝上盪鞦韆;小猴子希望上幼兒園。這些小動物個個都希望自己能擁有別人一樣的本領,卻忽視了自己的長處。為了能使幼兒理解繪本的圖意,明白繪本所蘊含的道理,我採用觀察—猜想—分享的方法,讓幼兒先觀察仔細畫面,發現畫面上主人公的表情、動態等,接著猜想它們可能出現的情況,它們之間的對話,最後大家一起討論分享。這樣做的結果是:每個幼兒都能用自己的各種感官去體驗、去發現,然後組織語言去表達,在這一系列的動用感官的過程中,幼兒的思維得到發展,幼兒的創造潛能得到開發,同時還養成了良好的思維習慣。
幼兒園的語言教學,涵蓋了豐富的可供幼兒吸收的內容,具有極大的價值。只要教師組織引導得當,那麼對幼兒是非常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