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青蛙圖騰的崇拜大全

  古壯人也不例外,他們依照自巳的目的和願望去幻想,給青蛙賦以種種非他們本身實際所有的力量和功績,表現了對青蛙的極大崇拜。這在今天流傳著的許多民間傳說中可見—斑。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壯族青蛙圖騰的崇拜,希望你喜歡。

  壯族青蛙圖騰的崇拜

  目前,在右江地區尤其是東蘭、鳳山流傳的《螞拐歌》就是個明顯的證據。《螞拐歌》的內容是這樣的:從前,有個通情達理的人,名叫東靈,他的媽媽病死了,當時盛行著吃人肉的習慣,東靈生怕別人來吃母親的肉,就不讓媽媽病死的訊息傳出去,還把母親的屍體藏起來。當時東靈的心情是十分沉重的,既悲傷又擔憂。而屋邊的螞拐卻不曉得東靈的心情,在那裡拼命地叫喚,噪得東靈好不難受。於是東靈煮了三鍋滾水,把螞拐全都澆死了。螞拐死後,天下發生了一場酷旱,“三年不見一滴霧,九年不見一滴露,鳥造窩河床,魚生腳爬樹,”江河涸乾,草木枯焦,人類瀕於絕滅。人們喊天天不應,喊地地不靈,就去找始祖布洛陀,布洛陀說:“螞拐王是雷王的兒子,你們傷害了它,雷王生氣,就不再給地上降雨了。”於是,人們又依照布洛陀的吩咐,把螞拐的屍體找回來,對它進行祭拜,把它的靈魂送上天去,用這種行動表示對雷王賠禮道歉。這樣—做,果然奏效,當即天上雷聲隆隆,嘩嘩地下起雨來。在這個《螞拐歌》中,螞拐被人們視為只可敬不可侵犯的“雷王的兒子”。在解放前的寧明、崇左、扶綏等地區還流傳有一種類似於瑤族的搬瓠龍犬傳說,說青蛙曾替一個國王打退鄰近部落的攻打,保衛了國王的社稷,後來國王背信棄義,用計殺害了螞拐。在這個傳說中,螞拐被尊為最勇敢善戰的一位英雄。“......未開化的自然人不但使自然具有人的動機、癖好和情慾,甚至把自然物看成真正的人”,在以上這些壯族青蛙傳說中,青蛙被認為是與人自己一樣具有意識、意志、需要、願望和情慾,而被加以人格化。而且,“人不僅不把自己同動物對立起來,反而在很多場合下願意承認動物高人以登”,從上面提到的關青蛙傳說中,可以看到壯人對青蛙的崇拜也達到了這種程度。

  壯族青蛙圖騰,還可以從風俗習慣中找到根據。據社會調查材料證明,老—輩壯人非常崇敬青蛙,許多地方的壯人不準殺蛙,甚至不準小該亂捉,否則就要受到嚴厲的斥責。老人在田間遇到它,都要小心地繞道而行。解放前後,東蘭、鳳山、田東、來賓等不少地方仍禁捉禁殺;田東縣檀樂村壯族還有禁吃青蛙的習俗。

  壯人居住在嶺南一帶,處於亞熱帶地區,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在攝氏二十度左右,夏季日照時間長,冬天很少見霜雪,常年雨量亦在3000毫米上下,而且集中春夏。這種自然條件對發展農業生產很有利,因此很早的時候壯族人民就發展了農業,成為一個以農業為主的民族。氣溫的適宜、雨量的充沛固然有利於生產,給古壯大帶來歡樂,但是自然現象是變化多端的,例如:變幻無窮的天空和氣象,一時紅日當頂,和風拂面,萬里晴空,一時烏雲密佈,狂風驟雨,雷雨交加,這對原始人來說是多麼不可思議,而據史書記載,在壯人居住地區,颱風登陸,狂風暴雨,山洪暴發,淹莊稼,以及天旱酷熱,禾苗枯槁,這種一澇一旱的現象並不乏其見,它極大地危及古壯人的生產和生活。那該怎麼辦呢?“自然界的變化,尤其是那些最能激起人的依賴感的現象中的變化,乃是使人覺得自然是一個有人性的、有意志的實體而虔誠地加以崇拜的主要原因”,除此外,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開始對各種自然現象之間的因果關係進行觀察,力圖找出各種之間的聯絡。但是,由於生產力水平仍很低,認識事物的能力受到極大束縛,因此他們對那些難於把握的自然變化,對於那些與他們經濟生活密切相關的動物進行猜測,而這種猜測完全是以直觀經驗為依據的,即不能把人與自然截然分開,於是他們很容易地將自然和動物人格化,將人的意識加在他們身上,他們感到,在不可理解的自然力面前,除了血緣氏族是維繫氏族成員生存的紐帶以外,氏族的生存和團結還必須有賴於一種精神上的支柱,即“以群的聯合力量和集體行動來彌補個體自衛能力的不足”。至此,那種與他們生活攸關的,人們每日均要接觸的動物、植物和自然便成了他們拿來與異己的自然抗爭的武器。壯族的蛙圖騰就是在這種條件下產生的。因為壯族先民進行農業生產,而天氣的變化,風雨的多少,都關係到農業的豐歉,從而影響人們的生活,狂風驟雨和颱風,還直接威脅到人們的生命財產,因此,要知道今年是否風調雨順,是農家至關緊要的大事。在科學技術極其落後的先古,壯族先民注意到青蛙的嗚叫聲與風雨有著很大關係,他們通過“青蛙叫,暴雨到”,“螞拐哇哇叫,大雨就要到到”的現象,認為青蛙是一種能呼風喚雨的神靈物,能給人傳遞風雨的資訊,有預報風雨的特性;同時,每年春天,青蛙開始叫的時候,人們就知道播種、插秧季節到來了。由年青蛙有這種“能力”,於是壯族先民便對它產生了恐懼和崇拜,“恐懼創造神”。青蛙成了壯族先民的氏族圖騰崇拜的偶像,這是一種“在想象裡並藉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白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的表現。

  青蛙不僅能預告晴雨,且是稻田生產的益蟲。“青蛙乃益蟲,其所以重視青蛙,蓋亦緣重視農業之故,或解為圖騰”。青蛙能為人們捕捉害蟲,保護禾苗,獲得豐收,這又是壯族以青蛙為圖騰的一個緣由。

  壯族概況

  嶺南地區自遠古時代就有人類居住,有柳江縣的“ 柳江人”和“ 甘前人”, 來賓市的“ 麒麟山人”, 荔浦縣的“ 荔浦人”。都安縣的“ 幹淹人”和“ 九楞山人”,柳州市的“ 白蓮洞人”和“ 都樂人”桂林市的“ 寶積巖人”,田東縣的“ 定模洞人”,等等。

  先秦時期,廣西為駱越國,居住著“ 駱越Roeg yaej”、“ 西甌Raeuz”、“蒼梧Changj you”人。駱越國是嶺南壯族祖先著名的方國,最早見於《逸周書·王會》,其中提到“路人大竹”,朱右曾《逸周書·集訓校釋》雲:“路音近駱,疑即駱越。”路即駱,此說中的。《逸周書》亦稱《周書》,乃先秦古籍,多數篇章出於戰國,其中所記商周之事,必有所本。在《 呂氏春秋·本味》裡,又提到“越駱之菌”,漢代高誘注:“越駱Daex Roeg,國名。菌,竹筍。”越駱是漢語提法,意為越***耕種Daex***谷,駱***roeg***為越人鳥崇拜,越人語言倒裝為駱越。

  “ 僮”-***音ndoeng***這個民族名稱,本意是原野,是南宋時出現的。宋人李曾伯在上宋理宗的“奏議”中,曾提到宜山有“僮丁***dingz ndoengz***”。宋人朱輔在《 溪蠻叢笑》中進一步指明南方“洞民”“有五:曰苗***hmong***、曰瑤***yeuz***、口嘹***raeuz***、曰獞***ndoeng***、曰仡佬***ga raeuz***”。以後歷代均多沿用“獞***僮***”名,到明代“獞”名引用逐漸增多,但往往與“瑤”並舉。《明史.列傳第二百五.廣西土司》提到“廣西瑤、僮居多,盤萬嶺之中,當三江之險,六十三山倚為巢穴,三十六源踞其腹心,其散佈於桂林、柳州、慶遠、平樂諸郡縣者,所在蔓衍”。到清代對“獞***僮***”名的引用已遍於嶺南各地。

  1952年12月9日在廣西西部建立 桂西僮族自治區,1956年春改為自治州。1958年3月5日,建立以原廣西地區為範圍的廣西壯族自治區。1958年4月1日,建立雲南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1962年9月26日,建立廣東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

  壯族語言文字

  壯語國際上普遍劃分屬澳臺語系或臺-卡岱語系,國內一般劃為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泰語支,分南北兩種方言,方言下有大約20多種次方言***土語***。1955年,黨和人民政府根據拉丁字母創制表音壯文,20世紀80年代,完成《壯文方案》修訂工作,使壯文進一步通用化,壯文再次進入各級各類學校。

  隨著經濟發展各地交流增多,漢語使用頻率增加,短短几十年時間壯語在城市地區逐漸衰退,二000年後壯語保留較完好的縣城、街鎮等區域也受到極大衝擊, 保護傳承壯語已刻不容緩,已成為壯族有志青年的共識與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