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性交易

[拼音]:Jiaxiang Wushi Muqun Shike

[英文]:Stone Carvings at Wus’ Tombs in Jiaxiang

中國東漢晚期武氏家族墓地石刻建築。又稱武樑祠、武氏祠。在山東省嘉祥縣武宅山村北。現存雙石闕、1對石獅、2通武氏碑和4組零散的祠堂畫像石,雕刻精美,刻技嫻熟,系珍貴的歷史資料。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武氏墓相當於東漢桓、靈帝時期(147~189)。除石闕外,諸石祠於宋代以後傾圮。其中的“武樑祠”畫像,最早見於北宋趙明誠的《金石錄》,南宋洪适又錄其部分榜文、影象於《隸釋》和《隸續》,始以“武梁祠畫像”名之。清乾隆年間,黃易等人掘出祠石,當時認為有 4座祠堂,即武樑祠和根據武樑祠位置定名的前石室、後石室、左石室。經籌劃保護,就地建屋,將畫像石砌於壁間,外繞石垣,圍雙闕於內,題門額曰“武氏祠堂”。

此後好事者陸續將零星漢畫石增置祠內,並且拓墨流傳,中外書刊廣為著錄,畢沅、瞿中溶、容庚等作了專門的考證和著錄。1941年,美國學者費尉梅根據畫像拓層對祠堂進行復原,但未能解決全部祠石的復原。1981年,中國考古工作者通過對原石全面考察,重新對武氏祠進行配置復原,確證包括武樑祠、前石室、左石室 3 座祠堂,不存在後石室。

石闕與石獅

原為武氏墓地神道設施。雙闕間距6.15米,高4.30米,重簷高大的母闕傍依單簷子闕,皆由基座、闕身、櫨鬥、簷頂部分組成,四周刻畫像與邊飾。兩隻圓雕石獅,相對立於闕前兩側。西闕正面有建和元年(147)闕銘,並記載了造闕、作獅子的工匠名字。

武氏碑

宋代以來金石家累有著錄。武樑碑、武開明碑早佚,現存武斑碑、武榮碑。武斑碑作圭形,額有圓穿,高2.10米。

武氏祠堂

武樑祠原為單開間懸山頂石構建築。現存 6石,即“武梁祠畫像”3石、“祥瑞圖”2石、“武家林”斷石柱 1石。祠內牆壁和屋頂上都刻滿畫像。三壁上部羅列歷史故事,和祥瑞畫像最豐富,其旁皆有隸書榜題。

前石室原為雙開間懸山頂石構建築,後壁正中有龕。現存16石,祠內刻滿畫像。東西壁山尖部位,對應刻有西王母、東王公等神話故事。其下三壁刻有孔子見老子與孔門弟子、表現祠主經歷和生活的車騎出行、宴樂、庖廚以及仙靈神話。前石室車騎畫像有大量榜題,與武榮碑所記經歷多相吻合,一般推定祠主為武榮。

左石室原形制與前石室相同,現存17石,畫像內容與佈局也類似前石室,該室畫像均無榜題。

武氏墓群畫像石雕刻技法主要採用壓地隱起,既保持了平齊的壁面,又使畫像躍然而出。物像外石面留有整齊細密的豎線鑿紋。構圖分層分格組合,層次井然(見圖)。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在此設立文物保管所。1964年,將位於坑中的雙闕原位提升現地面,其上建了高大寬敞的保護室;1972年,又將祠石從舊屋中拆出,移置闕室內四周石臺上。

參考文章

嘉祥武氏墓群石刻的簡單介紹建築與名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