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畢業論文範文
日漸嚴重的生態環境,人類逐漸意識到生態文明的重要性,更加重視生態文明的建設。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淺談生態文明建設畢業論文範文,供大家參考。
生態文明建設畢業論文範文篇一:《生態文明建設下村屯綠化建議》
摘要:我國目前面臨著生態環境急劇惡化的嚴峻現實,針對這種情況,中央提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戰略。本文正是在生態文明建設的背景下,探究村屯綠化工作,並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生態環境;生態文明建設;村屯綠化
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內容,它要求人與自然要和諧,社會要可持續發展,為後人留下更多的生態資產。而村屯綠化工作既是響應黨中央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效路徑,更是提升村屯綠化覆蓋率,改善農村居民生態環境的強力措施。
1村屯綠化工作的必要性
村屯環境長久以來一直是汙染治理與環境監管的死角,幾乎處於“自治”狀態,再加上汙染治理措施、設施以及公共環境服務遠遠無法滿足村屯現實需要,進而造成村屯環境狀況不佳。因此開展村屯綠化工作[1],綠化、美化村屯環境是當前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的新農村建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此外,開展村屯綠化工作,也是各級林業局積極響應黨中央關於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號召的有效途徑,是促進地方生態效益發揮的強力保障,是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選擇,是推進新農村建設步伐的強大助力。
2村屯綠化工作建議
2.1轉變舊觀念,確立新理念
村屯綠化工作需要切實轉變思想觀念,按照建設生態良好、生活富足的文明社會要求,將村屯綠化作為提高農村居民生活水平、改善農村居民居住環境,建設生態文明農村的重要內容來抓。首先,確立村屯綠化新理念[2],轉變傳統的植樹造林工作注重綠化荒山的觀念,充分利用各個村落自身的環境優勢,大搞村屯四旁植樹等村屯綠化工作。其次,轉變綠化美化工作是林業局園林部門工作的傳統觀念,確立城鄉一體化、農村城市化新的建設理念,將村屯綠化工作作為各個鄉村的自覺行動。最後,轉變林業局園林部門關於村屯綠化工作的傳統觀念,切實確立全社會、鄉村全員參與到村屯綠化工作中來的新理念。在村屯綠化工作實際開展過程中,不但需要號召鄉村全體成員參與到村屯綠化工作中來,還可以讓有義務植樹任務的企事業單位也參與到農村村屯綠化工作中來。
2.2加強管理,整合資源
在村屯綠化工作的開展過程中,還要注意加強各項管理,整合各種資源,形成村屯綠化工作合力。比如做好資金預算管理、各項財政資金整合以及保障綠化用地等。首先,各縣建設局要切實做好村屯綠化工作的基礎服務以及村屯綠化規劃的指導工作,各縣林業局要確保各個鄉村能夠選擇和栽植適合當地環境的苗木,並協助各個鄉村購買種植所需各種苗木、果樹等,最後幫助一些貧困的村落合理修復生態環境。其次,建立長效機制以加強管護村屯綠化建設。[3]在設計村屯綠化方案的過程中,應引導全村群眾參與到設計過程中來,充分體現全村群眾的主體地位,爭取他們的意見,確保村屯綠化建設方案更加科學合理,這也有助於吸引全村群眾積極參與到後期綠化建設工作中來。最後,要想做好村屯綠化工作,還需要對農村居民開展各種新知識、新技術的培訓,提升他們的管理技術和技術知識,使他們能夠在村屯綠化工作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2.3因地制宜,生態優先
開展村屯綠化工作,還需要結合各地自然環境和經濟發展水平,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量力而為,採用靈活多樣的綠化形式和科學合理的綠化佈局,使村屯綠化既能反映鄉村特色的綠化風貌,又能反映鄉村地形特徵和時代特點。對原本存在的綠化成果要充分利用好,做到保護與發展並重,建設與改造並舉。比如在開展村屯綠化工作的過程中,地方林業局要建立長效管理機制,既要尋求發展,又要保護好鄉村原有的綠化成果、古樹名木和森林資源。生態優先則是指要將改善村屯環境作為村屯綠化工作的首要目標。在村屯綠化工作中,要以村屯綠化為主,突出喬木樹種的比例,做到喬、灌、花、草、藤的科學搭配,針闊混交,常綠與落葉結合,從而建設一個功能齊備、層次豐富、結構合理的村屯綠色生態系統,構建一個優美的村屯綠化景觀體系,將村屯綠化工作的生態效益最大程度地發揮出來。此外,還可以儘可能多栽種一些生態經濟型樹種,大力發展庭院林業經濟,最終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有機結合,既美化村屯環境,又能夠給鄉村居民帶來一定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何武江,崔巍.遼寧省村屯綠化現狀與發展對策[J].遼寧林業科技,2012***06***:46-47+57.
[2]黃麗花.淺談廣西省柳城縣村屯綠化建設[J].農業與技術,2015***06***:60+63.
[3]楊山山,劉林福,宿勝華,等.村屯綠化之我見[J].內蒙古林業,2016***01***:28-29.
生態文明建設畢業論文範文篇二:《農村生態文明可持續發展》
一、農村生態文明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性
1、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是踐行科學發展觀和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科學發展觀就是按照客觀規律發展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它的基本內涵包括兩個方面:即全面發展和協調可持續發展。全面發展,不僅僅是經濟的增長,更是以人為中心,著眼於經濟、政治、文化、生態、社會等各個方面的發展;協調可持續發展就是各個方面的發展要相互促進、相互銜接,既要考慮當前發展的需要,滿足當代人的基本要求,又要考慮未來發展的需要。黨的十五大報告明確提出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十六大以來黨中央相繼提出發展低碳經濟、迴圈經濟,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生態文明等新的發展理念和戰略舉措。十七大報告進一步提出建設生態文明的新要求,把到2020年建設成為生態良好的國家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之一。十七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樹立綠色發展、低碳發展的理念”,將“綠色發展”寫入“十二五”規劃並且獨立成篇。報告首次單篇論述“生態文明”,第一次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總體佈局的高度來論述。一系列對生態文明建設目標的提出,表明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佈局認識的進一步深化和我國走綠色發展道路的決心和信心。
2、生態文明建設是新農村建設的關鍵環節和體現重要成效的需要。
黨的第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這一目標的實現特別是“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的實現必須以良好的生態環境作為基礎,只有整治農村“髒亂差”的人居環境,並對自然生態環境進行逐步恢復和綜合保護才能推進新農村建設。因此農村的生態文明是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重要目標,它不僅是對新農村建設進行評價的關鍵性指標,更是新農村建設成效的重要體現。
3、加強農村生態環境建設是構建“美麗中國”的需要。
“美麗中國”成為報告中最受普通群眾歡迎、最能使社會各界產生共鳴的的詞彙。我們對人類與大自然的關係的認識經歷了從“人定勝天”到“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再到建設“美麗中國”這一認識過程,說明我們黨的執政理念正在發生變化,趨向於更加尊重自然,尊重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美麗中國”首先強調的是生態文明的自然之美,同時它也體現了科學發展的和諧之美。我國農村佔地面積大,人口眾多,所以農村的生態文明建設對於“美麗中國”目標的實現至關重要。
二、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存在的問題
1、農民生態文明觀念缺乏,生態文明建設主觀動力不足。
阜新地區農民的生態文明意識在國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宣傳和大的環境的薰陶下正在逐步的提高,但整體上看大多數農民受教育程度不高、環境保護意識不強。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很難運用科學先進的生產技術,仍然以傳統的加大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量的方式來提高農業生產的產量,消耗了大量的資源能源的同時也給農村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的破壞和汙染。農民不能夠從理論、實踐上對什麼是科學發展、怎樣科學發展、什麼是生態文明、怎樣實現生態文明有一個明確的認識,缺乏科學發展和生態文明的理念,所以在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中嚴重缺乏主觀能動性,作為農村主體的農民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很少能夠參與進來。
2、生產生活方式的落後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制約因素。
受到長期以來形成的生產生活方式的影響,阜新地區許多村莊裡沒能形成規範的生產生活習慣,依然以分散式的生活方式為主,這樣就很難把生活生產垃圾進行有效的收集處理。所以村民讓生活廢水放任自流、把生活垃圾秸稈、禽畜糞便等隨意堆放。對於生產生活垃圾即便是處理,現在的處理辦法就是用農用車把這些垃圾運到山溝裡,直接倒掉,或將秸稈焚燒掉,長期處於放任自流或自生自滅的狀態。農業生產比較多的停留在以家庭為單位的生產狀態,集約化程度低,所以在農業生產中缺乏機械化和科學化。農村的這種生產生活狀況,長此以往會造成水體、大氣等方面的汙染,不但建設不了生態文明,還會加劇生態的惡化。
3、鄉鎮企業和城市的工業發展給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增加了壓力。
為了發展農村經濟,很多農村都陸續創辦了鄉鎮企業,並且鄉鎮企業的數量在逐漸增多,這就使得農村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帶來了相應的環境問題。另外,由於城市用地緊張,缺乏用於存放工業垃圾的大片土地以及存在環境汙染問題,一些工業企業或是搬遷至農村地區、或是把農村作為它的垃圾處理廠,把大量的工業垃圾堆放在農村。城市工業向農村的搬遷給農村地區帶來了一定的經濟效益,但大量垃圾的堆放和工業生產中廢水廢氣廢渣的排放也給其造成了嚴重的土壤、空氣和水質等環境汙染,給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增加了更大的壓力。
4、不健全的生態文明建設機制使生態文明建設缺乏制度保障。
良好的行為需要制度的約束,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不能僅僅停留在以政府為主體所制定的政策和專案上,更重要的是必須形成健全的可行的有關生態保護的法律法規體系,使各級政府職能部門形成聯動機制。雖然我國已經制訂了《環境保護法》來保護環境問題,但在某些方面還存在一定欠缺,比如沒有明確界定在生態建設問題上政府、企業、個人應承擔怎樣相應的法律責任,很難對農村生態建設產生強有力的督促和約束。另外專業的環境保護機構的設定還不完善,很容易出現基層政府在生態建設工作中職責不清,分工不明,這種情況下很難建立系統的環境保護管理體系。
三、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可持續發展的路徑
1、提高農民的環境保護意識,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形成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在動力。
作為農村主體的農民是生態文明建設主要力量,如果沒有農民這一主體的積極參與,生態文明建設很難突飛猛進的進行。所以針對我們上述分析的農民環境保護意識普遍不高的現狀,我們在農村生態環境建設中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首先應從改變農村建設這一主體對人與自然環境關係的認識,提高他們的環保意識和生態文明意識。我們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把生態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結合起來,可以利用新聞報刊上的一些具體事例現身說法對村幹部和村民進行宣傳,使他們瞭解生態環境的惡化輕則會使人的身體健康受到危害,重則會危及到整個人類社會的繁衍生息,意識到現在某些方面已經出現了問題,只有我們人人關心環境,人人蔘與環境的保護,才能為我們營造綠水藍天,才能有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還可以通過豐富多彩的調查培訓活動,深入老百姓當中瞭解老百姓對農村生態建設的想法,及時解決他們在生態環境建設中面臨的問題;要發揮農民的主體性作用,讓他們成為真正的生態環境的建設者和建設成果的享受者,這樣就會提高農民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從而成為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強大力量。
2、進一步完善生態環境的相關制度法律法規,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強有力的制度保障。
在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中,要根據實際情況逐步完善相應的制度,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使農村的生態建設工作能夠有完善的政策和法律作為支撐,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從而順利地進行生態環境的改進建設。例如阜新地區十家子鎮盛產瑪瑙,瑪瑙產業比較發達。但是多年來無組織的群眾自發性開採和挖掘,已經嚴重地損毀了當地的地形地貌和大片的耕地;家庭作坊式的瑪瑙加工業也顯現出了對環境的危害。瑪瑙加工過程中摻雜了許多化工原料的廢水在得不到統一合理的處理情況下,而大量排放已經出現了一部分村民的吃水困難的問題,現在還沒有一個成文的法規來明確規定這種隨意排放會受到什麼樣的處罰,所以村民即便知道自己的行為已經出現了相對嚴重後果,但為了個人的經濟利益仍然是我行我素。這種類似情況在其他鄉鎮也都存在,當務之急是結合本地區的具體情況制定出地方性的環境保護政策和法規,以這種法律的強制力來保護生態環境,來支撐生態文明建設。
3、加大技術投入,發展迴圈農業綠色農業。
迴圈型農業就是在農業生產過程中,運用技術手段合理利用農業資源,使農業生產的廢物資源化,其目標是減少自然資源的消耗量,從而保護農業資源與環境。阜新地區2014年底畜禽的養殖數量為:豬560萬頭、牛60萬頭、羊350萬隻、禽類7500萬隻,據有關部門測算,1000頭奶牛日產糞尿50噸,1000頭肉牛日產糞尿20噸,1000頭豬每日約排放糞便2噸,1000只蛋雞日產糞便2噸,據此推算阜新地區畜禽日產糞便近20萬噸。如果運用相關的技術來建沼氣池,不僅避免了任意堆放糞便對環境造成的汙染,還解決了農村的燃氣和有機肥問題。阜新市擁有近700萬畝耕地,如果發展迴圈農業實行秸稈還田技術會替代大量的化肥,發展綠色農業減少大量農藥的使用,這樣就會降低因過量使用化肥農藥對土壤、大氣、水體的汙染,避免因大量燃燒秸稈而造成的霧霾等空氣質量問題的出現,使阜新地區不僅可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還可建設我們山青水綠的美麗家園。
4、合理引進投資專案,經濟發展與可持續發展相結合。
農村的經濟發展除了依靠農牧業的自身發展外,還要依賴於外來投資和建設專案來加快發展速度。要以農村經濟建設的需要對外來的投資建設專案加以必要的選擇,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要考慮到其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不能以犧牲農村的生態環境為代價來換取經濟的增長。在專案建設當中,加大監督與管理力度,防範可能造成的環境汙染與生態災害,對於已經引進的存在環境汙染的企業應當及時整改,將影響降到最低;合理開發利用農村自然資源,引進和扶持風能、太陽能、溫泉熱能等經濟效益高汙染小的生態產業和綠色產業來提高農民收入,減少農村環境的汙染,實現經濟發展與可持續發展相結合。
生態文明建設畢業論文範文篇三:《水利工程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影響》
0引言
建設生態文明,是關係子孫後代、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在資源日趨匱乏、環境汙染日趨嚴重、生態系統功能日趨退化的嚴峻形勢下,必須樹立正確的生態文明理念,尊重、順應、保護自然。在“五位一體”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中,更應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實現建設美麗中國的巨集偉夢想。①水利工程作為農業的命脈,國民經濟的基礎,優先發展的基礎產業,對我國防洪、發電、航運、城市供水、調水、漁業、旅遊等都具有重要作用,促進了工農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同時在推動資源的合理有效利用、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中上更是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由於水利工程建設規模的擴大,對環境的影響日益突出,因此,水利工程建設引起的生態問題也受到了人們的重視,本文為此重點闡述水利工程對生態文明建設所產生的影響,並提出了相應的對策以供參考。
1水利工程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積極影響
水利工程包括蓄水工程、提水工程、調水工程、地下水源工程、集雨工程等。以修建大壩為例,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積極作用如下:
1.1灌溉效用
灌溉是將貧瘠地區改變為能支援大量人口生存的肥沃地區的重要手段。在當今世界,灌溉是淡水的最大消耗利用方式,關乎糧食生產和糧食安全。迄今世界上一半的高壩是專門或主要為灌溉而修建的。在一些地區,水庫大壩的儲水功能使得其發揮灌溉的作用,灌溉作用在旱災的時候尤其顯著,會大大減輕旱災帶來的破壞。同時,水庫的儲水功能可以更好地配置水資源,灌溉成為未來發展不可缺少的基礎設施。
1.2發電效用
作為低成本、可再生的電力資源,水電被人類接受並提倡。它是一種非消耗性的用水。一旦建成,水電執行成本低、壽命長,特別是對決定性的河流工程和不必考慮淤積的水庫工程。它與生物、地熱、風力、海浪、太陽能等發電形式一樣,被視為一種清潔能源。在許多國家水力發電是大壩建設的重要原因,特別對發展中國家來講,水電是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1.3航運效用
相比於公路、鐵路和空中運輸,航運是最經濟的運輸方式,汙染最小,不需要昂貴且不利於生態環境的基礎設施。大壩建設可以使河流流態更均一,在庫區或水庫下游形成可航場所,有助於改善航運。航運用水是河道內非消耗性用水,因此建有水壩的河流的航運期要長於無調節的河流。綜上所述,修建水利工程可以發揮、灌溉、發電、航運等積極影響,同時抵禦洪水威脅,緩解了地區性乾旱,挽救了生態危機,保證了生態系統的平衡與穩定。
2水利工程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消極影響
水利工程是人類在充分掌握水的客觀規律的前提下,採用工程措施以及經濟、行政、法制等手段,對自然界中的水進行調節控制、開發利用、保護管理等工作的總稱。在興建和運用水利工程中,對周圍的生態環境將會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因此需以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為宗旨,分析目前存在的問題,尋找減免或改善不利影響的措施。水利工程可能帶來的生態文明建設負面影響有以下一些方面:
2.1對泥沙的影響
水庫蓄水後,流速降低,河水挾沙能力減弱,水體中的懸浮物質以一定量沉積下來,其中最顯著的特徵是形成水庫三角洲,它是入庫水流所挾帶泥沙在庫尾段沉積所形成的扇形堆積體。挾沙水流進入水庫末端後,水深和水面寬度迅速增大,流速減緩,泥沙隨水流擴散沉降於庫底,堆積抬高到一定程度後,淤積體向庫區漸次推進,平面上呈摺扇形。泥沙運動引發的水庫回水沉積作用促使水庫三角洲的形成,一方面減少了水庫的調節庫容,影響了水庫的使用年限;另一方面還造成庫尾段回水上延和淤積面作相應升高,有時導致防汛困難、兩側被淹或地下水抬高浸漬土地。
2.2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按照生物種類,可將水利工程建設對生物多樣性產生的影響分為對陸生生物和對水生生物。大壩修建、水庫興建後,由於會淹沒大片陸地,不可避免地對陸生生物的覓食地、生長棲息地造成威脅。具體現狀為森林植被遭到破壞,野生動物因棲息地的改變而被迫遷徙,節肢動物、兩棲動物等的避難所消失而造成物種數量的減少和某些珍稀物種物種的消亡。②水利工程的建設使得流域的水文特徵和水質引數發生改變,造成魚類數量減少、水域細菌滋生、藻類過量繁殖等問題。水庫大壩截斷江河湖泊,魚類洄游通道被切斷,對洄游性魚完成其生活週期產生障礙,河流的梯級開發會加重這一影響。③同時,魚類的繁殖也受到水庫存在執行的干擾,魚卵的孵化成功率降低。
2.3對地質環境的影響
大壩修建後可能會誘發地震、發生庫岸失穩、水庫滲漏等不良地質災害。水庫誘發地震是指在水庫蓄水後,使庫區及其鄰近地帶地震活動明顯增強的現象。地質中原有的內外應力引起不穩定因素,與興建水庫的工程建設活動相互作用。地震震級小,震源淺,但震中強度高,對庫區附近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形成威脅。水庫蓄水過程中及蓄水後會產生水庫滲漏。水庫滲漏減低了水庫效益,有時並引起鹽漬化、沼澤化等現象。④庫中滲水沿壩體壩基中的裂隙滲漏時,會產生垂直於滑動面的滲透壓力,減小了滑動面上的法向荷載,從而使其產生的抗滑力減小。滑動面上的法向滲透壓力和壩肩巖體中的側向滲透壓力在水平面上的分量,增加了壩肩巖體的水平向推力。根據抗剪斷強度公式:=******+:抗滑穩定安全係數:抗剪斷摩擦係數:作用於滑動面以上的力在鉛垂方向投影的代數和:作用於滑動面以上的滲透壓力:抗剪斷凝聚力:壩體與壩基接觸面面積:作用於滑動面以上的力在水平方向投影的代數和抗滑穩定安全係數會因為和的增大而減小,不利於壩基、壩肩以及下游的邊坡穩定性。
3水利工程造成生態文明建設負面影響的對策及建議
3.1轉變水利發展工作思路
我國水利發展經歷了從工程水利到資源水利的轉變,水利的內涵也隨之不斷充實擴大。如今,在水利發展的各方面和水利建設的各個環節,要始終堅持和“生態環境保護優先”的方針,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加快水利建設工作從傳統轉向現代,以犧牲自然環境為代價轉變為保護自然的生態水利、可持續發展水利。
3.2加大水利環境保護
水利環境保護是自然環境保護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整個水利事業的一個重要領域。在水利建設的各個環節中,應堅持“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的原則,具體分析研究各類水利工程引發的環境問題,正確處理好生態環境治理開發與保護的關係。堅持興利與除害相結合,充分發揮水利工程的生態環境效益。⑤從當地的客觀自然條件和用水部門實際需要出發,全面落實水利工程生態環境保護措施,努力把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減小到最小。
3.3推進水利資訊化工作
水利部門是一個資訊應用相當集中和重要的行業。生態安全是人與自然和諧的基礎。通過水利資訊化工作,建立先進完善的水土保持和水資源生態安全監測、預警系統,密切監測和掌握生態安全的現狀和變化趨勢,為政府有關部門提供相關的決策依據,實現水利建設與經濟發展、人口、資源、環境的和諧。
4結語
建設生態文明,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生態文明建設是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保障,是民意所在、民心所向。水利工程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影響是廣泛而深遠的。因此在建設水利工程的過程中,各部門應努力發揮水利工程的積極效益,克服水利工程建設的消極影響,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為實現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建設“美麗中國”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