罐灸敷臍療法治療便祕

    【摘要】目的  觀察自擬中藥湯劑配合中藥灌腸法治療潰瘍性結腸炎脾虛夾瘀證的療效。方法  25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服用自擬中藥湯劑並用中藥湯劑灌腸,連用8周。結果  中醫證候積分P<0.01提示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差異。綜合療效治療組有效率為83.1%,對照組有效率為82.7%,P>0.01兩組無明顯統計學差異。結論  本方案在改善中醫症候上有明顯效果。
【關鍵詞】罐灸  敷臍療法  便祕
         便祕是指便質乾燥堅硬,祕結不通,排便次數減少,間隔時間延長或雖便意頻而排出困難的病症。多由於過食辛熱厚味,以致胃腸積熱或痰溼阻滯,或熱病之後,津液虧虛,以致氣機鬱滯,勞倦內傷,身體虛弱,氣血不足,陰寒凝結等,使大腸的傳導功能失常所致。我科在治療便祕患者時,採用了罐灸敷臍療法,療效滿意,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便祕患者60例,均符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釋出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便祕的診斷依據。其中男22例,女38例,年齡最小20歲,最大82歲,平均年齡48歲,病程最短者6個月,最長者22年,均有不同程度的便祕症狀。我們根據中醫的辨證施護,按症情的輕重程度,對症處方用藥,進行罐灸敷臍療法。
         2  分型論治
         2.1 冷祕型便祕  症見大便艱澀,小便清長,四肢不溫,腹中冷痛,舌淡、苔白、脈沉遲。方藥選用:附片、丁香各15g,川鳥、白芷各9g,豬牙皁l0g,胡椒3g,大蒜、麝香各適量。
         2.2 熱祕型便祕  症見大便乾結,小便短赤,面紅身熱或兼有腹部脹滿,舌紅、苔黃、脈滑數。方藥選用:當歸60g,大黃粉24g,甘草、芒硝各15g。
         2.3 氣祕型便祕  症見大便祕結,欲便不得,暖氣頻作,胸脅痞滿,腹中脹痛,苔白膩,脈弦。方藥選用:積實30g,青皮15g,食鹽30g。
         2.4 氣虛型便祕  症見大便不暢,臨廁虛努,便後疲乏,甚至汗出、短氣、神倦、舌質淡、脈弱。方藥選用:黃蔑30g,皁角12g,大黃10g。
         2.5 血虛型便祕  症見大便燥結,頭暈目眩,心悸氣短,面色無華,舌淡、苔薄,脈細澀。方藥選用,大黃、皁角、肉蓯蓉各9g,當歸30g。
         3  操作方法
         將中藥碾成細末,調成糊狀敷於l0cm×l0cm硬紙板中央孔(孔徑為1.5cm)內,把適量長短的艾條點燃放入罐內,將罐體置於紙板上,固定於患者的臍孔上,灸30-40分鐘,7日為1療程。 
         4  生活調理
         使患者保持有規律的生活,起居有時,飲食有節,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適量鍛鍊,保持周身氣血流通,以利於大便排出。並根據個人體質適當活動腰部及腹部,切忌久坐少動。 
        5  飲食調護
         5.1 飲食宜清淡,多食蔬菜、水果、粗糧等含大量維生素的食物。
         5.2 適當食用核桃仁、松子、黑芝麻等含有較多植物油的食品,以預防便祕。
         5.3 適量地飲水及飲用蜂蜜、蜂乳等,有利於通便潤腸。忌食肥甘厚味如大肥大肉、味厚質稠、滋膩腥臭等礙胃滯脾的飲食,避免食用煎炒、油炸、辛辣、酒等,慎食寒涼生冷之物。
         6  結果
         依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釋出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的療效標準評定。治癒36例,佔60%,好轉22例,佔36.7%;無效2例,佔3.3%;總有效率為96.7%。
         7  討論
         臍在經絡系統中是一個重要穴位,屬於任脈。任脈為陰脈之海,與督脈、衝脈“一源而三歧”,聯絡周身經脈,故中醫有“臍通百脈”之說。臍部血管分佈非常豐富,從臍中心向內臟溝通聯絡,故有“上至泥丸,下到湧泉”的效力。特別是由於臍部血管分佈的特殊性,藥經臍部吸收,極少通過肝臟而被代謝分解,也不經消化道而受到破壞。因此採用罐灸敷臍療法是用藥物通過對臍部穴位的刺激作用,經過面板透入,經絡傳導,激發經脈之氣,協調人體各臟腑之間的功能,疏通經絡,促使臟腑氣血執行,起到治療便祕的作用。我科在治療便祕患者時採用中醫辯證罐灸敷臍療法,並結合生活及飲食的調護,取得了較好療效。
參 考 文 獻
[1]  王永炎,等.臨床中醫內科學.北京出版社,1993.
[2] 馬汴梁,等.敷臍妙法治百病.人民軍醫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