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思考
大學生創業是提高個人素質,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為此由小編為大家分享,歡迎參閱。
大學生參與雙創的重要意義和優勢
1.雙創不僅能解決大學生就業難,並進而形成帶動就業的倍增效應,緩解就業壓力,而且能夠將創新成果轉化為社會和消費使用,帶動經濟轉型,實現產業升級。大學是創新的中心,所有的創新只有能夠為社會帶來價值才有實際的意義,大學負有社會服務的使命,而這一點恰好是履行其服務使命的重要體現。大學生作為大學的主體,通過將大學或者自身的創新成果以創業的形式在社會中得以實現,既具有必然性,也具有必要性。大學生是年輕人,充滿創新的活力,一代代的大學生就可以將創新源源不斷地持續下去,它是社會發展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原動力。
2.雙創是大學生實現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根本途徑。大學生由於自身的知識水平,使其具有一種內在的創新潛能,通過創業實踐,不僅把大學生的創新構想轉化為社會現實,從而實現自己的創新和創業夢想,而且自身創新和創業夢想的實現,一方面,表明了自身的價值得到了社會的認可;另一方面,創新和創業的結果必然會為整個社會的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3.雙創既培養了大學生的創新精神,也培養了大學生的開拓進取精神。創新就是要做前人從來沒有做過的事情,而創業就是要以獨立的、自我的精神做自己從未做過的事情。如果把創新和創業有效地結合在一起,就意味著大學生以獨立的、自我的精神做人們從來沒有做過的事情。大學生作為最具活力的群體,如果失去了創新的衝動和慾望,既削弱了社會持續發展的動力,也使自己失去了不斷髮展的動力,而這種創新如果不能與創業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有可能只是紙上談兵。
當今,世界創新無處不在,創業機會也無處不是,確實為大學生進行創新創業提供了持續不斷的有利環境。在這種環境中,大學生群體進行創新創業的優勢可圈可點。首先,大學生是年輕人,年輕人就是有未來的人,有未來的人才有希望,有希望才有必要進行拼搏,而拼搏就意味著有創新創業的可能。其次,在大學生的面前有許多未知的領域和未知的生活需要去探索,他們也必須要探索,否則,就只能止步不前、坐以待斃。正是這種對未知的探索,使他們更加具備闖蕩和冒險的精神,對每一件事、對未來的每一天,他們總想去闖蕩和嘗試,這是一種對未來和新事物的渴望,這就是大學生創新創業的精神支柱。最後,大學生群體比之於其他群體,在創新創業上有著“大學”的獨特優勢。一方面,大學生經過科學的訓練,更加具備將自身內在的創新創業潛能轉化為現實的創新成果和創業機會;另一方面,由於大學所構建的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的使命,使得大學不僅在創新上而且在將創新轉化為社會服務上具有獨特的優勢和氛圍,大學生群體憑藉這一優勢和環境狀態,在學**期間或者畢業後就更容易實現創新創業。實際上,現代大學生的學**過程就是一種創新研究的過程,而且,大學成為科學研究的中心和社會服務的典範,也使得大學越來越容易實現官產學研的高度融合,這就為大學生進行創業提供了最佳的平臺。
大學生參與雙創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案
1.大學生缺乏進行雙創的基本常識和方法。創新創業有其自身的內在規律和實現途徑,如果不能有效地掌握這些規律並熟知其實現途徑,有可能使得大學生在迷茫中探索,既要付出極大的代價,還可能導致更多的失敗。為此,在大學學**期間就必須對大學生進行雙創基本常識和方法的教育和實踐活動。大學必須為大學生開設與此相關的專門課程,同時,大學還必須使大學生的學**過程與大學的科研過程融為一體,而且,也必須使大學的學**過程與社會實踐過程融為一體。在此基礎上,大學必須為大學生提供創新研究的平臺,以及將這種創新研究的成果轉化為模擬創業或者實際創業的平臺。在加拿大滑鐵盧大學,學校的周邊建立了許多科技研發基地,引進了大量的企業入駐這些基地。進入基地的企業所必須履行的社會責任或者對大學的責任就是必須讓學生進入企業,參與企業的創新實踐,並幫助他們實現創業的夢想。在德國,政府明確要求企業必須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提供實**的基地和機會,政府對這些企業還給予相應的經濟支援。無論是大學內部的創新創業平臺,還是通過大學與外部之間所共同搭建的創新創業平臺,其目的就是為大學生的雙創活動提供實踐機會。
2.大學生進行雙創缺乏休學的制度條件。在我國,大多數高校實行“學年學分制”,大學生要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指定的學分方可畢業。有的高校還規定每個學期必須選擇多少必修課和選修課的學分以及相應的績點。如果大學生由於創新創業休學,就可能導致其無法在規定的時間內修滿學分、達到績點,當然就會影響其正常畢業。所以,將大學的“學年學分制”轉化為終身學**的學分制不能不成為必要。另外,如何將大學生創新創業後所取得的成果與大學生學業的畢業要求之間進行有效的掛鉤,也是必須要進一步探討的。如果說學**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將學到的知識用於認知世界、改造世界,那麼創新創業所取得的成果不僅說明大學生在這方面已經具備了所需的知識,而且已經取得了實質性的成果。
3.大學生進行雙創缺乏初始的平臺資源。大學生進行創新創業必須要有基本的平臺資源,包括房屋、實驗裝置、生產設施、資訊平臺等。如果這些平臺資源不能事先提供並實現配套,必然使得大學生進行雙創一開始就會遇到極大的困難。同時,大學生要獲得這些平臺資源以及開始初始的雙創活動,也必須要有初始的資金支援,得不到資金的支援,對大學生來說,雙創活動就成為了“無米之炊”。所以,無論是大學生就讀的大學,還是休學和畢業以後進入社會,只要大學生有雙創的願望,都應該為其提供資源平臺。這種資源平臺可以通過政府直接投資予以建立,也可以通過政府的政策支援由民間機構建立。隨著網際網路的出現,雙創可以憑藉虛擬平臺以及資訊體系的作用,動員全社會的一切可用資源,特別是剩餘資源,為大學生雙創所用。在歐美國家,出現了“共享經濟”,大學生參與雙創完全可以憑藉“共享經濟”的方式構建資源平臺,實現雙創夢想。為了給大學生進行雙創提供有效的資金支援,國家必須要大力發展各種與雙創有關的基金,基金可以採取政府扶持、市場運作、社會籌措、專家管理的方式設立。這類基金的根本使命就是要讓大學生的創新創業夢想成為現實,但由於是創新創業,顯然存在極大的失敗風險。因此,基金的使命必須要包括承擔失敗風險的責任,政府要為這種失敗風險提供必要的配套政策支援。整體上說,政府在搭建平臺、提供資金和政策支援上,可以開展以下工作:一是構建資訊平臺,整合創新創業資源,包括所有的企業名錄以及社會和企業可用資源的資訊;二是政企、校企合作,用好創新創業資助基金,儘可能採用市場運作的方式,將政策與市場化經營有效融合;三是搭建展示平臺,要像歐美的證券市場那樣,構造一個全面有效的路演體系,實現政企、校企聯動,如搭建線上線下的創新創業者與投資者的互動平臺;四是對創新創業的全過程進行政策性扶持,儘可能降低創新創業者的風險。例如:按照技術開發、技術轉移、產業化、產品孵化和早期營銷等環節出臺相應政策。
4.大學生進行雙創缺乏應有的信心。雙創既然是創造性的,就必然會面臨失敗的風險。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失敗意味著丟臉,失敗意味著損失,對許多大學生來說,心理上可能難以承受。也有的大學生由於家庭經濟狀況的原因,經濟上也可能難以承受。要解決這一問題,一方面,必須為大學生進行雙創失敗所帶來的經濟損失提供應有的保障;另一方面,在整個社會必須弘揚創新創業的正氣,對創新創業的成功者必須給予精神和物質上的獎勵,對創新創業的失敗者應該給予更多釋放壓力的機會和相應的政策支援。實際上,就全世界的風投經驗所得出的規律是“二八規律”,即風險投資者對創新創業者投資的成功率大體只佔兩成,這意味著創新創業者失敗的機率高達八成,但就整個社會而言,成功的兩成就足以彌補失敗的八成,並能給社會帶來更多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所以,整個社會應該建立一種機制,用成功者為社會所帶來的物質財富的一部分彌補失敗者的損失,社會不能讓任何一個失敗者由於創新創業而無地自容和無法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