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城市園林植物配置方法
摘要:隨著各地園林綠化建設步伐的加快,植物配置的重要因素越來越受到重視,植物可以與大自然很好地協調,將歷史文化內涵再現出來。本文結合筆者多年園林工程設計實踐,闡述了園林植物在城市綠化中的實際應用,並對園林中植物種類的選擇所產生效益及應注意的問題從專業角度進行了分析探討。
關鍵詞:城市園林;植物配置
在園林綠化中觀賞效果和藝術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園林植物的選擇和配置。如果不注意花色、花期、葉色、樹形的搭配。隨便栽上幾株就顯得雜亂無章.景色大為遜色;另一方面,園林植物品種豐富,形形色色,有的種類在一年中僅一次特別有效,或者在開花期、或者在結果期。因此,從園林植物特有的觀賞性考慮。要求我們研究園林植物配置,以便創造優美長效的植物風景“藝術團”。
1 樹種選擇
一個城市的文化歷史在園林植物的配置上的能夠得到具體體現,如北京香山紅葉***黃櫨***、杭州柳浪聞鶯***垂柳***,都是與城市的歷史文脈緊密聯絡的。在園林植物樹種選擇上,首先應遵循適地適樹、植物多樣性的原則,同時還要考慮市花市樹、珍貴樹種、古樹名木的保護利用。城市的骨幹樹種***基調樹種***應以鄉土樹種為主,適當選用已馴化的外來樹種。市花市樹是一個城市的居民經過投票選舉並經過人大會審議通過,受到大眾廣泛喜愛的植物品種,也是比較適應當地氣候、地理條件的植物。它們本身所具有的象徵意義也已上升為當地文明的標誌和城市文化的象徵。如淮北市的梅花代表著高潔、堅強、謙虛的品格,給人以立志奮發的激勵。名樹名木是指城鄉範圍內樹齡在百年以上的樹木,具有科研、歷史價值和紀念意義的、珍稀列級保護的、樹形奇特罕見的樹木以及在園林風景區起重要點綴作用的樹木。
2 植物配置藝術手法
現代植物配置求群落景觀, “師法自然”植物造景利用喬、灌、草形成樹叢,樹群時更注意深淺兼有,若隱若現,虛實相生,疏落有至,開朗中有封閉,封閉中闢開朗,從無形之虛造有形之實,體現自然環境美。配置藝術手法可試論如下。
2.1 考慮植物的生態習性
植物生態美首先要保證植物生長良好,因此進行植物配置時,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使植物正常生長,充分發揮其觀賞特性。植物配置時要掌握每種植物的生態學和生物學特性。如落葉、常綠之分,慢生、速生之分,喜陽、耐陰之分,喜酸性與耐鹼之分,耐水溼、喜乾旱等等一系列。水池應種溼生植物如:落羽杉、垂柳、池杉、楓楊等,牆陰處應植女貞、竹等耐寒植物,背陰且能略受陽光之地栽杜英、山茶等。杜鵑要求一定的遮蔭環境,一般在大喬木下的杜鵑開花,生長都較好。
2.2 充分運用植物的觀賞寓意來表現意境美
意境美是中國古典園林的藝術,運用植物材料來創造園林意境。如松竹梅的“歲寒三友”,梅蘭竹菊的“四君子”,紅豆的相思,垂柳的惜別,松柏的蒼勁,竹之虛以有節,梅之獨傲霜雪,蘭之幽幽清香,蓮荷的吉祥如意等等採寓意造景。選擇不同的樹種,創造不同的景觀效果,感受不同的寓意,從觀賞植物的形態美到植物的意境美。
2.3 充分表現植物景觀的色相和季相
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顏色,如針葉林呈藍綠色,常綠闊葉林呈深綠色,銀白楊呈現碧綠與銀白交相輝映的色相,掌握不同的種群的色相,合理配置交換的林相。在我國在較長的植物生長期內,用較多的品種,滿足對色彩的需求顯示出相變化,按照植物的季相和不同花期的特點創造園林時序景觀,使在不同的季節,在同一地區產生不同群落形象。春夏時節鮮花錦簇,二月蘭、山桃、迎春、連翹等。早春競爭花開,月季、桃花、梨花、櫻花等相繼綻放。形成春季繁花似錦,夏季綠樹成蔭,秋季碩果累累,冬季枝幹遒勁,四季演變的園林景觀。
2.4 要根據環保的要求選擇樹種
在眾多的樹木之中,有許多不光具有一般綠化、美化環境的作用,而且分別具有防風、固沙、防火、殺菌、隔音 吸滯粉塵、阻截有害氣體和抗汙染等保護和改善環境的作用。因此,在城市園林、綠地、工礦區、居民區配置林木時,應該根據各個地區環境保護的實際需要,配置適宜的樹木。例如,在粉塵較多的工礦附近、道路兩旁和人口稠密的居民區,應該多配置一些側柏、檜柏、龍柏、青桐、槐樹、懸鈴木等易於吸帶粉塵的樹木;在排放有害氣體的工業區特別是化工區,應該儘量多栽植一些能夠吸收或抵抗有害氣體能力較強的樹木,如廣玉蘭、海桐、構樹、棕櫚等樹木。
2.5 要根據綠地性質進行配置
各街道綠地、庭園綠化中,根據綠地性質,規劃設計時選擇適當樹種。如設計烈士陵園綠化,樹木選擇常綠樹和柏類樹,表示烈士英雄“堅強不屈” 高尚品德。在幼兒園綠化設計,選擇低矮和色彩豐富的樹木,紅花繼木、金葉女貞、十大功勞由紅、黃、綠三色組成,帶來活潑氣氛。還要考慮不能選擇有刺、有毒的樹木。如夾竹桃、構骨等樹木。
3 植物配置的應用及注意事項
一些植物要求光照充足,例如美國紅櫨要求全光照才能體現色彩美,一旦處於半陰或全陰條件下,則失去彩色效果。金葉女貞、紫葉小檗在越強光照下,葉片色彩越鮮豔:溫度也是一個影響因子,研究表明積溫與花色素的含量呈負相關。如紫葉棒子是樺木科棒屬的一個彩色變種,喜冷涼,溼潤,一旦處於乾熱條件下葉色就會褪失。其次,在植物配置時應注意彩色植物之間及與背景植物之間的色彩搭配要符合美學原則,以期獲得最佳觀賞效果。再次,應注意彩色植物的養護管理工作,植成曲線或圖案的彩色植物應定期整形修剪,使其造型與環境之間協調,以達到其特殊的美化功能。植物配置要做到以下幾點。
3.1 因地制宜
我國地域遼闊。所以我們應該根據地區的氣候特點,不同的立地條件以及公園綠地、風景點、建築物的性質、功能和造景的要求,充分利用現有綠化基礎,合理地選擇樹種。力求適地適樹,科學地、有機地合理搭配,栽培成各種型別的植物群落,組成多樣的園林空間和園林景觀,達到即綠化又美化的效果,以滿足遊憩和賞景等多種活動功能的需要。
3.2 因時制宜
植物配置的近遠期結合問題:要使遠期綠化效果好。就要選用一些壽命長、生長速度慢的針葉常綠樹種。要使近期綠化效果好,就要選用一些速生樹種,還應該注意喬木和灌術的比例。植物配置中的季相變化中的色彩變化最主要。正因為如此秋色葉樹種在城市園林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有些樹種群體效果好,個體效果一般。如:黃櫨、火炬樹、鹽膚木等;而另一些樹種群體效果好,個體效果也很好,如銀杏、雞爪槭、鵝掌楸等。
3.3 因材制宜
植物配置要根據植物的生態習性和觀賞特點.全面考慮植物在造景時的綜合作用。結合立地條件和功能要求合理佈置。例如:棕櫚的樹冠自然整形,通透性好,種於水邊,尤其椰子等樹幹能彎曲的種類,可在水中形成優美的倒影。
3.4 因景制宜
植物是純林還是混交,是孤植、叢植、還是片植、對植、行植、籬植,都要園景主題的需要而選擇。以亭旁植物的配置為例:其配置方法有二:第一種是將亭建在樹叢中,若隱若現,令人有深幽之感;第二種是在亭旁孤植少數大喬木,以為陪襯,同時再輔以低矮的花木。園林植物與建築的配置。會產生很大的影響。配置得體,可收相互因借、揚長避短之效。體現了自然美和人工美的結合,使景點變得更為完美;反之,則相互妨礙。弄巧成拙。
4 結語
園林植物配置,應適地適樹,近遠結合,速慢生搭配,常綠樹和落葉樹按比例栽植,講究季相變化。在園林的景象構圖中,現代的城市園林景觀以園林植物造景為主,植物景觀是人們感受最為直接的景緻。也是唯一能使人們感受到生命變化的風景。其景觀的豐富度,會對人們的生活和精神產生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美·阿諾德·伯林特,環境美學——環境美學譯叢[M]張敏,周雨譯:長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6
[2]趙兵.園林工程學[M].北京:林業大學出版社.2003
[3]園林工程施工技術規範[S].北京:銀聲音像出版社.2004
關鍵詞:城市園林;植物配置
在園林綠化中觀賞效果和藝術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園林植物的選擇和配置。如果不注意花色、花期、葉色、樹形的搭配。隨便栽上幾株就顯得雜亂無章.景色大為遜色;另一方面,園林植物品種豐富,形形色色,有的種類在一年中僅一次特別有效,或者在開花期、或者在結果期。因此,從園林植物特有的觀賞性考慮。要求我們研究園林植物配置,以便創造優美長效的植物風景“藝術團”。
1 樹種選擇
一個城市的文化歷史在園林植物的配置上的能夠得到具體體現,如北京香山紅葉***黃櫨***、杭州柳浪聞鶯***垂柳***,都是與城市的歷史文脈緊密聯絡的。在園林植物樹種選擇上,首先應遵循適地適樹、植物多樣性的原則,同時還要考慮市花市樹、珍貴樹種、古樹名木的保護利用。城市的骨幹樹種***基調樹種***應以鄉土樹種為主,適當選用已馴化的外來樹種。市花市樹是一個城市的居民經過投票選舉並經過人大會審議通過,受到大眾廣泛喜愛的植物品種,也是比較適應當地氣候、地理條件的植物。它們本身所具有的象徵意義也已上升為當地文明的標誌和城市文化的象徵。如淮北市的梅花代表著高潔、堅強、謙虛的品格,給人以立志奮發的激勵。名樹名木是指城鄉範圍內樹齡在百年以上的樹木,具有科研、歷史價值和紀念意義的、珍稀列級保護的、樹形奇特罕見的樹木以及在園林風景區起重要點綴作用的樹木。
現代植物配置求群落景觀, “師法自然”植物造景利用喬、灌、草形成樹叢,樹群時更注意深淺兼有,若隱若現,虛實相生,疏落有至,開朗中有封閉,封閉中闢開朗,從無形之虛造有形之實,體現自然環境美。配置藝術手法可試論如下。
2.1 考慮植物的生態習性
植物生態美首先要保證植物生長良好,因此進行植物配置時,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使植物正常生長,充分發揮其觀賞特性。植物配置時要掌握每種植物的生態學和生物學特性。如落葉、常綠之分,慢生、速生之分,喜陽、耐陰之分,喜酸性與耐鹼之分,耐水溼、喜乾旱等等一系列。水池應種溼生植物如:落羽杉、垂柳、池杉、楓楊等,牆陰處應植女貞、竹等耐寒植物,背陰且能略受陽光之地栽杜英、山茶等。杜鵑要求一定的遮蔭環境,一般在大喬木下的杜鵑開花,生長都較好。
意境美是中國古典園林的藝術,運用植物材料來創造園林意境。如松竹梅的“歲寒三友”,梅蘭竹菊的“四君子”,紅豆的相思,垂柳的惜別,松柏的蒼勁,竹之虛以有節,梅之獨傲霜雪,蘭之幽幽清香,蓮荷的吉祥如意等等採寓意造景。選擇不同的樹種,創造不同的景觀效果,感受不同的寓意,從觀賞植物的形態美到植物的意境美。
2.3 充分表現植物景觀的色相和季相
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顏色,如針葉林呈藍綠色,常綠闊葉林呈深綠色,銀白楊呈現碧綠與銀白交相輝映的色相,掌握不同的種群的色相,合理配置交換的林相。在我國在較長的植物生長期內,用較多的品種,滿足對色彩的需求顯示出相變化,按照植物的季相和不同花期的特點創造園林時序景觀,使在不同的季節,在同一地區產生不同群落形象。春夏時節鮮花錦簇,二月蘭、山桃、迎春、連翹等。早春競爭花開,月季、桃花、梨花、櫻花等相繼綻放。形成春季繁花似錦,夏季綠樹成蔭,秋季碩果累累,冬季枝幹遒勁,四季演變的園林景觀。
2.4 要根據環保的要求選擇樹種
在眾多的樹木之中,有許多不光具有一般綠化、美化環境的作用,而且分別具有防風、固沙、防火、殺菌、隔音 吸滯粉塵、阻截有害氣體和抗汙染等保護和改善環境的作用。因此,在城市園林、綠地、工礦區、居民區配置林木時,應該根據各個地區環境保護的實際需要,配置適宜的樹木。例如,在粉塵較多的工礦附近、道路兩旁和人口稠密的居民區,應該多配置一些側柏、檜柏、龍柏、青桐、槐樹、懸鈴木等易於吸帶粉塵的樹木;在排放有害氣體的工業區特別是化工區,應該儘量多栽植一些能夠吸收或抵抗有害氣體能力較強的樹木,如廣玉蘭、海桐、構樹、棕櫚等樹木。
2.5 要根據綠地性質進行配置
各街道綠地、庭園綠化中,根據綠地性質,規劃設計時選擇適當樹種。如設計烈士陵園綠化,樹木選擇常綠樹和柏類樹,表示烈士英雄“堅強不屈” 高尚品德。在幼兒園綠化設計,選擇低矮和色彩豐富的樹木,紅花繼木、金葉女貞、十大功勞由紅、黃、綠三色組成,帶來活潑氣氛。還要考慮不能選擇有刺、有毒的樹木。如夾竹桃、構骨等樹木。
3 植物配置的應用及注意事項
一些植物要求光照充足,例如美國紅櫨要求全光照才能體現色彩美,一旦處於半陰或全陰條件下,則失去彩色效果。金葉女貞、紫葉小檗在越強光照下,葉片色彩越鮮豔:溫度也是一個影響因子,研究表明積溫與花色素的含量呈負相關。如紫葉棒子是樺木科棒屬的一個彩色變種,喜冷涼,溼潤,一旦處於乾熱條件下葉色就會褪失。其次,在植物配置時應注意彩色植物之間及與背景植物之間的色彩搭配要符合美學原則,以期獲得最佳觀賞效果。再次,應注意彩色植物的養護管理工作,植成曲線或圖案的彩色植物應定期整形修剪,使其造型與環境之間協調,以達到其特殊的美化功能。植物配置要做到以下幾點。
3.1 因地制宜
我國地域遼闊。所以我們應該根據地區的氣候特點,不同的立地條件以及公園綠地、風景點、建築物的性質、功能和造景的要求,充分利用現有綠化基礎,合理地選擇樹種。力求適地適樹,科學地、有機地合理搭配,栽培成各種型別的植物群落,組成多樣的園林空間和園林景觀,達到即綠化又美化的效果,以滿足遊憩和賞景等多種活動功能的需要。
3.2 因時制宜
植物配置的近遠期結合問題:要使遠期綠化效果好。就要選用一些壽命長、生長速度慢的針葉常綠樹種。要使近期綠化效果好,就要選用一些速生樹種,還應該注意喬木和灌術的比例。植物配置中的季相變化中的色彩變化最主要。正因為如此秋色葉樹種在城市園林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有些樹種群體效果好,個體效果一般。如:黃櫨、火炬樹、鹽膚木等;而另一些樹種群體效果好,個體效果也很好,如銀杏、雞爪槭、鵝掌楸等。
3.3 因材制宜
植物配置要根據植物的生態習性和觀賞特點.全面考慮植物在造景時的綜合作用。結合立地條件和功能要求合理佈置。例如:棕櫚的樹冠自然整形,通透性好,種於水邊,尤其椰子等樹幹能彎曲的種類,可在水中形成優美的倒影。
3.4 因景制宜
植物是純林還是混交,是孤植、叢植、還是片植、對植、行植、籬植,都要園景主題的需要而選擇。以亭旁植物的配置為例:其配置方法有二:第一種是將亭建在樹叢中,若隱若現,令人有深幽之感;第二種是在亭旁孤植少數大喬木,以為陪襯,同時再輔以低矮的花木。園林植物與建築的配置。會產生很大的影響。配置得體,可收相互因借、揚長避短之效。體現了自然美和人工美的結合,使景點變得更為完美;反之,則相互妨礙。弄巧成拙。
4 結語
園林植物配置,應適地適樹,近遠結合,速慢生搭配,常綠樹和落葉樹按比例栽植,講究季相變化。在園林的景象構圖中,現代的城市園林景觀以園林植物造景為主,植物景觀是人們感受最為直接的景緻。也是唯一能使人們感受到生命變化的風景。其景觀的豐富度,會對人們的生活和精神產生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美·阿諾德·伯林特,環境美學——環境美學譯叢[M]張敏,周雨譯:長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6
[2]趙兵.園林工程學[M].北京:林業大學出版社.2003
[3]園林工程施工技術規範[S].北京:銀聲音像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