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漁者古詩原文及翻譯賞析
《江上漁者》是宋代詩人范仲淹的一首五言絕句。《江上漁者》全詩通過反映漁民勞作的艱苦,希望喚起人們對民生疾苦的注意,體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今天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江上漁者》原文及翻譯賞析,希望你喜歡。
《江上漁者》古詩原文
宋/范仲淹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出沒裡。
《江上漁者》古詩註釋
①漁者:捕魚的人。
②但:只
③愛:喜歡
④鱸魚:一種頭大口大、體扁鱗細、背青腹白、 味道鮮美的魚。 生長快,體大味美。
⑤君:你。
⑥一葉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樹葉似的小船。
⑦出沒:若隱若現。指一會兒看得見,一會兒看不見。
⑧:波浪。
《江上漁者》古詩翻譯
江上來來往往的人只喜愛鱸魚的味道鮮美。看看那些可憐的打魚人吧,正駕著小船在大風大浪裡上下顛簸,飄搖不定。
《江上漁者》簡析
這首語言樸實、形象生動、對比強烈、耐人尋味的小詩,反映了漁民勞作的艱辛,喚起人們對民生疾苦的注意。
首句寫江岸上人來人往,十分熱鬧。次句寫岸上人的心態,揭示“往來’的原因。後二句牽過的視線,指示出風浪中忽隱忽現的捕魚小船,注意捕魚的情景。鱸魚雖味美,捕捉卻艱辛表達出詩人對漁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對“但愛鱸魚美”的岸上人的規勸。“江上”和“”兩種環境,“往來人”和“一葉舟”兩種情態、“往來”和“出沒”兩種動態強烈對比,顯示出全詩旨在所在。
表現手法上,該詩無華麗詞藻,無艱字僻典,無斧跡鑿痕,以平常的語言,平常的人物、事物,表達不平常的思想、情感,產生不平常的藝術效果。
《江上漁者》古詩賞析
唐代詩人李紳的《憫農》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家都很熟悉。宋代詩人范仲淹這首《江上漁者》,堪稱《憫農》的姐妹篇———“憫漁”。
詩的前兩句描述的是日常見慣的現象:江岸邊的路上,每天人來人往、熙熙攘攘,原來都是來這裡趁鮮購買鱸魚的。人們都知道,剛剛捕撈上來的鱸魚,味道鮮美可口,因而很是喜愛。
但鮮美的鱸魚背後還有什麼呢?很多人可能並不明白。詩人筆鋒一轉,後兩句以十分簡潔但特別沉重的筆調,勾勒出一幅觸目驚心的畫面:一葉小小的扁舟,在風口浪尖上顛簸,在滔滔浪花裡出沒。詩人沒有去進一步說什麼,但不盡之意不言自明:漁民們冒著隨時被風浪吞沒的危險,才捕捉來如此可口的鱸魚,才得以勉強維持全家人的生計。
范仲淹是宋代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頗著聲望。據《宋史》本傳,范仲淹年輕時就立志高遠,銳意進取,刻苦攻讀,晝夜不息;為官無論在地方供職還是於朝廷主政,都敢於指斥時弊,為民請命,力主革新,多有善政;鎮守邊關則治軍嚴謹,戰功赫赫,享有“軍中有一範,西賊聞之喪膽”的威名;為官清廉,自家子弟只有一套出客衣服,即使任執政大臣時,家中無客時也“不重肉”,節省俸祿招待四方之士和贍養族人;文章詩詞境界巨集闊、氣象雄奇,開創了北宋豪放派的先河。
范仲淹雖是朝廷重臣,但出身寒苦,幼年喪父,青年時期,備嘗艱辛,出仕為官後憂國憂民,一生都十分了解並同情黎民百姓,這在他的詩詞文章中都充分體現。如他的著名邊塞詞《漁家傲》:“……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白髮征夫淚!”以自身的真切感受,一變六朝以來卿卿我我的低沉婉轉之調,把關乎國家和社會的重大問題反映到詩詞中,寫塞下秋景的蕭瑟和荒涼,寫戍邊將士的白髮和眼淚,蒼涼,悲壯,慷慨,雄放。他的千古名篇、歷代莘莘學子都誦背如流的《岳陽樓記》,更是洋洋灑灑,記事、寫景、抒情、議論冶於一爐,詞采富麗,構思精妙,旨意高遠,心胸廣闊,憂國憂民,情真意切,尤其是美文的最後一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早已深入人心,成為歷代優秀的華夏兒女關心天下、獻身民眾的座右銘。
這首《江上漁者》,充分體現了范仲淹崇尚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偉大思想,通過“江上往來”與“出沒”兩種境遇和狀態的強烈對比,態度鮮明地表達了詩人的愛與憂。“出沒裡”與“汗滴禾下土”一樣,傾注了詩人不盡的關切和無限的同情。平白語言的直觀描述,使詩意清晰,詩味雋永,研讀再三,詩人的屬意豈止是“江上漁者”?掩卷讓人思緒萬千……
《江上漁者》作者簡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卒諡號文正,蘇州吳縣人。宋代名臣,青年時就立志高遠,主政時力主革新,鎮守邊關戰功卓著,詩詞文章境界巨集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