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特霍爾姆,T.

[拼音]:Yisilanjiao meishu

[英文]:Islamic art

由信仰伊斯蘭教並按照伊斯蘭教教義生活的人們發展的美術,也稱穆斯林美術。伊斯蘭教在其發展過程中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國家,在其傳播過程中吸收了不同種族、不同地區的人們參加並發展了一種以伊斯蘭信仰為主導的生活方式和綜合的整體文化。伊斯蘭一詞,可以用來指一種宗教,一種國家或一種文化。作為伊斯蘭文化的一部分的伊斯蘭教美術,其範圍和性質是由被稱為伊斯蘭的這種現象的歷史所決定的。

概況

伊斯蘭教於 7世紀初興起於阿拉伯半島。穆罕默德及其信徒於移居葉斯里卜(麥地那)期間(622~631)發展了伊斯蘭教,建立了宗教、政治、軍事、經濟相結合的社團和制度,建立起政教合一國家的基礎。630年,穆罕默德返回麥加並進而基本上實現了阿拉伯半島的統一。632年,穆罕默德去世。他的後繼者哈里發在“為安拉之道而戰”的口號下,發揮其軍、政、教結合的優勢,開始了阿拉伯人的對外擴張,在 4位大哈里發時期(632~661),擊潰拜占庭軍隊,攻佔敘利亞、巴勒斯坦等地,東擊薩珊王朝而亡之,西進佔領埃及、利比亞。在隨後的伍麥葉王朝時期(661~750),阿拉伯帝國最後形成,其勢力東到中亞和印度河流域,西達非洲北部,進佔西班牙。伊斯蘭教在其出世的100多年間,以軍、政、教結合的形式所征服的亞洲和非洲地區,除個別地區外,今天依然保持其優勢。

伊斯蘭教的迅速傳播與阿拉伯帝國的擴張,為吸收東西方各族文化,形成和發展伊斯蘭文化提供了條件。作為伊斯蘭文化的組成部分的美術也有一個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伊斯蘭美術中不僅有閃族──阿拉伯人的藝術傳統,而且吸收了希臘、羅馬、基督教美術因素和伊朗以及西亞、中亞各族的藝術成分。伊斯蘭-阿拉伯世界所處的東西方貿易和文化藝術交流的中介地位,使它得以更廣泛地吸取東西方文化藝術。伊斯蘭美術在其發展過程中,由於多種成分的吸收並與不同地區的特點結合而呈現出多樣性。

伊斯蘭教信仰的核心是絕對的一神論,即對唯一真主安拉的順從。神是唯一的創造者是它的主要信念。伊斯蘭教反對崇拜偶像,始見於古蘭經,而穆斯林神學家則進一步認為表現活物是對神的創造者的特權的侵犯。從10世紀起,遜尼派和什葉派神學家都譴責在公共場所,特別是在宗教建築物上塑造或描繪人和動物。禁止對人和動物的造型表現,主要在宗教美術中被嚴格遵守,只有極個別的例外;在世俗藝術和作為書籍插圖的細密畫中並不執行這一禁止;在日常生活用品的裝飾中,如陶瓷、金工器物和紡織品,也允許人和動物形象的使用。總之,這種禁止並沒有法律效力,可以按照情況加以解釋。例如在伊朗,有牢固的民族繪畫傳統,甚至還有宗教題材的具象繪畫。在阿拉伯國家和土耳其此禁較嚴。14世紀以後,在這些國家裡,即使在實用的工藝美術上,對活物的描繪也很少見。20世紀初,伊斯蘭政府鑑於現代生活趨勢,調整了對影象的態度,正式宣佈,伊斯蘭教只禁止繪製聖像和偶像。

伊斯蘭教美術中禁止人物和動物形象的主要後果,是遏制了宗教具象圖形藝術的發展,但另一方面,卻又促進了抽象化的裝飾紋樣在教會建築及有關美術裝飾中的廣泛運用和發展。伊斯蘭建築裝飾和工藝美術中形成了一種被稱為阿拉伯紋樣的圖案裝飾體系。它大量使用幾何紋、植物紋、文字紋等可以無限連續的紋樣,形成變化無窮、色彩華麗、光影變幻的裝飾效果。高度發揮圖案的象徵性和裝飾性,成為伊斯蘭教美術的一大特色。

伊斯蘭教信仰的中心來源是古蘭經。古蘭經被認為是神對先知的啟示的總結,它的神聖性導致穆斯林們認為凡用阿拉伯書寫的古蘭經文都是神聖的。他們以虔誠的心情用阿拉伯文字抄寫經文,在書法上發揮才能,創造了多種阿拉伯書體,其中以庫菲和納斯黑二體最為常用。阿拉伯書法成為伊斯蘭世界有獨創性的、十分複雜的藝術形式。書法在建築裝飾、工藝美術和書籍裝幀上與各種紋樣或畫面相結合,是一種變化多端、富於表現力的藝術手段。

伊斯蘭信仰對美術的影響和伊斯蘭教美術共同特徵的形成有一個過程。而伊斯蘭教美術的發展變化,又與先後在各地區掌權的王朝、教派和各族的活動有關。由於有些歷史情況不明,實物和文字資料短缺不全,考古發掘尚待進行或尚待總結,對伊斯蘭教美術的研究還有不少問題尚待解決。伊斯蘭教美術,作為一門學科,在中國和國際上都還是一門尚待發展的新學科。

分期

伊斯蘭教美術的歷史,粗略地可以分為早、中、晚3個時期。

(1)早期,主要指伍麥葉王朝(661~750)和阿拔斯王朝前期(750~約1000)。這是伊斯蘭教美術逐漸形成主導的新的審美趣味並結合功能的要求在形式和風格上有所創造的時期。伊斯蘭教興起之初,即將成為伊斯蘭世界者的古代閃族後裔的阿拉伯人,由於其大多數還過著遊牧生活,文化藝術發展尚未完備,但閃族人的思想影響和富於文學性的阿拉伯語言以及便於紋樣化的文字,已經是伊斯蘭文化藝術發展的重要因素了。建都於大馬士革的伍麥葉王朝時期是伊斯蘭教美術早期發展的重要階段。伊斯蘭教美術最初的發展正是以大馬士革為中心的,但希臘-拜占庭美術的影響強烈而明顯。之後,阿拔斯王朝建新都於巴格達和薩馬拉,東方的、伊朗的美術影響增強。在阿斯朝哈里發們的鼓勵下,一種新的風格迅速發展起來。早期伊斯蘭教美術的形式和風格就是以上述每個地區為中心向四方傳播並和當地的條件、材料相適應,造成相當多樣的變化。阿拉伯帝國的政治統一延續不長,從9世紀起,繼大馬士革之後的巴格達文化優勢已開始先後受到後起的其他政治文化中心如西班牙後伍麥葉王朝(756~1031)首都科爾多瓦和伊朗東北部的薩曼王朝(874~999)首都布哈拉的挑戰了。薩曼王朝興起於中亞河中地區,獎勵學術文藝,興建清真寺、宮殿和陵墓,繼承薩珊王朝藝術傳統,開展美術活動,發展了具有特色的藝術風格。10世紀中期,信奉什葉派教義的白益王朝(935~1055)興起於伊朗西部,進軍巴格達,控制中央哈里發,也同樣提倡文化藝術,興建清真寺、圖書館等公共建築,發展工藝手工業。969年,法蒂瑪王朝(909~1171)開始在開羅營建什葉派反哈里發統治的新都,興建清真寺和大學,提高了開羅的獨立競爭的地位,同時在建築設計、裝飾紋樣和繪畫題材方面有所改創。什葉派對聖者的尊敬導致了若干地區聖者陵墓的修建,甚至也可能是人物形象在宗教藝術中出現的原因之一。10世紀以後的伊斯蘭世界,實際上由許多有共同審美趣味,彼此保持聯絡而又有一定獨立性的地方王國或自治城市所組成。阿拔斯王朝哈里發的中央權力衰微,僅存其名。

(2)中期(約1000~約1500),主要是突厥人和蒙古人的先後西進為伊斯蘭世界帶來新的文化藝術因素的時期。從11世紀起,在東邊,加茲尼王朝(977~1186)的馬哈茂德(998~1030)仿效薩曼王朝,美化其首都,提倡文藝,興建清真寺和經學院,把加茲尼發展成一個文化中心。隨後,出自烏古斯的塞爾柱突厥人從中亞開始西進,擊敗加茲尼王朝,滅白益王朝,佔領伊朗和兩河,控制阿拔斯朝哈里發,成立塞爾柱蘇丹國(1058),先後以梅爾甫,伊斯法罕為首都。塞爾柱王朝統治時期,在一定程度上是封建經濟與商業和平發展上升時期,是伊斯蘭世界的一個富裕強大時期。馬里克沙赫統治時期(1072~1092),伊朗迅速地在政治上和文化上上升到突出地位。城市裡行會手工業者隊伍擴大,建築和各門工藝美術有顯著發展,手抄本插圖逐漸成為重要美術部門。在西邊,有立國於摩洛哥和西班牙南部的王朝(1056~1148)以及阿爾摩哈德王朝(1130~1269)出於反對偶像的深厚感情,其清真寺極為樸素嚴謹。其後是在格蘭納大修建了華麗的艾勒漢卜拉宮的奈斯爾王朝(1232~1492)。它於1492年在基督教軍隊的進攻中滅亡。伊斯蘭在西班牙的統治從此告終。但在此之前,安納托利亞和巴爾汗、克里木、中亞的大部,印度北部和部分東非則成為新的伊斯蘭範圍。

繼法蒂瑪王朝和阿尤布王朝(1171~1250)之後統治埃及和敘利亞的馬木路克王朝(1250~1517),由於遏制了蒙古人的西進,擊退了十字軍的進攻並且扶立哈里發而成為阿拉伯世界的主要支柱。當時,開羅是一個重要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埃及和敘利亞是富裕的商業興盛地區。清真寺、經學院和陵墓等建築物遺存較多,工藝美術製品技術高度完善,藝術上創造性不強。

13世紀中期,蒙古人的西進,摧垮了塞爾柱王國,推翻了阿拔斯哈里發王朝,在西亞建立起伊爾汗國(1260~1353)。伊爾汗國的成立,增進了伊朗和中國的文化交流,其結果在兩國的藝術史上顯然可見,伊朗在陶瓷、紡織和繪畫方面獲益尤多。合贊汗(1295~1304)以伊斯蘭教為國教,修建首都大不里士,立清真寺、經學院、天象臺、圖書館等公共建築。伊爾汗國在分裂中為興起於河中地區的帖木爾所滅。帖木爾在攻佔巴格達後,以伊朗為主要地區建立帖木爾帝國(1369~1500),徵集各地工匠,經營首都撒馬爾罕,重視文藝美術,使之發展成伊斯蘭文化的一箇中心。這期間,中亞道路開通,伊朗和遠東的聯絡恢復,中國影響川流而來,引起審美趣味的變化。在赫拉特和撒馬爾罕發展起來的被稱為帖木爾文藝復興的藝術和文藝運動,後來從呼羅珊向伊朗西部傳播,滋潤了17世紀薩非王朝的藝術繁榮。

總之,隨著一些新的政治和文化中心的出現,這一前後50年左右的時期,是伊斯蘭教美術進一步多樣發展的時期。

(3)晚期(約1500~),伊斯蘭教美術主要是以3個帝國為中心,繼承先前的藝術傳統,分別發展了既有共同點,又有各自特點的晚期形式和風格。在西邊是以伊斯坦布林為首都的奧斯曼帝國(1453~1923)。在16世紀,那裡的建築家們把當地的基督教建築傳統和10世紀以來的圓頂結構的伊斯蘭傳統結合起來,形成了以錫南的作品為代表的集中式圓頂建築新風格。工藝美術生產繁榮,地毯和陶瓷比較突出,細密畫受伊朗影響,但也有自己的特點。在伊朗,以什葉派為國教的薩菲王朝(1502~1736)在美術方面繼續有所發展建樹,以建築和繪畫最為突出,細密畫空前繁榮,以塔赫馬斯普(1524~1576)和阿拔斯大帝(1588~1629)統治時期為最盛。阿拔斯大帝在首都伊斯法罕興建了公共建築和宮殿的組合群,其遺存至今者屬於伊斯蘭最美的建築之列。在東邊,帖木爾的後裔在印度建立了莫臥兒帝國(1526~1857)。其陵墓建築和細密畫也有突出成就,形成一種伊朗和印度的混合風格。

建築

在伊斯蘭政教合一的統治下,建築有巨大的進步。除宮殿外,出現了清真寺、光塔、經學院、教派修院、市場、驛館等新型建築物。穆斯林們以數學和審美感覺為依據,發展了一種以抽象圖案為基礎的建築裝飾藝術。伊斯蘭教美術的特徵,主要表現在宗教建築上。

清真寺最初的規劃及設施極其簡單:一塊圍起來的地方,一面正牆,初面向耶路撒冷,後改為面向麥加,正牆一邊設柱廊以遮陽光,院中設一行沐浴禮的水池。後來,又增加了聖龕,位於正牆正中,以正示麥加方向,聖龕右邊設講經壇,供講經和領導祈禱之用;一個或數個光塔,從其上召喊信徒進行祈禱。這些設施,成為各地修建清真寺的必要組成部分。最初的清真寺無一遺存。隨著伊斯蘭教的傳播和成功,在清真寺的建築和裝飾上,發展了壯麗的趣味,取代了起初的簡單純樸。

早期清真寺建築的一個主要形式為定向的多柱式大廳。這種形式是由正牆一邊的可以向前,向左右擴充套件的柱廊演變而來的。為了突出聖龕,把它前面的一間加高並加圓頂,是為正廳。圓頂象徵上帝和天堂並增加了建築的恢巨集氣勢;正廳平面為正方形,上升形成立方體以象徵 4種元素。立方體與圓頂的結合可以說為伊斯蘭教提供了一個完美的象徵,可視世界與不可視世界,人世與天堂的統一。圓頂與拱並非伊斯蘭建築的發明,但卻給予了空前的發展和變化。圓頂幾乎成為整個伊斯蘭世界清真寺的標誌──從印度、中亞、伊朗、兩河、土耳其、埃及到西班牙均可看到,只有個別地區少見。

現存最早的伊斯蘭教會建築之一的耶路撒冷圓頂聖石廟(688~692),實際上是一個聖殿。其建築基本形制是追求立方與圓頂結合的突出的例子。由立方旋轉而成的八角形體與圓頂之間所達致的平衡,在以後的世紀中,罕有能超過它的。這種集中式形制不僅在以後清真寺正廳圓頂上有其投影,而且為後來陵墓主體建築所採用,影響深遠。

圓頂聖石廟系伍麥葉王朝初年建築,正當伊斯蘭教美術形成的時期,所用玻璃鑲嵌裝飾乃沿襲基督教藝術的傳統,裝飾圖案的母題分別來自薩珊,拜占庭及當地。但在建築下部的大理石板上卻已有抽象幾何形紋飾的樸素開端。這類紋飾在後來就趨於繁複多變,令人眼花繚亂了。至於其略尖的圓項和整個建築物上與之呼應的尖拱,則可能從薩珊王朝宮殿的有尖的筒形拱頂上得到啟發。尖拱與圓拱相比更為靈活,因為它幾乎可以按任何比例加以設計。尖拱傳入歐洲,在11世紀末被羅馬式建築所採用,在哥特式時期成為拱的標準形狀。正是憑藉著尖拱,哥特式教堂建築才得以上升到那樣的高度。

伊斯蘭建築從古代借用的不僅是圓頂和尖拱,還有柱和柱頭。清真寺的光塔則受防守塔樓、燈塔或山頂高臺(如薩馬拉大清真寺的螺旋式光塔)的啟發。各種成分,儘管來源不同,但在伊斯蘭建築中經過變化卻得到新的而又同質的綜合。

8世紀初,在伍麥葉哈里發瓦利德一世統治時期(705~715)建立的 3個大清真寺:麥地那先知清真寺(705~709)、大馬士革大清真寺(705~715)和耶路撒冷阿格薩清真寺(704~715),成為伊斯蘭世界清真寺的3個原型,其平面規劃及格式被廣泛採用,直到12世紀後,有的地區還繼續仿效。

大馬士革大清真寺可稱規模巨大的早期伊斯蘭建築(157×100米),其所在原為設有碉堡和圍牆的羅馬神殿,後改為基督教教堂。瓦利德下令拆毀圍牆內的一切,利用其石塊、柱和柱頭,修建了一個平面為橫長方形的清真寺,南邊為正牆及由兩排圓柱和一排方柱支撐的進深三間的祈禱廳,有交叉角道通向聖龕,其上為圓頂,其他三邊均為連拱廊,庭院寬敞,氣勢恢巨集。柱廊上方壁面飾以拜占庭型大理石鑲板和由房屋和多種樹木組成的玻璃鑲嵌畫,取古典幻景式風格,以精細的拜占庭技術製成,畫面華麗、歡快,富於想像。它們不僅是早期伊斯蘭美術的光輝成就,而且也是世界上最令人喜愛的鑲嵌裝飾之一。此寺用教堂四方塔樓作為光塔,為現今所知最早者。

8~10世紀,多柱式傳統主導著清真寺建築。西班牙科爾多瓦大清真寺 (始建於786)和突尼西亞凱魯萬大清真寺(836~866)可以認為是古典的早期伊斯蘭型式的代表。薩馬拉的兩處現已毀壞了的巨大的清真寺建築是早期兩河多柱式的例子。

由後伍麥葉王朝在西班牙科爾多瓦建立的大清真寺是伊斯蘭建築輝煌成就之一,其出現表示伊斯蘭建築家已充分發展了一種新的宗教建築型式,即用磚或石頭,方墩或圓柱、方的間架或長的中殿,平頂或拱頂,建造出多柱式大廳並配以有柱廊的庭院。聖龕前加圓頂的正廳標示正對麥加方向。為了增加建築的高度,建築師把拱分成更小的單位,創造了兩層附加在柱子上的馬蹄形拱並安排成富於裝飾性的花樣,圓頂上的拱也形成類似的效果,以減緩多柱式建築的單調。突出建築物的整體裝飾效果成為伊斯蘭建築的特徵。這一特徵由於重用灰墁雕花和石雕、磚花砌築、彩釉磚瓦(琉璃磚瓦貼面)和鑲嵌裝飾而得到加強。

中亞和伊朗對建築裝飾和另有特點的清真寺、經學院建築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布哈拉薩曼王室陵墓(892~907)是伊斯蘭早期墓葬建築的傑作,同時也是中亞,特別是粟特一帶的高超的磚花砌築裝飾技術的最早的例子。塞爾柱人的西進把這種技術向西傳播,以後廣泛流行。

塞爾柱人稱雄的時代,在伊朗發展了平面圖為正方形、四周圍以柱廊、每邊正中各有一向庭院敞開的高大的祈禱廳的清真寺或經學院建築。祈禱廳的拱頂由一種拱肋構架所支撐。14世紀時,建築裝飾從灰墁雕花和磚花砌築發展到內外大量使用彩釉磚瓦帖面。始建於10世紀,1088~1089年全面重建,以後又多次修建的伊斯法罕大清真寺(星期五清真寺)是這種建築形式和裝飾的最主要的例子。其後,帖木爾為紀念其妻而在撒馬爾罕建造的比比·哈娜姆清真寺(1399~1404)也很有代表性,是中亞伊斯蘭建築的最高成就,可惜部分傾坍。至於撒馬爾罕的帖木爾陵墓(1404)則是帖木爾帝國集中式紀念性建築的代表,是伊斯蘭世界著名陵墓之一。帖木爾帝國時代的建築物上大量使用彩釉磚瓦貼面,幾乎蓋覆內外一切表面,包括圓頂和光塔,流光溢彩,極為華麗。

14~15世紀,埃及受中亞河中地區和伊朗的影響,集中式形制流行,出現了由清真寺、經學院、陵墓組合在一起的建築。開羅蘇丹哈桑清真寺-經學院(1356~1362),採用伊朗式祈禱廳,是伊斯蘭世界少數優美的四祈禱廳經學院之一。

集中式圓頂建築,特別是大清真寺建築組合,在16世紀奧斯曼帝國有突出的發展。在這些建築上,一切都從屬於巨集偉的中央圓頂,圍繞在近旁的半圓頂和小圓頂逐層下降並縮小,對稱樹立的細長有尖的光塔構成佈局的框架,四周庭院的開闊空間使它和別的建築分開,整體清晰而有邏輯性。錫南晚年設計的伊斯坦布林蘇萊曼大清真寺(1550~1557)可以作為一例。

伊斯蘭宮殿建築,早期遺存很少,且多毀壞。伍麥葉時期有在傑里科附近里爾伯·阿爾·馬芙加宮殿,安曼附近穆夏達宮殿以及庫賽爾·阿姆拉宮(724~748)和帕爾半拉東北的哈伊爾堡(約728)等;阿拔斯時期有巴格達的阿拔斯宮和薩馬拉的宮殿等。較完整的宮殿建築屬於晚期,如始建於1465~1478年間的伊斯坦布林的託普卡珀宮殿群,薩菲王朝阿拔斯大帝在伊斯法罕興建的宮殿群如四十柱廳,阿里·卡普宮(約1598)等。西班牙奈斯爾王朝於14世紀期間在格蘭納大修建的艾勒漢卜拉宮(紅宮),是僅存的中期宮殿,以裝飾富麗,設計精巧著稱。

雕塑和繪畫

大型圓雕和大型具象繪畫在伊斯蘭世界未得充分發展。早期宮殿裝飾中有灰墁雕刻人物,甚至有哈里發的塑像(黑爾伯·阿爾·馬芙加宮);中期有現藏義大利比薩墓地供焚香用的大型鑄銅格里豐(11世紀)和西班牙格蘭納大的艾勒漢卜拉宮獅廷噴水池的雕刻石獅(約1354)。在工藝美術中,小型圓雕及浮雕甚多。

大型具象繪畫,為有人物的壁畫和鑲嵌畫,見之於早期宮殿(8~10世紀)。17世紀,薩菲王朝在伊斯法罕修建的宮殿中也飾有假想的歷史場面或其他人物壁畫和陶瓷片壁畫,多采取細密畫風格,可能出自細密畫家之手,有的為歐洲畫家作品,則西方風格明顯。人物畫在陶瓷器紋樣上常見,風格多樣。伊斯蘭世界在繪畫方面的成就主要表現在作為書籍插圖的細密畫上。細密畫是在阿巴斯時期隨著造紙和抄書業的興起而得到發展的。雖說埃及、兩河和伊朗都是有書籍裝幀傳統的地區,但在細密畫的繪製上,成就最突出、影響最大的,應數伊朗。伊朗過去習稱波斯,故其細密畫以波斯細密畫而聞名於世。

工藝美術

為供應宮廷、清真寺、王公、富商和大眾的日用以及對外貿易的需要,工藝美術品的生產成為伊斯蘭教美術的一個重要部門。它們的作者多為無名的工匠,但工藝製作卻力求精美。阿拉伯紋樣在工藝品上得到廣泛的使用。

陶瓷,特別是釉陶,是伊斯蘭裝飾藝術的重要方式,在埃及、兩河、伊朗和中亞地區等地均有生產。伊斯蘭陶瓷,一方面繼承當地悠久傳統,另一方面則常受中國瓷器的影響。早期伊斯蘭陶器罕見。大馬士革博物館藏一青綠鹼性釉水罐,上有庫菲體字,被定為 8世紀產品。此為現知伊斯蘭陶器的一個較早的例項。對中國陶瓷技術的吸取和產品的仿製,促進了阿拔斯時期及其後伊斯蘭陶瓷的發展,如製成了仿唐三彩的多彩釉陶器,發展了多彩刻線紋陶器以及白釉陶器等。閃光釉陶器是伊斯蘭陶瓷的一大成就,可能是在兩河或埃及最早出現的,後來在伊朗和西班牙都進行燒製。新穎的陶瓷圖案則於9~10世紀出現在伊朗東部和河中地區。在撒馬爾罕陶器的阿弗拉西亞勃組中,首先在單色的地子上使用了黑色或紅色的庫菲體題字,獲得良好效果。在內沙布林出土的陶器中,有以強烈的色彩和簡化的形狀畫的人物、動物或植物的組合圖案。

10世紀以後,伊朗製陶業蓬勃發展,出現了新的製陶中心和品種,如以花鳥紋為特徵的薩里彩繪陶器、阿莫勒的白地劃花陶器等。

11世紀中期開始的塞爾柱時期,製陶受中國宋瓷的影響,有進一步發展,作風洗練,開始使用透明釉,青釉增多,品種豐富多樣,有青釉、白釉、青白釉等單色陶器。器形和裝飾也有新的發展,增加了青釉黑刻花、青白釉藍彩、刻花、透雕、玲瓏、貼花等裝飾手法;器物品種增多,形式多變,有燈具、神龕、注壺等,供建築內外裝飾用的彩釉面磚、瓦片,大量生產,為此後宗教和世俗建築的鮮明華麗增色不少。

12世紀以後,多彩陶器增多。繼加彩陶器之後,12~13世紀出現了彩繪陶器,其上有以多種彩料描繪的人物、動物、花卉等圖案,畫面以人物為主,題材多取自菲爾多西的《列王記》。當時畫家多兼事書籍插圖和陶器的彩繪。從陶器上可以看到同時期的細密畫法,其中不乏筆致精美之作。其產地限於刊伊、卡善、薩維等地,製作時期限於13世紀前半,作品數量不多。大約在同一時期,出現了在青釉或白釉下描繪黑色或藍色紋樣的釉下彩陶器,後來,逐漸成為伊斯蘭陶器的主流。

蒙古人西進並在西亞建立起伊爾汗國。工藝美術盛行仿效中國風格,出現了青金石型陶器,彩繪華麗,曾在卡善、薩維、索丹納巴德製造。在卡善等地生產的釉下彩繪陶器,以黑和青綠或藍描繪鳥獸和花草的組合紋樣,與同時期在設拉子繪製的好以花草作背景的細密畫相呼應。帖木爾帝國時期出現了一種仿中國青花的釉下藍彩陶器。薩非王朝阿拔斯大帝曾招聘中國工匠,提高製陶技術,出現了半陶半瓷的製品。庫巴奇彩繪陶器,描繪人物、動物和花卉,具有明顯的伊朗風格。奧斯曼帝國的陶瓷,也顯示出受中國瓷器的影響,在晚期陶瓷中有一定代表性。

伊斯蘭玻璃工藝堪與其陶瓷工藝媲美。琺琅彩飾玻璃器最為出名,其現知最早作品為8世紀末埃及產品。但12~14世紀的敘利亞在這類工藝方面尤為出色,所產大酒杯,凸紋琺琅彩飾的燈和瓶行銷歐洲,頗受歡迎並引起仿製。其工藝最精美者見之於清真寺的燈。製作者在其上施展各種技巧,發揮阿拉伯紋樣變化多端的裝飾趣味。兩河地區有薩珊時代玻璃鐫刻的傳統,但伊斯蘭時代早期作品罕見。1987年4月,在中國陝西省扶風縣法門寺塔基地宮出土的刻花藍琉璃盤和刻花描金藍琉璃盤,製作年代下限為874年,應是9世紀中期作品,其上刻花,刀法自然,線條生動,富於感情,不拘於刻板的工整,顯然出自有創造性的工匠藝人之手。它們作為早期伊斯蘭玻璃刻花藝術的例項,補充了這方面存世作品之不足,是早期伊斯蘭美術的一次重要發現。

在紡織方面,伊斯蘭世界也創造了一些品種,如大馬士革的錦緞以“大馬士克”知名,摩蘇爾的產品被叫做摩蘇林那,緯起絨織物因埃及福斯塔特而得名,塔夫綢則出自伊朗。伊斯蘭絲綢做成的十字褡和法衣,為歐洲基督教教士所穿著,其上飾有阿拉伯紋樣和文字條帶。它們常出現在歐洲的宗教題材的繪畫上。伊朗的織物上可以看到細密畫上的人物。細密畫家有時還特意為絲綢和地毯設計圖樣。16世紀大不里士的畫家蘇丹·穆罕默德就是一例。

早期伊斯蘭地毯僅有殘片遺存。來自中亞的塞爾柱突厥人對發展地毯織造有所貢獻。現存地毯大多為16世紀以後的製品,以奧斯曼土耳其和薩非伊朗的產品最有名,紋樣各有特色,結法有土耳其的戈爾德茲結和伊朗的色納結之別。地毯常按其圖案題材分類,有庭園、花卉、團花、動物、狩獵、瓶壺等紋,祈禱用小地毯則多絲織並常用聖龕紋。

此外,工藝的嚴格標準也表現在法蒂瑪埃及的青銅器、大馬士革和託列多的刀劍、塞爾柱時期兩河的鑲嵌金工、埃及的木器雕花以及西班牙和西西里島的象牙雕刻上。

參考書目

D.T.Rice, Islɑmic Art,Thames and Hudson,Revised edition,1975.

A. Papadopoulo, Islɑm ɑndMuslimArt, Harry N. Abrams,New York,1979.