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褒禪山記讀後感

  在閱讀完文言文《遊褒禪山記》之後,你有什麼樣的感觸呢?下面是小編網路整理的《遊褒禪山記》讀後感以供大家學習參考。

  《遊褒禪山記》讀後感***一***

  王安石於褒禪山之一遊,在未盡力以探尋到奇景的遺憾中結束。而這一遊不僅僅就這樣結束了,而是帶給了他不斷的反省和深刻的思索,從而他得出“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予之所得也”這一感慨。這是王安石遊山而得出的感慨,而這一感慨又未嘗不能用於學習與生活中呢?

  “有志者事竟成”。而放眼縱觀古今中華千百年的歷史,這句話是固然正確的。越王勾踐臥薪嚐膽,受辱於敵國,但因為心中有大志,才如此忍辱負重,最後不僅報了仇,還成就了大業,振興了國家;

  宋代范仲淹從小有志於天下。雖然他自幼貧苦,但刻苦好學,心繫祖國。最終他寫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句令後人讚歎的句子,他也成為宋代有名的政治家、文學家。

  著名愛國英雄,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從小立志要救國,長大後一心致力於變法,最後卻以失敗告終。但他臨終前還大聲說:“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雖然變法失敗了,但他的志向與愛國之心卻得到了後世無限的瞻仰。

  志向,是人生的航標,是夜空中的明燈,更是人前進的動力。志向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而一個沒有志向的人就像斷了線的風箏,永遠在活在迷茫和未知中,更不用談成功了。有了志向自己不付諸努力也是不行的。一個人想要成功,除了確立了志向,還要要像越王勾踐一樣不畏重重阻撓;像范仲淹一樣堅持不懈,刻苦努力;還要像譚嗣同一樣永遠心繫祖國……

  周恩來在年少時曾經說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因此我們作為學生,志向應該不僅僅是取得好成績,考上個好大學,而應是儘自己全力學習知識和技能來使祖國變得更加強大。往往志向設立的越高,一個人也就越有發展。因此我們也應該把眼光放遠,而不是僅僅停留或滿足於眼前。

  人生即是一個立志和盡志的旅程,立好志,才能繼續走下去;而盡志了,就永遠無悔。

  《遊褒禪山記》讀後感***二***

  一代大文豪王安石在《遊褒禪山記》這篇文章中提出了“盡志可以無悔”這個觀點。我十分認同。

  列寧曾經說過:“人沒有理想就成了動物,理想推動著進步。”由此看來,每個人都要有自己的理想、志向。但是現實生活中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實現志向,取得成功。有一位作家就曾經說過:“重要的不是成功,而是奮鬥。”這句話一針見血的指出,奮鬥的意義遠大於成功。

  而王安石提出的“盡志”不就是指在通向成功之路上的“奮鬥”嗎?

  是的,成功源於奮鬥。但是,奮鬥並不都一定成功。有些奮鬥者歷盡艱難困苦卻與成功無緣,或者因為各種原因沒能看到成功,但他們的奮鬥為後繼者開闢了道路,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教訓,他們的奮鬥仍具有重大的意義。歷史不會單憑成敗論英雄。就像提出“盡志可以無悔”的王安石,他試圖變法,改善百姓的生活,他用盡了一些方法,努力奮鬥過,但最終沒有成功。他盡了他最大的努力,他可以問心無愧。我們後代也同樣不會因為他的失敗而視他為一個無能的失敗者。他竭力爭取的過程不同樣值得我們欽佩嗎?

  人生正如一條曲線,轉折多變,人們總希望自己的一生能像一條直線那樣一帆風順,然而,卻時常事與願違,曲線的人生需要經受許多磨練。盡了力不能獲得成功的事在這樣的人生中屢見不鮮。如果只是因為盡了力卻不能成功而一蹶不振,那怎能獲得成功?所以,失敗了並不要緊,只要你認為在這條路上盡了力,自己問心無愧就行了。

  只要生命不止,就奮鬥不息;只要沒有成功,就繼續努力,就算最終與成功失之交臂,也是不需要覺得悔恨的,因為“盡志可以無悔”。

  《遊褒禪山記》讀後感***三***

  王安石的《遊褒禪山記》是一篇以小見大,借遊山說明治學的道理:一是反對半途而廢,提倡深入探索,並分析了“志”***志向***、“力”***能力***、“物”***物質條件***“三個條件”及其相互關係;二是反對道聽途說,以訛傳訛,主張探本索源,深思慎取。這兩點講的雖只是治學,但卻反映了王安石那種百折不回、敢於創新的改革家的思想作風,在今天仍有啟發意義。

  王安石在遊記中說:古人對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進行了觀察,往往有心得,是因為他們思考問題很深刻而且沒有什麼東西不加以觀察,道路平坦,距離又短,遊覽的人就多;道路艱險,距離又長,來到的人就少。世界上的奇妙雄偉的壯麗很不平常的風景,卻往往產生在艱險遙遠、人們很少到達的地方。所以,不是有理想的人,是不能到達的,有了理想,又不盲從別人停滯不前,走到黑暗得看不清路的地方,沒有外力來幫助他,也不能到達目的地,但是足力完全可以走到***卻沒有走到***,這在別人看來是可笑的,在自己看來是值得悔恨的;盡了我的心,仍然不能到達目的地,自己可以不後悔,又有誰能譏笑我呢?

  無論辦一件什麼事,大事也好,小事也好,只要盡心盡力地去幹,都是成功的,至於結果如何,那是另一回事。馬家軍擁有“東方神鹿”之稱的王軍霞,在奧運會獲得了5000米跑世界冠軍,在10000米跑時只得個亞軍,但她盡心盡力去拼搏了, 仍然是中國人的自豪與驕傲。馬慶洲經常說:“幹事努力不努力是我們個人的事,成功不成功是上帝的事!”我們只能努力去幹每一件力所能及的事,至於結果如何,不是我們所能左右的。就象文學創作,馬慶洲在一些報刊上談到:“寫出來是第一種成功,刊登不刊登都是第二種成功。”為什麼要這樣說呢?世界上很多事,不能以成敗論英雄,有些事情今天看來可能是成功的,明天再看時可能就又是失敗的;一些事今天看來是失敗的,明天再看又是成功的。要以成功論英雄,怎麼定這個“成敗”?岳飛是成功者,還是失敗者?屈原是成功者,還是失敗者?萬里長城在秦朝就是罪惡的,今天就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如當時長城就有這麼高的榮譽,孟姜女還敢把長城“哭倒”八百里?

  成與敗不是我們個人所能預料和決定的,我們要有成功的方向,向這個方向努力,探本索源,查出事情的真偽,發現事物的本質,然後再考慮這些事情合理的成份,哪些是該吸取的,哪些是該捨棄的,認出了廬山真面目,才好一步一個腳印地往山上攀登,最終達到山巒的頂峰,覽盡無限風光!

  現在我們很多人在幹事業上,往往見難止步,或聽信了別人的一兩句話就信以為真,別人說萄葡是酸的,自己就不敢再嚐了,哪怎麼知道萄葡的滋味?別人的話不是不可以聽,但聽了以後要分析、要揣摸,看看是不是有合理的地方,還是有誇大其詞的成份。寓言《小馬過河》中那隻小馬在過河時遇一鬆鼠,說那河深得不得了,千萬別過;小馬又遇一頭老牛,老牛對小馬說,那河淺得很,只能溼過腳面。小馬沒聽它們的,自己去試了一下,結果是:那河水沒有松鼠說的那深,也不象老牛說得那麼淺。小馬如不去“探本索源”,怎麼知道那河到底有多深。遇事要了解它的真相,一是要親自去試一試,二是要善於思考,三是要善於總結經驗。有了這幾條,你就會逐步走向成熟,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