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少農

[拼音]:zuanjing fangfa

[英文]:drilling methods

鑽井是地質勘探和礦床開發的一個重要環節。鑽好的井對石油、天然氣來說是溝通油、氣層至地面形成油氣生產的唯一通道,也是人們對油、氣藏進行觀察和施加影響的唯一通道。根據岩石破碎方式和所用工具型別(見鑽井裝置),有以下幾種方法。

頓鑽

用鋼絲繩把頓鑽鑽頭送到井底,由動力機驅動遊樑機構,使遊樑一端上下運動,並帶動鋼絲繩和鑽頭產生上下衝擊作用。破碎岩石,又稱衝擊鑽(圖1),是一種古老的鑽井方法。頓鑽鑽機的天車臺有3個滑輪,各通過一根鋼絲繩,用來下套管、撈砂和起、下鑽具。用頓鑽鑽井,鑽進和撈砂必須相間進行。頓鑽鑽速慢,效率低,不能適應井深日益增加和複雜地層的鑽探要求,逐漸被旋轉鑽代替。但它有裝置簡單,成本低,不汙染油層等優點,可用於一些淺的低壓油、氣井,漏失井等。所以在美國等國家仍有一定數量的油、氣井用頓鑽法鑽井,中國陝北延安地區油井和四川自流井地區的鹽井,絕大多數是用頓鑽法打成的。

旋轉鑽

利用鑽頭旋轉時產生的切削或研磨作用破碎岩石。是當前最通用的鑽井方法(圖2)。1901年美國首先使用。中國於30年代中期開始使用,它比頓鑽鑽速快,並能處理井塌、井噴等複雜情況,按動力傳遞方式不同,分轉盤鑽和井下動力鑽兩種。

轉盤鑽

在鑽臺的井口處裝有轉盤,轉盤中心旋轉部分有方孔,鑽柱最上端的方鑽桿穿過該方孔,方鑽桿下接鑽柱和鑽頭。動力機驅動轉盤時帶動鑽柱和鑽頭一起旋轉,破碎岩石,井眼隨鑽柱不斷加長而加深,岩屑隨迴圈泥漿返至地面。

井下動力鑽

利用井下動力鑽具帶動鑽頭破碎岩石。特點是鑽進時鑽柱不轉動,磨損小、使用壽命長、特別適於打定向井。井下動力鑽有渦輪鑽、螺桿鑽、電動鑽具等。前兩種靠高壓泥漿驅動,後一種是用電驅動。30年代初蘇聯首先使用渦輪鑽鑽井,中國從50年代起先後使用渦輪鑽和螺桿鑽,主要用於鑽定向井。電動鑽需要特殊的帶電纜的鑽柱,尚未大量使用。

新鑽井方法

50年代以來,有的國家研究了新的鑽井方法,其中鐳射法、爆炸法、電弧法、電子束法、電火花法等都處於試驗研究階段,投入工業試驗的有下列3種。

衝旋鑽

把衝旋鑽具接在鑽頭上,利用迴圈的液體或氣體推動衝旋鑽具的心軸,使鑽頭同時以衝擊和旋轉兩種動作破碎岩石。適用於中硬地層。

柔杆鑽

用鋼絲橡膠結構的柔杆代替鑽桿,並接以井下動力鑽具,用具有大直徑滾筒的特殊地面裝置起下柔杆,可縮短起下鑽時間,並可於起下鑽時不停地迴圈泥漿。柔杆鑽井法的工業試驗井深已達2330m。

沖蝕鑽

利用高壓(可達1000kgf/cm2以上)驅動帶磨料的洗井液,使洗井液通過鑽頭的耐磨噴嘴時達到200m/s左右的高速,用沖蝕作用破碎岩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