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華傳統美德的故事有哪些

  中華傳統美德激勵著一代代仁人志士前仆後繼,為民族、為國家的未來和前途捨生取義、克己奉公、自強不息、艱苦奮鬥,譜寫了一曲曲民族精神的讚歌,推動著中華民族不斷前進。那你知道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關於中華傳統美德的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關於中華傳統美德的故事:王旦薦賢

  詩曰:王旦為相,薦舉至公,寇準數短,反稱其忠。

  王旦,字子明,是北宋一位著名的宰相。他的曾祖父、祖父都曾是當朝重臣。父親王祜,為宋太祖、太宗兩朝名臣,官至兵部侍郎,道德隆重,學識淵博,為天下百姓效命,曾經解救因冤獄被連坐的人多達近千人,人們都說他為後代子孫積了許多陰德。王祜曾親手在他家亭前種植了三株槐蔭樹,並說道:“我們家後世為官者,必定有可以當到三公位置之人,此樹可以作為見證。”

  王旦出生在這樣一個德範高超的仕宦之家,從小自然受到父親的嚴格教導,古聖先賢的德行令他敬慕,長輩的風範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他,幼年時他就顯得沉穩靜默、氣宇非凡。他勤奮好學,並具博大深遠的胸襟。因此,王祜十分器重這個兒子,說道:“此兒定當位至公相。”人們見到少年王旦氣度不凡,稱他頗有其父之風。

  宋真宗時期,王旦擔任朝廷宰相之職,位高權重,但他朝夕惕勵,處理任何一件事都十分謹慎小心、細緻周到。皇上十分器重這樣一位盡職盡責的大臣,因此長期讓他擔任宰相,國家大小事情都特別放心交給他辦理。有一次王旦奏事完畢退下,皇上目送他離去,情不自禁地說:“能為朕致太平者,必是此人。”

  當時朝廷還有一位大臣———寇準,剛直忠正,也是皇帝身邊的左右手。但寇準見王旦官職在自己之上,心裡有點不服氣,隱隱約約感到自己屈才。所以他在見到皇上的時候,言語之間不知不覺就會提到王旦,而且不由自主地對王旦的言行有所詆譭。在朝廷之上,寇準也曾公開指責王旦的缺點,當然這缺點可能只是寇準自己認為的,但王旦全都虛心領納,可謂從善如流。

  反過來,因為寇準作為國家重臣,兢兢業業,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王旦認為寇準忠心耿耿,足以堪當重責大任。因此,每次在皇上面前,王旦都專門稱讚寇準的優點,認為他是一個值得眾人學習的榜樣,真宗覺得非常驚訝。有一次,他和王旦私人交談的時候,就問:“你經常稱讚寇準,寇準他卻數次說你的短處,你為什麼能這樣做呢?”王旦聽了,微微一笑,說:“我在相位已經這麼久了,缺失一定很多,但因職位較高,一般大臣都不敢指出我的缺點,而寇準能夠直陳我的不足,可見他是如何的忠貞直率,這也是臣下看重他的原因。有這樣的大臣,既是國家之福,也是我的良師益友啊!”皇上聽了,不禁開懷大笑,說道:“人們都說宰相肚裡能撐船,我看你就是這樣一個宰相啊!”

  做宰相的,說話分量比較重,因此有很多人輾轉拜託王旦薦舉人才或提拔新秀,王旦從來不接受任何私人形式的求情。有一次,寇準私下來找王旦,希望他能向皇上推薦自己當宰相。王旦很是震驚,義正辭嚴地對他說:“和宰相這樣的職位,怎麼可以去求得來?”寇準聽到王旦這樣回答,感到非常慚愧,遺憾地告退了,同時也擔心自己或許再也無法當上相位了。後來寇準被朝廷委任為武勝軍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即宰相***,寇準萬分感激皇上的知遇之恩,他入朝拜謝皇上,眼眶湧出淚水激動地說:“如果不是陛下了解微臣,怎會有臣下的今天?”皇上特意把事實真相告訴寇準,他說:“你能當節度使,又能當同平章事,都是王旦為你推薦的。”寇準聽說了這樣的內情,不禁非常羞愧,對王旦的正直和寬巨集大量自嘆不如。

  王旦就是這樣一位稱職的大臣,雖然表面上不說什麼,但是私底下發現了真正的良才,就絕對不放過,一定會推薦給皇上,而且他施恩從不求回報,總是默默地做。後來朝廷整理宋真宗的遺稿與修訂史料時,他們無意發覺原來朝廷當中,有許多大臣及眾多建功立業的棟樑之材都是出自王旦的推薦。

  後來,王旦病重之際,真宗憂心忡忡地問他:“將來朕該把天下大事託付給誰啊?”王旦勉強舉起奏事的板笏①,一字一句地說:“以微臣的愚見,莫若寇準最為合適。”***當時寇準已被貶為陝州知州。***王旦病逝之後不久,真宗果然再度啟用寇準為相。

  王旦一生忠正清廉,而且度量之大,實在少見。在他的傳記中有這樣的記載:平常在家,家人從來沒有見過他發怒。有一次家人要來考驗他是不是真正有涵養,就在他的肉羹湯裡撒了一些髒的東西,王旦也不生氣,他就只吃飯不講一句話。旁人問他為什麼不喝湯,他說:“我偶然有點不喜歡吃肉。”後來家人又在他飯裡頭弄了一些髒東西,王旦就說:“我今天不喜歡吃飯,是不是可以另外做點粥?”家裡人無不為他的修持、涵養包容而佩服得五體投地。

  後人評價說:“魏國公***王旦封號***德量恢弘,從容大度,為國家舉薦賢才,真誠地為國為民,是一個真正的忠臣。但他卻經常稱讚別人忠正,而且自己卻不露痕跡地做,讓對方沒有感覺,也不會跟對方邀功,他的心胸、度量何其寬廣!”

  王旦同時也是一個非常廉潔之人,在他晚年的時候,有人問他:“你為什麼不置田宅家產?為什麼不留給你的兒孫?”王旦當時就講道:“兒孫當要自立自強,如果父母留下這些田宅財產給他們,無非就是要讓他們造成不義之爭而已。”

  關於中華傳統美德的故事:洪皓就鼎

  詩曰:洪皓不降,願就鼎鑊①,此真忠臣,光明磊落。

  南宋的洪皓,奉了宋高宗的使命,出使金國。走到雲中***今山西大同***,金國的人強迫他到劉豫部下去做事***劉豫原本是宋朝人,後降金人***。洪皓說:“奉了皇上的使命,走了萬里的遠路,哪裡能奉侍兩個主人?這是不可能的,我恨不得能把叛逆劉豫給殺了,哪裡能忍受這種屈辱來奉侍劉豫而苟且偷安呢?如果讓我投降,寧願下油鍋都在所不惜。”當時金將粘沒喝大怒,要一劍將洪皓殺了,這時金兵裡面有一個小校說:“這個人是真正的忠臣,不要殺他。”就替洪浩跪著請求。後來粘沒喝接受了軍官的請求,就把洪浩流放到了冷山這個地方。一直到了紹興十三年***公元1143年***時,他才回到杭州。

  洪皓在回來時,秦檜還當權,因為以前與秦檜有冤仇,秦檜在他回來時也屢屢向皇上說他的壞話,將他流放到南方,後死在廣東南雄。當洪皓年輕時做秀州作司錄這樣的小官時,碰上大水來臨,許多食物不能及時發放老百姓,他就向郡守建議,發官庫裡的谷糧,直接給受災的百姓。而在當時繡州是糧食的轉運戰,米到此處要轉送到一般小的城市,所以洪皓向陵守建議不轉運,而賣給老百姓。當時郡守不敢擔當,說:“不可以。”洪皓又說:“我願意用自己的生命來換十萬人生命,希望郡守將糧發放給岌岌②可危的百姓。”後來太守也深受感動,這樣就解救了十萬人的性命。人們感之入骨,大家把他比喻跟佛一樣救苦救難,悲天憫人,稱他為“洪佛子”。在發水災後不久,又遇到了盜賊,盜賊搶到洪家的時候,知道他就是洪皓洪佛子,盜賊說:“洪佛子不能搶。”可見當時百姓是多麼地尊重他,皇上在他過世後封他為“忠宣”的諡號。

  歷史記載,洪皓飽讀經書,他的長子洪适③記憶力很強,次子洪遵、三子洪邁,都很會讀書,都有過目成誦的能力,並同時考中進士,品性、文筆兼備。高宗說:“洪皓能效忠宋朝,所以他的後人有這樣的果報,聞名滿天下。”

  【註釋】①鑊:huò,古代的大鍋。②岌:jí,急切的樣子。③適:kuò。

  關於中華傳統美德的故事:鐵鉉背立

  詩曰:鐵鉉北立,不朝燕王,死生如一,寸磔②何妨。

  明朝鐵鉉,任山東參政,燕王朱棣靖難兵起,鐵鉉屢次把燕王打敗,後來燕王當了皇帝,就派人把鐵鉉捉到了京城,送到殿上。在見皇帝的時候,鐵鉉就背身站立在朝廷裡,正色地講著話,不肯屈服。燕王看到這情景非常生氣,叫人把他兩隻耳朵和鼻子割去,鐵鉉終究還是不肯回頭來看,燕王又把他身上的肉割下來,放在火裡煮熟了,又放到鐵鉉的口裡叫他吃,問他甜不甜呢?鐵鉉大聲回答道:“忠臣、孝子的肉,有什麼不甜的!”燕王竟把鐵鉉身上的肉,一寸一寸地割下來。鐵鉉到臨死的時候,口裡還不絕聲地罵著。

  【註釋】①鉉:xuàn。②磔:zhé,古代的一種分裂肢體的酷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