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育調皮孩子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會發現自己的孩子非常調皮但是出於對孩子的疼愛又不忍心教育他,因此很多家長都是非常煩惱。那麼對於調皮的孩子該如何教育呢?小編在這裡給大家介紹幾個方法可以幫助廣大的家長們來教育孩子,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調皮孩子的教育方法

  1.瞭解孩子調皮的原因。每個孩子都有各自的特點,因此要因材施教,這樣才能讓孩子得到最好的教育。那麼在教育調皮的孩子前就要知道孩子調皮的原因,這樣才能用正確的方法來教育孩子,因此要先了解孩子調皮的原因。

  2.多花時間陪伴孩子。很多孩子調皮都有很多原因,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家長只忙於自己的工作而忽略了陪伴孩子,因此要多花時間來陪伴孩子,因此能讓孩子慢慢改變掉調皮的性格。不要以工作很忙為藉口,一定要多花時間陪孩子。

  3.不能打罵孩子。孩子調皮很多時候都是想讓大人注意到他,因此作為父母的不要在這個時候為了清淨而打罵孩子,這對於孩子來說是非常不好的,因此要懂得在孩子調皮的時候掌握好的方法來教育孩子,但是不要讓孩子一直調皮,更不能打孩子,否則孩子會更加叛逆的。

  4.和孩子做朋友。調皮的孩子都會有自己的想法,家長們要尊重他們,要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懷,因此家長們要嘗試和孩子做朋友,這樣才能讓孩子更懂得調節自己的情緒,不要讓自己的脾氣隨意發洩,讓孩子變得更好。父母也能懂得該如何與孩子交朋友,這樣孩子才能讓孩子更好成長。

  5.不能過於溺愛孩子。很多孩子現在都是獨生子女,因此作為父母會很溺愛孩子,因此很容易讓孩子的脾氣變得更差。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一定要掌握好技巧和方法,這樣才能讓孩子更好地成長。不要過於溺愛孩子,多管教孩子,這樣才能讓孩子更好地成長。

  6.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孩子調皮的時候做出的一些事情真的會讓人覺得很煩惱,但是作為家長的一定要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否則會讓孩子一直這樣犯錯誤的。在孩子做出一些調皮的事情後,要針對一些事情來讓孩子認識自己的錯誤,否則會讓孩子一直調皮。

  如何改變孩子的調皮

  1. 在寶寶調皮的時候,我們不應把注意力都放在孩子的這些事情上,而要抓住這個教育孩子的機會,我們可以好好對孩子講道理,說明他這麼做是不對的,我們要學會珍惜。

  2. 我們也可以用激勵的語言去刺激他,比如:”別的小朋友都能做到的事情,你不比別人差,應該也是可以完成的。“往往這樣做,孩子也會努力去完成它。

  3. 我們也應該尊重孩子的一些要求或者想法,比如在時間充裕的情況下,孩子要求看完這個電影或是電視劇再出去。那麼我們儘可能地去滿足孩子的要求。

  4 .當寶寶出現問題的時候,我們不能說的是,比如你再這樣的話,我就要打了,或者是上次你還打得不夠嗎?等等的話語。武力威脅只會加深孩子對你的隔閡,所謂代溝就是這麼來的。

  5. 我們也可以帶孩子講故事、做遊戲、去動物園、參觀博物館、郊遊等等形式,結合孩子發生的種種事情,說理,分析,教育,這樣收到的效果會更大,這就是教育孩子的藝術,學問。

  要把他置身於民主、自由、和諧的家庭環境中,讓他勇敢地說出自己的想法,並予以有針對性地校正。

  教育孩子的方法與心得

  1.父母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不可代替的教育者。

  如果想要改變孩子的行為,父母應先改變自己

  教育孩子就是教育自己的一個過程,孩子的不良行為,往往是從環境或父母那兒直接傳授下來的。樹立榜樣來教育是發展孩子道德行為的最可靠的辦法。

  2.合理的管束

  管束孩子是告訴他們行為的標準,即什麼樣的事情可以去做,什麼樣的事情不能做。管束要有權威:當孩子可能要犯錯誤,我們不得不進行管束的時候,一定要有權威性。讓孩子知道你是嚴肅的,而且你們提的要求是將伴隨懲罰或獎賞的。合利地限制孩子可以培養孩子的紀律觀念,當然,對孩子的管束必須是負責任的。而且要告訴孩子你提出要求的原因。和孩子的爸爸保持一致性:父母在管束孩子時保持一致,這樣孩子可以建立統一的行為標準。即使對爸爸的管束有異議,也最好在以後孩子不在場時,再與他進行討論。這樣做,也可以樹立起父母雙方的權威性。不要懲罰得太多:不可從生理和心理上虐待孩子,要把孩子管好,上策就是對他好的表現進行獎勵。

  3.正面告訴孩子應該做什麼,而不是不該做什麼

  傳統型教育者的居高臨下的姿態,總是對孩子說“不準打人,不準在沙發上吃東西”等等,這種負面的口氣只會將注意力引向並集中於負面的行為;而孩子仍然不知道好的行為是什麼,自己應該做什麼。積極的說法是用美德修正孩子的行為,如“你忘記了與人和平相處”或“我們是在餐桌上吃東西的!”

  4.每天抽時間跟孩子單獨相處,共同做點雙方都感興趣的事情

  每個孩子都需要從父母那裡得到足夠的重視。在每天工作之餘,我們要騰出一些時間參加孩子的遊戲。要為孩子提供各種各樣的經歷,儘可能讓孩子接觸到各類東西。父母作為孩子的傾聽者、支持者、精神的陪伴者,當孩子遇到挫折時,應尊重孩子的感受,以超脫且同情的態度陪伴在孩子的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