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培養小學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

  我們都知道,有什麼樣的家庭生活環境,小學生就會形成什麼樣的學習習慣,想要提高孩子的學習效率,家長應該採取怎樣的方式去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下面是由小編整理的父母培養小學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的策略,僅供參考。

  

  1.養成以正確的姿勢進行書寫的習慣。字是人的門面。小時候就練得一筆好字,會使人受益終生。如今,不少成人甚至文化水平很高的大學生字寫得不成樣子,讓人覺得跟他的身份很不相稱。主要是因為在小學剛學寫字時沒有受到嚴格的訓練,從握筆到書寫都不正確,還養成了胡亂塗抹的壞習慣,想改也難改了。因此,我們要汲取教訓,在孩子剛剛學寫字時,就要協助老師認真地手把手地教,並隨時提醒他:“握筆的姿勢對嗎 ? ”“頭擺正了嗎 ? ”“身體坐直了嗎 ? ”“眼和練習本的距離夠一尺了嗎 ? ”剛開始練習寫字時,不要讓孩子每次寫很多字,也不要求快,更不能督促孩子:“快寫,寫不完不能睡覺 ! ”練習寫字的初期主要應強調正確,讓孩子沉住氣,靜下心來寫,寧可寫得慢些、少些,一定要寫好。

  2.養成課後複習和課前預習的習慣。首先,複習是為了防止遺忘,使所學的知識得到鞏固。其次,通過複習可以加深理解,做到“溫故而知新”。另外通過系統複習可以使知識系統化,把先後學得的知識連貫起來,形成知識體系。指導孩子複習,就要把握住這三個方面,引導孩於掌握正確的複習方法,形成良好的複習習慣。

  3.養成廣泛閱讀的習慣。孩子有了一定閱讀能力,就得讓孩子廣泛閱讀課外書了。孩子不讀科普讀物、文學作品、歷史故事等各種書籍,不讀各種兒童讀物和報刊,就談不上對知識的興趣。如果孩子除了教科書什麼書也沒讀過,那麼他的學習會越來越槽,最後變成個落後生。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讓孩子變聰明的辦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而是閱讀、再閱讀。”學習需要一個廣泛的基礎,孩子讀的書越多,他的知識面就越廣,思維就越清晰,智慧就越活躍,學習新知識就會變得越容易。因此,做父母的要儘自己的能力給孩子買些課外書,引導孩子認真閱讀,養成他廣泛閱讀的習慣,這將是一輩子的財富。

  父母培養小學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的策略

  幫助學生形成積極的自我意識。學生的自我意識,通俗地說,就是學生自己怎樣看待自己,他***她***認為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從學習習慣的角度看,學生的自我意識主要包括:我是聰明的人還是不聰明的人、我的成績在班上是優秀的還是比較差的、老師是喜歡我還是不喜歡我、是通過努力我一定可以超過其他同學還是不管怎麼努力我都會很差、認為某次考試成績不理想的原因是沒有認真還是因為本來就很差?

  家長對學生積極的自我意識的形成具有關鍵性的作用。孩子對自己的認識在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家長對孩子的評價和期待。家長對孩子的積極評價有助於形成孩子積極的自我意識;同樣,家長對孩子的消極評價則會產生孩子消極的自我意識。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做過很多實驗,結果表明,當家長和老師積極地評價孩子***學生***,信任他、期待他、肯定他,孩子的學習積極性也相應地提高了。這就是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它幾乎成為小學生教育的“金科玉律”。家長切不可當著孩子的面說他笨、肯定很差,更不可責罵和體罰孩子,這樣只能強化出孩子消極的自我意識。正如許多教育家說的那樣,家長對孩子只能做一件事,這就是相信他、鼓勵他、讚許他,通過這種方式幫助孩子形成積極的自我意識。

  當然,這並不是說家長不能批評孩子,但是批評要講究方式方法。當孩子某次考試成績不理想的時候,要在相信他一定能夠提高學習成績的基礎上和他一起分析原因;如果孩子的成績事實上處於班級中等以下,家長要善於發現並充分肯定孩子身上其他方面的優點,讓他樹立自信***即積極的自我意識***,進而在這個基礎上讓孩子意識到,只要我努力,我在學習上也一定能夠趕上去。總之,充分發掘孩子身上的優點,肯定他的每一點努力,藝術地批評他的缺點和不足,就一定能夠形成孩子積極的自我意識,而有了積極的自我意識,孩子也就有了學習的動力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