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繡線菊

藥材名稱:木藍

名稱出處:《圖經本草》

概況

異名:槐藍(《綱目拾遺》),大藍、大藍青(《生草藥性備要》),水藍(《嶺南採藥錄》),青仔草、野青靛(《福建中草藥》)。

基源:為豆科木藍屬植物木藍的葉和莖。

原植物:木藍Indigofera tinctoria L.,又名印度藍、小青藍(《中國樹木分類學》),藍靛、野藍枝子(《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火藍(廣西)。

歷史:本品始載於《圖經本草》。《綱目》載:“藍凡五種,各有主治……木藍長莖如決明,高者三四尺,分枝布葉,葉如槐葉,七月開淡紅花,結角長寸許,累累如小豆角,其子亦如馬蹄決明而微小,迥與諸藍不同……。”即本種。

形態:小灌木。高50~60cm;枝被白色丁字毛。羽狀複葉,小葉9~13.倒卵狀長圓形或倒卵形,長1~2cm,寬0.5~1.5cm,先端鈍或微凹,具短尖,基部近圓形,葉片、葉柄及葉軸均被丁字毛;小葉柄長約2cm.被毛。總狀花序腋生,明顯短於葉,花長4~5mm;萼長約1.5mm,外面被丁字毛,萼齒三角形;花冠紅色或紅黃色,旗瓣圓形至長圓形,背面被毛,翼瓣卵圓形,與龍骨瓣略嵌連,龍骨瓣匙形,爪上有距;二體雄蕊;子房無柄,花柱短、內彎,柱頭頭狀。莢果圓柱形,長1.5~ 2.5cm,寬約2cm,棕黑色,被丁字毛。種子8~12,細小,長約1.5mm,近方形。(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2冊.387頁.圖2504)

生境與分佈:野生或栽培。分佈於山東、江蘇、福建、臺灣、湖北、廣東、廣西、四川、雲南。全球均有分佈。

生藥

採集:夏、秋季採收,除去雜質晒乾或鮮用。

貯藏:晒乾用者置乾燥處。

化學性質

全植物含靛甙,水解後生成3-羥基吲哚,3-羥基吲哚氧化縮合生成靛蘭[1]。還含類魚藤酮(Rotenoid)成分,有灰葉素(Tephrosin)、魚藤素(Deguelin)、脫氫魚藤素(Dehydrodeguelin)、魚藤酮(Rotenone)和蘇門答臘酚(Surnatrol)。類魚藤酮成分含量,葉和莖分別為0.60%、和0.32%。

葉中含香豆精、黃酮、強心甙、皁甙和鞣質[3]。

參考文獻

[1]中藥大辭典.上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359 。


[2]Die Pharmazie 1987;42(5):356 。


[3]CA 1987;107:93570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