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肉粽子的做法

  山西民俗學家認為,粽子的來歷和古時三晉先民治水的故事有關。現在就跟著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鮮肉粽子的材料準備

  鮮肉粽子的步驟

  1.糯米在做粽子的前天晚上就泡上,第二天就可以隨時包粽子了。其實我也曾把糯米泡過3個小時就包,包出來的粽子的質地和味道都是一樣的。只是我不想讓自己看起來太匆忙,所以總是把準備工作提前一點做好。

  2.把泡好的糯米用適量的鹽、生抽、老抽拌勻。

  3.粽葉清洗乾淨

  4.把鮮肉切成1釐米見方的塊,用生抽、老抽、鹽拌勻醃製至少20分鐘備用。

  5.取一張粽葉,折成漏斗狀

  6.漏斗裡放一點糯米,放一塊瘦肉

  7.再放一些糯米蓋住瘦肉,放一塊肥肉

  8.放糯米將肉全部蓋住,但是粽葉留出1釐米高的邊以便“包紮”

  9.把邊緣多出來的粽葉用自己的手法收起

  10.然後用自己的方法把粽子五花大綁,只要能綁結實就好。

  11.用砂鍋高火煮兩個小時,肥肉都煮得透明,特別香

  粽子的史籍記載

  歷史上關於粽子的記載,最早見於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粽”字本作“粽”,蘆葉裹米也。從米,葼聲。

  西漢把粽子做為最早出現的端午時食,應屬“梟羹”。《史記》“孝武本紀”注引如淳言:“漢使東郡送梟,五月五日為梟羹以賜百官。以惡鳥,故食之”。大約因為梟不易捕捉,所以吃梟羹的習俗並沒有持續下來。銼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東漢就已出現。一直要到晉朝,粽子才成為端午的應節食品。

  西晉周處稱呼粽子為“角黍”,《風土記》中有“仲夏端五,方伯協極。享用角黍,龜鱗順德。

  200年後南朝梁文學家吳鈞在《續齊偕記》中說:“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按《齊諧記》說法,因為怕祭屈原之米被蛟龍所竊,因此創造了粽子這種形色。因為蛟龍怕楝葉、綠絲。可見人們對忠義之士感情之彌篤了。

  從南北朝以後,民間開始有粽子,源自百姓祭奠屈原的說法。話說當年屈原投身汨羅江之後,百姓莫不感嘆哀傷,空有抱負的屈子就這樣離開了楚國,實乃國家損失。所以百姓為免讓魚蝦侵蝕屈子,就紛紛將米糧投入江中,希望魚蝦只顧吃這些米糧而不損傷屈子肉身。 而後,據古書記載,是屈原託夢百姓說,米糧投入江中實則被江中的蛟龍所食,如果用艾葉包裹,再綁以五色繩,則可以免遭蛟龍吞食;這才有了後來的粽子。另有民間傳說:包粽子其實是暗示屈原是被綁著扔到水裡害死的,並不是自殺的。

  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卻說:“粽”,俗作粽。古人以菰蘆葉裹黍米煮成,尖角。清楚說明用菰葉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櫚葉形狀食物,所以稱“角黍”或“粽”。明清以後,粽子多用糯米制作,這時就不叫角黍,而稱粽子了。

  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種多樣,璀璨紛呈。著名的有桂圓粽、肉粽、水晶粽、蓮蓉粽、蜜餞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鹹蛋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