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生態社會主義與社會主義生態文明
摘要:生態文明既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本質內涵,也有其歷史定位。隨著現實的資本主義社會危機以及“現代性危機”和社會主義運動的深入發展,社會主義的生態文明制度和生態文明的內涵越來越深入人心。在西方則出現了“生態社會主義”思潮,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破壞生態的角度,批判資本主義,論述社會主義是最有利於保護生態的社會形態,並重新發現馬克思主義的生態文明內涵。
關鍵詞:生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生態危機
生態社會主義產生於20世紀70年代,是西方生態運動和社會主義思潮相結合的產物。生態社會主義運用馬克思關於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學說,把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提升到“資本主義生產與整個生態系統之間的基本矛盾”,認為生態惡化是資本主義固有的邏輯,因而解決問題的惟一出路就在於粉碎這種邏輯本身。生態社會主義把生態問題的原因追溯到根本制度,這與傳統社會主義的基本觀點一致。
全球化挑戰是總體性而非區域性性的。全球社會主義國家或政黨一方面面臨著許多內部難題,針對資本主義全球化,全球社會主義運動的國際合作應對機制遠未形成。這不僅需要各國社會主義在基本理論上做出創新性迴應。而且還應就這種迴應達成共識而不是分歧。
一、生態社會主義
西方的環境危機觸發了綠色生態運動,生態運動產生了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集中體現於生態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中。經濟增長、社會公正、環境保護是世界可持續發展的核心,而生態社會主義正是其中的核心。
生態社會主義的思想基礎是生態馬克思主義。生態馬克思主義屬於政治生態學,認為生態問題實際上是社會問題和政治問題,只有廢除資本主義制度,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生態危機;它致力於生態原則和社會主義的結合,力圖超越資本主義與傳統社會主義模式,構建一種新型的人與自然和諧的社會主義模式。第一,自然是客觀自然與歷史自然的統一。馬克思、恩格斯充分肯定自然界對人的優先存在地位,認為自然界制約和規定著人的生存和發展,隨著實踐水平的提高,人必將走向與自然的和諧。第二,人是自然存在屬性與社會存在屬性的統一。馬克思認為,人的解放只能是在對自然規律認識的基礎上,通過調整人的社會存在屬性與積極順應自然才能實現。第三。人與自然關係的和諧是人與人、人與社會關係協調的重要基礎,是社會主義制度的結果。在此思想基礎上,生態社會主義形成如下觀點:
第一,資本主義制度是造成全球生態危機的根本原因。因為它無限追求利潤的生產方式內在地包含著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內在地決定它不可能真正實現可持續經濟增長,各項環境經濟政策不可能實際操作到位。全球化加快生態危機的轉移和擴散。發達國家由於自己的資源無法維繫現有的經濟規模與生活水準,就通過資本全球化進行剝削,讓全世界發展中國家為他們的資源環境買單。發達國家制定的環保高標準,促使本國高能耗工業向不發達國家轉移,甚至還把第三世界當作傾倒各種廢物的垃圾場。環境問題一再讓位於資本主義主導下一輪又一輪新的經濟增長。所謂的可持續首腦會議只能在一些細微問題上達成象徵性協議。在現有的資本主義國際秩序下,資金技術援助、貿易義務、教育、債務削減和可再生能源生產等關鍵議題,不可能取得實質性進展。
第二,環境問題的本質是社會公平問題。受環境災害影響的群體,是一種更大範圍的社會公平問題。資本主義的本質不可能會停止剝削而實現公平,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真正解決社會公平問題,從而在根本上解決環境公平問題。環境的問題要解決,就必須取得共識,必須公平;要公平,就必須改變現有不公平的、由資本主義發達國家操縱的國際秩序;要改變現有國際秩序,就只能發展社會主義,因為社會主義的本質體現公平。
第三,必須用生態理性取代經濟理性。生態社會主義認為,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批判就是對經濟理性的批判。經濟理性只會使勞動者失去人性變成機器;只會使人與人的關係變成金錢關係;只會使人與自然的關係變成工具關係。而生態理性則力圖適度動用勞動、資本、資源,多生產耐用高質量的產品,滿足人們適可而止的需求。這是兩種截然對立的動機,即利潤動機和可持續發展動機。
第四,對未來社會的解釋。未來社會應該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場質的變革,應是一個經濟效率、社會公正、生態和諧相統一的新型社會。這個社會必將是個可持續發展的社會,採用生態經濟的模式。表面看來。發達國家顯然比發展中國家更有物質條件建立一個綠色社會,但在主要發達國家,綠色變革的要求與動力並不是社會政治的主流。而發展中國家正在拼命向發達國家學習,沿襲西方傳統生產消費模式,這樣整個世界幾乎註定不可能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需要一場社會變革。
第五,變革力量的選擇。傳統社會主義一直強調變革的力量是工人階級。生態社會主義者認為社會變革的主體力量,酋先應是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為主體的“中間階層”,然後才是工人。工人階級雖然缺乏足夠的“生態意識”,但他們畢竟是遭受環境汙染最直接的階級,仍蘊藏著最終革命性,是未來社會變革的主體力量。
生態社會主義運用馬克思關於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學說,把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提升到“資本主義生產與整個生態系統之間的基本矛盾”,認為生態惡化是資本主義固有的邏輯,因而解決問題的惟一出路就在於粉碎這種邏輯本身。生態社會主義把生態問題的原因追溯到根本制度,這與傳統社會主義的基本觀點一致。
生態社會主義的核心有三個,第一是可持續發展,第二是對資本主義本質的批判,第三是對社會主義本質新的闡述。從另一個視角大大印證了中國共產黨幾年前提出科學發展觀的偉大意義。有不少人都把科學發展觀等同於一種單純經濟發展模式的改變。甚至把資源節約型與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構建也降低到一個技術層面。這是非常片面的。科學發展觀追求的是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各個領域可持續發展的整體變革,包括思想與制度。
在全球化背景下,北部國家和南部國家都出現了不同的生態運動。北部國家的主題是防止汙染,南部國家的主題是防止資源衰竭。要解決全球環境資源困境。就要全球協商,全球共識,就必須在全球範圍內有計劃地放棄西方傳統工業文明模式。
今天的生態社會主義是對傳統社會主義的極大補充。生態社會主義期待生態運動與工人運動結合起來,共同開展對現行資本主義的鬥爭。因為西方產業資本大量轉移到發展中國家,致使發展中國家的剩餘勞動力不能全球流動而導致絕對過剩,在生態與就業上,大多數工人選擇後者。生態社會主義今天給我們的最大啟示主要在思想文化方面,即社會主義的內在本質要求它必須領導全世界從工業文明向新型文明的偉大轉型。我們正處於一個新型文明的開始,這就是生態文明。
二、生態文明
文明是人類文化發展的成果,是人類改造世界的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和,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標誌。人類文明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原始文明。約在石器時代,人們必須依賴集體的力量才能生存,物質生產活動主要靠簡單的採集漁獵,為時上百萬年。第二階段是農業文明。鐵器的出現使人改變rl然的能力產生質的飛躍,為時一萬年。第三階段址工業文明。18世紀英國工業革命開啟人類現代化生活,為時三百年。從要素上分,文明的主體是人。體現為改造自然和反省自身,如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從空間上分,文明具有多元性,如非洲文明與印度文明。
三百年的工業文明以人類征服自然為主要特徵。世界工業化的發展使征服自然的文明達到極致;一系列全球性生態危機說明地球再沒能力支援工業文明的繼續發展。需要開創一個新的文明形態來延續人類的生存,這就是生態文明。如果說農業文明是“黃色文明”,工業文明是“黑色文明”,那生態文明就是“綠色文明”。
生態文明是指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是指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迴圈、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它的產生基於人類對於長期以來主導人類社會的物質文明的反思,自然資料的有限性決定了人類物質財富的有限性,人類必須從追求物質財富的單一性中解脫出來,追求精神生活的豐富。才可能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這無疑將使人類社會形態發生根本轉變。
首先是倫理價值觀的轉變。西方傳統哲學認為,只有人是主體,生命和自然界是人的物件;因而只有人有價值,其他生命和自然界沒有價值;因此只能對人講道德,無需對其他生命和自然界講道德。生態文明認為,不僅人是主體,自然也是主體}不僅人有價值,自然也有價值;不僅人有主動性,自然也有主動性;不僅人依靠自然,所有生命都依靠自然。因而人類要尊重生命和自然界,人與其他生命共享一個地球。無論是馬克思主義的人道主義,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天人合一。還是西方的可持續發展。都說明生態文明是一個人性與生態性全面統一的社會形態。這種統一是以人為本的生態和諧原則即是每個人全面發展的前提。
其次是生產和生活方式的轉變。工業文明的生產方式,從原料到產品到廢棄物,是一個非迴圈的生產;生活方式以物質主義為原則,以高消費為特徵,認為更多地消費資源就是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生態文明卻致力於構造一個以環境資源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社會經濟文化政策為手段的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經濟、社會、環境的共贏,關鍵在於人的主動性。人的生活方式就應主動以實用節約為原則,以適度消費為特徵,追求基本生活需要的滿足,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
三、生態文明與社會主義
文明的轉型決定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的變革。農業文明帶動了封建主義的產生,工業文明推動了資本主義的興起,而生態文明將促進社會主義的全面發展。馬克思主義是對資本主義的超越,包含著對工業文明的反思,從而使生態文明成為馬克思主義的內在要求和社會主義的根本屬性。恩格斯說:“人們會重新感覺到,而且也認識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致,而那種把精神和物質、人類和自然、靈魂和肉體對立起來的荒謬的、反自然的觀點,也就愈不可能存在。但是要實行這種調節,單是依靠認識是不夠的。這還需要對我們現有的生產方式,以及和這種生產方式連在一起的我們今天的整個社會制度實行完全的變革。”
生態文明體現了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社會主義生態文明首先強調以人為本原則,生態文明認為人是價值的中心,但不是自然的主宰,人的全面發展必須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另外,在可持續發展與公平公正方面,生態文明也與當代社會主義原則基本一致。
生態文明應成為社會主義文明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離不開生態文明。沒有良好的生態條件。人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質享受、政治享受和精神享受。沒有生態安全,人類自身就會陷入不可逆轉的生存危機。生態文明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前提。
針對全球化所帶來的一系列難題。例如生態問題,生態社會主義等新型社會主義流派的探索,不僅在學術上對社會主義進行了理論創新,也在實踐中把馬克思主義與當代全球問題具體結合起來,給未來人類社會指出了新的方向,也是對科學社會主義的進一步完善。因為當代生產力的飛速發展,使得社會主義不能只研究工業文明基礎上的階級關係,還必須研究人與自然的文化倫理。
對中國而言,中國傳統文化中固有的生態和諧觀,為實現生態文明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與思想源泉。今天,中國共產黨提出科學發展觀,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環境友好型社會等一系列新的政治理念,完全可以與生態社會主義、世界可持續發展理念、中國傳統文化相互借鑑。他們之間的融合,促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全世界可持續發展的新潮流,社會主義真正代替資本主義,人的全面發展和人類社會的和諧。
關鍵詞:生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生態危機
生態社會主義產生於20世紀70年代,是西方生態運動和社會主義思潮相結合的產物。生態社會主義運用馬克思關於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學說,把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提升到“資本主義生產與整個生態系統之間的基本矛盾”,認為生態惡化是資本主義固有的邏輯,因而解決問題的惟一出路就在於粉碎這種邏輯本身。生態社會主義把生態問題的原因追溯到根本制度,這與傳統社會主義的基本觀點一致。
全球化挑戰是總體性而非區域性性的。全球社會主義國家或政黨一方面面臨著許多內部難題,針對資本主義全球化,全球社會主義運動的國際合作應對機制遠未形成。這不僅需要各國社會主義在基本理論上做出創新性迴應。而且還應就這種迴應達成共識而不是分歧。
一、生態社會主義
西方的環境危機觸發了綠色生態運動,生態運動產生了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集中體現於生態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中。經濟增長、社會公正、環境保護是世界可持續發展的核心,而生態社會主義正是其中的核心。
生態社會主義的思想基礎是生態馬克思主義。生態馬克思主義屬於政治生態學,認為生態問題實際上是社會問題和政治問題,只有廢除資本主義制度,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生態危機;它致力於生態原則和社會主義的結合,力圖超越資本主義與傳統社會主義模式,構建一種新型的人與自然和諧的社會主義模式。第一,自然是客觀自然與歷史自然的統一。馬克思、恩格斯充分肯定自然界對人的優先存在地位,認為自然界制約和規定著人的生存和發展,隨著實踐水平的提高,人必將走向與自然的和諧。第二,人是自然存在屬性與社會存在屬性的統一。馬克思認為,人的解放只能是在對自然規律認識的基礎上,通過調整人的社會存在屬性與積極順應自然才能實現。第三。人與自然關係的和諧是人與人、人與社會關係協調的重要基礎,是社會主義制度的結果。在此思想基礎上,生態社會主義形成如下觀點:
第二,環境問題的本質是社會公平問題。受環境災害影響的群體,是一種更大範圍的社會公平問題。資本主義的本質不可能會停止剝削而實現公平,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真正解決社會公平問題,從而在根本上解決環境公平問題。環境的問題要解決,就必須取得共識,必須公平;要公平,就必須改變現有不公平的、由資本主義發達國家操縱的國際秩序;要改變現有國際秩序,就只能發展社會主義,因為社會主義的本質體現公平。
第三,必須用生態理性取代經濟理性。生態社會主義認為,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批判就是對經濟理性的批判。經濟理性只會使勞動者失去人性變成機器;只會使人與人的關係變成金錢關係;只會使人與自然的關係變成工具關係。而生態理性則力圖適度動用勞動、資本、資源,多生產耐用高質量的產品,滿足人們適可而止的需求。這是兩種截然對立的動機,即利潤動機和可持續發展動機。
第四,對未來社會的解釋。未來社會應該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場質的變革,應是一個經濟效率、社會公正、生態和諧相統一的新型社會。這個社會必將是個可持續發展的社會,採用生態經濟的模式。表面看來。發達國家顯然比發展中國家更有物質條件建立一個綠色社會,但在主要發達國家,綠色變革的要求與動力並不是社會政治的主流。而發展中國家正在拼命向發達國家學習,沿襲西方傳統生產消費模式,這樣整個世界幾乎註定不可能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需要一場社會變革。
第五,變革力量的選擇。傳統社會主義一直強調變革的力量是工人階級。生態社會主義者認為社會變革的主體力量,酋先應是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為主體的“中間階層”,然後才是工人。工人階級雖然缺乏足夠的“生態意識”,但他們畢竟是遭受環境汙染最直接的階級,仍蘊藏著最終革命性,是未來社會變革的主體力量。
生態社會主義運用馬克思關於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學說,把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提升到“資本主義生產與整個生態系統之間的基本矛盾”,認為生態惡化是資本主義固有的邏輯,因而解決問題的惟一出路就在於粉碎這種邏輯本身。生態社會主義把生態問題的原因追溯到根本制度,這與傳統社會主義的基本觀點一致。
生態社會主義的核心有三個,第一是可持續發展,第二是對資本主義本質的批判,第三是對社會主義本質新的闡述。從另一個視角大大印證了中國共產黨幾年前提出科學發展觀的偉大意義。有不少人都把科學發展觀等同於一種單純經濟發展模式的改變。甚至把資源節約型與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構建也降低到一個技術層面。這是非常片面的。科學發展觀追求的是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各個領域可持續發展的整體變革,包括思想與制度。
在全球化背景下,北部國家和南部國家都出現了不同的生態運動。北部國家的主題是防止汙染,南部國家的主題是防止資源衰竭。要解決全球環境資源困境。就要全球協商,全球共識,就必須在全球範圍內有計劃地放棄西方傳統工業文明模式。
今天的生態社會主義是對傳統社會主義的極大補充。生態社會主義期待生態運動與工人運動結合起來,共同開展對現行資本主義的鬥爭。因為西方產業資本大量轉移到發展中國家,致使發展中國家的剩餘勞動力不能全球流動而導致絕對過剩,在生態與就業上,大多數工人選擇後者。生態社會主義今天給我們的最大啟示主要在思想文化方面,即社會主義的內在本質要求它必須領導全世界從工業文明向新型文明的偉大轉型。我們正處於一個新型文明的開始,這就是生態文明。
二、生態文明
文明是人類文化發展的成果,是人類改造世界的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和,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標誌。人類文明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原始文明。約在石器時代,人們必須依賴集體的力量才能生存,物質生產活動主要靠簡單的採集漁獵,為時上百萬年。第二階段是農業文明。鐵器的出現使人改變rl然的能力產生質的飛躍,為時一萬年。第三階段址工業文明。18世紀英國工業革命開啟人類現代化生活,為時三百年。從要素上分,文明的主體是人。體現為改造自然和反省自身,如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從空間上分,文明具有多元性,如非洲文明與印度文明。
三百年的工業文明以人類征服自然為主要特徵。世界工業化的發展使征服自然的文明達到極致;一系列全球性生態危機說明地球再沒能力支援工業文明的繼續發展。需要開創一個新的文明形態來延續人類的生存,這就是生態文明。如果說農業文明是“黃色文明”,工業文明是“黑色文明”,那生態文明就是“綠色文明”。
生態文明是指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是指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迴圈、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它的產生基於人類對於長期以來主導人類社會的物質文明的反思,自然資料的有限性決定了人類物質財富的有限性,人類必須從追求物質財富的單一性中解脫出來,追求精神生活的豐富。才可能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這無疑將使人類社會形態發生根本轉變。
首先是倫理價值觀的轉變。西方傳統哲學認為,只有人是主體,生命和自然界是人的物件;因而只有人有價值,其他生命和自然界沒有價值;因此只能對人講道德,無需對其他生命和自然界講道德。生態文明認為,不僅人是主體,自然也是主體}不僅人有價值,自然也有價值;不僅人有主動性,自然也有主動性;不僅人依靠自然,所有生命都依靠自然。因而人類要尊重生命和自然界,人與其他生命共享一個地球。無論是馬克思主義的人道主義,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天人合一。還是西方的可持續發展。都說明生態文明是一個人性與生態性全面統一的社會形態。這種統一是以人為本的生態和諧原則即是每個人全面發展的前提。
其次是生產和生活方式的轉變。工業文明的生產方式,從原料到產品到廢棄物,是一個非迴圈的生產;生活方式以物質主義為原則,以高消費為特徵,認為更多地消費資源就是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生態文明卻致力於構造一個以環境資源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社會經濟文化政策為手段的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經濟、社會、環境的共贏,關鍵在於人的主動性。人的生活方式就應主動以實用節約為原則,以適度消費為特徵,追求基本生活需要的滿足,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
三、生態文明與社會主義
文明的轉型決定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的變革。農業文明帶動了封建主義的產生,工業文明推動了資本主義的興起,而生態文明將促進社會主義的全面發展。馬克思主義是對資本主義的超越,包含著對工業文明的反思,從而使生態文明成為馬克思主義的內在要求和社會主義的根本屬性。恩格斯說:“人們會重新感覺到,而且也認識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致,而那種把精神和物質、人類和自然、靈魂和肉體對立起來的荒謬的、反自然的觀點,也就愈不可能存在。但是要實行這種調節,單是依靠認識是不夠的。這還需要對我們現有的生產方式,以及和這種生產方式連在一起的我們今天的整個社會制度實行完全的變革。”
生態文明體現了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社會主義生態文明首先強調以人為本原則,生態文明認為人是價值的中心,但不是自然的主宰,人的全面發展必須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另外,在可持續發展與公平公正方面,生態文明也與當代社會主義原則基本一致。
生態文明應成為社會主義文明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離不開生態文明。沒有良好的生態條件。人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質享受、政治享受和精神享受。沒有生態安全,人類自身就會陷入不可逆轉的生存危機。生態文明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前提。
針對全球化所帶來的一系列難題。例如生態問題,生態社會主義等新型社會主義流派的探索,不僅在學術上對社會主義進行了理論創新,也在實踐中把馬克思主義與當代全球問題具體結合起來,給未來人類社會指出了新的方向,也是對科學社會主義的進一步完善。因為當代生產力的飛速發展,使得社會主義不能只研究工業文明基礎上的階級關係,還必須研究人與自然的文化倫理。
對中國而言,中國傳統文化中固有的生態和諧觀,為實現生態文明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與思想源泉。今天,中國共產黨提出科學發展觀,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環境友好型社會等一系列新的政治理念,完全可以與生態社會主義、世界可持續發展理念、中國傳統文化相互借鑑。他們之間的融合,促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全世界可持續發展的新潮流,社會主義真正代替資本主義,人的全面發展和人類社會的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