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的用法、作用和副作用

  艾灸乃中國最古老的醫術之一,屬中醫外治法,艾灸的使用方法你瞭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小編整理關於艾灸的用法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艾灸的用法

  ***1***艾條灸:是取純淨細軟的艾絨24克,平鋪在26釐米長、20釐米寬的細草紙上,將其捲成直徑l.5釐米圓柱形的艾卷,要求卷緊,外裹以質地柔軟疏鬆而又堅韌的桑皮紙,用膠水或漿糊封口而成。

  ***2***溫和灸:施灸時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對準應灸的腧穴部位或患處,約距面板1.5-3釐米左右,進行燻烤。燻烤使患者區域性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宜,一般每處灸5-7分鐘,至面板紅暈為度。對於昏厥、區域性知覺遲鈍的患者,醫者可將中、食二指分開,置於施灸部位的兩側,這樣可以通過醫者手指的感覺來測知患者區域性的受熱程度,以便隨時調節施灸的距離和防止燙傷。

  ***3***雀啄灸:施灸時,將艾條點燃的一端與施灸部位的面板並不固定在一定距離,而是像鳥雀啄食一樣,一上一下活動地施灸。另外也可均勻地上、下或向左右方向移動或作反覆地施轉施灸。

  ***4***迴旋灸:距面板1.5-3釐米左右,艾灸條在面板上做順時針或逆時針轉動。

  艾灸的作用

  灸足三裡:

  足三裡是陽明胃經的合穴,為五俞穴之一, 為全身最重要的強壯穴。具有健脾胃,助運化,調氣血,扶正氣,壯元陽,祛風邪及強身壯體益壽的作用,俗話說. "若要安 ***足***三裡不幹",是古今最常用的保健穴。常用法採用艾條溫和灸或化膿灸。

  灸關元穴:

  關元屬任脈經穴,為足三陰經與任脈之會,手太陽小腸的募穴。具有溫腎固精,益氣回陽,培元固本,理氣和血,通調衝任及強壯的作用,灸之能調整膀脫的張力,促進垂體 …性腺功能,提高機體免疫力,防病強身保健。古人有"關元主諸虛百損"。對防治遺尿、遺精,習慣性便祕等有較好效果。為中老年人保健灸常用穴。

  灸氣海穴:

  氣海穴屬任脈經穴,為保健要穴。具有培補元氣,益腎固精,調理衝任及強壯作用,灸之能調整胃腸及腎的功能,提高機體免疫力。對腹瀉、遺尿、陽痿,滑精、月經不調、崩漏、中風、不孕有防治作用。古人有"氣海者,人元氣所生之地也".

  灸腎俞穴:

  腎俞穴為足太陽膀胱經之背俞穴,具有補腎益精強健腰背,聰耳明目,壯骨健身,溫陽散寒等強壯作用。灸之能調整腎;功能,促進腎上腺皮質功能,調整膀胱張力,興奮網狀內皮系統的吞噬能力,主治腎虛腰痛,精少早洩,諸虛百損等。對腎虛腰痛、遺精、陽痿、早洩、遺尿、哮喘等有防治作用。

  灸膏育俞穴:

  膏育俞穴為足太陽膀胱經之背俞穴,有調整肺氣,養陰潤肺,補虛益損的功效。灸之能緩解支氣管症, 增加血紅蛋白和紅細胞數,防治肺結核、支氣管炎、哮喘、虛勞及一切血證。

  灸風門穴:

  風門穴屬足太陽膀胱經穴,為足太陽膀胱經與督脈交會穴,又稱熱府,是風邪出入之門戶。具有宣肺解表, 疏散風邪,調整氣機的功效。灸之能調整肺功能,增強肺通氣量。主治一切風證,防治感冒、鼻炎、肺炎、中風、面癱等。

  灸三陰交穴:

  三陰交穴屬足太陰脾穴,為足三陰經之交會,具有保健和胃,調補肝腎,調理經血,主生殖的作用。。主治肝、脾、腎三髒的疾病。防治各種型別的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精神神經病和婦科病等多種疾病。

  灸風池穴:

  風池穴在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附著部之間的凹陷中,深層為頭夾肌;有枕動、靜脈分支;布有枕小神經之支。具有鬆弛肌肉,緩解肌肉僵緊的作用。對頭痛,眩暈,頸項強痛,目赤痛,目淚出,鼻淵,鼻出血,耳聾,氣閉,中風,口眼歪斜,瘧疾,熱病,感冒,癭氣等疾病的防治。

  灸大椎穴:

  大椎穴位於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有腰背筋膜,棘上韌帶及棘間韌帶;有第1肋間後動、靜脈背側支及棘突間靜脈叢;布有第8頸神經後支。常用於各種呼吸系統疾病的防治。現代研究證實,灸大椎穴可提高機體免疫功能,改善肺功能,對血小板和白細胞有雙向調節作用。

  灸湧泉穴:

  湧泉穴位於足前部凹陷處第2、3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三分之一處。常用於頭痛、失眠、腰痛、小兒驚風等症的防治,是老年保健要穴。常灸湧泉穴有養心安神、補腎壯陽、益壽延年的作用。

  艾灸的副作用

  艾灸是一種純天然自然療法,艾灸本身是不會產生副作用的。艾灸的副作用主要表現在錯誤的判斷了身體的體質,錯誤的選擇了施灸的穴位,從而造成的身體的不適,經過正確的方法指導是可以調節過來的。只要操作方法得當,穴位掌握準確,對人體一般不會產生不良反應。

  艾灸是一種物理和藥理結合的中醫療法。是綠色自然療法,起源於中國古代,是艾草製成的艾絨燃燒來治病養生的方法。正是因為它的綠色天然一直流傳至今。艾灸療法調理要有耐心,勿急於求成,灸從久,要有長久堅持下去的信心,這樣才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對於養生保健,更要持之以恆。 但由於體質和症狀不同,開始施灸可能引起發熱、疲倦、口乾、全身不適等反應,一般不需顧忌,繼續施灸即能消失。

  艾灸的最佳時間

  中醫專家指出,最適合進行中醫艾灸療法的季節就是夏季。因為夏天穿衣少,即便不去醫院,自己在家艾灸也非常方便,不像冬天在家脫了衣服施灸容易受涼。而且天氣熱,人體對溫度就比較敏感,不容易被燙傷。最重要的是夏天施灸符合中醫“冬病夏治”的理論。

  中醫認為,陽虛、氣虛人群更適合進行鍼灸療法。生病的人大多屬於陽虛體質。艾葉是溫性的,屬於純陽之物。艾灸能夠溫通經絡,祛除寒溼,補益人體陽氣。夏天又正好是自然界陽氣最重的時候,兩者的陽熱合在一起,溫補的作用更強。所以在夏季大自然陽氣最盛的時候艾灸,補益的效果能夠達到最佳。

  艾灸的最佳灸量

  艾灸應該考慮天時、地理、氣候等因素的影響來定灸量,如冬天灸量宜大,才能祛寒通痺,助陽回厥;夏季宜少灸或輕灸,才不會造成上火傷陰。北方風寒凜列,灸量宜大;南方氣候溫暖,灸量宜小。

  不同的年齡、體質和性別,其陰陽氣血的盛衰及對灸的耐受性也是不同的。老年或體弱的人使用保健灸,灸量宜小,但須堅持日久;

  而壯年者隨年齡由小至大而遞增壯數。

  至於灸的程度,施灸後應以自覺溫熱舒暢,直達深部,經久不消,停灸多時,尚有餘溫,才算到家。《醫宗金鑑》認為:“凡灸諸病,必火足氣到,始能求愈。然頭與四肢皮肉淺薄,若並灸之,恐肌骨氣血難堪,必分日灸之,或隔日灸之,其艾炷宜小,壯數宜少。有病必當灸巨闕、鳩尾二穴者,必不可過三五壯。背腰下皮肉深厚,艾炷宜大,壯數宜多,使火氣到,始能去痼冷之疾也。”因此,不管灸治哪個穴位,都要“足量”,熱力要能夠深入體內,直達病所。為了防止施灸時出現的痛苦,提出可以隔日灸,還視病情的深淺輕重、穴位的位置來決定艾炷的大小和壯數。

  艾灸完艾條沒有用完如何處理:

  艾條最好不要截斷,那樣很浪費,熄滅的辦法最好不要用水,不然下回使用要等很久。我介紹一種既安全又省事的方法:找一個二兩裝空小酒瓶,想熄滅艾條時,把艾條燃燒的部分直接放入瓶口,兩分鐘很快就熄滅,下回想接著用的時候也很好點燃。方的瓶子不會滾動,也很穩。所以很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