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物理學

[拼音]:Zhonghua Renmin Gongheguo dang’an shiye

[英文]:archival undertaking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誌著中國檔案工作進入一個新階段。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重視檔案和檔案管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解放區檔案工作(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檔案管理)的基礎上,一面改造舊中國遺留下來的檔案工作(見中華民國時期檔案管理),一面汲取國外管理檔案的先進經驗,逐步建設起國家規模的社會主義檔案事業。在40年社會主義建設的歷程中,中國檔案事業走過了曲折發展的道路,經歷了初創階段、全面建設階段、受挫和破壞階段、恢復和發展階段,取得了巨大的成績。

初創階段(1949~1956)

這個階段,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領導全國人民,完成了繁重的社會改革任務,開始了有計劃的經濟建設。檔案工作的主要任務是:接管、集中舊中國遺留下來的檔案(見民國檔案);收集革命歷史檔案;建立機關、團體的檔案工作;培訓檔案專業人員,為建立國家規模的集中統一的社會主義檔案事業打下了基礎。

接管、集中舊中國遺留下來的檔案、資料。1949年10月25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第二次會議決定組織以陳雲副總理為主任的政務院指導接收工作委員會,負責統籌指導與處理有關國民黨政府中央各機關人員、檔案、圖書、財產、物資等接收事宜,開始了接管、集中國民黨中央政府機關的檔案。同年11月,以董必武副總理為團長的指導接收工作委員會華東工作團,前往南京、上海等地進行接收。華東工作團駐寧辦事處設有檔案組,具體負責檔案的接收與整理。為了集中管理國民黨政府檔案,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於1951年2月成立了南京史料整理處,除了接管國民黨政府中央機關和國史館的檔案以外,還陸續收集了散存在全國各地的大量國民黨政府的檔案。到1952年,共集中檔案 130餘萬卷。同時,東北圖書館檔案部、故宮博物院檔案館也已集中了明清、北洋軍閥、國民黨政府、汪偽政權、偽滿洲國等歷史時期的檔案、資料720餘萬卷。

收集革命歷史檔案。1949年12月,中央軍委釋出了關於收集革命歷史檔案和其他史料的通令。此後,中共中央、中央人民政府也都先後發出了徵集、收集檔案資料的檔案,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了徵集工作,得到了一批珍貴的檔案。

建立機關、團體的檔案工作。建國初期,由於檔案工作基礎十分薄弱,比較突出地存在檔案管理制度不健全,檔案管理混亂,檔案的整理方法不科學、不統一,隨意銷燬檔案,檔案工作者缺乏等問題。為此,1951年3月,中共中央辦公廳祕書處召開中央一級黨、政、軍各機關和群眾團體第一次檔案工作座談會,原則決定黨、政、軍三大系統保管檔案的分工和建立集中保管檔案的檔案室,以及制訂統一的檔案管理方法等問題。同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祕書廳召開的政府祕書長會議通過了《公文處理暫行辦法》,中共中央辦公廳召開的黨委祕書處長會議制訂了《關於加強文書處理工作和檔案工作的決定》。隨後,中央機關、各大區、省、市都陸續制訂了文書、檔案管理辦法,提出了建立健全機關文書工作和檔案工作的意見。機關、團體的文書、檔案工作初步在中央、省、市級機關建立起來。

為了培養檔案專業人員,1952年中國人民大學創辦了檔案專修班,次年擴大為專修科,1955年,在專修科的基礎上成立了中國人民大學歷史檔案系,為國家培養了大批檔案工作者。各地也陸續舉辦了檔案幹部培訓班。

集中管理大行政區撤銷機關的檔案。1954年6月,中共中央決定撤銷 6個行政大區的中央局,中央人民政府也決定撤銷大區一級的行政機構。中共中央辦公廳、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祕書廳分別釋出了中央局、大區行政機構撤銷後檔案集中管理辦法,按集中管理與保持原機關檔案之間聯絡的原則,完整地集中儲存了大區一級黨政機關的全部檔案。

1954年1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檔案局成立,是國家加強檔案工作領導的一項重大措施,為有領導、有計劃地建設社會主義檔案事業,提供了強有力的組織保證。

1956年4月,國務院發出《國務院關於加強國家檔案工作的決定》的歷史性檔案,對國家全部檔案(見國家檔案全宗)的概念、 檔案工作的基本任務和基本原則等一系列重大問題作出明確規定,有力地推動了全國檔案事業的建設和發展。

全面建設階段(1957~1966)

這一階段,在國家確定的建設檔案事業的方針、政策的基礎上,檔案事業各個方面開始全面建設,初具國家規模的檔案事業不斷髮展和提高。

各級檔案行政管理機構迅速建立,加強了國家檔案事業的分級管理。繼國家檔案局成立後,中央國家機關和地方人民政府逐步設立了檔案行政管理機構。1959年,中共中央發出《關於統一管理黨政檔案工作的通知》,調整了檔案工作領導體制,黨、政檔案工作實行統一管理,各級檔案行政管理機構既是黨的機構,又是政府的機構,履行管理檔案事務的職能。此後,各省、市相繼建立健全了檔案行政管理機構。

各級機關普遍建立了統一管理黨、政檔案的檔案室。在1959年以前,縣以上的黨、政機關,根據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批准施行的文書處理工作和檔案工作的規定,迅速建立起檔案室。1959年以後,根據中共中央關於統一管理黨、政檔案工作的決定,檔案室的設定也作了相應的改變,各級黨、政、軍機關和企業事業單位以及人民公社都開始建立統一管理機關檔案的檔案室。到1960年11月,國務院直屬機關設統一檔案室的佔 56.5%,北京市佔89.3%,安徽省佔70%。到1962年,全國從中央到地方,大都建立了統一管理黨、政檔案的檔案室,或配備了統一管理黨、政檔案的工作人員。

各級檔案館迅速建立。隨著全國各地歷史檔案逐步集中,各級機關檔案室普遍建立和檔案工作者隊伍的成長,建立檔案館的條件日趨成熟。1956年《國務院關於加強國家檔案工作的決定》指出:“國家檔案局應該全面規劃,逐步地在首都和各省區建立中央和地方的國家檔案館。”在此以前,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已經建立起來,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1964年命名)的前身──南京史料整理處也早已建立。以後,中央檔案館在1959年10月正式開館。1960年7月,經國務院批准在瀋陽建立了東北檔案館。各省、地(市)、縣檔案館也迅速建立起來。到1960年,全國共建立各級檔案館1634個,其中中央級4個,省級15個,地級106個,縣級1509個。1959年12月和1960年1 月,國家檔案局分別召開縣和省檔案館工作現場會,討論通過了《縣檔案館工作暫行通則》和《省檔案館工作暫行通則》。這兩個通則釋出後,為地方檔案館工作確立了統一的章程,促進了檔案館建設。在1960年前後,中央國家機關的專業主管部門也建立了一些檔案館。到1965年底,全國共建立各級各類檔案館2 483多個。

科學技術檔案工作開始建立。隨著國家經濟建設和科學技術事業的發展,各企業、事業單位形成的科技檔案與資料急劇增加,迫切需要收集、整理、保管和提供利用。1957年國務院《關於改進檔案、資料工作的方案》要求國家技術委員會、國家建委、地質部、農業部和國家統計局,分別在工業、交通、地質、農業、經濟等方面建立統一的科技檔案、資料管理工作,推動了科技檔案工作的建立和發展。1959年12月,國家檔案局在大連召開華北、東北協作區技術檔案工作擴大會議,討論通過了《技術檔案室工作暫行通則》,經國務院批准頒發全國試行。這一時期的科技檔案工作主要是對城市建設檔案、科學技術研究檔案以及停產企業的檔案進行了管理。

隨著檔案事業的建立和發展,檔案專業教育也有了新的發展。各級檔案部門培訓了一大批檔案工作者,高等檔案教育也為檔案部門輸送了不少人才。到1966年,全國高等院校檔案專業畢業生已達1606人。各地短期訓練班培訓檔案工作者12萬人次,初步形成了第一批建設新中國檔案事業的骨幹隊伍。此外,檔案學理論與技術研究工作和國際檔案學術交流活動也逐步開展起來。

1958年,檔案工作受到“大躍進”運動的影響,檔案部門出現了“大辦檔案”的偏差。1959年得到了糾正。

受挫和破壞階段(1966年5月~1976年10月)

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檔案事業遭受了嚴重的破壞。國家檔案局和地方檔案管理機構被撤銷,全國檔案工作陷於癱瘓狀態。全國各級檔案部門的領導人和廣大檔案工作者受到株連和迫害,大批業務骨幹被調離檔案部門,大量檔案被銷燬或損壞,國家檔案遭受到一場浩劫。有的地方銷燬檔案高達全部檔案的50%以上,造成令人痛心和無法彌補的損失。

恢復和發展階段(1976~1990)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全國檔案事業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這是中國檔案事業在不斷解放思想,擺脫“左”的思想影響下,從區域性恢復到全面恢復和發展的階段。1979年4月,經中共中央、國務院批准,國家檔案局恢復工作。同年5月,經中共中央批准,中央辦公廳發出《關於為“檔案工作中反黨反社會主義黑線”等錯案徹底平反的通知》。全國各級檔案部門解放思想,擺脫了“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左”的思想束縛。隨著全國工作重點的轉移,把檔案工作的服務重點逐步轉移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軌道上來。同時,全國檔案事業在中共中央、國務院的領導下,有步驟地進行了恢復整頓。至1982年底,已基本上完成了恢復整頓的任務,並且在恢復中有發展、整頓中有提高。這一階段,全國檔案事業不論在發展規模、內容和水平方面,或是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發揮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方面,都超過其他歷史時期。

這一時期,中共中央、國務院對恢復和發展檔案事業採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

(1)重申了“文化大革命”前中共中央、國務院確定的檔案工作原則和方針。1980年2月批轉了國家檔案局《關於全國檔案工作會議的報告》,重申和肯定了檔案工作的重要性,指出“做好檔案工作,不僅是當前工作的需要,而且是維護黨和國家歷史真實面貌的重大事業。”②1980年中共中央提出了開放歷史檔案的方針,為檔案利用工作開闢了廣闊的道路,推動了檔案館的建設。

(3)調整了全國檔案工作領導體制。1985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批轉〈關於調整我國檔案工作領導體制的請示〉的通知》,國家檔案局由中共中央辦公廳領導改歸國務院領導,地方各級檔案局領導關係也作了相應的改變。同時,中共中央、國務院還提出了實現檔案管理現代化,大力開發檔案資訊資源,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服務的發展檔案事業的根本方針。

(4)1987年9月制定頒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全國檔案事業建設開始走上法制軌道。

在這一時期,中共中央、國務院的一系列重大措施,不僅有力地推動了檔案事業的恢復、整頓,而且指導檔案部門進行了改革,使全國檔案事業有了新的發展。國家檔案局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的指示精神,於1982年以後,明確了全國檔案工作的指導思想,即:遵循黨的總任務、總目標,從實際出發,進行檔案工作的改革,逐步實現檔案管理現代化,大力開發檔案資訊資源,有效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並且確定了檔案工作的奮鬥目標,即:到本世紀末,在全國範圍內建立一個門類齊全、結構合理、管理科學、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有效服務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檔案事業體系。1986年制訂的《檔案事業發展“七五”計劃》提出了“改革、充實、鞏固、提高”的發展檔案事業的方針。檔案事業在這一時期全面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已初步建立起一個與社會的政治、經濟、科學、技術、文化等事業相結合併為其服務的全國規模的社會主義檔案事業。其主要標誌是:

(1)從中央到地方有了較為健全的檔案行政管理系統,各級檔案局作為各級人民政府的職能部門,已成為管理檔案事業的組織協調中心。截至1990年底,全國共有縣以上檔案行政管理機構2897個。

(2)各級各類檔案館形成了一個保管整個國家不同門類和不同載體檔案的檔案館網路。截至1990年底,全國共有各級各類檔案館 3522個(其中各級國家綜合檔案館2954個,國家專門檔案館1個,部門檔案館166個,城市建設檔案館 152個,事業單位檔案館24個,大型企業檔案館225個)。館藏檔案、資料已達1.7億卷(冊、件)。

(3)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黨、政、軍機關和群眾團體等單位,大都建立了文書立卷歸檔工作和檔案管理工作。機關檔案工作正在朝著對一個機關或單位的全部檔案實行綜合管理的方向發展。據1990年對 123箇中央國家機關和338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直屬機關3329個檔案室的統計,共儲存檔案、資料2448萬餘卷(冊)。

(4)適應國家經濟建設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城市建設、重點工程、科研以及農林、氣象等科技檔案工作都得到了發展和提高。企業單位普遍加強了以科技檔案工作為主的檔案工作。據1990年統計,全國3315戶大型工業企業及其所屬單位,有檔案機構5232個。儲存檔案、資料7538萬餘卷(冊),底圖約 18371萬餘張,縮微膠片297萬餘張、29434盒。

(5)檔案教育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到 1990 年底,全國有35所普通高校建立了檔案專業,50所中等專業學校和職業高中設立了檔案專業或檔案班。此外,還通過各種途徑,廣泛開展了多層次、多形式的檔案在職教育。檔案教育的發展,為檔案部門培養和輸送了大批專業人才,為檔案事業的建設和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出版了一批大學、中專檔案專業教材。

(6)建設了一支檔案專業工作者隊伍,知識結構、年齡結構、整體素質等方面日趨合理,具有了一定的政治素質。截至1990年底,全國各級檔案局、館以及省以上國家機關檔案部門有專職工作人員46449人,其中中青年佔82.2%;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佔41.3%;有15.84%的檔案工作者受過大專以上檔案專業教育或專業培訓;有58.81%的檔案工作者評定了檔案專業職務,其中研究館員52人,副研究館員918人,館員8817人。

(7)檔案理論與技術研究有了新的發展。檔案工作者堅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緊密聯絡檔案工作的實際,對檔案工作面臨的一些理論和實踐問題做了有益的研究、探討,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出版了一批學術著作,初步建立了檔案學理論體系。檔案保護技術的研究正在開拓新的領域,並取得了一批新成果:有兩項科研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有 132項科研成果獲國家部級獎,110項獲中國檔案學會優秀成果獎。應用現代化技術管理和檢索檔案的試驗研究也已起步。國家檔案局設有檔案科學技術研究所,遼寧、吉林、黑龍江、四川、江西、江蘇等省也設立了檔案科學技術研究所。繼中國檔案學會成立後,全國已有30個省(區、市)成立了檔案學會,國務院一些專業主管機關也成立了檔案學會。全國已初步形成了一支由專業研究、學校教學研究和群眾性研究相結合的檔案學研究隊伍。

(8)檔案宣傳出版工作有了發展。通過報刊、廣播、電視、展覽等形式開展了檔案事業的宣傳工作。在檔案專業刊物出版方面,國家檔案局主辦了《檔案工作》,中國檔案學會主辦了《檔案學研究》,中央檔案館與有關單位合辦了《黨的文獻》,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主辦了《歷史檔案》,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主辦了《民國檔案》,中國人民大學檔案學院主辦了《檔案學通訊》。除此之外,大部分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計劃單列城市,以及部分中央國家機關的檔案部門,也辦了檔案刊物,現已達50餘種。1982年,國家檔案局成立了檔案出版社,已陸續出版了一批檔案史料和檔案專業書籍,截至1989年底,已出版各類圖書345種,總印數達1337萬冊。

(9)開展了國際檔案學術交流工作。中國於1980年正式加入國際檔案理事會,並先後擔任國際檔案理事會兩屆執行委員,曾派代表團出席了第九、十、十一屆國際檔案大會。1982年,中國參加了亞洲史料指南地區協調委員會;中國政府在與20個國家的文化交流協定計劃中列入了檔案工作方面的交流專案,並開展了活動;同時,中國還與蘇聯、英國等國家的檔案部門有著業務交流的雙邊協議。1980年以來,中國檔案界組團出訪、參加國際檔案會議或進行考察40次,接待來訪的外國檔案代表團30個 (見彩圖)。 此外,還承辦了國際檔案理事會縮微複製委員會學術討論會、南斯拉夫各民族統一史檔案展覽。

(10)檔案工作堅持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服務,提供了大量的檔案,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科學、技術、文化、教育等各方面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取得了明顯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1986~1990年,僅各級各類檔案館就接待利用者2473萬餘人次,提供檔案、資料10621萬餘卷(冊、件)次。據鐵道部對11個鐵路局的16個鐵路分局和30條鐵路線的統計,從1983年至1987年利用地畝檔案作為原始憑證,解決鐵路與地方之間的土地產權糾紛,僅為鐵路建設避免重複徵用土地一項,就減少支出費用9.7億元。

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事業經過40年的發展歷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為社會主義各項建設事業服務發揮了顯著的作用。但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還不能充分適應社會主義各項建設事業發展的需要。1988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正式實施,為中國檔案事業在法制的軌道上全面建設和發展開闢了廣闊的前景。檔案事業進入了依法治檔、全面建設的新階段。中國正在努力建設和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檔案事業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