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學賞析論文

  在英美文學課程教學中,到底是以史綱教學為重還是以文字教學為重,是一個長期以來富於爭議的話題。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高校英美文學教學窘境之反思

  [摘要]高校英語專業中,英美文學課以其獨特優勢在傳承英語語言的魅力的同時,更教化和鑄就著一代代英語人的靈魂。然而,當今在崇尚物質利益的社會大氛圍下,人們似乎遺忘了這門課程帶給自己的精神滋養,英美文學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冷遇。本人作為此專業的一位教師,結合自己的經驗試圖對本課程的當前境遇適度分析,並就教學環節、教學策略方面進行了初步探索。

  論文關鍵詞:英美文學教學,反思,課後產出

    大學教育中,英美文學課程歷來是英語專業的核心課程和主要研究方向之一,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教學大綱》***2000***中明確指出:文學課程的目的在於培養學生閱讀 、欣賞、理解英語文學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學批評的基本知識和方法。通過閱讀和分析英美文學作品,促進學生語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質的提高,增強學生對西方文學及文化的瞭解。文學課指涉現實,反映生活,起到影響和改變社會現狀的作用。然而,現實中在商業經濟運作的大氛圍下,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思想備受推崇,英美文學課程在各大高校已經處於邊緣化困境,課時的壓縮使得教師面對如此龐雜的知識體系,無論是運用傳統課堂還是多媒體教室,大多選擇了跳躍性填鴨式的教學模式。這對原本毫無文學基礎的同學來說更是一頭霧水,加之社會主流風氣的影響,更加造就了學生的功利性態度,忽視文學課程的學習。

    鑑於英美文學課目前的窘迫狀態,考慮到人文課程對於全民人文素質的長遠影響,許多專家學者已經開始呼籲關注人文學科,並就英美文學課的教學內容篩選,教學方法提出了一些切實的意見。本人作為此專業的一名年輕教師,尤為關注本專業方向的發展態勢,也結合本人的實踐經驗,就此專業的實際教學現狀及應對策略進行了反思。

    1、英美文學課程教學課堂現狀

    1、課程安排——知識量大,課時量少

    近年來人們越來越多地談論英語專業的生存危機,許多專家,包括英語專業的學生也認識到,英語專業已經越來越沒有專業特點,毫無優勢可言。究其原因,筆者認為恰恰是受社會大環境影響,英語專業在發展過程中逐漸放棄或削弱了本專業的傳統“核心”——即語言學,文學和英語國家文化。英美文學課作為傳統的主幹課程,而在實際的課時佔有量上卻無足輕重,這在眾多高校中都普遍存在。結合我省實際,大多高校都會在本科三年級安排一學期的文學課程,每週兩學時,共計不超過幾十學時。而這短短的幾十學時內,教師一般要完成無論是英國方面的中古時期到現代主義時期,還是美國方面殖民地時期到二戰時期的文學課程講授,實在難以做到精、全、深;甚至只對每一時期的主流學派、名家名作概論,泛泛而談也難談完。

    2、教學內容——重歷史,輕作品,鮮評論

    在有限的課時量內,要保證完成教學任務,大多教師在講授過程中傾向於按編年史的順序,泛講每一時期的歷史背景,主流學派,主導特徵,最後列舉代表作家、作品。這種方法雖脈絡清楚,有利於學生認識文學的源流關係,卻有走馬觀花之嫌。學生學完以後,除了能記些作家作品的名字或某些作品的內容梗概外,留在頭腦裡的印象非常淡薄,甚至混淆不清。在這種現實下根本談不上真正深入到原文字中去體驗英語語言的魅力、探求作品本身的藝術價值,思索英語語言文化的緣由,當然也更無從談起引導學生從理性、批判的角度運用相關的文學理論知識去評論和鑑賞作品。這種概、泛式的教學最終也無法將人文課程的初衷落到實處。

    3、教學方法——填鴨式主導

    鑑於以上課時量少,課程資訊量大,知識龐雜的現實,在很多的英美文學課堂上,教師不得不仍沿襲傳統的填鴨式,滿堂灌模式。此外,這種模式的延續也是由於一般很多學生之前文學基礎基本為零狀態,如若課前做足不了準備工作,課堂討論很難有實質性進展,而三年級很多專業主幹課集中開設,部分學生由於個人興趣必然會厚此薄彼,任由教師再啟發引導,無奈課堂討論也流於形式。

    4、教師無招,學生失趣

    目前,大多高校英語專業教師隊伍中,年輕教師佔很大比例,個人教學經驗尚處於探索學習中,而人文課程又是一個需要長期積澱的學科,因此年輕教師擔任此課程講授著實是一大挑戰。如若平時教者忽視自身學習、文學根基不穩、教學經驗不足,加之上述種種現實情況,實在很難駕馭此類課堂。引導不好很容易讓課堂陷入單調、乏味的尷尬境地,而教師自身也顯得束手無策。與此同時,在學生面臨如此龐大的知識體系茫然不知所措的時候,面對如此引導者,失去興趣也無可厚非。

    2、 英美文學課堂教學之反思

    篩選適合有限課時的教材

    目前,一般的文學教材都比較厚,讓學生首次接觸就產生望而生畏心理;其次,教材大都按年代順序編排,內容全而不精,且早期的作品難度較大、生詞較多。初學者一開始遭遇如此苦澀,生僻的原著,極易失去學習的興趣和熱情。此外,很多的文學教材極易忽視文學批評方法的介紹,很難幫助學生提高他們運用批評方法分析文學作品的能力。

    針對以上情況,篩選實用、適當的教材尤為重要。針對不同課時量安排,應選用不同教材,儘量符合各學校本專業實際狀況。 尤其課時量較少的高校,選取教材要打破傳統觀念,打破“以史為序”的框框.採用類似“斷代文學”的做法,不妨嘗試先從學生較為熟悉的當代文學講起;體裁上,也按學生的熟悉程度,從小說、散文、詩歌、戲劇、評論等排列;選擇文學作品和文學批評理論結合緊密的教材。這樣的教材儘管遺漏了部分文學史及很多經典,但可以讓初學者在較為熟悉的字眼、術語或內容中慢慢培養對該課程的興趣,儘管可能接收的文學知識有限,但相較之下理解程度會較為深刻、全面,由此得出的個人感觸也較為深切。

    講授棄全求精

    有限課時講授要求全面已然有諸多的不現實,教學效果收效甚微;那麼相對之下,棄全求精應該是較現實、合理的選擇。當然,要保證有限時間達到效率最大化,這也有賴於教師的整個教授計劃合理與否、篩選內容依據可行度等因素,這是對代課教師專業水平和素質的極大考驗。首先,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對教材要有一個全面把握,多方面的參考進行有效篩選,一般應體現不同時代特徵,不同文學流派;依據個人興趣或個人的熟悉程度選擇講授知識固然可以使教者發揮淋漓盡致,但並不是科學和理想的辦法。其次,對所選教學內容,,教者要力求做到多方位,多角度的講解和剖析,結合作品的最新評論動向,啟發學生用多元的思維方式去理解作品,評論作品,並鼓勵學生大膽的發表個人觀點。

    課前引導、課中互動、課後產出

    要保證學生真正在這門課程中受益,除了教師的單方面付出當然遠遠不夠,教師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起到很好的引導和監督學習過程的作用也不容忽視。這就要求教師要全面掌握學生在課前、課中及課後對於這門課程的關注程度。

    課前,每次留給學生明晰的查詢資料的範圍、方向,留給適度的預習內容。

    課堂上,涉及到課前預習內容的,教者務必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分享相關背景知識,發表見解,做到對課前學習狀況的監督和掌握。此外也要注入現代化教學手段,用生動的音、畫、影、像去激發學生的興趣、想象力和感知力外,更要會合理分配課堂時間,講授和互動比例根據課程內容變化及時調整,不能僵化死板,突出互動環節。

  教師要因勢利導,耐心地鼓勵學生去產生的見解,就學生的某些觀點展開討論、論辯,逐步培養學生從感性到理性的文字認知過程,培養學生的初步思辨能力。

    課後,也是筆者認為最關鍵的一步,即為學生的課後生產能力。教者每次上完課要結合當次講解範圍留給學生適量的任務,如就課堂上討論的某些觀點形成書面文字,把個人感悟提煉成理性觀點;借用某些作家作品風格、特點,嘗試創作自己的小作品等。這樣學生在知識的加深、鞏固或模仿完成的同時,思維的運轉也促成了一次思辨能力的操練。正如美國文學理論家羅伯特·司格勒斯認為,“我們創造的文字是比任何我們從外部接受的文字都要更深刻和更基本地從屬我們自己的文字……在文學解釋中,我們只佔有我們創造的東西”。④p6“他們***學生***的生產能力是人文學科訓練的本質”,④p7 “學生的創造是教育過程的頂點”④p6 課後訓練過程中,幫助學生真正理解和內化了相關知識。因此,文學課教師決不能簡單的作為一個知識的收集、複製傳輸者,激發學生“創造”能力更為重要。在“創造”過程中,他們必須完成從初級的感知、直觀經驗到最終能理性思辨的系列步驟。 沒有學生的這種創造,人文學科的教育過程是不完善的,也更談不到讓人文精神內化到學生的人格塑造和價值觀中。

    此外,要發揚人文學科的精神內涵,適度增加英語專業主幹課程的課時量,加大對主幹課程的重視也很有必要。積極在校園內舉辦相關學術交流會、組織文學社、排演文學作品,建立網路文學愛好群讓校園首先回歸人文氛圍,精神殿堂,讓學生在充滿濃厚文學、藝術氛圍的環境中逐漸褪去沾染的世俗風氣,由內而外的實現個人蛻變,彰顯人文學科最終目的。

  參考書目:

  ① 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組. 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M].上海外語

  教育出版社,2000

  ② 範誼,茜渝萍.英美文學教學的目標內涵與層次定位[J].外國文學研究,2005***3***

  ③ 胡文仲,孫有中. 突出學科特點,加強人文教育:試論當前英語專業教學改革[ J].外語教

  學與研究, 2006

  ④ 羅伯特·司格勒斯 符號學與文學 [M] 春風文藝出版社 1988

  ⑤ 舒偉. 對高校英語專業文學課教學改革的思考[J]. 外語與外語教學, 2001***02***

  範文二:淺談多媒體在英美文學教學中的運用

  論文摘要:近年來,迅速發展的多媒體技術,改變了傳統的高校英美文學教學模式,為豐富的英美文學教育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條件。本文就多媒體在英美文學教學中的應用問題進行簡要的闡述。

  論文關鍵詞:多媒體技術,英美文學,應用

  一、前言

  對於英語專業學生而言,英美文學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專業主幹課。《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教學大綱》中對此有明確的規定:“文學課程的目的在於培養學生閱讀、欣賞、理解英語文學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學批評的基本知識和方法。通過閱讀和分析英美文學作品,促進學生語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質的提高,增強學生對西方文學及文化的瞭解。”由此可見在高校英語專業開設英美文學相關課程是非常重要的,它不僅有利於學生在欣賞文學作品中提高英語水平,而且還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文化修養,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可是,在傳統的教學中,英美文學課程都是學生在單一的接受教師的說教,最多可以在課堂上接觸極其有限的一些英美文學作品,教學效果並不是很理想,學生感到課堂比較單調,對老師講過的一些內容也不能夠很好的掌握。計算機網路等多媒體技術迅速興起以後,為高校英美文學教學提供了很好的工具,教師可以通過一些教學器材,讓學生從聽覺和視覺等方面全面瞭解英美文學作品的藝術魅力。就目前來看,把多媒體應用於高校英語專業英美文學教學有其必要性和優勢,當然,我們在應用多媒體進行英美文學教學的時候應該遵循一定的原則。

  二、英美文學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必要性

  就目前高校英美文學教育的現狀來看,主要存在著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首先是課堂氣氛沉悶,學生的參與意識不強。我們做過一項調查,就學生對英美文學的學習積極性不高的問題,68%的學生認為“英美文學課堂氣氛不好,所學到的東西不繫統,對英美文學沒有興趣,因此不想參與課堂討論。”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提高高校英美文學教學效果的關鍵環節,採用多媒體教學可以給學生耳目一新的感覺,讓他們感覺文學作品的真實性,有助於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

  其次是傳統的教學模式顯得比較呆板。在調查中我們發現,目前的高校英美文學教學,62%的老師還在沿用比較落後的傳統教學模式,就某一作品而言,先是介紹這個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然後再介紹作者的生平,最後對整個做平的文學價值、故事梗概進行簡要的點撥。這種教學模式過於呆板,然學生感覺非常老套,教師在課堂上講授以後,期待學生課後能夠自覺閱讀整個做平,但是,學生的興趣不夠,時間不夠充足,所以,學生們幾乎沒有完整地閱讀過一本英美文學作品,即便是閱讀,也不是閱讀全英文版本,都是閱讀翻譯成漢語的版本,失去了我們開設這門課的意義,不能感受到原創作品的獨特魅力。

  第三是英美文學缺乏應有的感染力。傳統的教學模式,課堂上老師是主體,教師一言堂,內容滿堂灌,學生在被動地接受填鴨式的教育,這樣的課堂讓人感覺發早無味,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受到壓抑。如果我們能借助多媒體教學工具,在課堂上給學生們播放一些文學作品的精彩片段,或者是通過讓學生觀看文學作品的相關講座光碟,然後,教師進行啟發式的、探究式的教學,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而且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第四是課時嚴重不足,教學任務部門能夠順利完成。目前,在高校的課程體系中,英美文學是英語專業的必修課之一,但是,課時顯得非常欠缺,基本上都是每週兩節課,學生在課堂上很少參與討論,只是被動學習,教師為了完成教學大綱中規定的教學任務,也是一再地壓縮時間,精簡課堂教學內容,但是,在這有限的時間裡,還是很難完成既定的教學計劃。如果引入多媒體教學手段,就可以大大地提高課堂效率,有助於教學計劃的實現和教學目標的完成。

  三、採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優勢

  在目前的英美文學教學中採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是推行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教學改革的重要途徑,明顯的優勢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有助於素質教學目標的落實。目前,我們推行的是素質教育,學生素質的培養非常重要,作為高等院校英語專業的學生,文學素質也是必不可少的素質之一,我們在英美文學教學中採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文學素質,特別是可以讓學生在更加輕鬆的學習環境中,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積極主動地學習,同時,也有助於教師改變教學手段,優化課堂設計,讓學生更好地接受英美文學的教育。

  其次:採用多媒體教學,可以提高課堂效率,節省課堂時間。英美文學的教學內容是非常繁雜的,文學史資料比較多,著名的作品和知名的作家也是層出不窮,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要傳遞大量的資訊給學生,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是很難實現教學目標的。經常是老師緊緊張張講了45分鐘,學生睡了整整一堂課,教師講了,學生沒有掌握,學過了,學生沒有印象,課堂效果極差。如果採用多媒體教學,就可以將聲音、影像、文字等資訊有機地結合起來,也可以在課堂上播放精彩的電影畫面,這樣,就可以讓大量的資訊濃縮在這些多媒體課件中,不僅能加快課堂程序,還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

  第三:採用多媒體教學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是因為課堂教學不夠生動,沒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沒有讓學生參與到課堂討論當中。

  我們採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可以為學生營造一個優美的學習環境,進行情景教學,也可以把傳統教學模式下苦口婆心講述的內容,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現給學生,然後引導學生進行課堂討論,以提高學生學習效果。

  四、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應遵循的原則

  一: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在英美文學教學中採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授課老師不應該把學生片面地看作單純的教育客體,不能讓學生被動地接受學習,教師也不是標準答案的提供者。對於同樣一部文學作品,不同的人會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對文學作品就會有不同的認識,所以,我們在英美文學教育的課堂上,要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題,尊重他們的主動性和獨創性。

  二:師生互動性原則。我們說要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以學生為中心,並不是說教師就沒有事情可做了,教師在課堂上是一個總策劃,是導演,學生是主角,是演員,我們採用多媒體教學,進行課堂教學改革,改變了原來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但是教師應該抓住機會,巧妙進行課堂設計,通過置疑、合作等方法與學生互動。與學生互動的時候,教師應該面向學生,細緻的觀察學生的各種反應,並隨時修改教學步驟以適應學生,最終達到師生之間、學習者之間最大程度互動的目的。

  三:尊重文學性原則。多媒體資訊可以包括文字檔案、圖形圖示、靜態影象、動態畫面、視訊影像、聲音和音樂等,由於英美文學課的目的不僅是促進學生語言基本功,最重要的是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因此,我們應該在英美文學課堂上注重文學作品的文學性。雖然我們提倡在課堂教學中儘可能的採用各種媒體形式,並不是說多媒體教學就是要插入大量的圖片或動畫,不管與教學目的是否有關。

  參考文獻

  1 洪流,多媒體技術在英美文學教學中的運用,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科版***,2009年6期;

  2 劉儀華,英美文學課的困境與多媒體輔助教學,南通師範學院學報***社科版***,2010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