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醫創新的思考

   中醫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生命科學,既有系統理論,又有豐富的臨床經驗,是古代哲學、自然科學和實踐經驗融合一體的經驗科學,是以古代哲學為先導,吸收了古代天文、曆法、地理、數學等多種自然科學知識,以哲學思辨和形象感觀去認識自然、人體和疾病,然後判斷歸納,推理分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點的天人相應、整體辨證的巨集觀思維方式,以及其“黑箱”理論式的推理方法[1],這種重人倫輕自然的超自然屬性決定了中醫理論的模糊性;用傳統概念表達的中醫藥理論的科學內涵,也難以被現代社會普遍理解和接受;一個方子十幾味中藥,每種藥物十幾種、幾十種成分,而這些組合在一起又會產生上百甚至成千上萬的變化,這些都決定了其創新研究的複雜性。
   簡、便、廉、驗是中醫過去相當長一個時期的優勢,在市場經濟大潮下的今天,卻成了不少中醫大夫的苦惱,為了營業額、為了生計,不乏昧著良心開大處方的醫生,也更促使祕方、驗方祕不外傳,這些敗壞了中醫的聲譽,嚴重影響中醫的傳承、發展與創新。
   中醫學寓醫、藥、護、防於一體是其特點,中藥質量下降以及劑型研究的滯後,嚴重影響中醫臨床療效的發揮,山豆根、關木通、清開靈、雙黃連、魚腥草事件阻礙中醫學科的發展,長期經絡學說研究、小柴胡湯研究等未能取得突破性的成果,人類疾病譜的變化、老齡化社會的到來需要中醫學的不斷創新,單就中醫學科本身而言,在這些難題面前顯得力不從心。
   中醫養生保健治未病是其特色,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由於中醫藥獨特的療效及保健養生理論,使我國人民能以較低的衛生費用,取得較好的醫療效果。然而,一方面中醫養生治未病的成效有時不是那麼容易被人們發現、認可和重視,有時還會被胡萬林、張悟本等一些打著中醫幌子去忽悠人的人所糊弄,且在一些即便生了病還想拖一拖的貧困地區,又怎能讓他們在沒生病時去花那些所謂的“冤枉錢”呢,這樣,其學科優勢怎能凸顯。
   評判標準的限制
   中西醫認識疾病的方法不同[2],其評價標準應當區別。當今科學研究的判定標準不能很好地體現中醫特色和優勢。所謂的研究中醫者只顧或者為了能夠立項、評獎、發表,按圖索驥,削足適履,從細胞、分子水平探察,在小白兔、大白鼠身上試驗,資料環環相扣,結果貌似科學嚴謹,無懈可擊,但只能放在實驗室裡或高擱在期刊、著作上,對發展中醫起不到甚至產生相反的作用,難怪有人感嘆到:這是研究中醫而不是中醫研究。
   中醫的創新不能脫離中醫的本原,否定中醫不是創新,中醫的創新應該立足於實用,不能為了創新而創新。如果不能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站在當時歷史背景下去思考中醫,可能會對其諸多理論、觀點頗多責難;然而一味地強調傳統與繼承,則會陷入固步自封,很難求得實質性突破,即便有一點兒發展,那也僅僅是科學研究中的“小兒科”。說白了,就是要在傳承與創新上把握好一個“度”,就是要以“療效”為判定的惟一標準。有學者曾試圖從單一藥物的化學成分、小柴胡湯等的經典方子的拆方研究做起,最終沒有也不可能有理想的研究成果。實際上,中醫大夫根據不同病人具體情況的差別,採取不同的治療措施,對處方進行加減化裁,從而治癒疾病,本身就是一種創新。脫離臨床實際,迎合所謂的標準去開展中醫研究與創新,這種研究思路本身就是錯誤的,最終也是走不通的。只要臨床療效好,能夠解除病痛,就值得肯定,它就是創新[3]。儘管某些道理目前還不能說得很清楚,那隻不過是一個時間上早晚的問題。
   現代醫學的衝擊
   張仲景、李時珍時期,中醫學作為主流醫學,有著廣闊的醫療市場和患者群,客觀上為中醫學的發展、為造就一代名醫提供了土壤。當今,西醫用西藥片、手術刀等方法,向中國人證明了自己迅速直觀的療效,中醫學在國內的醫療領域漸趨萎縮,甚至退到了非常邊緣的位置,西醫所謂“科學”、“現代”等概念的擠壓下,發展與創新步履維艱。儘管政府倡導中西醫並重,但事實上,中醫充其量只能稱得上是輔助醫學或者叫補充醫學,沒有了經歷失敗-成功、再失敗-再成功反覆實踐的機會,很多人脫離了患者、拋開了臨床療效去搞所謂的研究創新,顯然對中醫學科發展十分不利。在不影響中醫學科體系的前提下,如何將現代醫學中對中醫發展有益的部分進行挖掘,為我所用,當時擺在現代中醫研究者面前的重要課題。
   人才因素的制約
   中醫院校教育理應門檻很高,然而每年又有多少一本分數線以上的學生選擇了中醫?中醫師承教育的受教育者中,不少人未能按著傳統學徒那樣去跟師,中醫碩、博研究生的研究設計不可能拋開現行大一統的科研套路。
   中醫自身特點決定了其發展必須要進行多學科研究,但目前的體制要形成這樣高水準的聯合研究團隊可謂難之又難,即便有了這樣的團隊,在短期內很難有高水平的成果,然而又有多少人能耐得著寂寞。
   中醫臨床與研究毫無疑問應當是高層次人才從事的事業,然而尷尬的是中醫隊伍本身就不怎麼強大,更何況這支隊伍中有點科研才華的人不少又轉入所長、院長的行列,真正臨床一線的中醫大夫在科研時間、科研裝置、科研素質方面又存在諸多不利因素。
   總之,中醫創新在面對諸多挑戰的同時,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作為民生事業中的特殊行業,加大中醫藥文化的宣傳普及,建立符合自身特點和發展規律的研究體系,從招生、就業、科研、行業投入等政策上給予大力扶持,加強古醫籍中的中醫藥知識、方法、技術的挖掘、整理、昇華,加強民間土單驗方蒐集與研究,嚴格規範中醫藥市場,重視中藥材無公害種植,加快中藥劑型改革,從業人員力戒浮躁、功利,中醫學的創新與發展必將取得可喜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