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獸醫史

[拼音]:jiachu jishengchongbing

[英文]:parasitosis of domestic animal

由原蟲、蠕蟲和蜘蛛昆蟲寄生於家畜體內或體表所引起的疾病。家畜中普遍存在,呈全球性。以慢性消耗過程為主,表現瘦弱、貧血、營養障礙和生長髮育不良等,最終導致生產效能降低。急性的不甚多見,初次重度感染或調入疫區時可出現嚴重的急性症狀(見梨形蟲病、片形吸蟲病),嚴重的導致死亡。一頭畜體內可以同時遭受多種寄生蟲的侵襲,而且往往出現重複感染。多數具有不完全免疫性。有些屬於人畜共患疾病,如血吸蟲病、旋毛線蟲病、絛蟲蚴病和弓形蟲病等,也為害人類健康。

病原

家畜寄生蟲病的病原體主要分屬於原蟲、蠕蟲和節肢動物3大類的各綱中。 原蟲主要包括動鞭毛蟲綱(見鞭毛蟲病)、根足蟲綱、孢子蟲綱(見孢子蟲病)、梨形蟲綱(見梨形蟲病)和纖毛蟲綱的寄生原蟲;蠕蟲主要包括吸蟲綱(見吸蟲病)、絛蟲綱(見絛蟲病)、線蟲綱(見線蟲病)和棘頭蟲綱(見棘頭蟲病)的寄生蠕蟲;節肢動物主要包括蜘蛛綱和昆蟲綱。原蟲和蠕蟲主要為家畜內寄生蟲病的病原體,而節肢動物多為家畜的外寄生蟲,但有些種類的幼蟲期也可為內寄生蟲(見蠅蛆病),其成蟲還可以作為內寄生蟲病(見梨形蟲病、錐蟲病)和傳染病(炭疽)、日本乙型腦炎等)的傳播媒介。

寄生蟲生活史

寄生蟲發育的整個過程或生活史,因種類不同而有直接發育與間接發育之別。蠕蟲中的一部分線蟲如蛔蟲、圓形線蟲等的生活史是直接發育的,一生只需一個宿主。而吸蟲、絛蟲和棘頭蟲以及一部分線蟲(如絲蟲等)則是間接發育的,在其生活史中需要經過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宿主,其中供蠕蟲有性階段(常稱為成蟲期)寄生的動物稱為終末宿主,而供其無性階段(常稱為幼蟲期)寄生的動物則稱為中間宿主;如需要兩個中間宿主的,則按順序稱為第一、第二中間宿主。線蟲中的旋毛線蟲生活史是一個例外,它從感染期幼蟲進入宿主腸內後發育為成蟲,其產出的後代幼蟲則移行到肌肉內寄生,直到生長成感染期幼蟲時止,都是在同一宿主體內,而且不再繼續發育,必須更換新的宿主,才能繼續發育完成下一世代生活史。原蟲的生活史,如球蟲為直接發育,只需一個宿主;而梨形蟲為間接發育,需要兩個宿主,如蚊、虻、蠓、蚋等吸血性昆蟲和蜱作為外寄生蟲,只要有供其吸血的物件;而另一些外寄生蟲如蝨和蟎類等則需要有長期供其寄生的宿主,它們的世代生活史均在同一宿主體上完成。寄生蟲對其宿主具有選擇性,不同寄生蟲在各自生活史中的各發育階段都有其固有的宿主。

大多數寄生蠕蟲卵或幼蟲需要經過在自然環境或中間宿主體內的發育才能使終末宿主感染,並在其體內發育為成蟲。如豬蛔蟲卵由終末宿主排出至外界後要待發育到卵殼內含有第 2期幼蟲時才能成為感染期蟲卵。圓形線蟲卵需先從卵殼內孵出幼蟲,並經二次蛻皮變為第3 期幼蟲時才成為感染期幼蟲。還有許多寄生蟲需經過中間宿主體內的生活過程,如日本血吸蟲的蟲卵在外界發育成毛蚴後,需在中間宿主(釘螺)體內發育成為尾蚴,才有感染力。只有這些感染期的蟲卵或幼蟲能在終末宿主體內繼續發育、移行,最後到達寄生部位定居,隨後又開始其下一世代的生活史。

寄生蟲儘管種類、演化過程和生活史繁簡不同,但為維持其種的生存而大量繁殖後代則是其共同特點。繁殖方法多種多樣。如豬蛔蟲每晝夜可產卵10~20萬個;豬肉絛蟲每個月可排出孕卵節片200個左右,每個孕卵節片含有3萬~5萬個蟲卵;細粒棘球絛蟲產卵量雖不多,但其幼蟲(棘球蚴)所增殖的原頭蚴是大量的。某些吸蟲如肝片吸蟲的一個毛蚴在中間宿主螺體內通過無性生殖(或稱孤雌生殖)可產生150個尾蚴。

感染途徑

主要是經口感染。被隨同患畜糞尿排出的大量寄生蟲蟲卵與幼蟲汙染的水源和牧地,為“病從口入”創造了條件。許多直接發育的蠕蟲和部分原蟲均由此感染畜禽。豬肉絛蟲病、豬囊尾蚴病和旋毛線蟲病可以經口感染於人,因而是獸醫衛生檢查中必須防止的重要疾病。由於叮咬而由面板感染的寄生蟲病很多具有較大的危害性,如虻傳播的伊氏錐蟲病和蜱傳播梨形蟲病以及血吸蟲病等。家畜體外寄生蟲常由病畜與健畜直接接觸感染,或由汙染的用具間接感染而發生面板寄生蟲病,如蟎病。馬媾疫是通過與病畜交配而引起的;牛胎毛滴蟲病等也屬此類。其他如綿羊的先天性弓形蟲病則為胎盤感染,血吸蟲和蛔蟲也有經胎盤感染的。

危害

可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奪取營養。即寄生蟲奪取宿主體內營養供自身發育和繁殖的需要,而使宿主營養不良、消瘦、衰弱。如捻轉血矛線蟲、馬圓形線蟲和犬鉤蟲等以宿主血液為營養,導致宿主機體貧血,大量寄生時為害明顯。體外寄生的吸血昆蟲和蜱等則直接叮咬宿主面板,吸吮血液。

(2)機械性損害。包括損傷、阻塞宿主器官或壓迫組織等。如蛔蟲幼蟲移行時可造成某些器官的毛細血管出血,成蟲大量寄生時可引起腸管及其他器官阻塞;腦多頭蚴寄生在大腦內在其成長過程中壓迫腦組織可引起羊的旋迴病;棘球蚴寄生於肝臟可引起壓迫性萎縮等。由寄生蟲寄生所形成的損傷,有時可成為細菌或其他病原體的進口,引起繼發性疾病。

(3)毒性作用。寄生蟲所產生的分泌物或排洩物,或蟲體本身的分解產物都能對宿主產生毒性損害。如肝片吸蟲的毒素可引起體溫升高、白細胞增多、中樞神經系統紊亂等全身症狀;日本血吸蟲在其寄生部位蟲卵周圍組織發生的肉芽腫則是一種遲髮型過敏反應。

宿主反應

宿主機體遭到寄生蟲的侵襲後,產生一系列複雜的應答反應,如對抗侵害,遏制它們的活動和生長髮育,以至加以消滅等。主要表現為寄生部位的炎症,組織對寄生蟲的包圍,蟲體的溶解、機化、鈣化以及免疫反應等。寄生蟲免疫反應必須具有蟲體等的持續刺激才能產生與保持,故又稱為伴隨免疫或帶蟲免疫(見寄生蟲感染免疫)。

診斷和防治

寄生蟲病可結合流行病學和症狀加以診斷。實驗室診斷如糞、尿、血液等的檢驗,蟲卵的培養孵化,免疫學診斷以及試驗動物接種等則為確診所必需。治療主要是用化學藥物驅蟲或殺蟲。疫區可採用廣譜驅蟲藥或蟲苗進行定期預防。保持廄舍衛生,對糞便採用高溫堆肥發酵(殺滅蟲卵或幼蟲)、撲殺中間宿主,以及牧區實行劃區輪牧等也都是重要的預防措施。

展望

隨著醫學和獸醫學的發展,廣譜、高效、微量、低毒的抗寄生蟲藥物不斷出現和更新,在今後相當長時期內,藥物防治仍將不失為控制家畜寄生蟲病的重要途徑之一。因此,不斷研製新藥並解決寄生蟲抗藥性問題,已成為當前寄生蟲病防治研究的重要課題。同時,人工免疫和生物防治的研究,近年來取得一定進展,也將有助於在這一領域內開闢新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