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初中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

  是否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否適應了初中的學習與生活對於同學們之後的學習生活都會有很大的影響。跟著小編看看培養初中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的方法,希望對您有用。

  

  第一是從小事做起,注意細節。

  一個人的習慣好不好,素質高不高,往往反映在小事上。要明辨是非,隨時提醒自己。比如,注意自己的站相、坐相、走相、吃相,注意每一次作業或考試書寫的工整,注意待人接物的禮儀,等等。一開始可能有點兒“累”,但用不了多久,你就習慣了,而且讓你一輩子受益。

  第二是開好頭不開壞頭。

  習慣是通過過程養成的,而過程都有開頭。只要是想好了準備做的事,就要果斷地開頭,不要拖,不要等。比如:我打算背單詞了,好!開始背。我打算寫日記 了,好!開始寫。一段時間以後,你覺得它已經成為你生活的一部分了,甚至沒有什麼覺得不覺得,到時候就自然而然地去做了,好習慣就養成了。相反,壞事千萬 別開頭。因為開了頭就會對自己放縱了。

  對於電腦遊戲,什麼RPG、FIFA、星際、CS,我也接觸過,好玩,爽!可它真耽誤事。你要被它抓住了,陷在裡面了,一時“爽”了,一輩子可能就不 “爽”了。還有一種東西叫“萬智牌”,千萬別迷上它。我們可以玩,學習效率越高,玩的時間就越多。可一定要玩有益於身心健康的東西,而且一定要能管住自 己。人是一種很奇怪的東西。有些事是他該乾的,有些事是他想幹的。要命的是,該乾的往往不想幹,想幹的又往往不該幹。怎麼辦?只能管住自己,想辦法把想幹 的納入該乾的範圍,把該乾的有興趣地幹好。能比較自覺地這樣做了,就是成熟了。現在,我和我的一些同學已經能夠在學習的成功中享受巨大的快樂,那是任何遊 戲都不能相比的。3

  第三是咬牙堅持。

  開了好頭就要持之以恆,遇到困難要咬牙堅持,千萬不能鬆勁。我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寫日記,到現在一天都沒有間斷過。3000多天,有累得實在不想動的時 候,有病得起不來床的時候,怎麼辦?咬牙頂住。把日記本放在枕頭上,寫一句也要寫。事後,你甚至會被自己的精神所感動,進而特別珍惜自己的成果,越來越不 忍心放棄,於是就成了好的習慣。

  第四是創造好環境。

  可以幾個人約定,也可以班級倡議,大家互相督促,把某些好的東西堅持下來,杜絕和克服那些壞的東西。這樣做很有好處,不僅有利於養成好習慣,而且,好朋友有了,好的集體風氣有了。

  第五是不找藉口。

  據說美國西點軍校有一條規矩,就是:不許找藉口!這對於養成好習慣非常有幫助。人最容易原諒自己,事情沒做好,想辦法找一些原因,讓自己心安理得,這是一種壞習慣。它會讓你軟弱,會讓你偷懶,會讓你逃避,結果你喪失了勇氣。

  第六是要利用一切機會來鍛鍊自己,習慣於為他人服務。

  建議大家有機會的話要樂於擔任一些社會工作,如:班幹部,科代表等等。它不僅不耽誤學習,反而是鍛鍊自己責任意識、為他人服務的意識和工作能力的好機會。這些東西形成了,也是一種好習慣!

  培養初中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的方法

  一、“一心三用”的聽課習慣。初中的課堂,老師往往會從多個角度對同一知識點***尤其是該節課的重、難點***進行講解,這就要求學生必須用心認真聽講並對老師提出的問題進行思考***一心***。遇到一些公式、定律或文科要求要背要默的,學生還得在認真聽與思考的同時儘量記住該知識點***二心***。為了讓學生更加好地掌握該知識點,老師往往會在講解的時候列舉一些例子,也會就該知識點進行擴充與拓展,將與該知識點相關聯的內容講給同學們聽,這就要求在認真聽,使勁背的同時迅速地記筆記***三心***。

  如果一個學生在課堂上能做到“一心三用”,總覺得課堂上“忙不過來”----要認真聽並積極思考、回答老師的問題,又要儘快背出、記住知識點,還要迅速記好筆記,那麼其課堂效率是非常高的。相反,一個學生如果在課堂上哈欠連天,聽著聽著就開始“雲遊”----身體坐在教室,思想靈魂卻遊蕩在“三山五嶽”!其課堂效率是可想而知的。課堂效率是提高成績的關鍵。一個同學如果養成了在上課時開小差,發呆的不良習慣,其學習成績必定“每況愈下”!這種學生無論在課外請多麼高明的老師輔導或指點,其效果都是不理想的。而一個在課堂上養成了“一心三用”的同學,其學習將會越學越有信心,越學越輕鬆,成績也會越來越好,甚至與同學之間的人際關係也會越來越好,從而形成良性迴圈。

  二、“化整為零”蠶食作業的習慣。“化整”就是將當天的作業分成若干個小部分,“為零”就是利用零散的時間將一小部分一小部分作業完成。進入初中,由於各門學科都會佈置課外作業。有的學生不知道“化整為零”,將當天所有作業都集中到晚上回家做。這樣勢必會完成得比較晚。如果孩子的學習習慣不是很好,做作業的速度又比較慢,就有可能將作業寫到晚上十一點左右而且正確率不高。***有的家長與孩子沒有在這方面引起重視,因而總是抱怨作業多。這在進入初中的前幾個月是一種比較普遍的現象。***孩子作業寫到很晚,而且正確率又不高***作業寫到11點,幾乎處於在半睡眠狀態,正確率會高嗎?***,這種學習狀態勢必會影響到孩子的學習心態,長此以往,孩子就會討厭做作業,對學習沒有興趣,甚至造成惡性迴圈。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孩子對學習缺乏興趣,家長想幫卻又無能為力。

  三、文、理科學習時間搭配的習慣。人的大腦分為左半球和右半球。不同的大腦區域有不同的功能。因此如果能聰明地交叉利用左、右大腦半球,合理地搭配文科與理科的學習時間,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寫30分鐘左右的數學後背英語,背好英語後再寫科學作業,再接著寫語文作業等等。這樣文科與理科作業相互交叉,就能有效地調節大腦,提高學習效率。然而很多同學在寫作業時並沒有注意到這點,而是憑個人興趣,感興趣的學科作業先做,最不願意做的放到最後做。這樣不但會加重對不喜歡學科的厭惡情緒,而且該學科也會越學越困難,成績也會越來越差。

  四、歸類整理知識的習慣。初中學科多,每天所學的知識量大。如果學生能養成每學一段時間***一般以學完一個單元或一個章節為單位***就將相應知識點歸類一次,整理一次,就能比較好地形成一個知識系統***比如有的學科可以畫“樹狀圖”***,將書“由厚變薄”***將該章節的知識點都集中在一個“樹狀圖”上***,然後學生根據該“樹狀圖”在頭腦中回憶書上相關的知識點或內容***這就是“由薄變厚”的學習過程***。如果每個單元或章節都能夠畫一個“樹狀圖”,那麼一本書上的內容就濃縮到幾張圖上了。學生只要記住了這幾張圖,整本書的內容就基本掌握了。這樣不僅能從整體上把握整本書的內容,更為重要的是有利於弄明白相關知識點的聯絡與前後知識的銜接,有利於培養學生綜合思維與比較分析的能力。相反,很多學生在學習時不善於對所學知識點進行歸類整理,往往學到的知識點比較分散,也比較零亂,遇到需要綜合分析進行解答的題目時,很少能比較全面地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