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生態文明建設的毛概論文
建設生態文明,是黨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的一項重要戰略任務,標誌著我們的國家和我們的黨對堅持文明發展道路的認識進一步深化,努力推動我國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不斷髮展。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生態文明建設研究》
[提要]本文從報告中提出的生態文明建設定義與目標入手,分析研究我國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相關政策制定、生態文明建設的資金支援以及河南省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取得的成果、“十二五”規劃期和今後生態文明建設重點方向。
關鍵詞:生態文明建設;政策制定;資金支援;河南省生態文明建設
中圖分類號:F12文獻標識碼:A
一、報告提出的生態文明建設的含義和目標
對生態文明的定義是:以尊重和維護自然為前提,以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為宗旨,以建立可持續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為內涵,以強調人的自覺與自律、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處共融為著眼點,在實現經濟、社會、自然環境可持續發展過程中所創造和體現的人類所取得的物質、精神和制度成果的總和。報告中提出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健全國土空間開發、資源節約、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這是小康社會建設的基本要求,也是環保工作的新任務。
二、我國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做出的努力
***一***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相關政策制定。2008年黨在生態文明建設實踐中進一步發揮巨集觀經濟手段,推動實施包括綠色信貸、綠色保險、綠色貿易、綠色稅收等在內的一系列巨集觀經濟政策,減輕了經濟增長的環境代價。這標誌著這一時期建設生態文明的巨集觀經濟手段已經完全貫徹於生產的整個過程,具有明顯的產業生態化的發展導向。2010年9月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並原則通過《國務院關於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確定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重點方向、主要任務和扶持政策,選擇節能環保、新一代資訊科技、生物、高階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車七個產業,在重點領域集中力量,加快推進,明確地提出了依靠綠色經濟實現經濟復甦的振興戰略;法律方面,由於過去的法律手段對於政府的巨集觀規劃沒有制約,2003年9月1日正式實施的《環境影響評價法》將環境評價範圍從建設專案擴大到政府規劃,為政府規劃要先進行環境評價提供了法律依據。為動員全社會積極參與節能減排和應對氣候變化工作,2006年3月18日開始實施的《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暫行辦法》,這是我國第一部推進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部門規章。2008年5月1日實施的《環境資訊公開辦法》是落實《政府資訊公開條例》的第一個部門規章,促進政府環保決策更加公開化、民主化、科學化。2009年1月1日起實行的《迴圈經濟促進法》,為發展迴圈經濟提供了法律保障和支援。建立國家和地方環境保護標準體系方面,國家環境保護標準包括國家環境質量標準、國家汙染物排放標準、國家環境標準樣品標準及其他國家環境保護標準。地方環境標準包括地方環境質量標準和地方汙染物排放標準。截至“十一五”末,國家共頒佈了1,494項國家環境保護標準。“十二五”期間生態文明已從哲學概念轉變為經濟社會領域的一項戰略任務,2012年5月3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並通過了《“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對節能環保、新一代資訊科技、高階裝備製造等七大產業“十二五“期間的發展做出整體部署。
***二***生態文明建設的資金支援。自2008年起,中央財政對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範圍內的部分縣***市、區***實施資金轉移支付,涉及20多個省***區、市***。5年支援資金總額達1,100億元,年度資金由2008年的60.5億元,增加到2012年的371億元,支援的縣***市、區***由221個增加到466個。對其中452個縣域生態環境質量全面監測與評估結果顯示,2009~2011年58個縣域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改善,佔比例12.8%;380個縣域保持基本穩定,佔84.1%。2012年環境保護部共批覆專案環評檔案240個,涉及總投資近1.4萬億元,其中基礎設施和民生工程專案79個,約佔總投資的一半。2012年中央下撥地方補助資金5.19億元,地方共投資約4.3億元。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重點區域以及直轄市和省會城市共74個城市496個監測點位已按新標準開展監測,並於2013年1月1日正式對外發布監測資料。推進重金屬、危險廢物和化學品汙染防治方面,中央安排重金屬專項治理資金54億元。我部印發《重金屬汙染防治“十二五”規劃》實施考核辦法及相關細則,首次組織開展規劃實施情況考核。強力推進歷史遺留鉻渣治理,累計治理鉻渣230萬噸,是前6年年均處理量的3倍,全國堆存長達數十年甚至半個世紀的670萬噸鉻渣基本處置完畢。保護生態良好湖泊方面,2012年累計安排專項資金25億元,新增試點湖泊19個,全國湖泊生態環境保護試點累計達27個。湖北省出臺湖泊保護地方法規,依法對梁子湖等湖泊實施湖泊管理。雲南洱海、安徽太平湖等通過環境整治,環境質量得到進一步提高。國務院批覆《核安全與放射性汙染防治“十二五”規劃及2020年遠景目標》,規劃專案涉及投資798億元。加大放射性廢物和鈾礦冶汙染治理力度,推進電磁輻射環境全過程監管。2012年環保部參與分配的中央環保投資超過260億元,比2011年增加50%以上。環保監測執法業務用房專案順利推進,565個專案開工率97%,完工率65%。支援24個省***區、市***164個縣***區***級開展環境監測站標準化建設,為170個監察執法機構配備移動執法系統和揮發性氣體檢測裝置。
***三***河南省的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河南省十二屆人大一次會議上,郭庚茂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2013年河南省將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中原經濟區建設全過程,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推進綠色、迴圈、低碳、可持續發展,努力建設美麗中原,為人民群眾提供宜居舒適的生活環境。中原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以後,明確提出探索一條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的“三化”協調發展路子。在“兩不犧牲”的前提下,走“三化”協調發展的新路子,是中原經濟區建設最具特色之處,這是一條實事求是、科學發展、特色鮮明、為民惠民的生態文明建設之路。2013年河南省將深入推進重點領域節能降耗,實施一批節能重點工程,降低資源能源消耗強度。加快推進迴圈經濟試點省建設,建立一批國家級迴圈經濟示範市縣、園區和企業。嚴格環保準入和汙染物排放標準,推進城鎮汙水垃圾處理和火電、水泥、鋼鐵企業脫硫脫硝等工程建設。全面啟動丹江口庫區水質保護專案,保持庫區良好水質。完善環境自動監控系統,加強環境質量監測網路建設,新增洛陽等5個省轄市開展PM2.5監測。加強農村環境連片綜合整治,控制面源汙染。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落實生態省建設規劃,實施林業生態省建設提升工程,加快構建“四區三帶”生態網路。 經省政府批准,省發改委會同省環保廳、省林業廳等部門歷時兩年編制完成的《河南生態省建設規劃綱要》提出,通過20年的努力,著力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大力發展生態經濟、改善生態環境、培育生態文化,到2030年全面完成生態省規劃建設任務。根據《綱要》提出的主要目標和任務,河南生態省建設將著力構建六大體系:一是構建綠色高效的生態經濟體系,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具有河南特色的生態經濟體系;二是構建可持續利用的資源支撐體系,增強資源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保障能力;三是構建全防全治的環境安全體系,切實加強環境監管,建立環境總量預算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跨流域、跨區域的汙染聯防聯控、跨界防治機制;四是構建山川秀美的自然生態體系,形成多層次、網路化的自然生態安全格局;五是構建環境友好的生態人居體系,為居民提供便利、舒適、優美和有益於健康的城鄉人居環境體系;六是構建健康文明的生態文化體系,努力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建立人與自然和諧、良性互動的關係。
河南生態省建設將分為三個階段實施推進:“十二五”為全面建設階段,生態省建設全面啟動;“十三五”為深入推進階段,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將基本步入協調發展的軌道,生態省建設的主要目標和任務基本完成;2021~2030年為完善提高階段,經濟社會與人口、資源、環境將得到協調發展,生態省建設的主要目標和任務全面完成。
三、“十二五”規劃期和今後生態文明建設重點方向
無論是從發展的前景和發展的國際環境看,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面臨著許多的挑戰,但是隻要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和生態建設的關係,找到兩者互惠互利的契合點,這些挑戰就能轉化為現實的發展機遇和未來的樂觀前景。近幾年,全球經濟區域性危機頻發,整體低迷,各國都處在傳統經濟發展的困局中,受到了生態資源的約束。繼黨的十七大報告和“十一五”規劃之後,“十二五”規劃提出,今後五年,要確保科學發展取得新的顯著進步,確保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實質性進展。堅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方式的重要著力點。深入貫徹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節約能源,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強度,發展迴圈經濟,推廣低碳技術,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十二五”期間生態文明已從哲學概念轉變為經濟社會領域的一項戰略任務,在省域層面取得廣泛共識,意味著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獲得了實踐層面的落腳點。在“十二五”規劃中,我國31個省***區、市***中將生態文明建設明確寫入規劃的有26個,把“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加快生態文明建設”、“提高生態文明水平”等寫入指導思想的有6個,寫入發展原則和目標的有13個,以“生態文明建設”為題進行專篇規劃的有10個。大多數省明確提出未來五年生態文明建設的思路和重點,強調以生態文明的理念指導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普遍將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加強生態建設、加強資源節約和管理、大力發展迴圈經濟、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和建立防災減災體系等作為“十二五”時期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內容。這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行政上的有力支援。
主要參考文獻:
[1]姚燕,李東方.生態文明:從理論到行動[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2.10.
[2]習諫.關於河南省生態文明建設功能區域的研究[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2006.5.
[3]環保部官網.
篇二
《淺議生態文明建設》
[摘要]現階段我國的發展面臨著日益嚴重的資源環境問題,黨的報告針對這一問題單列一個部分闡述生態文明建設,強調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建立保護生態文明的制度體系,實現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生態文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學發展觀
[中圖分類號]F06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6432***2012***52-0058-02
我們黨在十七大報告中首次將“生態文明建設”寫進黨的行動綱領,在剛剛結束的黨的報告中又第一次單列一個部分來闡述生態文明建設,由此可見生態文明建設已成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不可缺的組成部分。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場包括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價值觀念在內的世界性革命,是不可扭轉的世界發展趨勢,是人類社會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後進行的一次重新選擇。
1生態文明建設提出的背景
現階段,我國發展面臨著日益嚴重的資源環境束縛。石油的對外依存度已上升到56.7%,許多重要的礦產資源的對外依存度也在快速提高,耕地已接近18億畝紅線。環境狀況總體惡化趨勢還沒有得到根本遏制,部分城市和一些重點流域水汙染嚴重等。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幾乎都是以環境汙染和資源的大量消耗以及生態破壞為代價的。據有關資料統計,中國創造1萬美元價值所消耗的原料是日本的7倍,美國的近6倍,印度的3倍。目前中國仍有61%的城市沒有汙水處理廠,不足20%的城市生活生產垃圾能夠按環保的方式處理,1/3的土地遭遇過酸雨的襲擊,七大河流中一半以上的水資源完全不可用,1/4的中國人沒有純淨的飲用水,1/3的城市人口不得不呼吸被汙染的空氣。據中科院估測,目前由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造成的損失已佔GDP總值的15%,超過了9%的經濟增長。我們面臨著殘酷的社會現實:人口包袱沉重、自然資源不足、生態系統破壞、環境質量下降。這意味著環境危機正在越來越嚴重地制約經濟發展,成為吞噬經濟成果的惡魔。事實已經證明,人類的發展應該是人與社會、人與環境、當代人與後代人的協調發展。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要講究代內公平,而且要講究代際之間的公平,亦即不能以當代人的利益為中心,為了當代人的利益而不惜犧牲後代人的利益。而必須講究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牢固樹立起可持續發展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
2生態文明建設的含義
生態文明可以分為廣義和狹義的兩種。廣義的生態文明是指的人類社會繼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後的新型文明形態。它以人與自然協調發展作為行為準則,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態機制,實現經濟、社會、自然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這種文明形態表現在物質、精神、政治等各個領域,體現人類取得的物質、精神、制度成果的總和。狹義的生態文明是指的與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併列的現實文明形式之一,著重強調人類在處理與自然關係時所達到的文明程度。
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是從“人統治自然”轉變為“人與自然協調發展”。在政治制度領域,環境問題進入政治結構、法律體系,成為社會的中心議題之一。在物質形態領域,創造新的物質形式,改造傳統的物質生產領域,形成新的產業體系,如迴圈經濟、低碳經濟、綠色產業等。在精神領域,創造包括環境教育、環境科技、環境倫理,提高環保意識的生態文化形式。
生態文明與其他文明形態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首先,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離不開社會主義的生態文明。沒有良好的生態環境,人類就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質享受、政治享受以及精神享受。沒有生態安全,人類就會陷入最深刻的生存危機之中。從這個角度分析,生態文明是其他文明形態的基礎和前提。其次,人類本身是建設生態文明的主體,必須把生態文明的內容和要求在人類的法律制度、思想意識、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中體現出來,並將其作為衡量人類文明程度的一個基本指標。換句話說就是,建設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內在地要求社會經濟與自然生態的平衡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建設社會主義的政治文明,內在地包含著保護生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法規;建設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內在地包含著環境保護和生態平衡的思想觀念和精神追求。
3生態文明建設的指導思想
生態文明建設的指導思想是科學發展觀,從思想意識上必須實現三大轉變:①必須從傳統的“向自然宣戰”、“征服自然”等理念,向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轉變;②必須從粗放型的以過度消耗資源破壞環境為代價的增長模式,向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模式轉變;③必須從把增長簡單地等同於發展的觀念、重物輕人的發展觀念,向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核心的發展理念轉變。
生態文明建設與科學發展觀之間的一致性可以從兩個方面理解:①科學發展觀的首要意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生態文明建設的提出,恰好體現了以人為本。②我們的發展必須要走文明發展的道路,無論是從人與自然的和諧、環境的保護,還是從資源的節約利用上,無論是從發展的質量還是從發展的可持續性來講,都必須走這條路。提高到“文明”的高度,是對科學發展觀的昇華。
4生態文明建設的路徑選擇
4.1加強生態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生態道德素質
生態道德素質是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精神基礎。只有培養好全民族的生態道德意識才能使人們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成為自覺的行動,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生態保護的問題,才能為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建設打下夯實的基礎。因此,在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過程中,必須牢固樹立起人對自然的道德義務感,養成良好的“生態德性”。特別是我們要抓好學校在這方面的教育,培養和提高下一代的生態道德意識,幫助在校學生樹立環境生態觀、環境資源觀和環境道德觀。 4.2轉變生產方式,發展生態產業對現行的生產方式進行生態化改造是推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途徑。我國發展生態產業的重點是要建立起既節約資源環境,汙染又少的經濟體系,沿著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的道路發展。我們還要儘量關停並轉那些能源消耗大、經濟效益差、環境汙染嚴重的企業。此外,我們還要重視生態旅遊業和環保產業的發展。
4.3實施生態工程,全面推進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治理
生態工程是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結合中國的自然、經濟和社會特點,首先應重點解決危害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社會最為關心的環境問題:
①加強對城鄉飲用水水源的保護,加強對工業廢水和城市汙水的生態處理,抓好重點流域、區域、海域的汙染防治工作。②抓好退耕還林還草和植樹造林工程,特別是北京地區風沙源治理、天然林保護和沿海防護林等生態工程建設。③防治大中城市空氣汙染、危險廢物汙染,防止生態破壞。④加快自然保護區、環境優美城市和生態省***市、自治區***的建立工程。⑤繼續推進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⑥在鼓勵使用可再生資源的同時,控制可再生資源的利用率不能超過其再生和自然增長的限度,提倡少用或不用不可再生資源,防止資源驟減,力爭全面推進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治理。
4.4完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政策體系和法律體系
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不僅需要道德力量的軟約束,也需要政府和權力機關出臺必要的政策、制定相關法律法規來進行推動。要建立綜合決策制度,用政府權威來保護生態環境。特別是在制訂規劃、計劃及重大經濟行為的過程中,有效發揮政府綜合決策的作用,將生態環境目標與經濟發展目標結合考慮,以從根本上解決對生態的危害問題。要適時出臺相關政策,用巨集觀調控手段引導生態建設的積極性。要充分發揮環境和資源立法在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的約束作用。要加大執法檢查的力度,努力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切實維護法律的尊嚴。
總之,建設生態文明,是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汙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李一含?論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觀[J].企業家天地,2012***3***?
[2]王雨辰?論生態學馬克思主義與社會主義生態文明[J].高校理論戰線,2011***8***?
[3]田文富?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及其建設探析[J].廣西師範大學學報,2008***44***?
[作者簡介]劉拓知***1978—***,女,湖南湘潭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低碳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