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圖騰崇拜

  侗族是中國的一個少數民族,是先秦百越支系之一。居住區主要在貴州、湖南和廣西壯族自治區的交界處,湖北恩施也有部分的侗族居住。侗族人口總數約為296萬人***2000年***,2010年第6次人口普查,侗族人口為287萬人。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了相關的知識,希望對大家有用。

  

  龍是古人想象出來的動物神,它的原型之一是蛇。龍是中華各民族共同崇拜的圖騰。

  侗族是古越人之後,在古越人那裡,龍蛇是他們的圖騰。侗族承襲了對龍蛇圖騰的崇拜,後來又演化成龍神。龍的形象在侗族地區很普遍。在侗族的村寨和“款”組織的旗幟上,多繡有“飛龍穿雲”的圖案。

  侗族是從古代“百越”族中發展而形成的一支民族,古歌《祖宗入村》中說“我們是越王的子孫”。

  而古越族盛行紋身之俗;“古代越族以紋身象龍著稱,其心靈生活亦受龍蛇一信念所支配”,這是古越先民在難以想象的漁獵中生活,他們發現蛇蟲猛獸無時無刻不在威脅著他們的生存與發展,他們在長年的生產中以物飾身、塗抹蛇圖“象龍”偶然得以“避龍蛇之害”的機會,使他們認識了紋身的必要性而最終認為找到“取性”龍蛇之方,於是自此“紋身,刻畫其體膚之上。源於生產技能的紋身而後發展成為了社會意識。

  以蛇為圖象的群體發展成為強大的蛇氏族後,逐漸加入鱷、魚、鱉甚或羊、鷹等氏族,組成部落聯盟,複合成為”龍“的族徽,致使侗族的龍圖騰保持到現在。

  侗族民族歷史

  對於侗族的歷史源流,是從古代百越的一支發展而來的。侗族現在居住的這個地方,春秋戰國時期屬於楚國商於***越***地,秦時屬於黔中郡和桂林郡,漢代屬於武陵郡和鬱林郡。魏晉南北朝至隋代被稱為“五溪之地”,唐宋時期被稱為“溪峒”。從古至今,這個地方歷代以來都是少數民族活動的地區。從歷代的文獻看,春秋到秦漢,在這裡活動的有“越人”、“黔中蠻”、“武陵蠻”;魏晉南北朝至唐宋時,這裡的少數民族被侮稱為“五溪蠻”或“蠻僚”,唐宋時又被侮稱為“溪峒州蠻”。

  這個族群在南北朝時期被稱為“僚”。到唐宋時期,僚人進一步分化出包括侗族在內的許多少數民族。宋人朱熹《記“三苗”》中說:“頃在湖南時,見說溪峒蠻徭略有四種:曰僚、曰仡、曰伶,而其最捷者曰苗。”這裡出現的“伶”,就是前面宋史和陸游著述中提到的“仡伶”和“仡覽”。到了明代,儘管侗族已從僚人當中分離出來,但還有人把侗族稱為“僚”。如明末鄺露在所著《赤雅》中說:“侗亦僚類”。清代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則說:“峒僚者,嶺表溪峒之民,古稱山越,唐宋以來,開拓浸廣。”從而把侗、僚、越幾種稱呼串連起來。

  清初實施“改土歸流”,清朝對侗族人民進行直接統治,土地日益集中,進入封建地主經濟發展階段。但是,侗族社會內部某些氏族組織殘餘,例如以地域為紐帶具有部落聯盟性質的“合款”,仍普遍存在。每個氏族或村寨,皆由“長老”或“鄉老”主持事務,用習慣法維護社會秩序。“合款”分大小。“小款”由若干毗鄰村寨組成;“大款”由若干“小款”聯合。“小款首”由寨內公推,“大款首”由“小款首”商定。共同議定的“款約”必須遵守,款民大會是最高權力組織,凡成年男子均須參加,共議款內事宜。這種組織一直儲存到清朝末期和中華民國初期。

  侗族宗教信仰

  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古樹、巨石、水井、橋樑均屬崇拜物件。以女性神“薩歲”***意為創立村寨的始祖母***為至高無上之神,每個村寨都建立“薩歲廟”。以雞卜、草卜、卵卜、螺卜、米卜、卦卜測定吉凶。有的地方受漢族影響,還信漢族的一些神。相信靈魂不死。佛教也有流傳,有庵堂寺廟,但信奉的人不多。基督教、天主教也曾傳入,但信奉者也不多。

  侗族文化藝術

  侗族的文化藝術豐富多彩、有“詩的家鄉,歌的海洋”之美譽。侗族詩歌的韻律嚴謹,題材廣泛,情調健康明朗,比喻生動活潑。其中抒情詩歌優美細膩,真摯熱情。;敘事詩歌委婉曲折,含意深長,是侗族民間文學的一項極為珍貴的文化遺產。詩歌歌詞多以人類起源、民族遷徙和習慣法為題材,具有史料價值。以《珠郎娘姆》、《莽歲》、《三郎五妹》、《蟬之歌》等流傳最廣。音樂曲調既多又美。一領眾和、多聲合唱的“大歌”聲音洪亮,氣勢磅礴,節奏自由。琵琶歌,因以琵琶或加“格以琴”***侗語稱ki212,俗稱牛腿琴***伴奏而得名,曲調歡快流暢,為侗族所特有。民間的故事傳說,題材廣泛,形式多樣,情節曲折,引人入勝,表現手法富於浪漫性,體現了侗族人民豐富的想象力和追求光明、戰勝邪惡的善良願望。侗戲是由原有的敘事說唱發展起來的,始於19世紀初,相傳是黎平侗族吳文彩***約1798~1845***所創。臺步簡單,動作純樸,曲調唱腔多樣。演唱時,用胡琴、“格以琴”伴奏,擊鑼鈸鼓鬧場,著侗裝,不畫臉譜,富有濃厚的民族色彩。侗族民間舞蹈,有“哆耶”、蘆笙舞和舞龍、舞獅等。“哆耶”是群眾性的集體歌舞,或男或女,彼此互相牽手搭肩,圍成圓圈,邊走邊唱。蘆笙舞是由舞者吹奏蘆笙邊吹邊舞的集體舞蹈。樂器除上述者外,還有侗笛、嗩吶等。一領眾和、多聲合唱的侗族“大歌”巨集亮磅礴而自由。以琵琶或加“格以琴”伴奏、曲調歡快流暢的琵琶歌亦為侗族所特有。始於19世紀初的侗戲由原有的敘事說唱發展起來,臺步簡單,動作純樸,曲調唱腔多樣,著侗裝,不畫臉譜,富有濃厚的民族色彩。手工藝品有挑花、刺繡、彩繪、雕刻、剪紙、刻紙、藤編、竹編。刺繡是侗族婦女擅長的工藝,她們有服飾上刺繡各種圖案花紋、人物、禽獸、花卉、草蟲,形象生動,色彩絢麗而調和。銀飾有頸圈、項鍊、手鐲、耳環、戒指、銀簪、銀花。紡織品有侗錦、侗帕、侗布。先用靛染,後塗蛋白的“蛋布”,顏色鮮亮,為侗族固有衣料。

  鼓樓、風雨橋是侗家建築的典型代表。侗族擅長石木建築,鼓樓、風雨橋是其建築藝術的結晶。鼓樓為木質結構,以榫頭穿合,不用鐵釘。有三、五層以至十五層,呈4面或6面8面倒水,高4~5丈,飛閣重簷,形如寶塔,巍峨壯觀,是族姓或村寨標誌,也是公眾集會的議事場所。風雨橋是石墩木橋,長廊橋道,橋亭重瓴聯閣,雄偉壯麗,以三江縣的程陽橋最負盛名,已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的文物單位。

  侗族刺繡

  由中國文化部、山東省政府聯合主辦的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在山東濟南舜耕國際會展中心隆重舉行。三江縣侗族刺繡、侗族織錦2個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參加博覽會,並獲得了“優秀組織獎”,三江縣的石侗娟、石漢群獲得了“傳承人展示獎”。

  侗族刺繡以其獨特的製作工藝、富有民族特色的圖案、豐富深刻的文化內涵、亮麗和諧彩、高雅凝重的品質和鮮明的民族風格,成為中國有名的繡品之一。在博覽會上,侗族織錦、侗族刺繡的製作技藝,精美無比的織繡工藝吸引了數萬觀眾到廣西展區參觀。

  侗族刺繡的藝術品繁多,頭巾圖案、嬰兒揹帶、婦女胸兜、布花鞋、鞋墊、菸袋、挎包刺繡等內容相當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