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階統計師相關論文
隨著經濟不斷髮展,統計學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科學,可以說只要有數字的地方就存在統計。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析統計資料對農業生產的理論指導與實踐意義
我國是農業大國,我國的經濟發展離不開農業,而農業的發展離不開科學技術。隨著科技的進步,以市場為前提,更加合理的配置科技資源,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加大科技對農業生產的推動力,形成了農村經濟科學合理穩步向前的好勢頭。以科學技術理論為基礎,實踐與理論相互結合,在實踐中不斷的挖掘農業適用技術,將其與現代科學技術相互補充,相互結合,共同促進農業科技的發展。
一、統計資料要多地點、多實踐
由於地理因素的不同,一種科研技術不能滿足多地區的共同應用,這就要求我們在技術創新的同時,在我國不同地區,不同地域進行多方位的試驗示範。試驗示範要注意理論與實踐的互相結合,實驗與實驗之間互相對比,選擇最合理、最科學、最能促進農業生產的科技成果消化、引進和吸收。新技術應用要抓住地域特點再次進行反覆的實踐,仔細觀察、記錄、篩選以確定能夠合理有效的對農業生產產生推動作用,再由點到面的全面開展應用工作,促進地方農業飛速發展。將農業生產數字化,再把數字變成農業生產的理論指導,在二者相互轉化之間尋求突破與創新,結合實際情況,運用合理的科學技術解決創新與應用中出現的問題,抓住技術與實際結合的連線點,推動農業生產。
二、積極挖掘農業資料的有效功能,全方面的應用於農業生產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髮展,科技務農已經成為農業生產的主線。在科技務農的過程中,抓住科技與農業的銜接點,以數字作為主要指標,對農業生產一線的作物從播種到收穫進行全面、細緻地調查研究,加強對典型田塊實際生產地調查與研究,歸類各項資料進行反覆對比,整理出一套合理有效的生產指標。將總結好的生產指標以走訪的的形式與每村每戶進行實際比較,將調查結果歸類統計,以便達到精益求精的目的。這些資料不僅能夠使工作者直觀地瞭解實際農業生產情況,更能為以後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新技術的推廣與應用起到巨大的推動與指導作用。
2011年以來,沁縣為加快現代綠色有機農業發展步伐,引進了以瀋陽農業大學金忠華博士為首的博士專家團隊,建立了三微生物五環有機產業沁縣博士工作站。博士工作站利用三微五環生物有機技術提高糧、菜、肉、蛋、奶、果等農作物的產量和有機品質改良,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有效解決了農業發展中化肥利用率低,病蟲害嚴重,產品質量下降,農民增收困難等問題。
三、統計資料要具有高強度的實效性
隨著氣候、溫度、時間的推移,地域實際情況也是在不斷變化的。經過實際調查,專題研究,將生產性統計資料進行彙總,觀察其在實際生產當中的落實情況,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蒐集新的資訊以便全面瞭解實際生產情況的變化,及時地做出有效調整和改進。例如:沁縣次村鄉地處沁縣東南部,平均海拔1100米,屬典型的高山地區,土質是典型的紅土地,最適合種植小米。經過多年的實踐、多次的調研,結合歷年來主要農作物產量、產值等資料分析,並充分發揮次村鄉的地理優勢和小米種植歷史基礎,該鄉積極實施了“369”工程:建立全國有機食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打造“中國小米第一鄉”,讓1000戶種植戶年收入增收5000元,從而帶動全鄉農民受益。
在不斷地推廣實踐當中人們不難發現,及時的發現因時間性與地域性的不同而出現的相對應的問題只靠細緻的觀察與記錄是不能完全滿足的,還要把握好區域性與大局之間的聯絡。有力的掌握新技術的更替和農業生產的新動向,敢於創新,敢於制定有預見性的新措施,有效的與現階段農業生產的實際情況相結合促進農業生產,提高農村經濟發展。
四、市場經濟資料彙總與農業生產
一項新的農業科學技術地推廣過程當中,都離不開區域對比,示範對比一些相關的科學比較。為了更好更快地對新技術推廣與應用,有效的配置市場資
源,推動農業產業鏈的快速調整,提高市場經濟產出效益,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為了更快更準確地找出不同經濟在各時期各階段的新特點,以促進能夠符合市場經濟與農業科技的新對策的產生,採用市場經濟資料統計的分析方式,啟用農業生產與市場經濟有效結合,實現農業產業結構的進一步發展。
五、如何發現農民對農業科學技術的真實需求
切實的蒐集、記錄農業物資需求,經過反覆審查,整理出技物結合的統計資料,這樣總結出來的資料,其準確性是可以得到肯定的。以這樣的資料為參考標準,找出農業生產過程中對物資的實際使用量和新興農業技術推廣使用的覆蓋狀況。找出其中的客觀規律,在全國各地區之間進行對比,仔細體味各地區農業發展中的經濟狀況的不同,以及對新興農業科學技術的接受狀況從而準確把握農民對科學技術的真實需求。
六、如何加強農民對統計資料與科學技術相結合的信心
1.從實際角度出發。以實際的角度出發,只有農民看得到的實惠才能吸引農民對新興農業科學技術的應用,各地區應加強對新技術地推廣與宣傳,真心關心農民農業生產,切實的體會農民在生活生產中的困難,讓農民感受到通過新技術的應用能夠真正地改變實際生活狀況,只有這樣才能吸引更多的農民加強科技務農觀念,從而加強普及工作。在過去的各種調查表格中我們不難發現,科學技術的應用給農業生產帶來的巨大改變,從早期的糧食產量低再到現在的農業生產總值不斷提高,不僅能滿足我國人口對糧食的大量需求,還帶動了地區的經濟發展,提高了我國的國民生產總值。通過這些使農民切身體會到作為一個新時代農民的自豪,進而刺激農民對科學技術的需求,加大科技務農、數字化務農的普及,也只有科技務農普及率的提高,才能真正的發現農民對科學技術的真正需求,做好機務結合服務統計資料工作,推動農業發展,形成有效的良性迴圈。
2.科技務農順應時代發展。科技務農已經成為時代的主流,資料與科學技術相結合,提高農業生產總量,看得到的發展與看得到的實惠毋庸質疑。精準的資料可以使農民更準確地掌握農業生產的實際狀況,更快的發現生產中的問題,並採用先進的技術加以解決。使農民的生產問題能夠得到更好的解決,真實地感受到科技帶來的省時、省力、省人好處,積極投身到科技務農的行業中來。
總結
近年來國家不斷地加強對農民的補助,不斷地提高農民務農的積極性,加強農村合理化發展,普及科技務農的知識,將數字務農、科技務農的重要性深入到了我國廣大農民的心中,當然這些是遠遠不夠的,只有加強統計資料與農業科技的不斷髮展和不斷地創新,才能在新時期的農業生產中取得更加可喜的勞動成果,這不僅是國家的責任,更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
篇2
試論財政統計採用權責發生制的理論背景
1.現實經濟活動與經濟理論要求促進權責發生制的發展
現代權責發生制在微觀核算與巨集觀核算兩方面都佔據主流,既得益於現代經濟中信用的發達,也是經濟理論發展的客觀要求。在微觀上,權責發生制應用於企業簿記實務中,是企業理論與企業簿記理論發展的結果。以目前高度發展的企業財務會計體系為例,在現代企業理論的影響下,建立持續經營和會計分期兩個基本會計前提,運用權責發生制正確劃分了不同會計期間資產、負債、收入、費用等會計要素的歸屬,並通過應收、應付、預提、待攤等專案來記錄由此形成的資產和負債等會計要素,從而使得企業每期損益合理反映所有屬於本期的真實經營業績,並全面反映特定會計期間實際的財務狀況。相反,現金收付制僅僅反映有關現金流動情況,不能完全做到這一點。因此,權責發生制與現金收付制相比較,體現了其理論上的優越性與現實運用上的合理性。在企業會計等微觀經濟領域對權責發生制的形成與運用,為權責發生制適用於巨集觀經濟領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1954年,當聯合國開始在各個國家試行國民賬戶體系***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ing***這一巨集觀經濟核算體系時,曾經允許各國自行採用權責發生制與現金收付制等確認方法編制巨集觀經濟賬戶體系。然而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後,發覺權責發生制在巨集觀經濟狀況的記錄與反映方面同樣具有合理性,能夠更加全面反映一國在一定時期內的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等社會再生產過程,及一國內部與國外經濟體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例如,某一時期,一國的總產出並不僅僅是一國經濟體的銷售額彙總,應該包括在生產過程中形成而未被銷售的產品。因此,聯合國1968年的國民賬戶體系就明確宣佈拋棄現金收付制,而採用權責發生製為唯一的記錄經濟事件的時間。同時,在國際收支統計、貨幣與金融統計等巨集觀經濟核算體系中基本統一了用權責發生制記錄經濟事件的時間。權責發生制廣泛應用於微觀、巨集觀核算,不僅促進了微觀巨集觀核算相互間的比較轉換,也有利於不同巨集觀核算體系的協調一致。由此,權責發生製成為經濟簿記的絕對主流。
可見,現實經濟中權責發生制結合了現金收付制的合理內涵,實際上可以稱之為修正的權責發生制,是權責發生制適應經濟需要的進一步發展。
2.政府財政統計引入權責發生制的理論背景
2.1經濟理論中對經濟活動資料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
利用權責發生制記錄的經濟資料可能更符合分析的需要在早期的巨集觀經濟理論中,比較靜態分析佔有重要地位,當人們認識到y=c+s+t, y=c+g+i+ex-im等巨集觀經濟均衡公式的客觀存在後,往往認為可以通過調節即期政府購買、政府稅收來調節巨集觀經濟,因此,僅僅需要現金收付制下的政府財政統計資料就可以滿足經濟分析的要求。然而,當巨集觀經濟理論發展後,動態分析佔據了理論分析的主流地位,簡單的巨集觀均衡模型被複雜的動態均衡增長模型所取代,政府在動態模型中的角色不僅僅通過稅收、政府採購體現,還以提供公共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生產者面目出現,那麼,政府的收入開支、資產負債等資料就成為模型分析中不可缺少的資料,而現金收付制下的財政統計資料缺乏對政府資產負債等經濟活動的全域性刻畫,權責發生制下的資料更能符合理論模型的要求。同時,政府財政統計採用權責發生制後,有關政府活動資料將與巨集觀經濟核算***sna***等經濟資料
分析系統中相一致,使得經濟資料的同一性得到有效的保障,對經濟分析、預測質量的提高有促進作用。
2.2現代公共經濟學的發展,要求政府財政統計等財政核算系統採用權責發生制
上世紀60、70年代,公共選擇理論、制度經濟學理論的提出,為新公共管理運動提供了理論基礎,直接導致了政府財政核算體系的改革。而在現代財政學中最活躍的幾個研究方向上,都要求財政資料更能夠符合經濟體實際利益情況。比如,社會保障理論一直是現代財政學的熱點之一,傳統的社會保障制度在實施中採取現金收付制,造成了政府的隱性成本,使得歐美政府不得不面對沉重的養老金負擔。而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要求之一就是要政府採用權責發生制記錄政府與私人之間的債權債務關係,明確政府所承擔的責任。作為現代財政學的另一個熱點問題,新財政分權理論希望採用激勵相容機制設計等方法取代模擬市場競爭機制來分析各級政府之間的財政資源分配關係,必然要求採用權責發生制反映政府之間的複雜債權債務關係,而擯棄現金收付制。
3.中國財政核算改革中引入權責發生制的重要意義
目前,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和公共財政框架的構築以及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政府採購制度等改革的不斷深入,引入權責發生制已成為我國財政體制改革中的方向之一,有著重要的實際意義。
3.1可以恰當的反映與評估政府轉型
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政府和市場在社會經濟執行中的分工逐步明晰,政府職能的重點開始轉向公共品的提供。在這一轉型過程中,政府逐步退出競爭性投資領域,財政向綜合“管理”轉型,這需要有全面資訊作為決策依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反映財政資金運動的資訊,以及與上述資金運動相關的非財務資訊。與現金收付制相比,權責發生製為這種轉型提供了更好的支撐。一方面,權責發生製為基礎的政府財政統計使政府業績更加透明,有利於評價政府部門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權責發生制還能對政府部門擁有的各種資源進行準確反映,有利於政府部門的長期決策。
3.2有利於健全和完善政府財政核算資訊
長期以來,我國現金收付制下的財政核算內容主要是財政收支活動,沒有覆蓋政府控制的全部經濟資源資訊,權責發生制的引入將全面反映評價政府的財務狀況,提供及時和複雜的資訊,用以滿足資訊使用者的需求。諸如政府債務、擔保、養老金負債、拖欠、資產折舊等許多非現金交易和事項,在傳統的現金收付制基礎下,政府無法提供這方面的資訊,而權責發生製為這些經濟事項的確認和計量提供了可能。這將為政府財政風險控制、政府財政資源運用提供良好的資訊保障。當然,權責發生制的引入,對政府財政統計而言並不是一帆風順的事情,對核算人員而言需要時間、精力去學習掌握;對政府部門而言,是核算體系的重大改革,需要一定的成本去重新設計、執行新的系統;對政治家、社會公眾而言,需要重新理解財政核算資料的內容與涵義,並作出合理的判斷,這也許是新體系最需要下功夫的地方。
總之,在政府財政統計中採用權責發生製為記錄基礎,對我國財政體制改革的深化,改善政府治理結構,提高政府績效,建立現代“服務型”政府的有著積極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