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勢與政策有關生態文明的論文

  生態文明是人類在認識和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過程中,為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而提出的。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淺談生態文明建設》

  摘要:生態文明是人類在認識和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過程中,為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而提出的。隨著經濟的發展,工業化、城鎮化步伐的逐步加快,各種資源、環境的壓力變得越來越突出。只有加大對環境保護,樹立牢固的生態文明觀念,才能使人類文明向著高層次發展。建設生態文明,是黨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的一項重要戰略任務,標誌著我們的國家和我們的黨對堅持文明發展道路的認識進一步深化,努力推動我國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不斷髮展。

  關鍵詞:生態文明 文明建設 環境保護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步伐加快,城市人口、資源、環境的壓力越來越大,環境保護與建設隱患大、矛盾突出,生態文明及環境建設任重而道遠。

  一、生態文明的基本特徵

  首先,生態文明體現了人與自然關係的變化。人與自然作為地球的共同成員,既相互獨立又相互依存,生態保護意識逐漸成為了大眾文化,其價值觀從以前征服自然、人定勝天等向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轉變。

  其次,生態文明的目標是推動社會和諧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的前提是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隨著環境汙染侵害事件的逐年上升,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就顯得更加重要。

  再者,基於目前世界人口眾多,生活物資稀缺的現狀,生態文明建設是長期艱鉅的任務。生態文明建設面臨著雙重任務和巨大壓力,一方面要保證人民生活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要堅持環境保護和生態恢復。

  二、生態文明建設的提出和主要內容

  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時,不僅提出要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而且指出要“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黨的十七大報告進一步明確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思想。這充分表明並確定了生態環境對於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基礎性地位,也表明了生態文明建設在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建設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因此,注重環境保護和建設,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努力建設生態文明,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是我們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這是適合我國國情的必然選擇,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也是關係中華民族生存和長遠發展的根本大計。

  三、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對策

  一加強教育和學習,樹立科學的自然觀和發展觀。

  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一種平等和諧的統一關係,我們必須把對自然的合理開發和積極保護統一起來,吸取教訓,把促進當前經濟社會發展與保證未來持續發展統一起來。過去“先汙染後治理”的道路,實踐已經證明了其不合理性,將會為子孫後代帶來慘痛代價。

  二支援文化創新,加強生態文化建設。

  建設生態文明,要建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態文化,通過發展生態旅遊文化、森林文化、溼地文化、野生動物文化等生態文化,大力弘揚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價值觀,在全社會樹立生態文明觀、道德觀,並滲透到社會、經濟、法律、政治、倫理等領域,為經濟社會的生態化發展給予支援。

  三發展現代迴圈經濟。

  發展現代迴圈經濟就是實現國民綠色經濟,解決經濟增長和生態破壞之間矛盾的有效出路。現代的迴圈經濟,包括從源頭預防汙染物產生,從消費降低廢物排放,從處理增加利用效率等多個方面。這就要求改變傳統工業生產中的“高投入、低產出、高消耗、高汙染”,減少能源消耗和環境汙染,充分認識科學技術的重要作用,努力開發和推廣節約、替代、迴圈利用的先進適用技術,積極淘汰落後生產技術,通過優化產業結構特別是降低高耗能產業比重,實現結構節能。大力提倡生態科技,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四樹立正確消費觀,節能減排

  人們需要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從而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杜絕浪費。這要求人類摒棄過度揮霍性消費的享樂主義,而主動以實用節約為原則進行適度消費,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合理地調節人與自然間的物質交換,使得生產消費的消耗最小。資源的使用和環境的破壞都基於人類的慾望,因此以節儉滿足基本生存需要為目標的適度消費必定能夠大幅度降低對生態環境的破壞。

  生態文明是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環境資源承載力為基礎、以可持續的社會經濟政策為手段、以致力於構造一個人與自然發展為目的的文明形態。它代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走向,生態文明建設所追求的是在更高層次上實現人與自然、環境與經濟、人與社會的和諧。當前,中國改革發展正處於關鍵階段,經濟社會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許多國家發展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在這個重要階段,一定要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的關係,處理好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的關係,處理好不同利益群體的關係,處理好經濟增長同資源、環境的關係,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處理好物質文明建設同政治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關係。由此可見,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既是基於我國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資源環境保護壓力不斷加大的新形勢而做出的戰略決策,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保障,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緩解生態環境壓力、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必然選擇。建設生態文明,既有利於實現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又有利於改善生態環境、提高人民生活質量;既繼承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又反映了人類文明的發展方向,是關係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的根本大計,具有極其重要和深遠的意義。

  作為一名當代大學生,我們要自覺向公眾宣傳保護環境和合理利用資源的基本國策以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科學發展觀;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提高自己的環境、資源意識;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節約資源,愛護社會上的一草一目等。

  參考文獻:

  [1]雷毅.生態倫理學[M].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劉湘溶.生態文明論[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3]胡錦濤.十七大報告,2007-10-15.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