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西林壁古詩原文及翻譯賞析

  《題西林壁》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詩作。《題西林壁》是一首詩中有畫的寫景詩,又是一首哲理詩,哲理蘊含在對廬山景色的描繪之中。今天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題西林壁》原文及翻譯賞析,希望你喜歡。

  《題西林壁》古詩原文

  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題西林壁》題解

  這是一首以寫景闡明哲理的詩篇。神宗元豐七年***公元1084年***,蘇軾由黃州團練副使量移汝州***治所在今河南臨汝***,四月離開黃州貶所,前往筠州***今江西高安***看望弟弟子由,並曾暢遊廬山,足跡遍及廬山名勝的十之五六,有詩文記遊,“最後與總長老同遊西林”,作此詩,說:“僕廬山詩盡於此矣。”***《東坡志林》卷一“記廬山遊”條***詩人描寫了廬山橫看、側觀、遠近、高低各不相同的特點,並以身在廬山,難以認識廬山真面的現象,闡明要了解事物的全貌、本質,必須入乎其內又出乎其外,才能對事物作總體的巨集觀把握。而從欣賞自然風景的角度來看,也必須是有了一定的距離感之後,才能真正地抉其精華。本詩還說明了“旁觀者清,當局者迷”這樣一個淺顯的生活道理。由於詩人用以取譬的事物平常而親切,包蘊的思想理念深刻而淺近,完全摒除了一般說理詩平板枯燥的缺陷,而能夠深入人心,成為千古名篇,千古名言。

  《題西林壁》古詩註釋

  [1]西林:即西林寺。東漢時,廬山為中國佛教中心之一,山上有三大名寺:西林、東林、大林。西林寺又稱乾明寺,是廬山風景勝地,元明清各代幾度毀於戰火又幾度重建,現僅存一棟殿宇和建於唐代的西林塔。

  [2]橫看:從正面看。廬山總是南北走向,橫看就是從東面西面看。側:側面。

  [3]“遠近”句:一作“遠近看山總不同”。

  [4]各不同:各不相同。

  [5]不識:不能認識,辨別。真面目:指廬山真實的景色、形狀。

  [6]緣:因為,由於。

  《題西林壁》古詩翻譯

  【翻譯一】

  橫看是一片平嶺,側觀又成多座尖峰,從遠近高低各個角度看山,山的模樣總是不同。古詩百科~不能夠認識廬山的真實面目,只因為處身在廬山之中。

  【翻譯二】

  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自身處在廬山之中。

  《題西林壁》背景

  蘇軾於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由黃州***治所在今湖北黃岡***貶所改遷汝州***治所在今河南臨汝*** 團練副使,赴汝州時經過九江,與友人蔘寥同遊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於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遊詩。《題西林壁》是遊觀廬山後的總結。據南宋施宿《東坡先生年譜》記載可知此詩約作於元豐七年五月間。

  《題西林壁》古詩賞析

  此詩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並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

  開頭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實寫遊山所見。廬山是座丘壑縱橫、峰巒起伏的大山,遊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千姿萬態的廬山風景。

  結尾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遊山的體會。之所以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是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侷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區域性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這兩句奇思妙發,整個意境渾然托出,為讀者提供了一個回味經驗、馳騁想象的空間。這不僅僅是遊歷山水才有這種理性認識。遊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啟迪人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於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範圍,擺脫主觀成見。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首小詩激起人們無限的回味和深思。所以,《題西林壁》不單單是詩人歌詠廬山的奇景偉觀,同時也是蘇軾以哲人的眼光從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認識。由於這種認識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觀規律的,所以詩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給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啟人心智。因此,這首小詩格外來得含蓄蘊藉,思致渺遠,使人百讀不厭。

  這首詩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語言卻異常淺顯。深入淺出,這正是蘇軾的一種語言特色。蘇軾寫詩,全無雕琢習氣。詩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種質樸無華、條暢流利的語言表現一種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這意境又是不時閃爍著熒熒的哲理之光。從這首詩來看,語言的表述是簡明的,而其內涵卻是豐富的。也就是說,詩語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邏輯性的高度統一。詩人在四句詩中,概括地描繪了廬山的形象的特徵,同時又準確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領的道理。鮮明的感性與明晰的理性交織一起,互為因果,詩的形象因此昇華為理性王國裡的典型,這就是人們為什麼千百次的把後兩句當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如果說宋以前的詩歌傳統是以言志、言情為特點的話,那麼到了宋朝尤其是蘇軾,則出現了以言理為特色的新詩風。這種詩風是宋人在唐詩之後另闢的一條蹊徑,用蘇軾的話來說,便是“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形成這類詩的特點是:語淺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於淡泊。《題西林壁》就是這樣的一首好詩。

  《題西林壁》點評

  這是蘇軾遊遍廬山後在西林寺的題壁之作。蘇軾初遊廬山時,被廬山氣象萬千的恢弘氣勢所震撼,以致才華橫溢又文思敏捷的他不敢輕易動筆,感慨地說:“僕初入廬山,山谷奇秀,平日所未見,殆應接不暇,遂發意不欲作詩。”不是他不想作詩,而是思索著如何能與廬山成為“故人”,成為“知己”,以達到心靈上的默契而寫出廬山的精魂。“要識廬山面,他年是故人”***《初入廬山三首》其一***,蘇軾“往來山南北十餘日,以為勝絕”。先後寫了七首紀遊詩,“最後與總老同遊西林,又作一絕雲”***《東坡志林·記遊》***,就是這首《題西林壁》。對於這首詩,用蘇軾自己的話說:“僕廬山詩盡於此矣。”可見,這是詩人遍遊廬山後對廬山全貌的總結性的題詠,是他的精心力作。這首詩不僅是蘇軾留給廬山的千古佳作,更是他勘透世情的傑作,是他悟徹人生妙諦的絕唱。

  廬山背倚奔騰不息的長江,面臨煙波浩淼的鄱陽湖,於江湖之間巍巍飛峙又亭亭玉立。群峰競秀,樹林蔥蘢;瀑布流泉,怪石嶙峋;變化無端,氣象萬千。

  春遊廬山,雲遮霧漫,如絮如縷,纏身繞膝;霧去日出,群峰競秀,目不暇接。夏日廬山,滿目蔥翠,花繁葉茂;流水潺潺,涼風習習,清涼宜人;人置其間,超凡脫俗。秋季的廬山,流金溢彩,漫山紅葉,層林盡染。秋去冬來,銀裝素裹,冰雕玉砌;銀峰瓊樹,分外妖嬈。神奇的廬山,變幻萬端,深廣難測。

  廬山山脈,有七座主要山嶺,一起傾向廬山之東,會合成整座山峰。詩人遊遍全山後,高瞻遠矚,成竹在胸。立足西林寺,首先以平視,概括而準確地描繪出廬山橫向和側面的山勢:“橫看成嶺側成峰”,奇勢疊出,生動傳神。這是詩人泛遊全山,收攝廬山全部峰嶺而構成的整體形象。次句是隨著攀登而俯視山巒,眼中所見的山中景物又隨身之所至而各各不同,寫廬山遠近高低變化的峰巒:“遠近高低各不同”,變幻莫測,妙趣無窮。

  山中觀景,僅就所見的一峰一巒,一樹一石,並不能反映廬山的風貌。詩人深知,廬山的形象,廬山的“真面目”,只有在遠眺和鳥瞰時才能露出端倪。因此詩人進一步慨嘆:“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其實,此時詩人是識了“廬山真面目”之後的見道之言,是詩人經過了橫看、側視、遠觀、近察、俯瞰、高瞻,在胸中凝聚了區域性的眾多認識,對廬山的全貌有了深刻的印象之後才悟出,並以高度洗練而又生動傳神的詩句描繪了出來。前兩句精煉的詩句,已遠遠超出了一般觀賞的審美層次,這兩句詩更充滿哲理,以精警的議論,水到渠成地寓哲理於抒情之中,暢寫了人們習見的理念,引導讀者向更高的天地昇華。由於事物的繁雜性、多樣性,由於人的主觀認識的侷限性和片面性,身在其中,反而往往不易搞清其中的真相,更由於人總被無窮慾望所困擾,眼前總是變化多端,要想避免這一切,只有人生的自我超越。

  七絕的寫法,一般是前兩句敘寫事物,後兩句抒發情思。《題西林壁》正是這樣,後兩句的理念全從前兩句的景語中熔鑄和鋪墊出來,理念的產生,來自奇幻的想象和靈妙的哲思,飽含著廬山的氤氳與人物的踟躕。蘇軾才氣橫溢,情調高遠;其詩善於馳騁神思,翻空出奇;而理性思考是宋詩,更是蘇軾的山水詩歌的主要特色。《題西林壁》寥寥二十八個字,不僅高度概括又不失其真地描繪了廬山的秀麗,寫活了廬山的神韻,更在詩情畫意之中,以新鮮貼切的妙語,道盡了人情至理,詩情濃郁又理趣盎然。這是詩人在長期生活實踐與詩歌創作中產生靈感的結晶,是詩人人生感悟的審美表達。

  廬山是難以描畫的,因為它變幻無窮;而人的自身更是難以描畫的,因為有無窮的慾望。詩人希望認識和超越自我———走出“廬山”。

  《題西林壁》作者簡介

  蘇軾***公元1036—1101年***,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蘇洵子。少年時即“奮歷有當世志”***《宋史》本傳***。十餘歲,博通經史。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與弟轍中同榜進士,為主考官歐陽修所賞識、推獎。六年,召試祕閣,復殿試,入三等,授大理評事,籤書鳳翔府。英宗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除直史館。次年,父洵逝,護喪歸蜀。神宗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服除還朝。因不贊成王安石新法的激烈主張,自感在朝處境艱危,請求外放,先後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移知湖州。李定、舒亶等人摘取其詩句,四次上章彈劾,誣蘇軾“謗訕朝廷”,被捕入御史臺獄,這便是有名的“烏臺詩案”。後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哲宗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遷中書舍人,翰林學士兼侍讀學士、禮部尚書。因反對盡廢新法,被“舊黨”人物目為“安石第二”,又因與洛黨程頤等發生矛盾,再度請求外任,歷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紹聖元年***公元1094年***哲宗親政,新黨掌權,被貶至惠州***今廣東惠陽***,四年,再貶儋州***今海南***。徽宗即位***公元1100年***,遇赦,提舉玉局觀。次年,卒於常州,諡文忠。蘇軾一生立朝剛正不阿,以國家天下為重,於新舊兩黨皆無所依違,且“不以一身禍福,易其憂國之心”***陸游語***。

  在地方官任上,多有德政,受到百姓深深愛戴。他思想博雜,融合了佛、道、儒三家特點圓通靈活地加以運用。既積極從政,始終關心國事,又能超脫於個人的沉浮、得失之外,歷盡磨難而不改其樂觀精神與旺盛的創作生命。

  蘇軾是北宋文壇領袖人物,建樹了多方面的文學業績,散文與歐陽修並稱“歐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又是其中最重要韓、柳、歐、蘇之一。詩歌與黃庭堅並稱“蘇黃”,開有宋一代詩歌新貌。其詩題材廣闊,內容豐富,政治詩、抒情寫景詩、詠物詩、哲理詩,“其境界皆開闢古今之所未有,天地萬物,嬉笑怒罵,無不鼓舞於筆端”***葉燮《原詩》***。

  趙翼贊其“天生健筆一支,爽如哀梨,快如並剪,有必達之隱,無難達之情,繼李、杜後為一大家”***《甌北詩話》***。創作個性極其鮮明。其詞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於傳統的婉麗風格外,開創豪放清雄一派,有極高的造詣,為後世所宗。其書法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四大家”,繪畫是以文同為首的“文湖州竹派”的重要畫家。蘇軾在文學藝術各個領域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績,在中國文藝史上是極為罕見的。他是北宋文化最高成就的傑出代表。有《東坡全集》《東坡樂府》《東坡易傳》《東坡書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