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丘比丘遺址

[拼音]:zhongguo xiqu tongshi

中國古代戲曲史專著。張庚、郭漢城主編,原中國戲曲研究院部分研究人員集體編寫。1980~1981年出版,全書共 3冊。從戲曲的起源與形成論述到清代地方戲勃興為止。

上冊為第一、二編。第一編,介紹了中國戲曲的起源與形成,論述中國古代歌舞和古優與中國戲曲的淵源關係;角抵戲與參軍戲等藝術的產生和發展,為戲曲藝術的形成作了充分準備。還論述了從廟會到瓦舍的發展,為藝人職業化提供了條件和對戲曲的形成所起的重大作用;介紹宋雜劇與金院本的產生、特點及其在戲曲史上的重要地位。第二編,論述北雜劇與南戲的形成與發展,評介北雜劇的重要作家關漢卿、王實甫、馬致遠、紀君祥、康進之等,以及《竇娥冤》、《拜月亭記》、《西廂記》、《漢宮秋》、《趙氏孤兒》、《李逵負荊》、《陳州糶米》等北雜劇重要作品;還評介了南戲的主要作家高則誠等以及南戲的主要作品《白兔記》、《拜月亭記》、《琵琶記》。介紹和探討北雜劇與南戲的舞臺藝術(音樂、表演、舞臺美術)的概貌、形成、發展、特點、成就以及有關的理論著述。中冊為第三編。論述崑山腔的產生、興起與發展,評介崑山腔主要作家湯顯祖、沈璟、李玉、李漁、洪昇、孔尚任等,以及崑山腔重要作品和弋陽諸腔作品概貌、思想傾向、文學形式及其發展。下冊為第四編,論述清代地方戲的興起與發展,介紹了“亂彈”諸腔中的主要代表梆子腔、皮簧腔、絃索腔的產生、流佈、成長的不同狀況及其歷史原因;論述清代地方戲劇目概況、思想成就及其文學形式的變革。全書還收入近80幅珍貴的戲曲文物、書影、臉譜照片,它們是中國古代戲曲在各階段發展狀況的重要實物資料的反映。

這是一部嘗試以馬列主義觀點研究中國古代戲曲歷史的專著。它既吸收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又努力作出新的探索,與同類性質的著作頗有不同。它把戲曲藝術的產生和發展,放在各個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背景上,從與各種社會因素的聯絡和影響中進行探討,在史與論的結合上,比較嚴密。這部著作不僅注重戲曲文學,並且聯絡舞臺演出的實際,在戲曲舞臺藝術方面,作了不少新的探討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