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材氣化

[拼音]:bujing

[英文]:whaling

將繫有繩索的銛或叉、鏢等,採用射擊或投擲方式刺入鯨體進行獵捕。獵捕物件有鬚鯨和齒鯨兩類,以藍鯨、長鬚鯨、露脊鯨、抹香鯨、座頭鯨、北極鯨、灰鯨、鰮鯨、小鰮鯨等為主。由於鯨油是貴重的工業原料,歷史上歐洲和美洲一些國家的捕鯨活動長盛不衰。自20世紀中葉起,由於過度獵捕導致資源衰退以及國際上對捕鯨的限制,捕鯨業已趨衰落。

沿革

早在公元9世紀前,愛斯基摩人和印第安人就開始了人類最早的捕鯨活動。歐洲各國以帆船和手投銛捕鯨開始較早。 9世紀時挪威和芬蘭成為捕鯨國。10世紀後法國和西班牙系的巴斯克人也相繼在比斯開灣獵捕露脊鯨,以後漸向大西洋發展,14世紀中期,已擴充套件至冰島、格陵蘭、紐芬蘭一帶作業。17世紀初,英國、荷蘭、丹麥、法國、德國等國家以北大西洋的斯匹次卑爾根群島為中心獵捕北極鯨,年產曾達1500~2000頭。從17世紀中後期起,美國開始採用母船式帆船捕鯨,即以數十噸的小帆船及手投銛獵捕,由能載數頭鯨的母船進行鯨體解剖,取出脂肪層運回陸地採油。18世紀起由沿岸捕露脊鯨轉向外洋捕抹香鯨、露脊鯨等,以後作業擴大到南太平洋、印度洋、 日本近海、 鄂霍次克海、白令海、北冰洋等地。1820~1850年期間的世界年捕鯨達7000~10000頭。1864年挪威 S.福恩試驗成功捕鯨炮後,以往無力獵捕的大型鯨如藍鯨、長鬚鯨等成為主要獵捕物件。20世紀20年代開始,世界捕鯨重點逐漸轉至南極,30年代世界捕鯨船的70~80%在南極作業。1961~1962年度世界捕鯨產量達到66090頭的歷史最高紀錄,其中南極為38552頭。此後,鯨類資源急劇衰退,捕鯨業也趨衰落。

中國捕鯨量歷來很少。清代《廣東新語》中曾記述“以長繩系槍飛刺之”的捕鯨方法,只是對近岸鯨類的獵捕。20世紀50年代在內灣和近海有少量作業。自1981年起已完全停止對鯨類的獵捕。

漁具和漁法

古代捕鯨使用手投銛以及標槍、魚叉等(圖1)作漁具。1731年開始使用手持發射的銛槍。日本曾盛行使用敷網和刺網纏絡鯨,然後以大、小銛射殺。但近代捕鯨則主要使用設在捕鯨船船首加固甲板上的捕鯨炮(圖2)。射殺鯨的捕鯨銛頂端多裝有火藥的爆裂銛頭,擊中鯨體後自行引爆炸藥,以加強殺傷力,有的國家還試用了電氣銛。近海捕鯨採用單船作業;遠洋捕鯨一般組成船隊作業,船隊由捕鯨工船、探鯨船、捕鯨船、曳鯨船、運輸船、冷藏船、油船等組成。探鯨船和捕鯨船主要根據鯨露出水面呼吸時噴起潮柱(見鯨)的高度和形狀發現目標和識別鯨種,同時以回聲探魚儀器──探鯨儀作為輔助手段,必要時出動捕鯨工船上所載直升飛機探索。發現目標後,捕鯨船進入距目標 20~50米的有效射程發炮射擊(圖3)。死鯨經充氣任其漂浮水面,並插以顯著標志或安置無線電浮標,待曳鯨船尋找並拖至捕鯨工船。

鯨體處理

近海捕鯨一般由陸上基地解剖處理鯨體,遠洋捕鯨由捕鯨工船解剖處理。鯨體經船尾曳鯨滑道拖至上甲板解剖,然後按不同部位分別送各車間進行制油、制罐、制骨粉、鹽藏、貯存等。

漁場

世界各大洋都有鯨的分佈。北大西洋為古老漁場;北太平洋以勘察加、千島群島、阿留申群島以南,西至日本外海、東至美國、墨西哥外海為長鬚鯨、座頭鯨和抹香鯨主要漁場;小笠原水域是抹香鯨和座頭鯨漁場。南極水域為世界範圍最廣、最重要的捕鯨漁場,盛產藍鯨、長鬚鯨、座頭鯨、鰮鯨和抹香鯨。南半球的漁期在夏季,自11月下半月至翌年3月末止。

資源保護

為保護瀕臨滅絕的鯨類資源,有關各國曾於1931年在日內瓦簽署了捕鯨條約,但直至1937年才達成基本協定。在此期間,日本、英國、挪威等國家曾各自制訂捕鯨法規。1946年在華盛頓召開國際捕鯨會議,由15國政府簽署了國際捕鯨公約,美國為條約批准書的寄存國,1948年7月條約生效。1949年又在倫敦召開了第一屆國際捕鯨委員會(IWC)會議,此後每年召開一次,討論修正捕鯨法規、受保護鯨的種類和捕鯨限額等。目前受保護鯨種除原規定的北極鯨、露脊鯨、灰鯨外,又陸續增加了藍鯨、座頭鯨、長鬚鯨和鰮鯨。1979年第31屆國際捕鯨委員會會議決定無限期禁止捕鯨工船在南極作業(捕小鰮鯨除外),並將印度洋劃為保護區。1982年第34屆國際捕鯨委員會又通過決議,在1986年度捕鯨季節過後暫時終止商業性捕鯨。中國於1980年9月在國際捕鯨公約上簽字。國際捕鯨委員會現有38個成員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