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指甲

藥材名稱:巖松鼠骨

名稱出處:《中國動物藥》

概況

基源:為松鼠科巖松鼠屬動物巖松鼠的骨骼。

原動物巖松鼠Sciuntamias davidianus Pallas,又名掃毛子、石老鼠(《中國藥用動物志》)。

形態:外形似松鼠,體長約190~250mm,體重可達350g。臉部有頰囊,眼大,眼眶周圍有一黃白色環,耳上無簇毛。後肢較前肢長。尾長超過體長的一半以上。背及四肢外側長有青黃色的毛。毛基部為深灰色,中段為黑色,尖端為黃色。夏毛較灰,冬毛偏黃。鼻吻部為深黑色,耳朵色同身色,耳殼的後基部有明顯的灰色斑。腹部及四肢內側為淺黃灰色。尾毛稀疏且蓬鬆,與背部毛色相同,但雜有白色長毛,因而形成白色毛邊。

生境與分佈:棲息于山區樹林或丘陵而又多岩石的地方。白晝活動。善攀爬樹木,行動敏捷。築洞於岩石縫中。以堅果及其它種子為食。亦食胡桃、山桃、杏等核果和核仁。每年繁殖1~2次,仔數不詳。分佈於甘肅、陝西、山西、河北、河南、山東、四川等地。

生藥

採集:四季均可獵捕,殺死後,剝皮剔淨肉,取全骨骼置通風處乾燥即可。主產於河北承德地區。

貯藏:置陰涼乾燥處。

鑑別:生藥全長約350~380mm,體長200~230mm,尾長145~150mm,骨骼上帶有殘肉及肌腱,呈類白至淡黃白色。腦顱長橢圓形,長約57mm,直徑30~35mm。吻鼻部細長。眶間寬度約13~15mm。眶上突短小。顴骨平直。聽泡大。眼眶孔直徑10~12mm。上下門齒各1對,均呈彎曲的圓錐形,齒端較尖。上門齒長約6.5mm,下門齒長約10mm,直徑約1.5mm。上下門齒外側帶橙色。臼齒不外露,不易察見。脊椎骨及肋骨背部正中有一條突起的脊稜,腹部脊椎骨突起明顯,兩側具多數肋骨。四肢彎曲。前足掌裸,具掌墊2,指墊3;後足長50~68mm,蹠面被毛,無蹠墊,趾墊4。前足拇指不明顯,僅剩一甲附於內側掌墊。第四指常長於第三指。尾呈細長圓柱形,末端漸細,微現骨節。氣腥臭,味微鹹。

加工炮製:將巖松鼠骨置瓦上焙焦,研末。

藥性

功效:活血祛瘀,止痛。

主治:跌打損傷,骨折瘀痛等。

用法用量:內服:15~30g。

臨床應用

單方應用:《中國動物藥》:“治跌打損傷,瘀滯作痛:巖松鼠骨焙焦研粉,黃酒沖服,每次15g,每日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