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球物理勘探

[拼音]:Mikailangqiluo

[英文]:Michelangelo Buonarroti (1475~1564)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家、雕刻家、畫家和詩人。生於佛羅倫薩。他的建築作品不多,但都富有創造性,成就很高,影響很大。代表作有:佛羅倫薩的美第奇家廟(1521~1534)、勞侖齊阿圖書室前廳(1523~1526)、羅馬的卡比多廣場建築群(1540~1644)和聖彼得大教堂的聖壇部分和穹頂(1547~1564)。

米開朗琪羅設計的建築物,層次豐富,立體感很強,光影變化劇烈,風格剛勁有力,洋溢著英雄主義精神,同他的雕刻和繪畫風格一致。他也善於把雕刻同建築結合起來。常常不顧建築的結構邏輯,有意破壞承重構件的理性形式,如把圓柱子嵌在牆內,用薄薄的“牛腿”承託柱子,額枋和山花凹凸斷折等,表現出一種激動的、不安的情緒。因此,他是手法主義的開創者。巴洛克建築的建築師們也把他奉為導師之一。

美第奇家廟的施工雖然沒有完成,但從已完工的部分看,它的室內設計完整、緊湊,構圖嚴謹和諧,尺度準確,空間整體性很強,建築和雕刻配合完美。

勞侖齊阿圖書室的前廳,也表現出很強的空間整體性。它正中的臺階,造形富有變化,區域性的曲線處理同四壁的剛勁的直線對比強烈。這是最早發揮室內臺階的雕塑性裝飾效果的建築之一。

卡比多廣場在羅馬行政中心的卡比多山上,呈對稱的梯形,前沿完全敞開,以大坡道登山。這種形制是獨創的。廣場主建築物是元老院(現今為市政廳的一部分),它的立面經過米開朗琪羅的調整,造了一座鐘塔。廣場一側是檔案館(今為雕刻館),一側是博物館(今為繪畫館)。它們的立面都不高大,但雄健有力。廣場正中為羅馬皇帝馬庫斯·奧瑞利斯騎馬青銅像,由地面的幾何圖案把它統一在建築群的構圖中。廣場前沿欄杆上放三對古代石像,造成富有層次的景色。元老院前的大臺階也有雕刻裝飾。這廣場是建築和雕刻的綜合體,是羅馬最美的廣場之一。

聖彼得大教堂聖壇部分的平面是在D.布拉曼特的設計的基礎上修改而成的。原來是一個短臂十字形平面的集中式建築。在造完穹頂下的鼓座時米開朗琪羅逝世,但他完成了穹頂的模型,後來按模型造成了穹頂。它直徑41.9米,頂點高137.8米,是人類最偉大的工程之一。穹頂的輪廓飽滿而有張力,12根肋加強了這個印象。鼓座上的壁柱、斷折簷部和龕造成明確的節奏,有聖壇牆面上的壁柱等與之呼應。它的整體構圖很完整。可惜,後來教皇下令在它前面加建了三開間的大廳和一個很深的門廳,以致破壞了大教堂構圖的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