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美德短故事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概括起來就是:中華民族優秀的道德品質、優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氣節、高尚的民族情感和良好的民族習慣的總和。那你知道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閱讀。

  :戴胄守法

  詩曰:戴胄為卿,守法誠藎②,奏請改流,昭布大信。

  唐朝時,有一個叫戴胄的人,做大理寺的少卿***負責審理案件的官員***,太宗皇帝因為那些候選的官員,多半是假詐冒替父輩的門蔭而取得資格的,所以下敕令叫那假詐冒替的人先自己稟明出來,倘若不自己稟明出來的,就要辦他死罪。後來有一件假詐冒替的事情被發覺了,皇上就要把那個人殺死,戴胄因為是做司法的官,就根據了法律奏上去,應該把這詐冒的人辦了流放的罪名。皇上說:“你要自己守法律,難道叫我失了信用嗎?”戴胄對答:“敕令是出於皇上一時的喜怒,法律是國家昭布大信於天下的,所以還是應該遵從法律。”皇上就答應他了。

  【註釋】①胄:zhòu。②藎:jìn,忠誠。

  :伯禽趨跪

  詩曰:周魯伯禽,觀於橋梓①,入門而趨,登堂而跪。

  西周初年,周公有個兒子,名叫伯禽,跟周公的弟弟康叔去見周公三次,就被父親痛打了三次,伯禽就去問商子,這是為什麼。商子說:“南山的陽面有一種樹,叫做橋木;北山的陰面有一種樹,叫做梓木,你怎麼不去看一看呢?”伯禽聽了商子的話,就去,只見橋木生得很高,樹是仰著的;梓木長得很低,可是俯著的,就回來告訴商子。商子就對伯禽說:“橋木仰起,就是做父親的道理,梓木俯著,就是做兒子的道理。”到了第二天,伯禽去見周公,一進門就很快地走上前去,一登堂就跪下去,周公稱許他受了君子的教訓。

  【註釋】①梓:zǐ。

  :榮緒拜經

  詩曰:宋臧榮緒,篤愛五經,孔子生日,膜拜典型。

  南北朝時,南朝宋國的臧榮緒,從小就失去了父親,他親自在園地裡種了蔬菜,拿來做祭祀祖宗和供養母親。後來母親死了,他就在初一和十五這兩天,很恭敬地拜著,有了甜美珍貴的食物,也一定要獻供。臧榮緒隱居在京口這個地方,教授著一班學生,當時的讀書人,認為他雖然不做官,卻是很有學問,所以稱他披褐先生。他為人表明大道,篤愛《詩經》、《書經》、《易經》、《禮記》、《春秋》五部經。因為孔子是在庚子那一天生的,所以他到了這一天,把這五部經陳列在書桌上,穿了禮服戴了禮帽拜著。他又因為喝酒是要擾亂人的德行,所以常常警誡別人要少喝酒或不喝酒,他平生品行純正篤實。

  :孫晷溫恭

  詩曰:孫晷獨處,未嘗傾斜,窮老告索,欣敬有加。

  晉朝時,有個姓孫名晷的人,他孝、悌、為人恭謹、清淨儉約,就是獨自一個人住在幽暗的地方,他的容貌舉止也一樣端莊,雙目觀望時不會傾斜一點兒。雖然他的家裡已經被封侯,很富有,可是仍然穿的是布衣,吃的是蔬菜,並且親自在郊野裡耕種田地,堅持讀書吟詩的功課,對自己的生活感到怡然自得。他有幾個老年窮苦的親戚故交,常常到家裡來借錢,別人都討厭並怠慢他們,但是孫晷卻格外地歡迎和敬重他們。天冷的時候,同他們一處睡覺;吃飯的時候,就同他們一桌吃著,朝廷裡的人和郊野裡的人,都一致稱讚他的為人。

  【註釋】①晷:ɡuǐ,時間。

  :鋤麑觸槐

  詩曰:鋤麑刺盾,奉命而來,不賊恭敬,竟自觸槐。

  春秋時,晉國有一個人,名叫鋤麑,生平勇敢而又懂得禮體。晉靈公是個無道的昏君,他的大臣趙盾***諡號“趙宣子”***曾勸諫他好幾次,晉靈公很討厭他,就差了鋤麑去行刺。可是鋤麑去行刺的時間很早,凌晨三點多就到了趙宣子的家裡,這時趙宣子的寢室門卻已經開了,端端正正穿好了朝服,然後在那稍微閉目養神,等著上早朝。鋤麑見了這樣情形很驚訝,就退了出來,嘆著一口氣,心想:一個人平居時候,都畢恭畢敬,這就是人民的主人翁,絕對是國家的棟樑,假如我殺了他,這是不忠,對不起國家,對不起人民,失信於天下黎明百姓;假如我不殺他,又失信於君王,這是不信,不忠不信,哪裡能夠在世上做人呢?最後鋤麑就撞樹自殺了。

  【註釋】①麑:ní,小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