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類本科生畢業論文
近些年來,金融對於國民經濟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也是國家之間競爭的核心之一。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談傳統金融業的理財產品
摘要:由於我國金融業未全面開放,利率未市場化,銀行業的壟斷造成了中國資金成本一直居高不下,極低的活期存款利率與較高的貸款利率之間存在一個較大的利息差需要彌補,由此產生了巨大的市場,既催生了地下金融等不規範現象,也成了網際網路理財產品出現的一個重要誘因。同時,基金行業產品和營銷模式亟待突破,監管環境發生變化,電商平臺走近基金,這些因素共同促進了以餘額寶為首的網際網路理財產品的面世。同時,由於監管尚未完善,風險控制仍有欠缺,相對活期存款的高利率能否可持續,以及這一新出現的理財產品是否會對傳統金融業產生顛覆性影響,仍是國內爭論不休的話題。
關鍵詞:金融業 理財產品 網際網路理財
通過研究網際網路理財的適用性來探索網際網路理財產品的優勢與不足,以近期網際網路理財產品在個人使用者層面的受歡迎為切入點,聯絡會計標準分析企業使用者是否適用網際網路理財來提高企業收益的問題;嘗試分析網際網路理財的發展方向,並尋找適用於企業級使用者的優化方案;藉助網際網路金融產品的出現與近期央行出臺規定加以限制,反思網際網路理財之路能走多久。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及分析
1、國外研究現狀:
在國外尤其是歐美髮達資本主義國家,由於利率高度市場化,網際網路理財的生存土壤很小,所佔的市場份額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因此國外對網際網路理財的關注較少。比較有代表性的是美國的Paypal。 Paypal類似於我國的支付寶平臺,1998年誕生後不到一年時間內就推出了美版餘額寶——Paypal貨幣基金。該基金通過聯接基金交給巴克萊旗下公司管理,0.01美元起申購,加上自動轉入,設計方便簡捷,2007年Paypal衝到規模鼎峰——10億美元,相當於當時一隻傳統中等規模的貨幣基金。
Paypal的發跡路線直接源自第三方支付市場的膨脹。2008年,Paypal的交易流水達到了600億美元,到2012年這一數字已達到驚人的1450億美元。網上使用Paypal的人越多,賬戶餘額就越大,也越有可能啟用自動轉入Paypal貨幣基金,畢竟,放在Paypal戶頭沒有一毛錢收益。餘額理財、網際網路金融,這些熱門詞彙儘管當時還沒有誕生,但美國人10年前就已經在實踐中玩透這些概念。
Paypal的安全性和流動性都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唯一的問題是收益率。誕生次年,美版餘額寶的年收益達到5.56%,漂亮地創下成立10餘年的最高潮,但2002年美國利率大幅下降後,2004年的收益只有1.37%。Paypal在低谷時期為了留住客戶,主動放棄了大部分管理費用來維持收益率。好在2005年至2007年收益率大幅上揚,該基金從低谷的1.16%又攀升至2007年的5.1%,助力美版餘額寶創造了消亡前的規模巔峰。
2008年金融危機後,美國貨幣市場基金收益普降至0.04%,僅為2007年高峰5%的零頭,甚至遠不如儲蓄賬戶2.6%的收益,這還是基金公司放棄管理費後的結果。早在2003年,基金公司就大方“補貼”過Paypal,但作用有效,Paypal在再也扛不下去,2011年7月29日,當它關閉當時規模為4.71億美元,收益正好也是0.04%,低收益也早已導致不少使用者用腳投票,倒閉時的基金規模比巔峰的10億元縮水一半還多。
日本也出現過網際網路金融理財產品,只不過時間不長就銷聲匿跡了。日本的樂天網站也曾推出一些專案,但主要是為了方便消費者購物而設立的,並沒有中國網際網路理財這麼高的收益,當然也沒有餘額寶這麼火爆。歸根結底,“餘額寶”在日本流行不起來,是因為政府出臺了保護投資者的法律。高利率就會帶來高風險,高風險就會產生社會問題,日本也的確出現過類似的社會問題。所以,後來日本政府為了防範社會問題的再度發生,建立了嚴格的監管制度,市場利率被壓得很低。
二、國內現狀
在國內,對網際網路理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3個方面。
網際網路理財的收益網際網路理財在國內屬於新生事物,在發展初期提供了較高的收益率,以其高於銀行十數倍的收益吸引大批散戶投資,但高收益是否可以持久,是否會出現一款新的收益超過如今的理財產品,仍是爭論不休的話題。
網際網路理財的風險。首先,當下網際網路理財產品的投資組成最主要的部分是貨幣基金,和其他型別的基金相比,貨幣基金的風險相對較低,並非毫無風險。但是據統計,貨幣基金出現虧損的天數屈指可數,因此虧損風險並非主要風險。除了收益風險,流動性風險也客觀存在,畢竟極端情況下會存在“擠兌”的情況。但是流動性風險同樣很小,理由如下:網際網路理財產品獨特的投資者結構,給它帶來了很大的安全性,即普通投資者的佔比要遠遠大於機構投資者。
另外,為了促進該基金的規模進一步穩定,阿里支付寶方面還採取了一個很有力的措施,即對餘額寶客戶轉入資金的規模做出限制,單日單筆不得超過5萬元,單月不得超過20萬元。這個措施從源頭上控制住了大額資金來申購該基金,調控投資者結構,極大地減少了風險。 此外,資金的性質—零錢—決定了該基金的流動性風險,極有可能會小於老式貨幣市場基金。該基金的設計目標定位即針對的是人數眾多、金額較小、原本就沒有打算投資基金的群體和資金,並且是用貨幣市場基金這種風險極低的產品去與之對接。因此,流動性風險也較小。
我覺得網際網路理財產品真正的風險來源於政策風險。由於政策對網際網路理財產品的形式並沒有明確規定,網際網路理財仍處於一個比較模糊的範圍內,倘若監管部門對此予以發難或者叫停,極有可能給網際網路理財產生毀滅性打擊。近期央行出臺針對移動支付的限制,極大打擊了使用者的信心,網際網路理財能走多久,值得深思。
網際網路理財產品對傳統銀行業乃至整個金融秩序的衝擊。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鈕文新的《取締餘額寶》的部落格。鈕文新所持的觀點是:餘額寶是“趴在銀行身上的‘吸血鬼’,是典型的‘金融寄生蟲’”,應當取締。同時,以餘額寶為首的網際網路理財產品的存在,表面上使投資者獲得了遠遠高於銀行活期存款的收益,但實際上暗中提高了銀行的融資成本,進而推高實體企業的貸款利率,對整個實體經濟都會帶來十分不利的影響。
鈕文新的觀點有道理,但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首先,網際網路理財的規模還較小,與銀行存款的比值微乎其微,因此對銀行的衝擊也較小;其次,在網際網路理財產品出現之前,銀行貸款利率也並沒有因為活期存款利率的低下而降低,因此,實體經濟因為網際網路理財產品的出現而導致的融資成本大幅升高的情況也難以出現。再者,活期存款利率和貸款利率之間的巨大市場空缺仍需要一款甚至多款金融產品來彌補,畢竟往利率高的地方流動是資金的天性。
總的來說,網際網路理財對於國外並非一個新生事物,且由於國外金融市場的完善,投資渠道較多,網際網路理財在國外市場很小。但網際網路理財產品在我國甫一出現,就受到大力追捧,贊同者也有,反對這也有,足以說明這一新生事物屬於爭議比較多的型別,值得換一個角度去分析與研究。
>>>下頁帶來更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