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公文化的現實意義閱讀答案
“義”是關公文化中擁有最高道德含金量的決定元素,關公所代表的“義”有哪些現實意義?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關公文化的現實意義》閱讀材料
正式制度的實施會受到非正式規範的影響,並且,當正式制度發生崩解的時候,非正式規範在社會整合方面展現出其異常強韌而深遠的力量。其中,非正式規範“義”的作用特別值得我們審視和研究。“義”是儒家除了“仁”之外最重要的道德範疇。“義”在春秋戰國百家爭鳴時就提出來了,歷經三千年不衰,國歌《義勇軍進行曲》也是義字當頭。在不同時代,對“義”有不同的語言闡述,但語意核心從未變化。董仲舒在《春秋繁露》提出:“以仁治人,義治我;躬自厚而薄責於外,此之謂也。”這裡用“仁”說明彼此關係寬容;繁體“義”字下有個“我”,可以看做自制、自律,與18世紀亞當•斯密《道德情操論》中“利他”主張近似。唐中葉後隨著茶瓷交易盛行,社會流動性增大,“義”、“誼”混用,凸顯了非血緣或鄉鄰之間的情義。宋代多國並立,出現“國家民族”概念, “義”的概念隨之擴大,提升為家國擔當的“忠義”。歷代不斷詮釋,使“義”的觀念貫徹始終, “義”的內涵不斷豐富,外延不斷擴充套件,逐步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道德基石之一。
“義”是關公文化中擁有最高道德含金量的決定元素。關公所代表的“義”,超越了血緣家族關係,成為調節更廣泛社會關係的規範, 政府在推動文化建設的過程中,其推崇的文化理念、行為規範和道德標準,應該是知識分子認同、老百姓熟知,並能喚起集體清晰記憶的某種具象。只有這樣,文化建設才能起到和諧社會、繁榮經濟、強盛國家的作用。而關公文化以及和他相聯絡的“義”就具備這樣的特點。孔子、孟子都有理論著述流傳至今,但關公沒有,他是個地地道道的實踐者,他用行動闡釋“義”。這樣,他的影響力超過所有人並流芳百世,到處都是關羽的故事和傳說, 關公成了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沒有做過一天皇帝,卻被後人尊稱為“帝”的人。
關帝廟在中國有幾十萬座, 由此可見關公和他的“義”,是最有群眾基礎和最具有具象特徵的。關公與異鄉異姓的劉備、張飛“恩若兄弟”,幾經離合、艱辛備嘗、同生共死的經歷,不僅是文學藝術作品的重要內容,而且是關公崇拜者、信奉者的榜樣。這種關係是歷朝歷代流動社會公共空間中最為需要的。因此,它逐步演化為一種從普通百姓到上層官員,包括所有流動人口都敬仰效仿的待人接物的態度,成為中國人的基本道德標準之一。這也是關羽成為常年流動性群體,如軍隊、商人、漕幫等尊崇備至的楷模的主要原因:每個人都希望合作者、同路者是個義士——“以仁治人,義治我”,懂得“利他”和自律的人。關公文化還通過宗教和史詩雙重途徑,遠播到蒙、藏、滿等多個民族和周邊國家地區,至今遺存仍很多。關公不僅是海內外炎黃子孫和各民族崇敬的歷史人物,也是民族和睦安康不可或缺的歷史文化資源,可從中汲取揚棄後的營養,在理性精神的防火牆前適當重塑這一英雄人物。
《關公文化的現實意義》閱讀題目
7、下列關於“義”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義”是非正式規範之一,在社會整合方面展現出異常強韌而深遠的力量。
B、“義”是重要的儒家思想,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它詮釋為自制、自律和利他。
C、“義”屬於道德範疇,早在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的時期就已出現。
D、“義”的內涵、外延隨著社會發展而有所不同,但其語意核心從未變化。
8、下列對文章內容的理解,不恰當的一項是 *** ***
A、關公所代表的“義”,成為一種社會規範,它能調節超越血緣家族關係的更廣泛的社會關係。
B、關公摒棄空洞的理論著述,他用行動闡釋“義”,是“義” 的實踐者,這樣,他的影響力超過所有人並流芳百世。
C、關公與朋友幾經離合、艱辛備嘗、同生共死,其待友之道是各朝代流動社會公共空間中最為需要的,它成為中國人的基本道德標準之一。
D、通過宗教與史詩的雙重途徑,關公文化遠播到蒙、藏、滿等多個民族和周邊國家地區。
9、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在儒家思想中,“仁”“義”本為一體,是用來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的,他們的作用相同。
B、“情義”“忠義”都屬“義”的範疇,前者是隨著歷史發展和社會流動性不斷增大而產生的,後者是隨著宋代“國家民族”概念的出現而產生的。
C、“義”的觀念貫穿中國歷史歷經三千年不衰,也是關公文化中擁有最高道德含金量的決定元素。
D、重塑關公形象,弘揚“義“的傳統,有利於推動文化建設,但對此類歷史文化資源的利用須以理性分析、揚棄為前提。
《關公文化的現實意義》閱讀答案
7、B***張冠李戴。原文的表述是“繁體‘義’字下有個‘我’,可以看做自制、自律”,而“利他”是“18世紀亞當•斯密《道德情操論》中”提出的與“義”很接近的一種主張。***
8、B***無中生有。原文說“孔子、孟子都有理論著述流傳至今,但關公沒有,他是個地地道道的實踐者,他用行動闡釋‘義’” 關公是沒有,而不是摒棄。***
9、A***“‘仁’‘義’本為一體”於文無據,“作用相同”與文中董仲舒的解釋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